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保护与控制人物正文

变电站里有束激光 你可能看不见!

2018-05-04 09:54来源:国网故事汇作者:国网君关键词:变电站变电站激光自动驱鸟装置李征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李征,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评河北省金牌工人、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美丽河北˙最美工匠、国家电网工匠、国家电网公司优秀专家人才。他拥有63项国家专利,在国家级期刊(包括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6篇,创新成果获得过地市(省公司)级及以上奖励65项。2018年,李征当选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截至2017年,“李征劳模创新工作室”共完成科技创新成果158项,获得国家专利163项,发表科技论文182篇;2017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2000年,李征和两名新员工一起来到220千伏吕家坨变电站。这里邻近矿区,空气中有一股煤灰味,吸一口气都会呛出泪。每天按部就班地巡视、抄表,在变电站上班仿佛被世界遗忘了。

“这样的工作有什么意义?”李征有种深深的无力感,仿佛才半年就遇到了工作中第一个“瓶颈”。他对未来十分迷茫,也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会持续多久。

2000年11月12日,李征所在的班组遇到一次事故——矿区内1条35千伏线路故障,仅剩1条供电线路运行。如果另一条线路也出现故障,矿井内就会有瓦斯爆炸的风险。偏偏当天单位的检修班组都在别处工作,一时半会来不了。最后还是站里的老师傅们挺身而出,和赶来的其他同事快速地处理好了故障,避免了更严重的事故发生。“我做的这个工作还挺有价值,从今以后要好好干。”李征第一次认识到了岗位的价值。

两天一夜没合眼,他靠在墙角睡着了

工作12年之后,李征从大伙口中的“小李”变成“老李”,岗位也从河东基地站来到变电运维二班。干变电运维,熬夜加班,是一件平常事。他最长的熬夜纪录,身边一直没人超越——三天两夜没合眼。

2014年的9月,变电运维二班接到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30天之内新投柳树颧、嘴东港、甸头3座变电站。

天啊,新投1座变电站,就需要收集资料、验收设备、排查隐患、闭环消缺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通常给两个月时间都紧巴巴的。这一回,工作量是3倍,时间却只有1个月。

作为二班的技术员,那一个月里,李征在3座变电站之间奔波,白天爬构架、查表盘,检查后台监控系统和信号传输情况,发现的问题及时录入设备验收卡。晚上,才有工夫统计白天发现的问题、明确整改期限、录入PMS台账、编写运行规程、制订安全预案……不知不觉就熬到了深夜。

轮休的值班员还能回家,身为技术员的李征干脆就住在了站里。连夜整理材料,从脖子到脚踝每处关节都硬得嘎嘣作响,眼睛更是酸涩发胀。觉得困了,他就走出主控楼,让深夜的凉意刺激刺激迟钝的大脑。

同事说李征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家人说家好像是旅馆、单位反倒像他的家。李征嘿嘿一笑,夜还在继续熬。时间太宝贵了,这3个变电站需要整理的各类资料,算在一起有600多个资料盒。1周7天不够用,不睡觉还能凑出第8天。

2014年10月24日,第3座变电站——甸头变电站也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内成功投运了。施工单位欢呼雀跃,吆喝着到站门口放一挂鞭炮。这时候,李征已经靠在主控室的沙发上睡着了。外面的鞭炮声噼里啪啦,他却一点儿也没听见。看着李征熟睡的样子,同事们都没忍心叫醒他,一位同事悄悄拍下了他睡着的样子。

上班这些年啊,李征记不清熬过多少夜。有同事粗略统计过,算到2017年年底,李征的加班时间保守估计能折合900多个工作日。所以大家开玩笑说他上班17年,工龄却有20年。已经是“老司机”的李征知道,工作中的很多问题光靠加班还是解决不了,还得靠动脑子钻研。

变电站里射出的激光,你或许看不见,却很有用

工龄在增长,李征却并未像大多数人对周围的事物失去兴趣,这方面,他更像是一个长不大的“好奇宝宝”。“好奇”让他在创新路上越走越远。

2012年,李征在定期巡视中发现220千伏南化变电站因为临海,鸟类的排泄物容易造成设备的污闪,鸟巢坠落物更是严重威胁变电站运行安全。尽管站里也有“超声波驱鸟器”等设备,但鸟类没几天就适应了,值班员甚至能看到鸟在驱鸟器上停留。

“机场采用的激光装置能防控飞鸟,变电站能不能借鉴呢?”李征开始琢磨。机场用的激光驱鸟器体积大,并不完全适用于变电站,而且太贵了,一台要几十万欧元。干脆,自己动手做一台适合在变电站里用的激光驱鸟器!

硬件设备东拼西凑还能买齐,可李征对软件程序一窍不通,买软件公司编好的程序又太贵。为了省钱,李征花1000多元报班学习编程,又自学了PLC、单片机,经过3个月努力,研制出第一台成品——变电站激光自动驱鸟装置

这个装置解决了传统驱鸟装置覆盖面小、鸟类容易产生适应性的问题,更加环保、高效,大幅降低了鸟类对变电站设备的危害。

一个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冒了出来:新装置的驱鸟效果是不错,可一到晚上,明晃晃的激光,会对变电站附近的居民造成影响。

李征郑重地将新问题记在了小本上。之后的两个多月里,他跟这事“杠上了”,像是“走火入魔”一样,一有时间就捧着资料看。在解决了激光输出功率线性自动调节的难题之后,李征最终研制出可以根据环境光线改变输出功率的负反馈系统。

这个成果先后获得河北省科技质量成果奖、全国电力行业优秀QC成果一等奖、全国电力职工技术成果奖,填补了变电站激光驱鸟技术的空白。

他关于变电站做的文章,还有“变电站树木抑制生长装置”、变电站临时地线在线监测系统、变电站高压开关室跨步电压检测装置等65项创新成果。

生产运行中碰到的这些问题,都记在李征随身携带的小本子里。每解决一个问题,他就划掉一个,但是总也划不完。“我现在最大的困难,就是感觉时间不够用。”从2015年3月借调变电运维室担任安全专责开始,李征就进入了一种“焦虑”状态。办公楼第2层北侧左数第3个房间晚上经常亮着灯,那就是李征的办公室——在本职工作不耽误的前提下,琢磨小本子上的问题只能用业余时间。

现在,小本子已经记到第三本了,很多问题还在李征的脑子里转悠着,比如怎样防止接地网锈蚀,如何监测封闭开关柜里的刀闸是否合到位,等等。

琢磨,还在继续。

他教会了徒弟,也教会了儿子

当越来越多的“小X”出现在身边后,身为“老李”的李征也常常琢磨:这些年新来的大学生是不是也和自己当年一样迷茫困惑?为此,他经常主动和青年员工沟通交流,没想到时间一长,居然当起了老师。

2013年,成员平均年龄31岁的“李征劳模创新工作室”诞生。一开始,工作室只有变电专业的人参加,大家开会的时候都不吱声,只有李征每次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让感兴趣的成员自行组队研究。

渐渐地,一些课题做出了成果,成员们在大大小小的竞赛中崭露头角。例如电力施工现场安全工器具软件管理系统、变电站纱窗自动除尘装置分别获得河北省科技质量成果奖和单位“五小”创新创效成果奖一等奖,“李征劳模创新工作室”开始声名远扬。5年过去,工作室已经吸引了不少跨单位、跨专业的人才,创新课题的研讨会每次都能上演大家激烈的头脑风暴。

工作18年,李征从让师傅带,变成了带别人——2006年以来,与李征签订“师徒协议”的42人,现在都是工区的业务骨干,其中,31人当上了地市公司级以上级的技能专家。但他能带的人还不止这些——2010年,国家电网技术学院第二届培训师;2015年,国家电网公司高级兼职培训师。2016年,华北理工大学聘任控制工程领域硕士生校外导师、河北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师……

“教学生的过程其实也是我学习的过程。”所谓“教学相长”,李征和他的徒弟们都在成长进步。

有时间手把手地教徒弟,却没时间面对面地教儿子,提起儿子,李征心里是既愧疚又欣慰。

儿子今年上初一。孩子长这么大了,李征只陪他过了3次生日,其他时候不是出差就是加班。孩子13岁生日那天,李征提前订了蛋糕,承诺一定回家陪他过生日。但临时接到通知有重要工作。李征又一次说话不算数了。那晚,孩子一晚上守着爸爸订的蛋糕,谁也不让动,也不肯睡觉,一定要等爸爸回家吹蜡烛。

让李征耿耿于怀的当然不止这一件事,但是儿子以他为骄傲。儿子从小就喜欢组装模型,动手能力非常强。有同学来家里玩,他都会带他们去看爸爸得的奖杯、奖状,告诉他们,爸爸做的是怎样厉害的发明。有天老师布置作业,让写“我的爸爸”,儿子在《可爱又可恨的老爸》中写道:“虽然可恨的老爸没时间带我出去玩,但可爱的老爸又有那么多创新成果,并获得了满屋子的荣誉,将来我一定要超越他!”

儿子,是李征心里最得意的“学生”。

(供稿单位:国网冀北电力 刘雪汀 唐山供电公司 赵路明等)

原标题:变电站里有束激光,你可能看不见!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变电站查看更多>变电站激光自动驱鸟装置查看更多>李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