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产业报道正文

能源大咖共议能源热点问题

2016-11-29 10:34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关键词:风能弃风能源转型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在当今的能源领域,无论是弃风弃光还是火电装机过剩,抑或是“久治不愈”的雾霾、电力改革,总有一个问题牵动着你的心,究竟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11月25日,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主办的“能源革命与绿色低碳发展高层论坛”上,各位院士、专家学者围绕一系列能源领域的热点话题进行了讨论,发表了他们的真知灼见,小编为您整理了以下干货,以飨读者: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副主任、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 吴新雄:

今后一个时期,煤炭仍将是我国的主体能源,用好煤炭是我国能源转型发展的立足点。当前阶段,要加快煤层气开发利用,提高清洁煤电比重,提升煤炭加工转化水平。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既是落实能源转型的重点,也是实现巴黎协定兑现大会承诺的关键。此外,如何推广利用先进节能技术,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降低单位GDP能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还需要大家进一步深入研究,集思广益。

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 史玉波:

当前,要着力推动能源供给侧改革,这对于优化能源机构、化解过剩产能,推动能源转型变革有着重要意义。一要化解煤炭过剩产能,推动煤炭行业兼并重组,提升整体实力;二要化解煤电过剩产能,控制新开工煤电项目规模,提高运行效率;三是要提高能源整体利用效率,优化电网结构;四是推进电力、油气领域市场化改革,释放改革活力。

推动能源革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要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快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转变,拓宽能源交流合作,构建低碳清洁、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杜祥琬:

要实现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十三五”期间要补齐短板。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其必要条件,能源的环境安全观念应进一步提升,污染物排放和碳强度应有明显下降。我国绿色低碳经济有三个支柱:一是节能优先、提高能效,二是煤炭、石油高效利用和清洁化,提高天然气比重,三是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核能,改善能源结构。

未来将是更加个性化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社会,需要更多的分布式能源供给,智能化网络化的管理能够使能效提升,基础设施的投资将加大对分布式电器、分布式发电设施以及智能化的投资。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李仰哲:

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经过国家能源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与此同时,国家能源局组织编制的十四个专项领域规划进展顺利,电力、页岩气、水电、生物质能四个专项规划已经出台,可再生能源等五个规划即将发布,太阳能等专项规划正在抓紧推进,可望于年底前发布。

能源转型发展中至少有五个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一是如何能使能源更经济,目前能源成本偏高,可再生能源补贴捉襟见肘;二是如何把握能源发展建设总量;三是如何调节好能源结构;四是如何更好的布局能源;五是加快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部长、党组成员 宋军:

能源是国家经济的命脉,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着国家战略安全和地位,关系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及人民群众的幸福和安康。中国能源学会成立35年来,主动服务国家能源发展需求,围绕学科前沿,组织科技工作者,为国家能源发展献计献策,已经成为推动能源行业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司长 朱明:

我国可再生能源在展现出良好发展前景的同时,还面临一些挑战。一是: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不明晰,省间壁垒严重;二是弃风弃光弃水问题突出,前十个月全国弃风弃光弃水电量达到980亿千瓦时,三是可再生能源补贴缺口较大,到2016年6月底已经达到550亿元。

目前,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正在履行报批手续,规划提出到2020年,常规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要达到3.4亿千瓦、2.1亿千瓦和1.1亿千瓦以上,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要达到12%以上,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要达到30%以上。

清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 何建坤:

实现环境质量的根本改变,不仅要加强末端治理,还需同时减少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总量。东部沿海地区治理雾霾需要控制和减少煤炭消费量,这也有利于尽快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策略,以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为导向,有利于形成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及国际合作环境;实现国家NDC目标将促进低碳技术和产业发展,未来15年新增低碳投资约30万亿人民币,将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就业机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神华集团董事长 张玉卓:

在能源革命的要求下,我国能源的具体发展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减量化: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多元化:逐步改变煤炭在能源结构中占比过大的局面,大力发展非煤能源,形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清洁化:推动高碳能源低碳化,低碳能源无碳化以及能源开发利用过程的高效清洁无害化;创新化:粗放式的能源开发利用已经走到尽头,必须走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 周大地:

“十三五”时期,我国能源消费度过了高速增长期,能源优质化低碳化成为主流发展方向,能源发展方向需要尽快调整,避免盲目性。目前各方面还不适应这种转变,传统投资惯性较大,能源革命还需要认真实干,推动转变,解决实际问题。环境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要求更高的节能目标和能源结构调整速度;能源领域必须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强规划和监管能力,系统优化,管住准入;要为国企松绑,开展真正的公平竞争,反垄断不是改革的目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北电力大学原校长 刘吉臻:

我国将长期处于混合能源时代,化石能源的主导地位较长时期不会变,但新能源电力比重逐步增加、传统发电比重逐步下降。目前我国火电面临电力需求不振,煤炭价格上涨,环境压力增大,“三弃”形势严峻等挑战。在我国能源转型时期,节能高效、清洁利用、弹性运行等是我国火力发电领域中重点突破的技术领域。火电机组的大型化和高参数是提升机组效率和减少排放的关键,目前火电的变负荷能力还有很大改善空间和潜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能源矿业学部主任 彭苏萍:

燃料电池是一种不经过燃烧而以电化学反应方式将燃料的化学能直接变为电能的发电装置,可以用天然气、石油液化气、煤气等作为燃料,也是煤炭洁净转化技术之一。燃料电池具有高效率,无污染的特点,不仅是汽车最有前途的替代清洁能源,还能广泛运用于航天飞机,潜艇,水下机器人,通讯系统,中小规模电站,提供移动分散电源和接近终端用户的电力供给,解决了电网调峰的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江亿:

实现未来的低碳能源结构的基本途径在于加大核电和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加大电力在终端能源的比例。要遵循城乡统筹,热电协同,工业与民用互补的原则。农村是未来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基地,农村电网将来可以为电力峰谷差调节做出贡献,热电联产电厂可同时作为电力调峰电源,同时为电网调峰为建筑供热。发展居住建筑的分布式蓄电,实行主动调峰,也可以为电网削峰填谷做出巨大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 叶奇蓁:

能源结构调整是我国核电面临的战略任务。与其他电源相比,核电的优势在于以下方面:核电站燃料运输量最小,一座100万千瓦核电厂每年只要补充30吨核燃料,而同样功率的火电厂每年要燃烧330万吨煤,相当于每天要有一艘万吨巨轮为他运输。除此之外,核电靠近负荷中心,减少了燃料运输和输电成本,核燃料价格占成本比重小。我国核电具有后发优势,充分吸收了国际核电发展的经验教训,采用了当前最先进的技术,遵循最高的安全标准,技术先进、实力强大的装备行业支撑中国核电建设,提供了高质量的先进设备。

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防化研究院研究员 杨裕生:

电力发展需要新型规模储能电池。目前大规模储能电池新方法发展加速,成本不断下降,规模正在向抽水蓄能看齐,逐渐开始由国家支持的示范向商业化前进。大规模储能电池应该具有高安全性、长寿命、低价格、高能效、易维护、环境友好等性能,要研发规模储能新型电池,水体系电池的安全性高,应是开发的重点。锂离子电池应提高安全性,目前说锂离子电池是“绿色”的是不对的,锂离子电池含化学品多,生产过程问题也不少,圆满解决需要一定的过程。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主任 王仲颖:

控制和减少煤炭消费要从现在做起,每年减少1亿吨,2050年煤炭消费将控制在10亿吨以内。按照既定政策情景和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情景,可以设想出2050年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2050年可再生能源能够满足一次能源供应60%以上,而2030年是实现2050年目标的里程碑年。到2030年,我国风电累计装机达到6亿~11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达到5亿~10亿千瓦。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