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储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评论正文

动力电池:中国目标是全世界

2018-04-16 09:29来源:埋骨地关键词:动力电池锂电池新能源汽车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可以说,锂电池一直以来基本都是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竞争,基本没欧美诸国什么事,更别提其他国家了。

世界上第一个将锂电池实现商业化生产的公司是日本索尼,1991年商业化生产锂离子电池用于消费电子产品。当年,日本的随身听、收音机等产品风靡整个世界。

其实,锂电池的发展历程跟面板产业发展非常相近。也就是欧美发明这项技术,然后在日本首先开始商业化,实现暴利,然后韩国跟进,变成两国争霸,最后中国加入,形成了中日韩三国演义。

据说,20世纪90年代手机电池可以卖到七八百块甚至上千块钱人民币,一块电池顶中国人几个月的工资。

不过,在2000年以后,随着中国的比亚迪的崛起,迅速改变了这个局面,到目前我们手机电池大概也就是几十块钱一块了。

大家说,不管是什么产业,只要中国人进入,都可以把原来的黄金价变成白菜价。面板是这样,锂电池也是这样。这是因为中国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市场,最大规模的生产,比较廉价的劳动力,以及难以真正垄断的市场环境。

当然,也可以进一步说,只要一个产业连中国都发展起来了,形成了技术、产业优势,其他国家基本已经没有什么机会了。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少数几个厂商具备非常强的技术壁垒,可以走高端路线。比如说,苹果、三星手机,中低端是完全竞争不过中国厂商的,只能在四千块以上保持竞争优势。

也许最近博世公司宣布放弃自制动力电池单元非常具有代表性。博世指出放弃的原因是:

市场层面: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由亚洲5大公司(宁德时代、日本松下、韩国三星、韩国LG、深圳BYD)霸占,并且这几家已成了气候,博世若此时投产电池单元,不仅占不到什么便宜,还要冒很大的市场风险。

技术层面:动力电池新技术层出不穷,更新换代迫在眉睫。目前的以液态电解液为主的锂电池的能量密度还不能充分满足电动汽车需求,博世更看好固态电池以及下一代锂电池技术,但预计到2025年才能走向成熟。

成本层面:一个电池单元的成本有75%来自于锂等原材料,加上加工、包装、运输等费用后,利润空间十分有限,价格战一旦打起来,可以说赚不到几个钱。

投资层面:到2030年,全球动力电池产能将达1000GkWh,如果博世的市场占有率要达到20%的话,那么至少要投入200亿欧元来购买电池单元的生产、检测、回收等设备。这笔钱对于任何一家零部件企业都不是小数目。何况一旦技术上出现革命性创新,那么前期投资极有可能打水漂了。

博世指出,放弃自制新能源车动力电池单体,转而通过外购电池单体结合博世自有的电池管理系统技术与系统集成能力来为客户提供完整的电池系统。

可以说,像博世一样来自欧美的电池厂商在多方面都难以跟亚洲厂商竞争的。

三国杀:规模

2016年,全球十强锂电池公司,日本有两家:松下和索尼,韩国有两家:三星和LG,剩下的全是中国企业。按照国家来分,中国厂商占了全球60%的销售额,日本占了全球17%,韩国占23%左右。


在中日韩大战中,双方的企业也是此消彼长。2016年松下增长15%,LG增长18%,三星SDI增长11.4%;而来自中国的比亚迪增长28%,宁德时代增长145.6%,沃特玛增长199.5%;当然,来自中国的主要用于消费类电子的ATL增长也不算太快,仅有13.4%。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17年全球动力电池企业销量排行中,前十中国占了7席,宁德时代高居榜首。其他的只有日本的松下电器、LG化学、三星SDI上榜。


过去一年,松下增长38.39%,LG化学增长77.87%,161.68%,均保持了爆发性的增长。宁德时代增长76.47%,比亚迪几乎不增长,沃特玛增长71.88%,国轩高科增长33.33%。

总的来说,中国厂商似乎增长不如日韩三巨头。那是因为2017年政府补贴退坡严重,导致一二季度增长不及预期。不过,这样显示了中国厂家过于依赖补贴的弊端。

原标题:动力电池:中国目标是全世界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动力电池查看更多>锂电池查看更多>新能源汽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