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市场正文

【深度】气电替代煤电难在何处?

2016-12-14 13:40来源:《财经》杂志作者:沈小波 李毅关键词:天然气发电燃煤发电发电企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提出,要在京津冀鲁、长三角、珠三角等大气污染重点防控区,有序发展天然气调峰电站,结合热负荷需求适度发展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

国家电力规划中心常务副主任吴云向《财经》记者指出,中国发展天然气发电基于两个逻辑:一是能源转型的需求。中国能源处在“油气替代煤炭”、“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双重更替期,前一个“替代”也很重要;二是大气污染防治的需求。中国光电、光伏快速增长,出现大量弃风、弃光现象,需要天然气发电作为调峰电源。

难走美国路

2015年4月,美国电力供应出现历史性转折,该月天然气发电量首次超过燃煤发电量。美国能源信息署预测,2016年天然气发电比例将达到33%,超过煤电比例(预计32%)。

支持美国气电大发展的因素首推环境政策。环境政策不仅使天然气发电得到了迅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煤电。

1955年,美国制定了第一部环保方面的联邦法规《空气污染控制法》,此后又出台多项法案和修正案。从而为天然气的大规模利用打开了政策通道。

美国的一系列环保政策直接或间接增加了燃煤电厂的各方面成本。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使发电成本大幅降低。

发电成本通常由三部分构成:固定投资成本(即电厂建造成本)、运行维护成本和燃料成本。美国的技术进步使投资和运维成本被大大降低,故尽管燃料成本较高,但天然气发电的综合成本仍然低于燃煤发电。

技术进步主要发生在轮机抗高温材料和进气冷却技术方面,这些技术进步使燃气机组的发电效率不断提高,单位产能的建造成本随之下降。根据EIA的2012年数据,美国燃煤机组的成本是燃气机组的3.2倍。

气电成本可通过电价得到疏导,使得天然气发电企业留有边际利润,为气电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000年至2005年的美国燃气电厂兴建热潮中,美国亨利中心天然气平均价格为5.31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同期美国电厂用煤平均价格仅为1.31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包括英国NBP、德国平均进口价格和日本LNG进口价格在内的天然气平均价格为4.28美元/百万英热单位,这表明天然气价格高企并未使燃气电厂丧失经济性。

2009年以来,随着廉价页岩气的开发,美国天然气发电与煤电的经济性对比发生了逆转,新增电力装机越来越多倾向燃气发电。

以美国巴内特(Barnett )页岩的开发为标志,美国页岩气开发带来了廉价、丰富的天然气。

美国能源信息署数据显示,美国页岩气年产量由2000年的236.61亿立方米,快速增长到2012年的2893.10亿立方米,2015年1月-11月,页岩气产量累计为3962.74亿立方米,占美国天然气总产量逾50%。

随着页岩气的大量产出,美国天然气的价格一路走低。2008年美国天然气的价格还在12美元/百万英热单位。据亨利中心数据,2016年上半年天然气均价约为2.07美元/百万英热单位(0.51元每立方米)。

受益气价走低,燃气发电竞争力大大增强。美国能源信息署最新估算,在各类电源中,作为基荷运行的天然气联合循环电厂商业成本(不计气候变化、环境、健康等负面外部性因素)最低,仅为5.3美分/千瓦时,低于水电(6.5美分/千瓦时)、煤电(8.0美分/千瓦时)、核电(10.4美分/千瓦时),也低于陆上风电(7.0美分/千瓦时)、光伏(10.3美分/千瓦时)。

中国在环境政策上正在追随美国步伐。2013年,同样面临严峻空气污染问题困扰的中国也修改了此前对天然气利用的限制政策,转为鼓励使用的态度。

但由于中国在燃机制造上短板,未能享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降低。据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的数据,中国燃气机组造价仅仅比燃煤机组低12%。原因在于全球重型燃机市场几乎被欧美三大燃气轮机主机制造商(通用电气、西门子、三菱重工)垄断,中国通过各种方法始终未获得核心技术突破,关键部件仍需进口且价格较高,导致燃机设备购置和养护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另一方面,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观念占据主流地位,使得天然气发电的地位一直不够清晰,自身也经常出现政策反复。

2004年之后环境开始恶劣,政策基调变成了大幅扩大天然气的利用。扩大三年之后,主管机构发现中国燃煤为主的能源体系全部向燃气转变的话,整体匹配的成本过大,因此从2007年又开始转而限制天然气的利用。

到2012年,虽然又开始强调适当扩大天然气利用,但整体基调仍然是限制的。而随着雾霾在2013年变得异常严峻,就又将2012年的政策作废。2014年时油价和煤价双双下降,气价却因政府管制而显得过高,因此不被市场接受。而今年能源局油气司又刚刚发文把天然气定位为主体能源,政策基调无疑又要大幅扩大天然气的利用。

中国石油(7.800, 0.09, 1.17%)大学教授刘毅军向《财经》记者指出,中国政策变来变去,但直到今天也绝不敢提出要把煤电全换成气电,这是由中国的资源禀赋决定的。

原标题:以气代煤难在何处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天然气发电查看更多>燃煤发电查看更多>发电企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