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评论正文

聚焦|重返“中核总”

2018-04-09 17:38来源:能源杂志作者:余娜关键词:中核集团中核建王寿君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 重组下的挑战 」

新型巨无霸核企能否在短时间内体现协同效应,仍是个未知数。

一位业界人士质疑:“中核与中核建所属完全不同的领域,一个是核电业主,主导研发设计,一个是工程建设,主导土建安装,两者是上下游、总承包商与施工分包商的关系,合并与否,本质上都是各干各的,没什么太大关系。”

诚然,央企重组有助于降低相关大型国企之间的恶性竞争,降低其内耗影响,增强与国际巨头竞争的筹码。但作为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核工业体制改革涉及多方利益主体,其复杂博弈的程度,即便资深从业人士也未必完全看清。

此次重组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早在2014年,关于中国核工业是否应该“大一统”就曾引发讨论。彼时业内频传中广核将与中核建重组。中核集团官方媒体《中国核工业》杂志随后发表署名为朔风的文章——《中国核体制改革亟需做好顶层设计》,文中暗指中广核“抢跑”,还强调了核工业“大一统”的必要性。

随后,国家核电和中电投合并组建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开启了电力企业重组整合的第一步。从国家电投的组建可大致窥见决策层对核电企业整合的基本思路,即参考美国、法国和日本等国家普遍采取的做法,在企业层面将核电和常规电力品种进行组合,由企业自行实现不同电力资产的投资和利用平衡。

对于目前正在推进的中核和中核建的合并重组,其背后也有不同的思路和逻辑。中核和中核建同为位列百家央企之首的核心军工企业,也都同属于中核总公司。中核虽然是三大核电运营商之一,但核电并不是其唯一主业,涉及核心军工的核燃料循环产业(占中核集团八个业务板块中的三个)是其另一大核心业务。中核建则主要涉及核工业土建和设备安装业务。

究其本质,两者合并是业务互补。合并后将形成囊括核电、核燃料循环以及核设施建设的完整核工业全产业链集团,也有助于整合和加强我国核军工能力。

“新中核总”的成立还将打通核电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通过对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对流程的有效梳理,使得目前核电工程建设中的接口过多、多头管理等问题得到解决,核电工程安全性及经济性预期获得提升。

国家《“十三五”能源规划》中提到,到 2020年,我国在运和在建的核电装机规模力争达到8800万千瓦。目前我国在运和在建核电装机规模约为5800万千瓦,照此估算,未来 3 年,平均每年需新审批 8-9 台机组。

近期中法两国元首共同为广东台山核电站 1 号机组成为 EPR 三代核电技术全球首堆工程揭牌,标志着我国的核电工程建设能力得到了国际认可。在此时间节点上中核与中核建宣布重组,无疑将为三代核电项目建设注入强心针,三门核电站 1 号机组、台山核电站 1 号机组装料工作预期将加快获得批准,后续核电新项目审批也有望加快。

“因核能领域的特殊性,企业的重组,不仅仅是简单的企业行为,其一定会充分体现国家层面及国资委的意志。"张明分析。

值得关注的是,针对选择哪种重组路径,业界依旧看法不一。一条比较现实的做法是,把中核建的核电工程板块剥离出来并入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剩下的军工和民用建设板块分别并入相应业务板块,即把中核建按业务分拆,将两家揉在一起,以更好地实现资源整合。

“按照国资委要求,合并重组方案还在有序筹划中,我们将在合适时间具体发布。”潘建明透露。

就在《能源》记者发稿前,中核、中核建刚刚从全民所有制企业改成了国有独资企业,并更换了执照,两家公司的法人代表及董事长也变更成了一个名字——王寿君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中核集团查看更多>中核建查看更多>王寿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