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储能电动汽车评论正文

新能源汽车补贴为何又成"唐僧肉"

2016-03-23 09:30来源:检察日报作者:徐清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补贴骗补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法治是遏制恶意“骗补”的最好办法,应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科学、规范的财政补贴制度,让正义的阳光照耀每个人

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工信部部长苗圩透露,部分新能源汽车企业确实存在“骗补”。针对这一情况,工信部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专项核查,发现一起就要处置一起。一旦证实涉及其中,相关企业的新能源汽车补贴将被暂停,还要依法进行处置,直至取消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骗补”之痛如影随形:2015年1月至10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17.4万辆,对应的上牌量累计仅10.8万辆,高达7万辆的“数据黑洞”背后,可能存在非法获利的“骗补”行为。最让人瞠目结舌的报道指出:两个从车企辞职的普通工人开了个电动车改装公司,一台车国家补贴10万元,一年就挣了5个亿。

如同人们熟悉的节能补贴、家电下乡补贴一样,新能源汽车补贴本质上是一种政策性财政补贴,是国家从财政资金里拿出钱来补贴特定地区、特定行业或特定群体,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公平、调节产业结构。遗憾的是,这些旨在扶持重点领域、特定行业或弱势群体的政策红利屡屡成为“唐僧肉”。在“家电以旧换新”“节能车推广补助”“高效节能空调推广补贴”等政策补贴中,利用虚假客户信息、多报销量、伪造节能数据等各种手段,套取几百万乃至上千万财政资金的,不乏人们耳熟能详的车企巨头和家电巨头。毫不夸张地说,新能源汽车“骗补”并不是第一个。

为何政策补贴这本“好经”总被念歪?固然有政策补贴较为粗放、监督和问责机制尚不健全等因素,但最根本的,在于目前政策性财政补贴没有专门法律依据。一方面,什么人具备什么条件,按照何种程序获得政策性补贴无明确规定。各种补贴规定分散在财政法规和规章之中,各个时期还有多种临时性补贴规定,前后矛盾、政出多门,无法有效预测、指引、评价人们的行为,使得符合条件的可能不了解自己的权利,不符合条件则变花样或者打擦边球,想方设法先占了便宜再说。

另一方面,“骗补”的违法成本很低。从曝光的一些“骗补”案例看,涉案企业往往像“窦娥”一样喊冤,认为自己获取政策补贴的主要原因是统计口径不一,以及经销商填报数据不规范、不严谨等,自己并没有过错或违法。于是,舆论哗然后,高高举起的板子总是轻轻落下——最终处理不外乎退还财政资金。因为根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骗补”作为财政违法行为,只适用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自然无法处罚企业或自然人。即使有些因为“骗补”构成犯罪付出了代价,但也有不少人因数额等原因并不构成犯罪,那么违规将财政资金拿回家最坏的结果也只是退还。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层出不穷套取财政补贴乱象,让一些踏踏实实做研发、重质量的企业吃亏,少数投机取巧的企业占便宜,由此带来的市场机制失灵、劣币驱逐良币,无疑值得警惕。法治才是遏制恶意“骗补”的最好办法,应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科学、规范的财政补贴制度,发挥好政策性财税补贴在治国安邦中的基础性、制度性、保障性作用,真正让社会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耀每个人。

原标题:新能源汽车补贴为何又成"唐僧肉"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新能源汽车查看更多>新能源汽车补贴查看更多>骗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