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电网建设报道正文

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为民安村用电提供可靠保障

2016-08-05 08:46来源:国家电网报作者:程杰关键词:农网改造升级变压器农网建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架银线 全力攻坚

三合镇民安村是简阳市一个偏远的小乡村。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原本贫穷的小山村伴随着生态种植、养殖业的兴起逐渐富裕起来。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村里的电却不给力了。

6月下旬,伴随着施工人员的进驻,农网改造成了民安村的头等大事。段焕堂每天农闲的时候都要到改造现场转转,与现场督导工作的禾丰供电所所长杨勇聊上几句。

今年,在中央预算的第三批农网改造工程项目中,禾丰供电所共需完成42个单项工程,涉及新建变压器48台。3月,资阳供电公司启动农网建设“百日攻坚”专项行动,要求所有项目务必于6月30日前全面竣工。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双重压力,杨勇着实捏了一把汗。

“为了确保完成任务,我们整合各方力量,于5月15日成立了‘红细胞’突击队,全力攻坚。”杨勇说,在简阳供电公司的统一调配下,突击队人员迅速扩增至70余人。进入6月下旬,时间更加紧迫,“红细胞”突击队加足马力,禾丰供电所供区5~6个施工点同时作业成了家常便饭。

6月20日14时,在距离民安村数千米远的云龙镇龙安村一个农家小院,“红细胞”突击队的另外一个小分队吃过午饭就地片刻休息后,提前开工。空地上整齐摆放着施工用的各种材料。“大家抓紧清理,一会下雨就麻烦了!”小队长孙安军望了望天空,赶紧吩咐道。半个小时前,还是艳阳高照,眨眼工夫,几阵大风吹过,天空也暗了下来。大伙都知道,这是暴雨前的典型征兆。

“我们都是供电所的员工,日常工作之余负责6个农网施工项目。”提起这次的临时任务,孙安军感觉有些措手不及,“跟抢险一样,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据了解,队伍里的13名员工均来自云龙供电所,平时负责抄表收费。“百日攻坚”全面打响后,有着丰富基层经验的他们被纳入“红细胞”突击队行列。“虽然工作加倍,很辛苦,大家还是坚持完成上级任务。”一脸黝黑的孙安军看了看队友,如释重负地说。

不一会,雨点伴着阵阵凉风落了下来。队员们没有停下手中的活,此前被汗水浸湿的工作服还未晾干又被雨水打湿。“供电员工头上有两场雨,一场老天下的雨,一场额头冒的雨!”一位正坐在院里屋檐下乘凉的大婶用地道的方言,幽默地说。

换新貌 用电无忧

“电不够用的时候,冰箱带不动,肉都要放坏,打麦子和谷子的机器也不转……”对于过去缺电的生活,段焕堂记忆犹新。他说,此次的农网改造就像一场久旱后的及时雨,村子变得更加生机勃勃、焕然一新。段焕堂握着杨勇的手高兴地说:“我告诉乡亲们,我们不仅要用好电,还要守好电,因为这电实在来得不容易!”

电,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便利,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民安村6社的胡记贤和胡忠文两兄弟是村里的种植大户,每人承包了20亩土地种植玉米和水稻。以前,由于村里供电负荷不足,每到农作物收获的季节,兄弟俩就会犯愁:“打谷打米都需要用电,白天用不上,只有等到晚上才能开动机器,还经常跳闸。”今年又是一个玉米丰收年,正好赶上村里送来充足电,兄弟俩每天守着隆隆作响的脱粒机,打心眼里高兴。“今年的水稻长得也好,9月份就可以收割了,全机械化,省事又省心!”胡记贤说,有了充足的电力保障,他的致富路走得越来越顺了。

“现在乡亲们的生活好了,家用电器也添置不少,这次改造真是及时!” 陈福国在村里住了20多年,见证着一草一木的变化。“第一次有电是1982年,村里只有一台30千伏安的变压器。2001年农网改造又添置一台变压器,电还是不够用。这次改造规模是最大的,电杆更高了,线也粗了不少。”据了解,民安村此次改造共涉及4个台区,其中新增配变2台,原有50千伏安的变压器全部更换为100千伏安,村里总供电容量增加了4倍。

如今的民安村,水泥铺成的乡村小路直通城镇,新修的水渠因为充足的电力供应,不再是“有道无水”的摆设。

村里硬件设施逐步完善,加上国家的惠农政策,许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开始琢磨着返乡创业。“以前村里条件差,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只有老人和小孩留守在村里。现在我们有底气了,鼓励他们回家搞生产!”陈福国说,年轻一代更有干劲,会把民安村建设得更加美好。

原标题:农网改造带来乡村巨变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农网改造升级查看更多>变压器查看更多>农网建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