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报道正文

中国天然铀产业:以赤子报国心创世界一流

2018-08-30 08:39来源:中国核工业报作者:段新瑞 连敏关键词:中核集团铀资源一带一路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多年前,新疆天山脚下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从最开始的打钻做实验,到后来建成中国第一个千吨级铀矿绿色大基地——蒙其古尔矿,来自中国铀业有限公司的这批访客变成了这里的常驻居民。

2018年4月22日,天气刚转暖,一群老人走进了蒙其古尔矿参观中国最新一代的铀矿地浸开采技术,他们是上世纪从中国核工业第一批铀矿抽调来新疆的技术骨干。看到无人值守的采矿区、数字化操作的主控室……老人们对我国采用的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竖起了大拇指。

与此同时,中国正以先进的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技术,在几千公里外的沙特进行铀钍资源勘查。就在当天,中核集团时任总经理、现任董事长余剑锋访问沙特,沙特能矿部部长顾问阿卜杜拉赫曼˙卡里姆也在会见中,为中国人竖起了大拇指。

“从一个甲子前的请进来,到现在的‘走出去’,中国铀业走的就是坚持深化改革、依靠自主创新、对标国际先进的跨越发展之路。”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中国铀业董事长、党委书记杜运斌表示,“这四十年,当初的赤子报国之心在一代代核工业人中传承发扬,让中国铀业成为了强军富国、建设核强国的一块重重的压舱石。”。

调整改革铺就了我们通往核强国的道路

2017年3月17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一间会议室里,来自中核浙江衢州铀业有限公司的基层党员郑慧霞在介绍了企业调整改革经验后,专程到中核集团调研党建工作的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郝鹏带头鼓起了掌。

那一刻,郑慧霞既感到荣幸又感到激动。她知道,大家的掌声是给每一个铀矿冶人的,是对他们在调整改革中付出的一切给予的精神回报。

这场让郝鹏动容的调整改革是中核集团硬岩铀矿山调整改革,旨在根据中央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神和国企改革要求,处置僵尸企业和特困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生产率和安全环保水平,从而进一步让产业升级。衢州铀业就是中核集团本次调整改革第一批先行启动的试点单位。

从2015年开始,这场改革持续了两年。截至2017年9月,在中核集团党组支持下,中国铀业地矿调整改革工作已经全面完成人员分流安置任务,取得了7户硬岩铀矿山企业调整改革三年目标两年实现的决定性胜利。调整改革后的中国铀业,形成了以北方大基地为主、南方硬岩铀矿为辅的新型产业布局。

“启动硬岩铀矿调整改革符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符合技术进步需要,符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构建精干、高效、先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铀地矿体系,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杜运斌用“三个需要”解释了本次调整改革的必要性。

“技术的突破与发展,使铀矿开采的产业格局和发展战略发生了转移改变。北方一个绿色铀矿大基地就可以抵得上七个南方硬岩矿山的产能。现代化、规模化生产完全可以保障我国铀资源开发和利用。”杜运斌进一步解释道,当前我国南方硬岩的铀资源总体储量不少,但是资源比较分散,个体矿山规模很小,开采成本较高。而在北方地区,CO2+O2地浸采铀技术已经得到了大规模使用,产能接近国内天然铀总产能的60%,打破了我国铀矿开发长期依赖南方硬岩矿山“散而小”的格局。与南方堆浸采矿工艺相比,这一技术的工业化,使得矿山建设周期短、形成产能快、绿色环保,还节约了大量矿山建设用地。

对于调整改革,中国铀业的干部职工并不陌生,几乎每十几年就会经历一次。中国的天然铀产业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形成了完整的铀矿冶工业体系,为研制核武器奠定了基础。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连续进行保军转民、调整改革,基本形成军民结合的新格局,完成了由单一军工企业向军民结合型企业的转变。

2011年,中核集团将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和中核金原铀业公司合并成立地矿事业部;2017年,在地矿事业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铀业有限公司,实现实体化运作。在杜运斌看来,整合中国天然铀产业上下游资源成立中国铀业,是一项持续优化产业布局结构、对标国际先进实现新跨越的创新举措。

“中国要建设核强国,就必须建立安全供应、经济供应、稳定供应的天然铀企业。”杜运斌表示,“进一步整合上下游资源,形成合力集中力量办大事,这符合国际惯例、行业发展需要和市场经济需要,将有利于加快推动核工业的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

“中国铀业要做到世界一流,必须要抓住两个关键,一是要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二是要抓住机遇窗口掌握更多资源。”针对未来的深化改革,杜运斌认为,“这才是中国铀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自主创新引领我们跻身世界先进

从新疆伊宁城区驱车一个多小时后,伊犁盆地南缘乌孙山脚下的居民住宅渐渐稀疏,一片开阔草原映入了眼帘。2018年5月13日,来自科技日报、中国能源报、中国国土资源报等媒体的记者走进了新疆天山蒙其古尔矿。

一位记者这样写道:这里曾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闭坑的煤岩型铀矿山的“遗址”。高峰时期,数千矿工在忙碌。由于成本高,该矿山封井闭坑。而现在这个千吨铀矿大基地,只有区区百人。同一片土地,不同时期的两座矿山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容颜”。

在记者眼中,整个井场完全看不出任何采挖痕迹,看不到露天矿山的巨大采坑,没有采矿设备的轰鸣声,仅有手腕粗细的抽液管通过钻孔插入地中,只在地上露出一截管道,又很快隐埋入地下进入集控室。坐在天山铀业生产控制中心,可以24小时收集、监控井场、水冶厂的所有信息。与数字化信息相连的另一端,则是无人值守的井场集控室和高度自动化的水冶生产。

这个铀矿大基地采用的是CO2+O2原地浸出采铀工艺技术,我国是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2014年,该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项技术的应用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2017年11月,国际原子能机构官员表示,中国铀矿地浸技术可以说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完全可以出口。

“铀资源是军民两用的战略资源,是我国核工业发展的粮食。从起步起,中国核工业人坚持自主创新构建了比较完整的集科研、设计、施工、采冶、纯化为一体的先进的天然铀科研生产体系,取得了一系列世界领先的科技创新成果。”

在杜运斌看来,让世界认可的中国技术,中国铀业还有很多。比如,近年来,中国铀业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5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等。以CO2+O2为标志的第三代采铀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天-空-地-深”一体化勘查能力基本形成,铀矿进入了500~1500米深度的“第二找矿”空间。中国铀矿第一科学深钻突破2818米,零价态金属铀的发现引发国内外重要关注;产学研结合进一步加强,形成了转型跨越发展的内在动力。

“科技创新引领是我们实现天然铀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在杜运斌看来,这些令人瞩目的成果为我国从核大国迈向核强国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据介绍,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突破,截至目前中国铀业已完成北方鄂尔多斯盆地等7大铀资源基地布局,完成南方多个重点铀成矿带勘查,有力保障了核工业发展。

原标题:中国天然铀产业:以赤子报国心创世界一流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中核集团查看更多>铀资源查看更多>一带一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