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评论正文

发展先进核工业需要“举国体制”

2019-03-15 17:42来源:中国核工业作者:李春平关键词:核工业核电核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从个体角度而言,公众对核的好处没有太多感受。比如核电,普通百姓不太关心自己的日常用电是哪种能量转化,排放多少二氧化碳,引起多少物种灭绝。站在宏观视角,核对于国家乃至人类的益处才能真正显现,所以也需要国家给予坚定不移的政策保障,以“举国体制”推动核工业发展。“举国体制”的提法并不新鲜,但对于当前的核工业显得尤为重要。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核工业”  ID:cn_industry  作者:李春平)

近日,《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给出了一个2019年“十大突破性技术”榜单,其中第二项是“核能新浪潮”(New Wave Nuclear Power)。比尔·盖茨参与了该榜单的评选,并表示“为榜单上能够改善我们生活的技术感到兴奋”。

不论是榜单将核能列为减少碳排放和限制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还是近日两会期间备受关注的核能制氢、核医学等话题,都显示了核造福于人类的重要意义和巨大潜力。然而核在国内所收获的社会印象却与此不相匹配。从日前核工业230所在长沙迁址引发的舆论风波可以窥见,涉核项目不仅落地难,而且民众的敏感阈值有进一步降低之势。对此,一方面业内可以从公众沟通、核科普的成效上找原因,另一方面,核工业自身的特殊性也值得深思。

从个体角度而言,公众对核的益处没有太多直观感受。以核电为例,虽然它作为清洁可靠的能源利于环境,但一般人未必关心自己的日常用电来自何种能量转化,过程排放多少二氧化碳,最终可能引起多少物种灭绝。当对回报没有体察时,包括风险在内的成本就成为最主要的关注点。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安全性的论证并不能实现有效说服。被归为“邻避效应”的此类问题不止核工业需要面对,即便建造一个与居民紧密相关的生活垃圾处理厂,附近的小区业主也会发起抗议。作为个体或小群体,维护自身利益是第一选择,其短视或误解无可厚非。但是当民意发酵致使地方政府动摇,或者个别接近决策层的人士也对核抱有偏见,就可能出现核工业的发展规划被干扰或项目落地受阻的情况,而这不是目前意义上的“公众沟通”所能解决的。

唯有当个体聚合为整体,站在宏观视角,核对于国家乃至人类的益处才能真正显现。除了核电,核科学与核技术还可在诸多方面对整个世界的面貌施以积极影响。核能供热可助力蓝天保卫战,包括其在内的核技术成果为环境污染治理提供了新思路。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将可控核聚变作为人类迈向宇宙的动力之选,也自有其科学依据。相比于企业利益和行业利益,国家利益和人类福祉才是核工业应有的准绳。

作为一个综合性极强、高新尖技术汇聚的体系,核工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行业,核工业从前端管到后端。核工业足以担当国家利益最大化的重任,也需要国家给予坚定不移的政策保障,以“举国体制”推动核工业发展。中国如此,国外亦如此。美国为了确保核威慑力量优势地位和核科技世界领导地位,创建并保持了庞大的核领域国家实验室集群,聚集了一流的人才和设施,体现了国家意志,服务于国家战略。70余年来核工业在俄罗斯的战略性地位也不曾改变,目前其已建立政企合一和集群化运作新模式,国内上下一盘棋。

由此观之,两会期间关于“建设核领域国家实验室”的建议提出恰逢其时。企业的属性决定其研发投入偏重技术应用,而基础研究主要依靠科研机构和高校。2016年数据显示,中国基础研究经费在研发经费总量中占比只有5%,而美国的这一比例为17%。基础研究投入高、回报慢且不易量化,却决定了一个领域核心的、长远的竞争力。国家实验室是国家级综合科研基地,核领域国家实验室是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促进协同创新攻关的重要载体,应加快布局建设,以“举国体制”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科技创新活动,引领国家核科技进步,并对全产业链能力加以保障。

核工业不比共享单车,不是小团队凭借一时灵感或者踩上“风口”就能创造成果,而是需要坚定的路线和持续的投入。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创新突破可能是极为重大的,重大到改善全体国民的生活乃至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的面貌。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