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国际热核实验堆ITER在上周达到了一个关键阶段,与此同时,被召集来检视最新修订预算和建造拟定聚变堆的时间表的专家组公布了他们的发现。自2006年启动以来,ITER一直饱受延期和超额开支的困扰,因为要让六个国家——美国、中国、印度、日本、俄罗斯、韩国—与欧盟协作建造一个实验堆被证明是几乎无法克服的挑战。
ITER是一项国际核聚变研究超级工程,建成后将会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磁约束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其目标是实现人们长久期待的从等离子体物理实验研究到完整规模聚变发电站的转化。ITER托卡马克综合装置建设始于2013年,截止到2015年6月其建设耗费已超过140亿美元,差不多三倍于原定数额。该设施原本计划在2019年完成建设阶段,同年开始试运行,2020年开始等离子体实验,2027年开始完整的氘氚聚变实验。如果ITER取得成功,接着就会建造世界上第一座商业化核聚变发电站(定名为DEMO)。
项目主任法国核物理学家Bernard Bigot最新发布的进度表要求在2025年启动机器,并只能在2035年实际达成聚变——比原计划晚了十几年。专家组称他们发现这一时间安排看起来没问题,但最新的预算将再加上46亿欧元(53亿美元)作为项目超额开支,恐怕会变得不可行。
在建的ITER,然而再过十几年聚变反应堆也启动不了。
ITER的困难引人注目,它正处在私人聚变公司吸引风险投资基金并在建造原型上取得显著进展的时间节点上,例如通用聚变和三阿尔法能源。基地建在南加州的三阿尔法能源公司已经从包括高盛集团和微软联合创始人Paul Allen的Vulcan投资基金在内的一大票投资者手中获得了近五亿美元风险投资,其宣称已经成功约束住了会发生聚变反应的电离等离子体云。而通用聚变公司也已获得数百万私人基金,上个月还得到了加拿大政府的另一笔1275万美元奖励。
接下来几个月可能会决定ITER的命运。美国能源部这周预计将发表关于美国参与该项目的报告(参议院已经不止一次投票终止美方对ITER的投资,但这些措施都被白宫否决了)。而ITER自己的管理委员会将在六月份决定这个充满野心但又命途多舛的项目将如何走下去。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4月28日,国家能源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副司长张星在答记者问环节,介绍了我国核电建设运行整体情况。张星表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核电发展始终贯彻安全第一方针,通过持续不断的核电项目建设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已成为全球少数几个拥有完整核电工
4月26日于安徽合肥开幕的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上,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低温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首发首展了万瓦级氦制冷机,这一超大型氦低温制冷机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重大突破。万瓦级氦制冷机指液氦温度(即零下269摄氏度)下制冷量10000瓦以上的超大型低温制冷机,是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23日,上海发改委印发《上海市2025年碳达峰碳中和及节能减排重点工作安排》,其中提出:深入推进工业通信业领域碳达峰,加快布局和培育绿色低碳新赛道产业发展,推动新型储能、绿色燃料等产业高质量发展。另外在附件重点工作任务上,还提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核心支撑作用,依托
近日,上海市发改委印发《上海市2025年碳达峰碳中和及节能减排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其中提出,加快吴泾等重点区域整体转型,推动漕泾综合能源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化工产业集聚。实施落后产能调整项目450项。加快布局和培育绿色低碳新赛道产业发展,推动新型储能、绿色燃料等产业高质量发展。加
4月16日,新奥集团能源研究院对外称,其球形环氢硼聚变装置“玄龙-50U”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氢硼聚变等离子体100万安培放电。而在不久前,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也传来好消息,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了原子核温度1.17亿度、电子温度1.6亿度的“双亿度
4月23日,上海发改委关于印发《上海市2025年碳达峰碳中和及节能减排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提出推动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多元发展,全市光伏装机规模突破500万千瓦,金山一期海上风电力争建成并网。可再生能源电力占比持续提升,绿电交易规模力争超过70亿千瓦时。推进绿色燃料产能建设,前瞻谋划绿色燃料重
4月23日,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上海市2025年碳达峰碳中和及节能减排重点工作安排》。文件提出,完成全市“十四五”能耗双控目标,各区、各行业、各重点区域夯实目标分解和推进机制,单位GDP能耗下降率按照完成“十四五”规划总目标设置年度目标。努力推进全市碳排放强度下降。主要污染物氮氧化
4月16日,新奥“玄龙-50U”球形环氢硼聚变装置实验取得重大突破:实现高温高密度百万安培(兆安)等离子体电流。这是目前国际上首次实现百万安培氢硼等离子体放电,标志着新奥引领的球形环氢硼聚变研究跃升至高参数运行区间,同时也标志着新奥“玄龙-50U”装置跻身国际球形环先进行列,迈出氢硼聚变商
上海未来启点私募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拟战略投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为上海未来产业基金首个直投项目,也是上海国投公司在未来能源领域的重大战略布局。上海未来产业基金规模100亿元,存续期15年。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及其管理人上海未来启点私
3月28日,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原子核和电子温度均突破一亿摄氏度,综合参数聚变三乘积实现大幅跃升,中国聚变挺进燃烧实验。可控核聚变作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前沿颠覆性技术,具有资源丰富、环境友好等突出优势,是能够最终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重要
3月25日,A股可控核聚变概念强势上涨。截至收盘,常辅股份以30%涨幅涨停封板,天力复合涨超20%,哈焊华通、中洲特材等封20%涨停板,中国核建、中国核电等纷纷红盘。消息面上,我国多个核聚变试验装置取得进展。近期,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首块顶板顺利浇筑,标志着这一世界级科研设施
5月7日,2025年德国太阳能暨储能展览会在慕尼黑新国际展览中心盛大召开。固德威以"光储共生"为主题强势登陆,通过创新性产品和解决方案,向全球参展者展示了固德威在光储融合、智慧能源生态构建领域的前瞻布局。构建面向未来的能源生态系统固德威董事长黄敏表示:“作为以使命为驱动的企业,我们正通过
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获悉,5月6日,国家电投旗下电投能源发布《关于筹划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事项的停牌公告》,公告称,国家电投拟以国家电投集团内蒙古白音华煤电有限公司股权与电投能源进行资产重组。电投能源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国家电投集团内蒙古白音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4月30日,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州阿汉加兰地区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邀请招标,项目资金来源为自筹资金91980万元,招标人为湖北百步亭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本项目已具备招标条件,现招标方式为邀请招标。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州阿汉加兰地区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主要包括:(1)新建一期阿汉加
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深入推进,新能源占比持续攀高。截至3月底,浙江光伏装机突破5000万千瓦,同比增长41%,占电源总装机近三分之一。这为绿色发展提供了基础,也让电网调度运行面临新压力。国网浙江电力调控中心值长詹文达介绍,海量新能源接入主要带来三大难题:一是“用不完”,尤其是节假日期
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深入推进,新能源占比持续攀高。截至3月底,浙江光伏装机突破5000万千瓦,同比增长41%,占电源总装机近三分之一。这为绿色发展提供了基础,也让电网调度运行面临新压力。国网浙江电力调控中心值长詹文达介绍,海量新能源接入主要带来三大难题:一是“用不完”,尤其是节假日期
用光伏发出的绿色电能,将水电解成纯度99.99%的氢气;岩洞储氢技术让废弃矿山变身“氢能仓库”;加满氢能的新型公交车,奔驰在街头……湖北省大冶市,曾经矿灯闪烁的工业重镇,一条“制、储、输、加、用”氢能全产业链正加快形成,绿氢绿电点燃绿色转型希望之光。大冶是一座矿冶名城,也是全国首批资源
光伏行业技术、市场、管理和环境均面临极大的挑战:●光伏组件、逆变器等关键设备易出现故障,如组件热斑、隐裂、逆变器故障等,导致发电效率下降●供需失衡导致的弃光,企业效益受影响●价格战和内卷导致企业为降本无法保证设备及组件的质量,也会影响长期的效益和增加运营难度●效益不好也会影响技术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董事长、党组书记马永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加油站不仅能加油,而且可以加气、充电、换电、加氢……中国石化加油站正在变成加能站。面对新能源汽车普及、消费需求升级与能源结构多元化的浪潮,中国石化正以“加能站”重塑传统加油站的定
4月9日,云能魔方与日本诺亚在日本东京举行战略采购签署仪式。根据协议,日本诺亚将向云能魔方采购总计2GWh电网调频储能系统及1000套储能型充电桩。日本诺亚是日本知名的建筑服务公司,专注于发电站、港口、物流仓库等项目在能源设备利用方面的开发、建设及运营,其有着丰富的建设施工经验和广泛的市场
抓住海洋能发展新机遇助力海洋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来源:中国能源观察作者:中海油研究总院规划信息首席工程师檀国荣在全球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海洋能作为一种绿色可再生能源,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2月24日,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指
北极星氢能网整理了3月31日~4月3日的一周氢能项目动态。签约!首个东南亚绿电氢氨醇项目近日,中电工程国际公司与东北院联合体成功签约印尼巴淡岛绿色合成氨可再生能源项目EPC合同,项目位于印尼巴淡岛,计划建设总装机240兆瓦的陆地光伏与水面光伏发电站,以及年产3.75万吨绿色合成氨设施。总投资143.
2月17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和医学院发布了一份长达91页的报告,列出了建造一座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核聚变发电站的大致时间表及其开发设计策略。根据计划,美国在2035年之前开始建设试点项目,并在2040年之前投入使用。为满足要求,报告呼吁美国能源部资助2~4个团队,与私营企业合作,在2028年前开发出
几十年来,能源危机一直是萦绕在人类心头最为致命的梦靥之一,而截至目前最有希望为我们获取无限清洁能源的技术仍然是原子聚变。近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宣布正在研制一款全世界功能最强大的超导磁体,不久后会建立全球首个核聚变发电站,让无限能源时代离我们更进一步。与当今已有的核电站不同
科学家们一直渴望着,可以掌控像太阳般制造能量的技术。值得欣慰的是,日前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科学家成功制造出一个“微型太阳”。研究人员使用全世界最强力的激光聚变装置——“国家点火装置”(NIF),朝一个豆粒大小的目标发射激光,触发了核聚变反应,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内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尽管它只持续了短暂的一瞬,但这项技术重新燃起了人们对核聚变反应堆的希望。即在未来的某一刻,我们或许可以利用该技术,轻易地制造并控制核聚变反应。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清洁的、无限
英国原子能管理局(UKAEA)局长史蒂文-考利日前表示,未来10年,核聚变可能成为一种可行性能源。位于法国的世界第一座核聚变发电站可能在21世纪20年代产生可用电力。考利教授强调,该发电站一旦运行成功,到本世纪中叶,核聚变将满足全人类一半的能源需求。据悉,核聚变是一种安全而廉价的能源。它只需要利用氘和锂就可以获得,氘在海水中蕴含丰富,锂也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物质。并且,这种能源不会产生任何排放,也不会留下任何有害的放射性物质。考利教授还说:“我希望在本世纪20年代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能够试验成功,为世人展现核聚变的威力。这样就能得
近期,有媒体报道称欧洲已将空间太阳能发电卖到了四川,据称太空太阳能的发电比率远胜于地表。虽然欧洲卖了多少电、价格怎样、哪种合作方式还不得而知,不过我们很多人还不怎么明白的空间太阳能发电技术似乎已经渐行渐近了。将电池阵放置在地球轨道上,建成太阳能发电站--这是1968年美国科学家首先提出的建造空间太阳能光伏电站构想。有资料称,从理论上说,在阳光充足的地球静止轨道上,每平方米太阳能能产生1336瓦热量,如果在地球静止轨道上部署一条宽度为1000米的太阳能光伏电池阵环带,假定其转换效率为100%,那么,它在一年中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通量差不多等于目前地球上已知可
3.5∶1――这是空间太阳能发电与地面太阳能发电的效率比。欧洲已将空间太阳能发的电卖到四川,但很多中国人却连这种电怎么来的都不明白。谈到从几万米的太空收集太阳能发电,有人觉得不可思议。高昂的设备装置费用、难以解决的电力传输问题、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等忧虑,让人觉得这个想法有点异想天开。然而,包括欧美、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空间太阳能发电的研究与产业发展。本报记者采访了我国几位研究该领域的院士专家,为公众揭开这一技术的面纱。或引发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发展新能源是大势所趋,其中太阳能和核能有望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中国科学
院士建议,将空间太阳能发电及关键材料技术研发列为我国科学发展规划重大专项和国际合作重大项目。2011年5月30日本报刊登的《空间太阳能:未来新能源》一文,向读者展现了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的全球清洁能源的新视野。2011年7月18日,本报发表的《空间太阳能再回公众视野》向读者介绍了日本、美国等国家的空间太阳能发电计划进展情况。在日前举行的中国能源环境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葛昌纯、姚建铨、余梦伦、王希季、闵桂荣、何祚庥等院士及美国空间技术协会会长马克·霍普金斯、欧洲空间能源集团首席技术官徐枫、美国国家空间协会理事大卫邓禄普等对
人类一直在寻找这样一种能源,它可开发、可持续、安全可靠且取之不尽,与此同时,这种“理想”能源要最终实现商业化。核聚变让人类可以驾驭太阳和星星,从中获取史无前例的巨大能源。世界各国的科研人员正试图在实验室中实现“人造太阳”的壮举,他们也面临着各种阻力。据外媒6月11日报道,美国田纳西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成功研发出一项隔离和稳定中心螺线管的关键技术,该技术用于正在开发中的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ITER)。此举将利用核聚变能联网发电的可行性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相对于目前使用的核裂变技术,核聚变技术可以提供更多的能量
模仿太阳 加利福尼亚州利弗莫尔市“国家点燃设施”项目的科学家负责这项研究实验。 “国家点燃设施”负责人埃德·摩西说,试验中,研究人员将试图在实验室环境下点燃一个微型人造“太阳”并触发热核反应。 实验目标是创造出1亿摄氏度以上的温度和比地球上任何地方大数十亿倍的压力,而产生这些温度和压力的来源只是相当于针尖大小的一点氢燃料。这一过程同太阳中心产生能量原理相似,因此实验被称为“人造太阳”。 英国报道,如果实验成功,科学家将向着建立现实核聚变发电站迈出第一步。 实验原理 根据实验原理,在一个面积有3个足球场大小的特定实验室中,一束红外线激光将
科学家尝试在核聚变室中制造人造太阳 据香港《文汇报》29日报道,加州中部利佛摩尔“国家点燃实验设施”(NIF)耗资12亿英镑,进行一次核聚变实验,在地球上制造人造太阳,实验预定将于明年春天完成。如果成功,实验将标志着迈向建造核聚变发电站的第一步,为全球提供几乎无限量的能源。 NIF科学家目标要在10亿分之1秒间集中比美国电力产生的能量高1000倍的激光,点燃比针头大丁点的少量燃料,从而产生摄氏逾100亿度高温,以及比地球任何地方高10亿倍的压力,结果会在32英尺宽的反应室中造成爆炸,产生比点燃的能量高至少10倍的能量。(来源:新华网)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