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1.2.1 先进核能技术:聚变 - 裂变混合堆技术
(1)概念阐述和关键技术
聚变– 裂变混合堆(简称混合堆)是一种结合 聚变和裂变的优点、克服二者缺点的核能技术。混 合堆与纯聚变堆的主要区别是包层内含有裂变燃 料,裂变燃料比 Be 或者 Pb 有更好的中子增殖能力 和能量放大能力,有利于降低聚变工程的难度。从 氚循环来看,有利于实现氚自持、减少初始投氚量; 从能量平衡看,可以降低聚变功率,减少高能中子 对材料的辐照损伤。与裂变堆相比,混合堆是聚变 中子源驱动的深度次临界系统,安全性能突出,在 能量输出的同时可以很好解决裂变燃料增殖和超铀 元素嬗变问题。混合堆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驱动器技术(含托卡马克、激光惯性约束聚变、Z 箍缩 惯性约束聚变等技术方向),次临界堆技术(含产 氚、增殖、嬗变、能源供应等技术方向),高增益 聚变靶设计技术(对惯性约束聚变而言)等。混合 堆的发展趋势是立足于近期可实现的聚变参数并借 鉴成熟的裂变堆技术,促进聚变能的提前应用,探 索解决裂变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混合堆的研究涉及聚变、裂变两大核能领域, 立足于近期可实现的聚变技术和成熟的裂变技术, 推动聚变能提前应用和裂变能的可持续发展。 聚变领域又分磁约束聚变和惯性约束聚变。磁 约束聚变方面,托卡马克研究处于领先地位。我 国正式参加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 的建设和研究;同时作为ITER 装置与聚变示范堆 (DEMO)之间的桥梁,我国正在自主设计、研发 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在惯性约束聚变 (ICF)方面,Z 箍缩作为能源更具潜力,有可能 发展成具有竞争力的聚变–裂变混合能源(Z-FFR)。 Z-FFR 由 Z 箍缩驱动器、能源靶、次临界能源包层 构成。以下重点对Z-FFR 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进 行说明。 Z箍缩惯性约束聚变涵盖了磁流体力学、辐射输 运、原子物理、等离子体微观不稳定性、强脉冲磁场 下的输运机制等多物理过程和复杂物理效应。我国 已重点开展了Z箍缩等离子体内爆动力学及其辐射 源物理研究,并获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Z-FFR 总体 概念设计研究取得显著进展。但是,对电流前沿与 Z 箍缩负载参数和内爆动力学的关系、Z箍缩等离子体 辐射源定标律和Z箍缩动态黑腔辐射场(温度)定 标律,以及Z箍缩惯性约束聚变过程中几个重要物 理过程的能量转换效率等关键问题,研究甚少。 超强脉冲磁场是 Z 箍缩过程最显著的特征,在 此条件下的等离子体形成、磁瑞利– 泰勒MRT 不 稳定性发展对内爆过程及内爆品质产生决定性影响。由于在强非线性过程中,负载区的电磁能、Z 箍缩等离子体内能以及辐射能之间的能量交换非常 复杂。Spitzer 电阻率不能准确描述Z 箍缩等离子 体电阻率特性,其反常机制还不清楚。如何描述和 解释辐射源的产生过程及物理机制极为重要。大电 流装置可以为开展 Z 箍缩等离子体物理实验研究提 供更宽的参数范围。 典型的Z箍缩过程具有柱形内爆特征,而聚变 靶为球形内爆,设计合适的黑腔构型,使得负载等 离子体Z箍缩过程与靶内爆在时间和空间上获得有 效分离,这是 Z箍缩驱动惯性约束聚变的核心问题。 在目前我国已有的装置上没有条件开展此项实验研 究。相对于激光聚变,Z箍缩辐射源时间尺度较长, 空间尺度较大,难以对波形进行精密调节,需要进 行新的聚变靶设计以便有效压缩燃料,获得较高能 量增益。 建造新一代大电流的脉冲功率实验平台,有利 于开展Z 箍缩辐射源、黑腔以及靶内爆等Z 箍缩 驱动惯性约束聚变部分关键物理问题的实验研究 和验证。建议国家层面支持2018—2025 年建设峰 值电流为50~70 MA 的 Z 箍缩驱动器,尽快实现 聚变点火。一旦点火目标实现,下一步便可开始建 设 Z-FFR。Z-FFR 配备大型超高功率重复频率驱动 器,首选快脉冲直线变压驱动器(LTD),电容器标称储能≤ 100 MJ,峰值电流为 60~70 MA,上升 前沿为150~300 ns,运行频率为0.1 Hz;采用“局 部整体点火”理念,设计高增益聚变靶丸,能量增 益 Q ≥ 100;设计天然铀裂变包层,实现氚自持、 能量放大 10~20 倍、裂变燃料增殖。
(3)重点研究国家/ 地区和机构以及之间的对比及合作情况分析
根据表 1.2.1 可知,该研究方向的核心论文产 出数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 本、意大利和中国。其中,美国占据第一位,核心 论文比例超过 50%,德国、英国、法国、日本、意 大利和中国的核心论文比例均超过 10%。 由表 1.2.2 可知,该研究方向的核心论文产 出数量最多的机构分别是Lawrence Livermore Natl Lab、Univ Rochester、Los Alamos Natl Lab、 MIT、Gen Atom Co、Ist Nazl Fis Nucl、Sandia Natl Labs、Univ Oxford、Chinese Acad Sci,核心论文产 出数均超过 20 篇。 根据图 1.2.1 可知,较为注重该领域国家或地 区间合作的有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中 国。中国的论文发表数量较多,主要是与美国、日 本、德国、法国、英国和俄罗斯进行合作发表。 根据图 1.2.2 可 知,Lawrence Livermore Natl Lab、MIT、Gen. Atom Co.、Los Alamos Natl Lab、Univ. Rochester 有合作。 表 1.2.3 中,施引核心论文产生最多的国家是 美国,施引核心论文比例达到29.75%,中国达到 16.81%,德国的施引核心论文比例超过 10%。 表 1.2.4 中,施引核心论文产出最多的机构 是 Chinese Acad Sci,施引核心论文比例达到将近 20%。Lawrence Livermore Natl Lab 的施引核心论文 比例超过 16%。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知,美国和中国在聚变– 裂变混合堆的核心论文产出及施引数量处在世界前 列,中国内地机构的施引核心论文数量较多。
1.2.2 可再生能源发电利用及储能、节能环保技术
(1)概念阐述和关键技术 基于可再生能源的能源系统是解决世界范围内 的能源利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是能 源利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和有效措施。 以可再生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为核心,可再生能 源发电技术和储能技术等领域快速发展,在世界范 围内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
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
从目前可再生能源的资源状况和技术发展水平看,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发电最为现实,前景广阔。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可分为单一能源发电系 统和混合能源发电系统。其中单一能源发电系统与 其他系统相对独立,较易受到可再生能源自身局限 性的影响。混合能源发电系统主要有两类:一类是 利用风、光、水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互补结合,克 服单一种类的可再生能源在使用时不连续、不稳定 的缺陷。另一类是将可再生能源与现有的化石能源 (天然气、沼气、生物质能、地热能等)进行结合 的混合发电系统。 保证可再生能源的发电系统连续、稳定的输出 电力,并确保供电质量是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关键技术。目前的主要技术前沿包括:能源系统构成设 计和动态模型建立、混合系统热力循环特性,区 域内可再生能源就地利用最大化、天然气使用最 小化和全范围多能源供需平衡、能量管理和调度 控制系统等。 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方向是通过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智能微网等方式,构建风、光、水、火、 储多能互补系统,开发面向用户电、热、冷、气等 多种用能需求的终端一体化集成系统。混合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已经开始在美国、欧洲等世界各国电力系统中投入应用。
先进储能技术
储能技术是通过在电力需求低时储电、在电力需求高时放电的方式帮助电网更好地融合风电、水 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一种技术。广义的 电力储能技术可定义为实现电力与热能、化学能、 机械能等能量之间的单向或双向存储设备。 按照储存介质的不同,储能技术可以分为机械 类储能、电气类储能、电化学类储能、热储能和化学 类储能等。机械类储能主要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 气储能和飞轮储能等;电气类储能主要包括超级电 容器储能和超导储能等;电化学类储能主要包括各 类电池,例如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钠硫电池和 液流电池等;热储能将热能储存在隔热容器的媒质 (如相变材料)中,需要时可以被转化为电能,也 可直接利用热能而不再转化为电能;化学类储能主 要是指利用氢或合成天然气作为二次能源的载体, 例如通过电解水合成氢气和天然气进行二次利用。 目前抽水蓄能是全球装机规模最大的储能技 术,占全球总储能容量的 98%。而压缩空气储能、 铅酸电池、锂电池等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在全球 范围内已成为最具竞争力的储能技术。 其关键技术包括:大容量储能的规划及与可再 生能源发电的协同调度技术、基于储能的能量流优 化和能量调度技术、储能与能量转换装置的集成设 计和协调配置等。 (2)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 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
根据21 世纪可再生能源政策网络(REN21) 发布《全球可再生能源现状报告 2018》,2017 年可 再生能源发电占到全球发电量净增加值的70%,这 是现代历史上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长最大的一年。 目前全球对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投资已超过 对新增化石燃料和核能发电投资总和的两倍以上。 由于成本竞争力的提高,2017 年可再生能源投资 占电力行业总投资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二,同时可再生能源在电力行业的份额仍将会继续上升。 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2017 年我国可再生能 源发电量为1.7 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00 亿千 瓦时;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26.4%, 同比上升0.7 个百分点。其中,水电为11 945 亿千 瓦时,同比增长1.7%;风电为3057 亿千瓦时,同 比增长26.3%;光伏发电为1182 亿千瓦时,同比 增长78.6%;生物质发电为794 亿千瓦时,同比增 长 22.7%。全年弃水电量为515 亿千瓦时,在来水 好于去年的情况下,水能利用率达到96% 左右; 弃风电量为 419 亿千瓦时,弃风率为 12%,同比下 降 5.2 个百分点;弃光电量为73 亿千瓦时,弃光 率为6%,同比下降4.3 个百分点。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比重稳步上升。
目前可再生能源最新技术领域有可再生能源先 进发电技术、可再生能源并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多 能互补技术三个方向。 在可再生能源先进发电技术方面,由于光伏发 电输出功率的随机性,保证光伏并网发电的最大功 率点的跟踪是其研究重点,由于最大功率点跟踪对 跟踪的准确性、快速性和稳定性要求比较高,实现有功输出的有效调节是目前光伏发电的关键技术。 变速恒频发电技术可最大限度的捕捉、利用风能, 并且转速运行范围相对宽松,调节系统更加灵活, 是目前主流的风力发电新技术。 在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技术方面,可再生资源 受环境温度、天气因素的影响,具有比较大的波动 性和间歇性,很容易导致电网电压出现闪变或波动, 因此并网消纳是将可再生能源接入现有能源体系的 关键技术,这些技术包括:①先进逆变器技术。逆 变器具有可拓展通信功能、可以对无功和有功进行 控制、可以降低有功变化率、实现谐波补偿等,保证电能输出质量更稳定、抗干扰能力更强,并具有 可以达到智能电网要求的网源互动技术。②可再生能源并网需要更加的精确、快速的电网电压信号锁定技术,能够在大功率并网时不对称运行情况下和 电压采样波动情况下完成精确锁相。③系统抗干扰 技术。集中式风光电站要在变换器控制的基础上实 现低电压穿越,孤岛指令和检测利用输变电系统能 量进行管理实现;分布式风光电站要通过控制达到 孤岛检测的目的,并利用基于配电网的能量管理系 统来发出低电压穿越信号指令。 在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技术方面,可再生能源 多能互补系统相对于传统发电技术而言,其复杂程 度和不确定性都大大增加。①在系统规划方面, 主要针对可再生能源进行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分析。 确定性分析主要是结合风、光等可再生资源情况 与负荷需求等历史记录数据进行分析;不确定性 分析是基于概率统计理论对可再生能源与负荷的 变化特性进行建模,同时考虑自然环境、用户冷 热电负荷等因素。②在系统综合建模方面,需要 针对多能互补的各个子系统的动态特性时间尺度 相差悬殊进行研究,例如电力网络功率瞬间平衡, 其动态需由微分– 代数方程描述;而冷热的转换 过程最为缓慢,通常以分、时来表述动态过程。 ③在优化设计方面,基于牛顿– 拉夫逊法的微网 潮流算法、电网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多目标优 化策略的混沌量子遗传算法等。以实现能源最佳 利用和系统长期经济可靠运行为目标,进行科学 合理的系统集成和能量管理。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南网储能5月23日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回答“公司认为未来抽水蓄能是什么样的商业模式?”这一问题时指出:根据633号文,目前公司所属抽水蓄能电站执行两部制电价,包括容量电价和电量电价,容量电价按40年经营期、资本金内部收益率6.5%核定;在电力现货市场尚未运行的地方,电
在地方碳市场10年试点探索之后,全国碳市场于2021年7月正式启动,运行至今将近4年,市场见证了成交量、价格的一路走高,从开市时的48元/吨上涨至2024年年底最高时的105元/吨。2024年全国碳市场成交总量1.89亿吨,成交总金额181.14亿元,已经跻身世界主要碳市场前列。3月,生态环境部发文将钢铁、铝冶炼
5月13日,国电电力廊坊热电世界首例耦合烟气熔盐储热锅炉大板梁顺利完成吊装,为“350MW高效灵活燃煤发电机组关键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项目”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该厂二期项目规划建设2台350兆瓦超临界热电联产机组,投产后,供热面积可达2100万平米,工业蒸汽供应能力每小时达100吨,实现热、电、
近日,山西省发改委印发《山西省“两高”项目重点管理范围(2025年版)》,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包含火力发电(4411)、燃煤发电(包括煤矸石发电)。详情如下:关于印发《山西省“两高”项目重点管理范围(2025年版)》的通知按照国家有关文件精神,我们对《山西省“两高”项目管理目录(2024版)》
4月28日,欧洲伊比利亚半岛发生大规模停电事故。在全球能源转型持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该事件究竟是偶然现象,还是带有某种阶段性的必然?现代电网具有天然的脆弱性作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能源基础设施之一,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关乎国计民生,实为“国之大者”。但现代电网已经发展为由物理电力和信息通
近日,国家电投集团能研院与内蒙古公司电力分公司联合开展牛粪生物质5%—15%比例共磨掺烧试验,通过控制优化制粉系统关键运行参数,实现了国内首例风扇磨共磨10%比例掺烧牛粪生物质的关键性技术突破。该技术成果依托能研院锅炉技术中心科研团队多年研究的共磨掺烧技术,基于国家电投集团B类课题研究《
江苏国信扬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三期2×1000MW高效清洁燃煤发电扩建项目第一批辅机设备(第一批次)及相关服务招标公告招标编号:JSTCC2500312398一、招标条件江苏国信扬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三期2×1000MW高效清洁燃煤发电扩建项目第一批辅机设备(第一批次)及相关服务,项目资金为自筹资金。招标人为江
江苏国信扬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三期2×1000MW高效清洁燃煤发电扩建项目主体工程A、B标段施工招标公告一、招标条件江苏国信扬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三期2×1000MW高效清洁燃煤发电扩建项目主体工程A、B标段施工项目资金为自筹资金。招标人为江苏国信扬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本项目已具备招标条件,现进行公开
“系统监测到江北光伏发电出力激增,建议立即调整设备功率。”4月20日7时,在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调度控制中心,新型电网运行控制系统的智能终端发出预警。此时距午间用电高峰还有4个小时,系统已推演出未来12个小时的电网运行趋势,精准锁定相关线路的潜在过载风险。近年来,新型电力系统加速构建
一、现货运行情况实时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正式运行五省与省间现货市场,实时均价除广东、甘肃上涨外,其他市场价格均下降。安徽与江西虽有同比数据,但去年未进入连续结算试运行,数据参考意义较小。甘肃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了46.43%,是价格上涨市场中涨幅最大的省份。原因是负荷与外送均大幅上升,其
北极星电力网整理了2025年4月火电项目动态,共47个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其中,2个项目核准、4个项目开工、3个项目并网、7个项目投产/投运。华电、华能各有1个项目获得核准,其中华电淄博2×35万千瓦燃煤热电项目以“超超临界”“原址扩建”“上大压小”“五个减量替代”“热电联产”等方式建设,具备安全
5月21日,记者在位于甘肃平凉市的“陇电入鲁”重要调峰和支撑电源项目、山东能源集团灵台电厂看到,首台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燃煤机组正在加紧进行设备调试,拟于近期并网发电。据悉,灵台电厂计划今年6月份两台百万千瓦级机组全部建成并网发电,年发电量100亿千瓦时。这是山东能源集团坚决扛起使命担当
聚焦绿色低碳发展,绘就绿水青山画卷。5月10日,东方电气绿色低碳技术发布会在四川德阳召开,面向全球用户发布行业领先的绿色低碳产业前沿技术、最新成果与应用场景,向用户提交创新发展的最新答卷。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中国船舶、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国华能、中
中车德令哈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投产并开展清洁能源装备产业链共建行动5月11日,中车青海造首台套应用于高海拔地区的高原风电机组在刚刚投产的中车德令哈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成功下线,标志着我国西部地区规模最大、产业最全的“风光储氢”一体化产业基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实现了清洁能源装备青海
5月8日,中国能建研发投资建设的世界首台(套)甘肃酒泉敦煌660兆瓦人工硐室型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示范项目通过可研评审,标志着我国压气储能行业迈向单机功率600兆瓦级新时代。项目位于甘肃酒泉敦煌,是“敦煌全绿色电站基地”重要组成部分。项目采用“中国能建压气储能系统解决方案”,单机功率660兆瓦
4月30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官厅镇高红村1.5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正式并网发电。该项目自今年2月初开工建设,历时近三个月建成投用,采用先进光伏发电技术,预计年收益可达51万元。据悉,该项目由高红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整合投入资金320万元建设,有效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还可带动当地村民增
【导语】2025年4月15日,江苏国信滨海港2×1000MW高效清洁燃煤发电项目(以下简称“江苏滨海港项目”)4号机组圆满完成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标志着这一江苏省“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的重点能源项目(即2024年江苏省能源电力保供“头号工程”)全面实现“双投”目标,是今年江苏省内首台竣工投产的百万
去年以来,太訸集团携手水务集团持续深化“双碳”战略实践,共同探索推动能源革命和绿色发展。4月27日,太訸集团首个水务光伏项目——城东水质净化厂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开工建设,标志着太訸集团与水务集团的战略合作正式落地。太訸集团及水务集团主要领导出席开工仪式。本项目主要利用太阳能资源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4月25日,交通运输部等十部门发布了《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在氢能方面提出了建设氢能基础设施、发展柔性制氢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氢能轨道交通及航运、建设绿色燃料及储运加注等内容。在推动交通与能源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中
日前,交通运输部等十部门发布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因地制宜推进港口航道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结合港口码头、航道运河既有条件,在确保港口作业、船舶通航等安全前提下,依托港池、仓库、防波堤等,因地制宜推广海洋能、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就地开发利用。鼓励集装箱枢纽
新电改十年历程中,“双碳”目标和体制改革双轮驱动电力领域新型经营主体完成从政策培育到市场化运营的范式转变。在建设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引发的系统波动性矛盾与灵活性资源结构性短缺,催生了源网荷储协同调节的刚性需求;而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制度创新与多层次价格传导机
近日,由国家能源集团主导的“高效灵活二次再热发电关键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项目通过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组织的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专家认为,该项目突破了二次再热机组高参数、大容量高效灵活发电技术难题,形成660—1000兆瓦等级全谱系成套技术与装备,实现了二次再热发电技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
电力规划的重点是按照宏观政策指引,以可控成本合理部署各类电力资源来保障长期的电力安全,权衡“低碳、经济、安全”三元目标。过去以常规电源为主、用电负荷平稳增长的电力系统在开展规划时,主要考虑电力电量的供需平衡、各类电力资源的可开发潜力和技术特性、应急备用能力及环境政策要求等约束条件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一背景下,储能技术作为连接可再生能源发电与电网、用户之间的关键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在众多储能技术中,储能液流电池以其独特的优势,在2024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全球全钒液流电池已开始逐步走向工程示范
意大利国内能源资源有限,在发电领域,主要依赖进口天然气来满足其能源需求。紧跟欧盟的脚步,意大利已逐步实现电力市场的开放,在发电、输电、配电、售电及电力监管等环节形成了兼具欧盟共性与本国特色的电力体制架构。意大利电力改革历程中积累的经验与教训,可为我国新一轮电力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德国总理弗里德里希·默茨领导的新政府近日作出重大政策转向,或将放弃长期以来的反核立场。这一决定不仅标志着法德能源关系的实质性回暖,更可能重塑欧盟能源政策格局,为欧洲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带来新动能。(来源:能源新媒文/武魏楠)01法德能源僵局破冰据法国《费加罗报》获得的政府文件显示
为推动本地能源使用、实现能源自主,印度尼西亚巴厘岛正式启动屋顶光伏项目,旨在加快政府机构、公共设施和商业场所部署分布式太阳能系统。近日,巴厘岛所在行政区巴厘省省长IWayanKoster正式宣布启动《加快巴厘省屋顶光伏电站实施社会化倡议》。他表示:“所有省级、市级、县级政府机构必须使用屋顶光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创新的重大决策部署,近日,江苏省国信集团成功落地全国首批银行间市场科技创新债券。本次发债将“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和“两新”等领域进行了创新结合,成为全国首单唯一绿色两新科技创新债券。此次债券发行规模5.3亿元,期限5年,由工商银行联合建设银行、中国银
4月28日,欧洲伊比利亚半岛发生大规模停电事故。在全球能源转型持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该事件究竟是偶然现象,还是带有某种阶段性的必然?现代电网具有天然的脆弱性作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能源基础设施之一,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关乎国计民生,实为“国之大者”。但现代电网已经发展为由物理电力和信息通
4月28日,西班牙电网突发重大故障。这一事件不仅是欧洲近年来最严重的停电事故,更为全球能源转型中的电网安全敲响了警钟。西班牙作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先锋,其电网暴露出的脆弱性折射出新能源高渗透率下的系统性挑战,也为中国乃至全球的能源转型发出了警示。可再生能源“成长痛”的全球共性西葡大停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国内氢能产业迎来里程碑式进展#x2014;#x2014;大冶市绿电绿氢制储加用一体化氢能矿场项目成功产氢,标志着我国首套ALK(碱性)与PEM(质子交换膜)联合制氢系统正式落地。该项目不仅是湖北省唯一入选国家发改委“清洁低碳氢能创新应用工程”的重点项目,更开创了国内岩穴储氢技
当地时间5月7日,备受瞩目的IntersolarEurope2025在德国慕尼黑新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启幕。在本次汇聚全球顶尖能源企业的行业盛会上,林洋能源携创新成果惊艳亮相,通过全场景智慧能源解决方案的立体化展示,向世界展现中国企业在能源转型中的技术实力与战略担当。面对欧洲能源转型需求,林洋能源通过技术
凭借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和日益增长的储能需求,智利正成为全球储能领域新一轮巨头角逐的热土。近日,由阳光电源供应储能系统的智利BESSdelDesierto储能电站完工,智利能源部长迭戈·帕尔多参加了其落成典礼。该项目规模达200MW/800MWh,该项目开发商称其为拉丁美洲首个大型独立储能项目。项目位于244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