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安徽滁州市十三五规划:全面实施燃煤企业脱硫脱硝工程 建成大唐滁州火电厂一期启动二期项目(全文)

2016-12-02 10:29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电力十三五规划燃煤发电滁州市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四节  强化产业基础提升产业竞争力

充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消费结构升级的巨大市场空间和需求潜力,培育壮大企业主体,优化提升产品层次,着力推进产业融合,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大力提升产业素质。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全面提升设计、工艺、装备、能效等水平。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突破一批智能制造技术和关键产品,建设一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基地。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围绕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装备需求,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先进基础工艺,突破一批关键基础材料,开发一批核心基础零部件产品。深化供给侧改革,提升传统产业供给质量和效率,加速淘汰僵尸企业。

发展壮大企业主体。完善政策体系,着力营造服务环境优、要素成本低、尊重企业家的良好氛围。支持企业间战略合作和跨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培育一批“顶天立地”的企业集团。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发展一大批“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配套发展,形成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中小微企业专业化配套的分工协作体系。力争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3000家,限额以上商业企业、资质内建筑企业数翻一番以上,培育超100亿元企业10家以上、超10亿元企业100家以上,发展1000个亿元行业“小巨人”企业,新增上市企业5家。

提升产品质量品牌。大力实施质量品牌升级工程,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优势,推动 “滁州品牌”向“安徽品牌”、“中国品牌”升级。鼓励制定企业联盟标准,引领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提升检验检测技术保障体系,建设、运行一批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开展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行动,严格生产、流通、进出口环节质量安全监管。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加大对质量违法和假冒品牌行为的打击惩处力度。支持企业争创驰名著名商标和国际国内名牌,引导、鼓励企业申请商标国际注册。加强质量品牌宣传保护,营造全社会创牌、用牌、护牌的良好氛围。到2020年,全市中国质量奖和安徽省政府质量奖实现零的突破,中国驰名商标超过25个,安徽名牌达到150个,品牌经济比重超过60%。

第五章   强化创新引领,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工程,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抓手,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通过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改革试验,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与创造潜能,让创新真正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增强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

第一节  完善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打造以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为骨干的创新企业集群。鼓励企业扩大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支持建立全国性、区域性产业创新合作联盟,建立国家级学会、省级学会服务站。推动企业建立重点(工程)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建立研发中心。力争到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400家,组建各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个以上,创建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领先地位的企业研发创新中心10家以上,新建立院士工作站5家、省级以上各类研发机构2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比例达50%,年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骨干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

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发挥安徽省创新助力示范市作用,着眼优势产业领域和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为重点,加快推进重大科技成果向规模产业转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科技创新资源向滁州布局,培育引进公共技术研发平台、检测检验、咨询服务等平台,加快推进中国家电研究院安徽分院、汽车装备研究院和食品加工研究院、国家电子元器件质检中心、中国质量认证滁州分中心等建设,推动设立智能家电众创空间、智享实验室,争取博西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研发中心落户滁州。深入实施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高性能专用集成电路、轨道交通装备等科技重大专项。力争到2020年,新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3—5家,其中国家级技术研究院1—2家;重大科技专项累计实现新增产值100亿元。

优化区域创新体系布局。加快滁州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积极争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县(市),构建市、县及乡镇三级创新体系,力争到2020年,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大力度推进滁州高教科创城建设,促进科技资源、教育资源、人才资源集聚,构建产学研城四位一体的跨区域协同创新试验区、转型发展的先行区、新型城镇化的示范区。引导省级开发园区创建创新型园区,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度高、专业特色鲜明的科技园区。推动天长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苏滁现代产业园创建省级高新区。力争到2020年,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园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所占比重达60%以上,形成5个产值超50亿元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推动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建立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机制。支持发展科技投资基金、创业投资、科技担保、科技创新券等工作,推进科技金融与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产业化项目对接。开展科技保险试点,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广股权激励政策,推广知识产权和股权质押贷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第二节  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积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制度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弘扬扬子创业文化,推广“勇于争先、勤于创业、善于服务、精于出新”的天长经验,培养新一代滁州创业家精神。搭建多层次创新创业活动平台,策划举办和承办具有产业特色、国内品牌、国际影响,跨地区跨领域的创新创业大赛、技术论坛、产品展示等活动,吸聚一批企业家、天使投资人、知名创业导师,培育和发现一批创客之星。

发展壮大创业创新主体。按照“非禁即准” 原则放开投资领域,深化与全国、全省知名民企合作发展,引进更多企业家、战略投资者、技术和管理人员来滁投资兴业。扶持青年及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促进创业教育、培训、实践的有机结合。鼓励创新型领军企业和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面向内部员工和外部创业者提供资金、技术和平台,打造开放的产业生态圈。支持市内外科技人员在滁创办、领办、合办科技型企业、科技服务机构。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来滁创业创新,支持滁州籍在外人士返乡创新创业。

加快构建众创空间。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外资和民营资本共同参与,支持对现有的孵化载体、闲置厂房等进行改造,推进众创空间、车库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器建设,引导省级以上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区、高校院所盘活现有资源,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客孵化型、专业服务型、投资促进型、培训辅导型等众创空间,打造一批众创示范区。到2020年,每个县(市、区)打造众创空间1个以上,全市众创空间达到15个。

完善创业创新融资环境。探索建立天使投资引导机制,支持国有企业参与设立天使投资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民营资本开展天使投资,吸引更多专业化天使投资机构来滁投资。探索建立众筹融资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创新创业的信贷投放,扩大中小企业发行直接债务融资工具规模,进一步完善“投贷保”合作联动机制,增强金融对大众创新创业的融资服务能力。加快科技企业上市步伐,引导和鼓励创业企业在创业板、“新三板”、区域股权市场挂牌融资。

提升创业创新服务水平。打造“创新滁州”服务平台,提供创业项目植入到产业化的全过程服务。搭建技术共享平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开放实验设备和研发工具,支持先进制造企业为创客群体提供开模、数字加工等制造服务。探索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建立“众包”创新平台,鼓励开展集成创新。通过政府补贴或购买服务的方式,构建市场主导、政府支持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第三节  大力实施人才高地建设工程

深入实施人才高地建设工程,以优秀企业家、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实施重点人才项目为抓手,以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为动力,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保障,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紧扣产业链打造人才链,为创新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着眼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引进培养一批优秀企业家,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计划,面向海内外集聚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加强党政干部人才建设,打造一支讲政治、懂政策、会管理、善服务的干部队伍。加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职业学院等建设,在全社会倡导“工匠”精神,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技工队伍,加快建设职教强市、技工大市。发挥政府投入引导作用,鼓励支持人才资源开发和引进。创新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弘扬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营造促进人才发展的优良环境。

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注重用好现有区域性人才。大力实施“十大人才工程”,积极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深入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全力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六支队伍。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落实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政策,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到2020年,人才资源总量达到50万人,年均增长12%。

加快集聚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围绕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引进培养一批能吸收、转化、攻关高端技术、并帮助企业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领军人才,一批能够依靠核心技术带动企业创新发展、引领行业突破的创业领军人才。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中国科协“海智计划”人才,吸纳社会各行业知名专家和企业家。到2020年,全市新引进15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型人才(团队)、500名高层次紧缺人才。

大力开发重点产业领域紧缺急需人才。适应新型工业化进程需要,加大汽车及先进装备制造、智能家电及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商贸物流、物联网、文化创意等产业领域紧缺急需人才开发力度。实施紧缺急需人才回流工程,面向滁州籍高校毕业生和在外就业创业人员,加大重点产业、新兴产业领域紧缺急需人才引进力度,引导、鼓励各类优秀人才到滁州发展。加快工程建设领域人才集聚与培养,培养建筑业高层管理及技术人员。重视企业人才进修培训工作,建立人才培训政府资金补贴制度。

创新人才发展机制。加大政府、高校及企业之间人才工作协调力度,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承担和开发人才中介服务,形成融公共服务、市场服务、社会服务为一体的人才发展服务体系。健全区域人才统筹发展体系,突破人才归属和人才工作条块分割,建立高校、科研院所和在滁企业与地方共引共育共用人才工作体系。健全人才保障和激励体系,加大对人才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转让、信息咨询等活动中的收益保护。努力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制度环境,加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投入,完善支持人才创业的金融政策,建立健全人才公共服务体系,最大限度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到2020年,主要劳动力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2%,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45人年;全社会R&D人员总量超过20万人年,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200件。

专栏13   “十三五”人才高地建设工程重点任务

◆优秀企业家培育工程。大力实施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计划、企业家培养计划、企业经营管理后备人才能力提升计划,培养造就一大批优秀企业家,不断提升企业创新发展能力,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到2020年,面向海内外引进高层次创业人才(团队)50名,培养造就600名优秀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

◆高层次创新人才集聚工程。突出“柔性”特聘、“刚性”招引、项目带动,支持科研成果转化,加快高层次创新人才集聚。到2020年,面向海内外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100名,每年培育高层次产业创新团队20个。

◆技能人才振兴工程。加快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打造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壮大我市节技能人才队伍。到2020年,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0家、技能大师工作室20家,全市企业技能型人才总量达到2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到1万人。

◆人才发展平台载体建设工程。做大科技企业孵化器,做强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做实产学研合作平台。到2020年,建成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200家、高新技术企业400家、院士工作站15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家、众创空间15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个,孵化创新创业企业800家。

◆人才发展特优环境营造工程。加快完善人才政策措施,创新人才评价政策,优化人才服务保障,着力营造一流的人才培养和服务环境。

第六章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升信息化水平

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为基础,推动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促进城市智能发展,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创新民生服务模式,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燃煤发电查看更多>滁州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