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横亘长江的苏通大桥巍然矗立,往返于苏州、南通的车辆在桥上疾驰而过、川流不息。
就在苏通大桥西侧不远处,一项世界领先的工程进入关键施工阶段,这就是淮南-南京-上海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输变电工程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简称“苏通GIL工程”)。这项工程将在长江下贯通一条江底隧道,运用世界先进的GIL输电技术,使贯穿皖、苏、浙、沪负荷中心的华东特高压受端环网实现合环运行。
4月7日,打通江底隧道的GIL工程盾构机首批部件运抵施工工地,施工管理方国网江苏电力经研院项目组全体人员也进入了最为繁忙的工作阶段。
绷紧本质安全弦
安全是生产建设第一要务。作为承担着苏通GIL工程这项世界领先复杂工程的管理单位,国网江苏电力经研院深感责任重大,始终将本质安全作为工程管理的重中之重,力争全流程、全方位严把安全责任关,确保工程施工建设万无一失。
“苏通GIL工程目前处于建设初期,它的任何一个小细节都可能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第一。作为项目组一员,我们在感到骄傲的同时,更觉得压力巨大。不仅是我们,所有参建人员没有一天不紧张忙碌的。”常务项目副经理钱玉华说。
要把工程管理好,就需要将安全责任落实于施工管理的方方面面。在施工现场,随处可见的管理细节显示出国网江苏电力经研院的管理成效。
进入工程现场前,记者看到一面巨大的墙壁上镶嵌着几块电子屏,分别显示每日安全技术交底、每日质量工艺交底、现场人员动态信息。据钱玉华介绍,每天施工前,参建人员都要在这里进行工程交底,对当天的施工情况、工艺要求、安全注意事项进行详细交底,以便施工人员做到心中有数,按照各项安全要求推进工作。
在施工现场,施工准备区、备品备件加工区、钢筋堆放区、人员休息区等不同区域泾渭分明、造型统一,各种车辆、器材、工具停摆整齐,供施工人员按需采用。
记者注意到,在施工人员较为集中的区域,项目管理方还专门布置了风险管控公示牌,针对不同作业内容进行详细的提示。
“我们将作业时间、作业内容、作业主要风险、风险等级、工作负责人、现场监理人以一目了然的方式加以展示,目的就是要强化每个参建人员的安全意识,同时也为不同工种之间的工作衔接、安全管控做好配合。”钱玉华说。
考虑到参建人员每天工作较为枯燥,国网江苏电力经研院还专门在施工现场布置了安全漫画展板、安全教育主题宣传栏,用漫画、小故事等轻松有趣的方式宣讲安全施工有关知识,让安全意识在参建人员心中生根发芽,时时刻刻绷紧本质安全这根弦。
实现工程管理创新驱动
虽然国网江苏电力经研院拥有丰富的电力工程管理经验,但管理苏通GIL工程这样的世界级高精尖项目也属首次。该院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管理过关的同时,利用多种创新管理手段提升工程管理水平,实现了创新驱动。
苏通GIL工程施工环境复杂、施工周期长、施工安全风险高、施工过程中存在多单位交叉作业的复杂情况。为了实现统筹管理,就需要有一个如同人脑一样的集中管控单元,来处理工程每日的若干细节。在施工现场一路之隔的工程监控指挥中心正发挥着这样的作用。
指挥中心总占地面积约为260平米,具备实时监控、调度协调、应急指挥、工程及技术成果展示等诸多功能。记者在指挥中心的大屏幕前,看到多组画面,实时监控着施工现场施工设备运行状态、人员工作情况、车辆行进状况、物资交付信息及施工环境及健康监测状态。各项信息、图表、现场监控图像交相辉映,形成了一组生动的工程建设动态图。
“指挥中心综合体现了世界一流的管理水平、国际领先的管理理念、科学先进的管理技术、高效卓越的管理体系,作为工程建设管理的智能‘大脑’,为淮上线特高压咽喉工程的顺利建设提供智能坚强保障。”钱玉华说,工程监控指挥中心主要实现安全实时监控、指挥系统功能,同时兼顾工程及技术展示功能。大到盾构机等大型设备的运转监测,小到一个普通人员的作业状态,都可以实现实时信息监测反馈。
每台施工作业设备都贴有二维码,供人详细了解设备信息;车辆、机具通过定位标签,实时定位;每个工人的安全帽中装有最新高精度无线定位系统,可实现对人员的实时高精度定位。
同时,为保障工作人员进入隧道内工作时的人身安全,指挥系统还可以实时反馈隧道空间内的有害气体监测、空气含氧量监测、温湿度监测相关数据以及隧道渗水、积水等信息,能够及时发现隐患,保障参建人员和GIL设备的安全。盾构机连续作业后,施工管理方还将采用巡检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起到提高工效、降低管理风险的积极作用。
“工程投运前,每天对我们都是新的考验。为了打造精品工程,创造一流管理水平,我们唯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管理创新及亮点,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不负使命!”谈及未来,钱玉华充满信心。
项目介绍
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是世界上首个特高压GIL输电工程。工程起于南岸苏州引接站,止于北岸南通引接站,隧道总长5530.5米,盾构直径12.1米,是目前国内埋深最深、水压最高的隧道。
工程运用世界上最先进的GIL输电技术。其中不仅敷设两回1000千伏气体绝缘金属封闭线路,还预留500千伏电缆及通信、有线电视等市政通用管线。电压等级、输电容量、输送距离、技术水平均为世界之最。
工程竣工后,江苏过江通道输电能力将提高到1600万千瓦,形成贯穿皖、苏、浙、沪负荷中心的华东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环网,构建起坚强的电力输送网络,对提升电网安全运行水平、满足华东地区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近日,山东电工所属设备公司自主研发的世界首台320兆乏/1100千伏单柱式低噪声并联电抗器,以62.6分贝(安)超低音性能、最大振幅小于4微米的优异性能通过全部型式试验,创全球特大容量低噪声特高压电抗器新纪录。特高压工程实现千公里级输电效率超95%的同时,声振污染成为制约工程绿色升级的“卡脖子”
22日,巴彦杭盖-胜利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完成架线施工,实现全线贯通。该工程是国家“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重点工程之一,也是重要清洁电源送出支撑保障工程。巴彦杭盖-胜利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全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是锡林郭勒盟-山东特高压1000千伏输电通道、锡林郭勒盟-江苏特高压±800千伏
5月20日,在2025能源电力转型国际论坛“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创新”专题研讨会上,电网头条记者采访了南非电力公司总裁办公室主任提纳格兰·尚玛甘。提纳格兰·尚玛甘认为,全球变暖加剧使得能源转型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变得既紧迫又必要。对南非而言,降低碳排放与保障能源安全同等重要。南非也面临可再生能
5月11日9时40分,重庆首个特高压渝北换流站合上极Ⅰ低端换流变5063开关,标志着直流低端系统调试正式启动,为该站6月15日前投运打下坚实基础。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受端站点,渝北±800千伏换流站是西南地区首座特高压受端换流站,该项特高压直
5月14日,国网湖北超高压公司(以下简称“湖北超高压”)顺利完成±800千伏锦苏直流线路湖北段停电检修工作。±800千伏锦苏直流始于四川锦屏换流站,止于江苏苏州换流站,全长2058千米,额定输送功率720万千瓦,是西电东送的“大动脉”。检修工作前期,湖北超高压对线路进行了全面检查,共发现52处隐患
面对能源转型的时代课题,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始终敢为人先,破壁攻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5月20日,国家电网公司在2025能源电力转型国际论坛发布4项科技成果。今日刊发4项成果内容。高比例新能源大电网运行控制系统5月1日,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调度员通过高比例新能源大电网运行控制系统分析研
5月19日,1000千伏鄂岳Ⅰ、Ⅱ线由检修状态转为运行状态操作结束,标志着国网山西超高压变电公司完成1000千伏北岳变电站为期14天的年度综合检修工作。北岳变电站是1000千伏蒙西—天津南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的一部分,也是华北地区的枢纽变电站,承担着鄂尔多斯至山西、晋北至华中、山西至华北的大容量
5月16日,从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获悉,山西送江苏的两个跨区输电通道——500千伏山西阳城至江苏淮安输变电工程、±800千伏雁门关至淮安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已累计向江苏输送电量超6000亿千瓦时,达6028亿千瓦时。从20世纪末开始,江苏积极从区外引入电能,满足经济发展带来的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199
5月16日,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境内,随着甘肃—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线路工程(甘2标)跨越±800千伏天中直流提前跨越段最后一项缺陷消除,作业人员下塔,标志着甘肃—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线路工程(甘肃段)首次跨越作业顺利完成,为“甘电入浙”工程后续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本
随着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新型电力系统及新型电网的不断推进,电力系统的结构形态、运行控制方式及规划建设与管理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这场变革不仅体现在技术创新上,还涉及能源结构的优化与电网管理的现代化。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中,“十五五”期间的大电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承上启下,连接着
当前,中国正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随着风、光等新能源装机规模和发电量比例的不断上升,其波动性、间歇性与电网安全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近年来,抽水蓄能技术发展为这一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20日,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8届大会暨第93届年会抽水蓄能电站发展与展望专题研讨会在成
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社会运行重点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以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为主题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这标志着特高压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10月22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毛伟明一行赴西安交通大学调研交流,与校党委书记张迈曾、校长王树国举行座谈。双方表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持续深化校企合作,共同推动国家电网公司战略实施和西安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全力
2019年9月26日,目前世界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单体GIL最长的苏(苏州)-通(南通)GIL综合管廊工程正式投运,打通了华东特高压交流环网,是特高压输电领域又一项重大技术创新。该工程由国家电网公司牵头,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西安交通大学等单位参与实施。苏-通GIL综合管廊是华东地区10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有个好消息!刚刚,一条有着“万里长江第一廊”之称的跨江管廊隧道建成投运!这条“黄金水道”跨越长江两岸,连接苏州和南通两地。也许有人说,过江隧道并不稀奇,国内40多年的老技术了。确实,从1971年6月,中国第一条越江隧道——打浦路隧道通车,这48年间,许许多多的跨江
2018年,国内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国内,“去杠杆”、“调结构”、“稳增长”背景下,经济增速继续放缓;国外,世界格局激变,中美博弈加剧,贸易战打响并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常态化。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将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常态”,将迎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ldquo;新常态rdquo;,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作为观测经济ldquo;冷暖rdquo;的重要指标,全社会用电量数据意义重大。2018年1月22日,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显示,2017年全社会用电量6307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7月11日,国家电网公司发布2017年淮南-南京-上海1000kV交流特高压输变电工程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设备中标公示,平高集团力挫群雄一举中标。在四个包中拿下两个,合同总额8.61亿元。苏通GIL管廊工程位于苏通长江大桥上游一千米处,采用特高压GIL输电技术通过江底隧道穿越长江,是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压交流
6月28日,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重点输电通道之一淮南-南京-上海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输变电工程的苏通GIL(气体绝缘输电线路)综合管廊工程(以下简称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盾构机始发动员会在江苏常熟举行,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刘泽洪宣布卓越号盾构机启动。据刘泽洪介绍,作为淮南-南京-上海特
8月9-10日,国家电网公司在北京组织召开特高压交流气体绝缘刚性输电线路(GIL)技术国际研讨会。公司副总经理刘泽洪和国家能源局科技装备司相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并作讲话。会议介绍并探讨了该工程设计方案及重要意义,要求实现一次投运成功、长期安全运行的目标。刘泽洪回顾了十余年来国家电网公司和电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近日,由南京电力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南京院)设计的全国首个“三相共舱”220千伏GIL输电项目——南京燕子矶综合管廊GIL输电工程正式投运。GIL是“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的简称,通过金属导电杆输电,将线路封闭在接地的金属外壳中,并通过压力气体进行绝缘,和电缆相比,它
7月29日,“万里长江第一廊”——世界首条特高压GIL管廊完成工程投运以来首次全面“体检”,有力保障了今夏用电高峰期华东地区能源供应安全,更好地促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有着“万里长江第一廊”之称的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是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超长距离海底GIL输电
7月29日,“万里长江第一廊”——世界首条特高压GIL管廊完成工程投运以来首次全面“体检”,有力保障了今夏用电高峰期华东地区能源供应安全,更好地促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有着“万里长江第一廊”之称的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是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超长距离海底GIL输电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