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报道正文

【深度好文】核能风险如何被放大?

2016-12-01 10:38来源:自然之友作者:曾繁旭、戴佳、王宇琦关键词:核电核电站核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为此,核电站被银滩业主污名化为会对民众身体健康和经济利益造成损害,且具有强大破坏性和杀伤力的“魔鬼”项目。而乳山核电站更是忽视民意、程序不正当,且为少数人牟利的“非法核电站”。

银滩业主将“魔鬼”、“非法核电站”等意象与核电站建设相连,导致核污名的建立,风险被民众得以“再放大”。核污名的传播,使得民众对核电闻之色变,并导致核电项目在推进时受到民意的强大阻力。此后逐渐被搁置的乳山核电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成为了核污名社会和政策后果的注脚。

(二)信任缺失:民众的对抗性信息解读

在本研究考察的两个案例中,无论是意见领袖,还是普通民众,对政府和企业发布的信息都持有一种高度不信任的态度。对政府、企业以及传统媒体的不信任,导致了当地民众对接收到的信息采取一种对抗性的解读方式。例如《经济观察报》一篇题为《石岛湾:中国核电纠结缩影》的报道,讲述石岛湾核电项目从获批、建设到搁置的全过程,并将地方政府希望通过核电站拉动经济发展、中央政府对该项目的规划、核电专家对于核能技术安全的澄清等多个消息源的多个立场纳入报道,使得报道呈现出较为中立的立场。但是,银滩业主@好龙叶公在论坛转载了这篇报道,引发了其他网民的关注,查看数达到4459次,回复达到103条。由于对消息源的不信任,对该报道中石岛湾核电站项目“是我国自主研发、设备国产化率在75%以上”的事实,网民称“谁信啊,那是辅助设备,核心技术都是美国的”;对于报道中称核电专家有关“就像不能因为一次空难,就彻底放弃民航一样,对待日本核危机也应综合考量”的说法,网民称“人类无法处理核幅射,无法处理核废料。所以,如果真从福岛核灾接受教训,就放弃核站永远不要建,否则全是鬼话“。

为此,信任缺失语境下民众对风险信息的对抗性解读方式,使得原本传统媒体持中立立场的报道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接收到传统媒体对核议题的报道信息后,民众并没有因此对该议题形成中立的立场,而是采取了与传统媒体立场全然相悖的反对立场,对核电议题产生了更强的抵触。在这一过程中,民众通过对风险信息的对抗性解读,对环境风险进行了“再放大”。

三 结论

在中国目前的语境下,环境风险主要通过信息传播和社会响应两个阶段被放大。在信息传播阶段,传统媒体、新媒体、意见领袖和专家等风险传播站通过建构风险信息,改变风险信息流的信息量、争议程度等属性,实现风险的放大。而在社会响应阶段,通过信息接受者对风险信息的“污名化标记”以及由于信任缺乏引起的“对抗性解读”,导致环境风险信息在接收过程中再被放大。

信任缺失依然是导致风险社会放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环境群体性事件日益频发的中国,民众对政府日益增长的不信任已经成为影响风险沟通效果的一大障碍。缺乏信任的风险沟通和风险评估,只会助长民众的不信任并放大社会风险。为此,要实现有效的风险沟通,基础步骤是建立信任,其次才是针对风险信息传播所做的沟通。如何重建信任,是目前政府进行风险沟通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原标题:核能风险如何被放大?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