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评论正文

储能技术的突破被看做是新能源长远发展的关键

2016-03-01 08:39来源:中国企业报作者:蔡钱英关键词:储能分布式能源智能电网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15年,中国的风电和光伏风光无限。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光伏产业于去年超越德国跃居世界光伏累计装机量首位,而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的统计,2015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3050万千瓦,同比上升31.5%。

面对此种形势,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十三五”是中国经济转型和改革的关键时期,“十三五”能源战略规划制定的成败,也是决定经济转型和改革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之一。“供需关系由紧张切换到松弛,给了能源体制改革一个极好的时机,从政府到企业,都需要调整自己的打法,以便更好地参与未来。”

“走出去”切忌步伐太快

“十二五”期间,风电、光伏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国外新兴市场需求逐步加大。

作为国内风机龙头,金风科技的“走出去”战略已实施多年。据了解,2015年金风科技累计共有458台风力发电机组销往全球6大洲的17个国家。

金风科技新疆基地首席代表杨学军向记者介绍,作为最早走出国门的风电企业之一,公司不仅在美洲、欧洲、大洋洲等重点目标市场取得多项突破,同时在非洲、亚洲等新兴市场积极布局,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取得较好成绩,国际业务已遍布全球六大洲。

然而新年伊始,作为光伏领航企业,曾因实现光伏组件全球销量第一、赞助两届足球世界杯而扬名的英利,却在1月被证实自去年年底已进入债务重组阶段。

英利新闻发言人王志新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重组正在推进,但关于重组企业的身份和资金等消息尚不明确。“公司不方便做这方面的过多回应。”

从曾经组件出货量第一,赞助世界杯,到今天资不抵债的过山车式发展,英利的发展折射出了中国光伏企业从公司治理、战略规划、资本运作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林伯强对记者分析,英利巨亏的原因在于其过度急躁的扩张,“在光伏领域相对‘踏实’的英利,却在国家政策推进中丢失了企业投资理性。若此次债务重组顺利,英利须回归光伏组件的制造业生产,同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技术研发而非光伏产业的上下游扩张,以等待新的机遇。”

中国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能源专家景春梅则认为,前几年国内新能源市场并不明朗,新能源企业“走出去”也是实属无奈,“原材料、市场、技术三者几乎全部依靠国际市场,即便近年来国家政策利好,但煤电市场依旧有增无减,产能远远高于市场需求,新能源企业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同时,她也认为,按照国家发展规划,“十三五”期间将是新能源发展的“黄金时期”,企业应将目光转向国内市场,“布局海外涉及管理、资金、人才等一系列问题,必须预估市场发展前景及自身能力,不能单纯追求规模和资本扩张,需要稳扎稳打,缓步前进,否则商业帝国也能在顷刻间倒塌。”

“风光”发展储能是关键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将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具体而言,将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安全高效发展核电。

针对长期制约新能源发展的储能瓶颈,将“加强储能和智能电网建设,发展分布式能源,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

“‘十三五’规划能源发展遇到的最大挑战是能源结构的调整,即在‘十三五’的末期,清洁能源要占能源消耗中的15%。这是一个挑战,因为根据这个指标,必须生产出那么多的清洁能源来,并且市场终端能够将它用掉。”林伯强指出,在2020年要实现这一目标只能依靠风电和太阳能。

原标题:储能技术的突破被看做是新能源长远发展的关键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储能查看更多>分布式能源查看更多>智能电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