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报道正文

两会代表委员5个“小目标”支招我国核电发展

2017-03-09 12:11来源:北极星电力网综合关键词:核电核安全两会聚焦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政协委员万钢:进一步界定“核安全”含义

业界倡导已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草案)》(以下简称《核安全法》或《草案》)自去年全国人大一审通过、开始公开征求意见以来一直备受关注。日前,记者采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万钢时,他表示:“制定《核安全法》是保障我国核事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完善核安全法律体系的必然需要,有利于促进全社会对核安全的了解和信心,有利于强化核安全监管工作,有利于加强核安全的国际合作。目前,《草案》对于‘核安全’的定义还存在一定争议,主要认为是定义不够准确,容易让人把核设施、核材料的所有安全都归于核安全。这不符合实际情况,不利于核工业的发展和监管,也不利于公众沟通。”他强调:“具体来讲,就是要准确界定好核安全。”

在《草案》“第一章 总则”中,核安全的定义为:“对核设施、核材料采取必要和充分的监管、保护、预防和缓解等安全措施,保障核设施、核材料安全,防止由于任何技术原因、人为原因或者自然灾害造成的事故,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情况下的放射性后果,从而保护从业人员、公众和环境免受核事故危害。”

万钢认为,核安全是与易裂变材料或聚变材料紧密相关的安全,核安全的定义不能脱离核反应失控和核反应产生的放射性物质泄漏污染这个核心内容。目前在核工业应用中,除核反应堆(包括核电站)外,核工业其他领域的核安全就是核临界安全。因此,不能将核安全等同于核工业安全,也不能把与放射性相关的安全问题都归于核安全。核工业安全除核安全外,还包括常规工业安全和辐射安全。核工业的常规工业安全与其他行业没有本质区别。辐射安全与核安全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据了解,目前,国际上对核安全没有统一的定义,其在不同的语境下所指的对象不尽相同。如,法国《核信息透明与安全法》中,铀的纯化和转化就不在核安全之列。

“正是由于目前国际上核安全没有统一的定义,在不同的语境下所指的对象不尽相同,再加上国内对核安全也没有明确的定义,势必在核工业业内和业外都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概念混淆。”对这一现象,万钢表示非常担忧。在他看来,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恐核、反核的声音,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公众对核工业缺乏了解;另一方面,美国三哩岛、苏联切尔诺贝利和日本福岛核事故对社会造成了重大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核工业业内和业外都存在把核安全的概念扩大化的情况,造成公众沟通障碍。近年来发生的一些涉核事件引起过度反应,甚至造成恐慌,主要也是公众对核安全不了解、存在恐核心态所致。

“核安全是核工业最基础、最重要的概念,是《核安全法》立法的核心,也是全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建议结合《核安全法》的立法,给‘核安全’一个科学清晰的界定,统一认知,消除歧义,规范执行,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公正性。”万钢最后说。(杨阿卓) 

政协委员刘永:搭建核工业人才培养高端平台

当前,我国在役核电机组保持安全稳定运行,在建核电规模居世界第一,核燃料循环体系全面发展,我国正在从核电大国转变为核电强国。发展核工业,人才是关键。谈及人才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刘永开门见山,直接“支招”:“加大核专业基础人才培养力度,搭建骨干人员培养与深造的高端平台,刻不容缓。”

刘永给核工业发展算了这样一笔“人才账”:“目前,我国核工业从业人员约有20余万人,其中,中核集团约10万人,中核建设集团约3万人,中广核集团约3万人,国家电投涉核从业人员约1万人,其他约2万人。这里面技术骨干约占65%。要实现我国核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目标,需要打造完整的核工业人才体系,在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三支人才队伍建设上齐头并进。但是,目前核工业人才队伍规模、结构和水平还远不能满足规划需要,尤其是技术骨干的缺失更是核工业发展面临的重要瓶颈。”

为此,在加大核专业基础人才培养力度方面,刘永建议:“首先在本科基础教育阶段,合理增设核相关专业,扩大现有招生,加速培养一批基础人才。其次,加大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力度,壮大高层次核专业人才队伍。我国核领域基础人才缺乏,将会直接影响未来核工业高效发展。”对此,刘永直言不讳。

在分析核工业当前的人才状况时,刘永指出:“近年来,核工业系统培养了一批科研和技术骨干,这些人大部分是边干边学,部分在核工业系统内部学习深造,支撑着我国核工业一步步向前发展。从高校或核工业系统外其他单位选拔的骨干非常有限。而新形势下,核工业全产业链技术都面临着能力提升或升级换代,对技术人员和骨干人员的科研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核工业内部目前还缺少深造的培训平台,外部也不具备这个能力。”

因此,在搭建骨干人员培养与深造的高端平台方面,刘永建议:“依托现有核工业集团或涉核高等学校的资源和能力,在国家相关部门如教育部、科技部、国防科工局等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下,尽快组建高端、专业、脱产、与国际接轨的培训或再教育机构,为我国在职核从业人员提供深造平台,全面提升核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杨阿卓)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核电查看更多>核安全查看更多>两会聚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