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报道正文

关于核循环 99%的人都不知道这些知识!

2016-08-12 09:07来源:能源圈作者:矩阵良关键词:核电核循环核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答案是十万分之一到亿分之一。

高中数学老师告诉我们两个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时候概率要相乘的。

所以,“万一发生了呢?”这种提问是不对的!应该问——“亿一发生了呢?”

我真诚地觉得,有这个心情操心亿一发生的事情,不如留心一下走在路上不要玩手机,容易掉坑里或者被车蹭到。

保障核临界安全就是一向非常专业的事情了。一般来说,应用几何控制——通过限制尺寸、控制材料的几何形状来提供安全可靠的裂变材料容器、贮罐和导流系统和用中子吸收体进行控制是两种最常见的办法,有兴趣的朋友们可参阅阮可强等的《核临界安全》进一步了解。

核废物管理

这里的“核废物”就真的是没有回收价值,需要处理排放的废物了。

国际上通常把核废物分成三类,并且每一类都有各自对应的处理办法:

A类:含有短半衰期和低放射性水平的废物。这一类废物在短时间内就会衰变成为一般的废物,不再具有放射性,这种废物经过常规的物理和化学方法处理后就可以按照正常固体废物的流程排放了。

B类:含有长半衰期和中放射性水平的废物。这一类废物的来源主要是后处理过程中,也有些来自反应堆和燃料元件的制造过程。这类废物需要经过物理和化学方法处理和减容后,用水泥或者沥青固化,然后用带有屏蔽体的不锈钢容器包装,深埋在地质结构非常稳定、有专用工程建筑的的深井中。

必须强调的是它叫深井但是并不是喝水用的那种井!绝对不是!它也不通水!它只是通到很深很深的地下的一个通道而已!笔者真是怕了有些看到个井就觉得是污染地下水的人了……

C类:高放射性水平的废物,这类废物的来源主要就是乏燃料回收利用以后剩下了的那些含裂变产物的废物了。也是耸人听闻的坊间谣言中“让人断子绝孙变成怪物威胁子孙后代生存万恶不赦的核废料”的本体。这类废物经过物理和化学方法减容处理后,加入玻璃体熔炼使之成为浸出率很低的玻璃体,然后用带屏蔽体的不锈钢容器包装,贮存于地质结构非常稳定,有专用工程建筑的深井中,并且进行连续的监测和随机抽查以保证安全。

对C类废物的玻璃固化处理是一项非常专业,工艺非常复杂,地位也非常关键的技术。笔者对此也没有更深入的了解了,希望这方面的老师前辈看到拙文能不吝赐教。

对于固化之后的核废料地质掩埋,国际通行的办法是在深岩洞——比如岩盐和花岗岩岩洞中处置。也有例外,比如德国采用了废矿井处置的办法。目前比较前沿的办法还有在岩盐或者花岗岩中钻孔处置。这些用于地质掩埋的地方大多深300-1000米,不通水源,远离居民区,也没有地下资源。

也有不掩埋的办法,虽然目前这种办法还在实验阶段,这个办法就是核嬗变处理——ADS嬗变的研究工作据我所知是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在做。上个月他们的ADS强流质子加速器注入器刚通过达标测试,在这里给高能所打个广告哈,大家可以关注一下。

总之,就算你所有的掩埋过程呀方法呀啥都没看懂,那么只要记住一点就好了:地质掩埋的种种工艺流程规范要求,都是奔着“保一万到十万年平安”去的。理论上,地质掩埋的处置库,甚至比天然铀床还要安全。

那些千奇百怪的问题,我来给你答案

首先声明,笔者只是某普通高校物理系本科生,所有知识都来自文献与课本,所有观点仅代表个人。

“在连云港建这个,把连云港作为试验田,将来有什么问题给后人借鉴?!牺牲连云港给后人警示吗!!”

上来第一个问题就不是很好回答,它看上去不是很像一个问句……

安全问题我在上面的章节里已经讲过了就不再赘述,说一说试验田的问题吧。

中法核循环项目确实是国内首例商用核循环项目,但并非“试验田”,国内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乏燃料中间处理工厂在中核404厂,位于甘肃。

其实核循环方向的研究早在我们国家研制核武的时候就在做了,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在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完全被耽误了,耽误了以后就没怎么再做起来,八十年代以后有一些理论研究,都是靠科研人员自发自觉地在搞。

所以,虽然国家确定了要走“闭合再循环”的路子,但我们实际面临着又缺人又缺技术的状态。自主研发一直在做,但短期内要实现商用推广难度非常大,而另一条路——从国外引进成熟的技术,主要的难度在于钱。与法国的谈判从2008年就开始了,如今能谈下来,称得上是喜事一桩。

“国外从来不建核循环厂!我们为什么要建!”

事实上,中法核循环项目就是参照法国阿格核循环厂计划建设的……阿格核循环厂已经运行了二十多年,业绩良好,周围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当然我也就看了看照片你非说我没亲眼见过我也没辙……),距离法国旅游胜地诺曼底不远。

我们为什么要建核循环厂呢,主要是因为这十几二十年来中国的核能工业正在蓬勃发展,在建与计划在建的核电站越来越多,404厂的中间处理站根本不足以处理那么多的乏燃料。一个更加严峻的事实是,我们正面临着第一代核设施全面退役的现状,这些退役的核设施也需要核循环项目承担消化。

我们等这样一个项目已经等得太久了。

原标题:关于核循环,99%的人都不知道这些知识!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