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企业正文

35岁了!这个“年轻”的巨头企业正在走出石化时代

2018-07-10 09:28来源:能源杂志作者:王勇关键词:中石化天然气中国石化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炼化板块 」

1972年1月22日,李先念、华国锋、余秋里联名向周恩来报送了国家计委《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该报告中说:为了充分利用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迅速发展化学纤维和化肥原料,拟向国外进口成套化纤、化肥设备和部分的关键设备。化纤方面,拟从法国、日本进口四套设备,约需2.7亿美元。建成后每年可生产合成纤维24万吨,约等于500万吨棉花,可织布40亿尺。

周恩来总理在《进口化纤设备谈判进展情况》报告批示中指出“能否提前先搞日本一套化肥设备,一套三菱油化设备,一套日本旭化成(公司),是否都是从石油中提炼的?”第一批进口化纤、化肥设施顺势确定下来。

“引进来”并非长久之计,特别是在关系国计民生的石油炼化领域。乙烯被称为“石化之母”,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中石化成立35年来,乙烯业务向高质量持续发展,形成了茂名、赛科、镇海、中沙、附件、扬子、齐鲁、中韩等8套百万吨级生产装置。乙烯产能由1983年的60万吨/年增至目前的1113万吨/年,增加了18倍之多;乙烯产量由当年的55万吨增至2017年的1161万吨,增长了约21倍。

镇海炼化大乙烯

中石化在乙烯业务发展中坚持“引进-消化吸收-集成创新-自主创新”的发展思路,在关键装备国产化和核心、专有技术研发方面迈出重要步伐。2013年8月13日,首次采用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的乙烯成套工艺技术建设的武汉80万吨/年乙烯项目全面投产。同时,乙烯“三机”等核心设备首次全部国产化。

芳烃成套技术以生产对二甲苯为核心,是代表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识性技术。自上世纪80年以来,技术核心——吸附分离技术长期未能掌握,直到2011年方才成功攻克这一壁垒,成为继美、法之后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随着炼化技术的创新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中石化的炼化技术开始出口海外市场。“十二五”期间,中石化直属研究、设计单位技术贸易收入达到142亿元。MIP、延迟焦化、DCC、大型乙烯裂解炉、SBS、聚丙烯预聚等技术分别出口古巴、泰国、马来西亚、意大利、美国等地。催化裂化催化剂批量出口埃克森美孚、瓦莱罗、壳牌和雪佛龙等著名国际大公司的多家炼厂,催化汽油吸附脱硫(S-Zorb)吸附剂、聚烯烃催化剂出口美国、中东。

近年来,中石化还积极与国际大型石油石化公司在境内外开展炼化合作,如福建联合石化、扬子巴斯夫、天津中沙、沙特延布、俄罗斯西布尔等一批境内外炼化合作项目均已建成投产。

董秀成表示,中石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上中下游都有涉及。走出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合资模式,比如中国石化与沙特阿美延布炼厂;另一种是技术或者劳务输出,即建好厂之后交给别人。相比之下,后者是比较初级的模式,合资模式下的长期持有对于“走出去”更为有利。

中国石化与沙特阿美延布炼厂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中石化查看更多>天然气查看更多>中国石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