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评论正文

安倍访华 中日联手打破氢能产业发展瓶颈

2018-10-29 10:50来源:静说日本作者:亚洲通讯社社长徐静波关键词: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氢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27日结束了为期三天的北京之行,返回日本。在经历了“购岛阵痛”之后,日本首相相隔7年第一次访问中国,到底取得了哪些的成果?获得了哪些意外的收获?全世界为之瞩目。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界的朋友,想必特别想知道,中日双方到底有没有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达成实质性的合作呢?答案是肯定的!编者就此也要重点解读一番!

(来源:静说日本 微信号)

第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一届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中,我们看到,从今年5月李総理访日,到安倍10月北京之行,在短短的4个月时间,中日双方居然达成了52项具体的共同合作项目,这是令大家感到意外的超速,说明“中日两国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务实的行动。

安倍首相在与中国国家元首的会谈中明确表示:“一带一路”是一个很有潜力的构想,包括共同开拓第三国市场在内,日本将强化与中国的合作。

看看,52个合作项目中,有哪些亮点?

01

新能源汽车项目合作

一是快速充电规格中日两国统一

日本的电动汽车(EV)的快速充电规格「CHAdeMO」与中国实现统一,由日本CHAdeMO协议会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一起,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现在已经在海内外设置了1万8000根日本规格的充电柱)。

二是全自动驾驶汽车的车载系统

松下电器公司向中国百度提供全自动驾驶汽车的车载系统。

三是在LNG领域开展融资合作

日本协力银行与中国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向第三国联合提供液化天然气(LNG)等领域展开融资协调。日本财产保险集团SOMPO与中国再保险集团合作开发保险产品。三井住友海上火灾保险公司与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合作在第三国开展营业。

四是双方共同建设加氢站

最厉害的要说说这个在能源合作领域,日本JXTG能源集团与中国石化集团在第三方市场共同建设氢燃料加气站。

这个可厉害了!我们来重点解读一下!

第一,两国合作表明,中日都已在国家层面宣告,氢能已作为国家能源结构、能源战略、能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稳步共同发展。

第二,中日两国能够在氢能源建设上达成高度战略趋同,在很大程度上是中日两国都存在能源资源匮乏,都需要摆脱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所以大力开发氢能源,是基本国策。

以中国2017年石油总需求6.12亿吨为例,全年进口油达到4.2亿吨,国产是1.92亿吨,国产石油量非常稳定,每年大数就是两亿吨左右,我们每年增加的两千到四千万吨的石油消费主要来自于进口,石油进口依存度2017年达到68.7%。近年来呈现越来越高的态势。

因为石油与美元挂钩,当国民经济过分依赖石油,那你就必须接受现行的国际秩序,某种程度上这是丧失国家部分主权,中日都面临这样的困局,所以,发展新能源是坚定不移的方针。

第三,两国共同建设、共同努力,在氢能产业市场、技术、经济、法规等层面战略一致、合作共赢。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双方都认同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薄弱环节,是氢能社会构建发展的最大障碍。目前氢能燃料电池汽车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和规模,但因面临加氢站布局、配套、数量不足而阻碍产业发展。双方共同建设加氢站,联手合作打破发展瓶颈,就是要在氢能基础建设实施方面打通关键环节,建构氢气供应及加氢网络体系,为氢能社会经济打下最需要的基础。

第五,双方共同建设加氢站,表示在技术标准、规格、系统、法规方面兼容、比如目前国内主打的加氢站普遍为35MPa加氢系统,日方主打70MPa 加氢系统,兼容后,双方认可70MPa的标准,由此涉及到的燃料电池发动机的技术专利标准也将互认、技术路线同步发展,中日双方将在氢能发动机技术上进一步分工合作的空间增大。

第六,有了国家层面的合作,就会有企业层面的合作,加氢站的共同建设为企业之间的相关技术合作作出了示范,有例可循。

第七,由此也表明中石化集团已在开始从石化能源向低碳、零碳、零排放能源转型。

02

传统能源项目的合作

中国同意日本的要求,尽早重开东海油气田共同开发协议。

中日两国共同开发东海油气田是在2008年达成的协议,但是由于后来因为遇到钓鱼岛问题和日本军舰与侦察机低空跟踪中国舰队等问题,这一联合开发计划被长期搁置。此次安倍首相访华,两国领导人重新达成了“让东海成为和平之海、希望之海、合作之海”的共识,并同意重启东海油气田共同开发的协议,这不仅有利于东海的和平,也有利于模糊中日两国的海上境界线,避免海上冲突。


原标题:安倍访华的八大意外收获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动汽车查看更多>燃料电池汽车查看更多>氢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