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储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报道正文

2017年锂电行业十大关键词 不知道不要说你懂锂电!

2017-12-06 09:07来源:高工锂电作者:万萍萍关键词:锂电池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5制造升级

动力电池的规模化生产和先进工艺技术是制约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国动力电池制造企业多采用机器加人工的模式,自动化程度偏低、高端锂电池订单相对较少、国际竞争力较差。

在此背景下,政策层面对于动力电池智能制造的支持与推进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动力电池产业链入围的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由去年的3家上升至今年的14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也由去年1家上升至今年7家。今年的新模式项目企业将会得到2000万-1亿元的资金支持,示范项目在建成通过后,也将获得相应的政府补贴。

经过新一轮动力电池产业链智能制造项目的建设,接下来几年时间里,国内的动力电池产业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届时整个动力电池市场竞争格局也将更激烈。

6两头挤压

今年深刻感受两头挤压痛苦的有动力电池、PACK、BMS、磷酸铁锂材料企业等。对于动力电池企业而言,一方面面临着上游多款原材料的持续涨价,另一方面又因补贴新政直接挂钩能量密度、补贴退坡等政策调整而被整车厂强势要求降价,在毛利率降低的同时,还面临着下游延迟付款所带来的资金流转不畅风险。

PACK企业生存空间受电池厂及车厂挤压非常严重。2017年以来,工信部推荐目录车型所配套的电池、电机等信息显示,80%左右的电池PACK由电芯企业和整车企业完成,第三方PACK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已从30%下降到不足20%。BMS企业境况与PACK企业有些类似,同样在整车厂、电池厂的争夺蚕食下,市场份额逐年下滑。

今年磷酸铁锂材料企业面临着上游原材料上涨、供应不足和下游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市场萎缩的双重压力。进入第四季度,原本应该是锂电企业的冲量期和爆发期,大批磷酸铁锂材料企业在第四季度开始大规模减产,只接一些账期短的订单降低企业压力,静待明年市场开启。

7资本火热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锂电领域含电池、上游材料、设备、回收等企业发生的兼并购案例就有54起(不含已宣告终止案例),涉及金额超550亿元。从兼并购涉及案例来看,既有跨界上市公司及投资机构寻求锂电优质标的,也有锂电上市公司为布局产业链或夯实自身主营业务所做的兼并购。案例数量多,资金投入力度大,仍延续了2016年、2015年高烧之势。

资本已经成为助推锂电行业蝶变的重要变量。对于收购方而言,上市公司要警惕面临估值过高、业绩承诺难以兑现、业务整合和产业协同不达预期等风险。对于被收购方而言,资本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有效利用外部资本做好做大做强是值得被收购企业深思的长久课题。

8分化显著

随着国家政策的深度调整,动力电池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目前宁德时代、比亚迪两家市场占比接近50%,前十大动力电池企业的市场份额接近80%,一线企业通过高质量、高产量持续蚕食市场份额,市场逐步进入寡头垄断时期。

整个负极材料行业的市场空间逐步扩大,龙头企业市场占比也呈扩大趋势。上海杉杉(杉杉股份收购湖州创亚)、璞泰来(江西紫宸)领衔发展,目前人造石墨市场已呈现出两者双寡头的格局。星城石墨、东莞凯金、深圳斯诺(雪莱特拟收购深圳斯诺)、江西正拓和翔丰华(已申报IPO)等五家负极材料紧随其后。

9回收利用

2017年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业务快速升温,得到越来越多企业及资本的关注和布局,这些企业渐渐形成了三大派系:一是锂电材料系,以华友钴业、寒锐钴业、厦门钨业和天赐材料等为代表;二是动力电池系,以国轩高科、比亚迪、宁德时代、天能动力、中航锂电等为代表;三是第三方回收系,以邦普、金泰阁、格林美、芳源环保、赣州豪鹏、金源新材等为代表。

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渐热的当下,有些问题不得不提前思考:1、梯次利用到底可行不可行?虽然不能称之为伪命题,但不可否认这是一个真空地带,梯次利用电池的技术标准、产品质保、安全认证、法律责任等一系列外围规则尚不具备,这些产品一旦发生质量安全问题时可能很难追责。

2、如果直接拆解回收废旧电池里的镍钴锂等金属,需要企业投入大量专业设备和设施,需要长期的运维成本,才能充分保证安全与环保。大量手工作坊和非环保企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提高竞价回收能力,导致正规回收企业在整个体系内大致可回收比例在20%左右。

没有建立健全的回收体系,成为当前国内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面临的最大掣肘。庆幸的是,这一状况有望逐渐改变。今年工信部提出的国内首个关于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明确指出回收拆解企业应具有相关资质的国家标准《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拆解规范》将从2017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此外,自2018年2月1日起,《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余能检测》等三项动力电池新国标也将正式实施。

10投扩产

相比于往年,今年动力电池投扩产项目“有增无减”。根据企业公开信息梳理统计,截止目前,动力电池投扩产金额超过1300亿元(不包含意向落户及募资项目)。当前产能的供给远比需求增长的速度是要大很多,所以现在很多动力电池厂的市场的价格,都是处于比较焦灼的一个状态,但是目前市场上仍然面临高端产能不足,动力电池结构性过剩的局面已经显现。

动力电池市场快速增长带动正极材料产销两旺,这给正极材料企业大规模扩充产能提供了信心,同时也吸引了大批新手跨界抢食。包括厦门钨业、当升科技、杉杉股份、合纵科技、格林美、科恒股份、天赐材料、湘潭电化、优美科、安达科技、富临精工、裕能新能源、浩普瑞、丰元股份等一批企业都在国内建设正极材料项目。

隔膜同样因动力电池市场的蓬勃发展而吸引了大量密集投资。根据统计,截止2017年10月底已经公开的投资新线超过120条,新增产能超过60亿平米。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孙冬泉表示,全国还有超过20家企业有意向进入锂电池隔膜行业,到2018年底全国锂电池隔膜总产能将突破80亿平方米。国内的隔膜产品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企业利润率将会降低,隔膜行业可能进入全面亏损的状态。

对于锂电及电动汽车产业而言,2017年是在波动中持续向上发展的一年。触碰产业核心的补贴和准入政策调整,让整个产业的神经极度敏感,提质降本、原材料供应短缺、账期普遍拉长等压力接踵而至,产业集聚化愈加明显,行业淘汰整合加速推进。

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之下,技术革新、资本兼并购、商业模式创新层出不穷,如何在防范政策和市场波动变化的同时,在技术储备、产能扩张、商业模式拓展上做好未来的谋篇布局,考验着产业链的每个企业领袖的决策智慧。

站在2017年尾,眺望即将到来的2018年,我们不难做出这样的研判,“政策、资本、技术、市场”将依然是行业的四大驱动力。所不同的是,在政策趋稳和资本日渐理性之后,技术和市场将成为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变量。

高工锂电对于2017年进行了盘点,用10大关键词回顾行业一整年的起伏波澜,同时对于即将到来的2018年做出理性的研判和期许。

原标题:不知道2017年这10大行业关键词 别跟我说你懂锂电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锂电池查看更多>动力电池查看更多>新能源汽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