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5个缔约方国家通过了《巴黎协定》。在《巴黎协定》框架下,中国提出到2030年左右,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将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203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60%~65%;2030年非化石能源在总能源当中的比例提升到20%左右。
低碳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作为负责任大国,兑现碳减排承诺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除此之外,绿色低碳化对经济、就业、产业转型升级等意义也很明显。
首先,低碳化能够促进能源投资和经济发展。低碳化要求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开发需进一步加大力度,而这些增量投资能显著带动经济发展。根据测算,为使煤炭消费在2050年降低到27%,石油消费降低到16%,天然气降至15%,非化石能源消费达到40%以上,需要能源领域到2030年时新增投资109471亿元,2030至2050年间能源领域新增投资162875亿元。从中长期看,能源领域投资总计272346亿元,将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其次,低碳化发展可以促进就业。在促进就业总量方面,如前所述,数十万亿级的低碳投资会创造许多新的就业机会。分能源类别看,可再生能源的就业创造能力显著高于传统化石能源,以美国一次能源创造的就业岗位数据为例,每发电一兆瓦,煤电每年可以创造就业0.8人,天然气每年可以创造就业0.35人,可再生能源中的风电每年可以创造就业0.85人,其他可再生能源大多每年可创造就业6人以上。此外,生态扶贫、光伏扶贫等已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增加偏远地区就业和收入的重要手段。
再次,低碳经济对各产业尤其是重工业来说意义重大。低碳化客观上会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低碳化发展会促使交通运输业的传统燃油车被电动汽车逐步替代,也会促使建筑工程领域的燃油锅炉被电热泵逐步替代,还会促使炼钢工艺的电弧炉被大量应用等。这些产业内部的技术变迁,本身就是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
全球能源低碳化发展的经验和趋势
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经历了低碳化转型,认清全球能源低碳化发展历程,对于中国的低碳化转型方向和趋势的把握有重要借鉴意义。从总量上看,人均收入低于 5000 美元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均能源消耗量也很低;人均收入水平介于5000至15000美元的国家,因其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所消耗的能源强度较高,导致能源需求也加快增长;人均收入水平超过 1.5万美元的国家,由于已经处于工业化后期,能源需求开始变得缓慢增长。
从结构方面看,对各类能源的需求转变客观上促进了经济低碳化发展。19世纪欧洲工业化使得能源供应开始从传统生物燃料向煤炭转型;20 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各国对能源供应的安全性有了强烈认识,由此刺激了能源由石油向稳定供应的天然气和核能转型;进入新世纪,绿色可持续发展取得各国共识,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开始逐渐增长,这一些需求的转变客观上均促进了低碳化发展。此外,各项技术的发展为低碳化转型创造了条件。自 2010 年以来,以风能和太阳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成本已降低一半以上,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锂电池成本也有了大幅下降。数字化进程重塑电力及制造业,大大降低了能源使用,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
展望未来,以新能源为依托的电气化发展水平是经济低碳化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预计在2030年之前就可以和传统燃油车分庭抗礼;重型陆运、海运及空运领域,电气化和生物燃料技术已经取得重大突破;水泥、钢铁等高耗能产业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电气化技术,并且成本正在快速下降。因此,电气化发展水平和新能源发展是低碳化发展的关键力量。当然,政策在未来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扬长避短,稳妥推进低碳化发展
能源低碳化发展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在宽松标准情景下,我国未来碳排放强度虽会进一步下降,但比较缓慢。另外,碳排放水平也将很可能在2040年之后才能达到峰值,之后进入缓慢下降通道。为使碳排放达峰控制在2030年前到达,并力争碳排放强度下降至目标区间的较低水平,需要进一步综合施策,多方共同推进。这既需要降低能源消费总量,又要在能源消费和生产结构上向非化石能源转变,需积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积极研发低碳化各项技术并加快推广应用。
首先,需在总量上将能源利用数量控制在合理水平。一是要按照节约优先的理念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积极开展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二是要提升节能技术并加快推广应用,推动绿色建筑和低碳建筑进一步发展,有效提升建筑照明和建筑采暖技术水平,提高煤炭集中燃烧比例,积极推动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增压富氧燃烧等技术快速发展;三是要严格执行环保政策,切实按照国家标准推进节能减排,在汽车、工业生产等领域积极推行排放新标准;四是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不断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五是增加碳吸收力度,加大力度研究碳捕捉和封存技术并推广,尤其是在煤制氢工艺环节,因碳排放水平较高,需积极引入二氧化碳捕捉技术。同时,加强生态保护和植树造林建设,做到生态固碳,抵消碳排放。
其次,要转换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由化石能源更多转向非化石能源。一是要鼓励研发,降低新能源发电成本,对非化石能源价格必要补贴;二是适时推出碳定价政策,提高化石能源消费价格,鼓励更多转向非化石能源;三是在重点用能产业领域推动电能替代。中国电能需求占终端能源需求近四分之一左右,而电能又是可再生能源的主要实现方式,可以电能替代为突破口,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探索钢铁、水泥、运输等重工业领域电能替代路径。
再次,积极发展能源互联网,全面综合解决能耗效率低、能源利用结构不合理问题。一是通过风电和光电大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源荷储网互动、分布式和微网技术有效补充等手段,减少弃风弃光几率,实现就近消纳;二是通过对用户的大数据分析、能源综合管理、智慧家居等,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电能富裕时,能源互联网使得抽水蓄能、电动汽车储存多余电力、智能电器及时响应并消费多余电力等环节互联互通成为可能;当在电力不足时,这些储能设施和智能电器可作为虚拟电站,余电上网,通过释放电力及减少智能电器用电量来应对电力紧张局面,进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低碳化发展是大势所趋,需结合国际发展经验,积极探索低碳的路径和潜力,在经济允许区间内,根据所处发展阶段,坚定不移推动低碳化发展。
低碳化发展是必然趋势,未来能源需求总量会保持增长,但增速会明显放缓。根据测算,不加政策干预情形下,2020年的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45亿吨标煤,2040年能源需求将增长到64亿吨标煤,基于目前技术水平和碳排放强度,碳排放会在2035年后甚至到2040年达峰,峰值在3.2 GtC左右,因此有必要采取政策措施,增加低碳化技术研发力度和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推广,进一步降低碳排放强度,争取2030年碳排放达峰。
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需要技术进步来支撑。智能电网技术因具有智能、节约、安全等优点,受到国内外重点关注,应加大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研发力度,推动智能电源商业模式创新。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从碳减排、电力化角度看,具有传统能源无可替代的优点,应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重点攻关叶片、传动系统等风电零部件研发,持续推进风电机组性能改进,加强光伏发电技术创新,加强光热发电关键技术研发和储备,加强风电、光伏与能源互联网技术对接等。新能源的发展带动了储能技术的进步,需紧跟物理储能、化学储能、电磁储能等多种储能形式前沿技术,与各项能源技术协调发展。特高压远距离输电要保持直流技术国际领先基础,宜在全面评估经济性、安全性后稳妥推进。碳捕捉和碳封存技术需密切关注,加强国际合作,在仍有其他政策和技术空间背景下,宜继续提高其技术成熟度和探索更多的商业模式。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在“双碳”目标与《“十四五”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的双重驱动下,中国环保行业正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HUBER螺压脱水机Q-PRESS凭借“高含固率、低能耗、全场景适配”的核心优势,深度契合中国政策导向,成为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污泥资源化利用的标杆设备。Part.01技术硬实力:以低碳工
广东电网公司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广东累计发电装机容量达2.27亿千瓦,同比增长14.1%。广东发电装机电源类型涵盖传统与新兴能源,煤电、气电、水电、核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储能电源等多元互补,共同构建了百花齐放的能源格局,使得广东在应对不同能源需求和环境挑战时更具灵活性和
新能源是中欧能源合作的突破口。文/罗佐县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宫后,加征关税成为其近期对外经济政策的核心。特朗普主导下,美国不仅对加拿大、墨西哥、中国产品加征关税,对欧盟关税加征也是近在咫尺的事情。慕安会上美国副总统万斯对欧洲进行了言辞激烈的批评,引发欧洲政坛强烈不满,欧盟对此作出了回
4月16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清洁能源首席科学家、太原理工大学校长孙宏斌表示,随着中国南极秦岭站首个规模化新能源系统启用、《南极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十二年发展纲要》发布等,中国技术和理念正推动南极考察快速进入绿色能源时代。“如何在南极实现清洁能源转型是全球科学界的重要议题。”孙宏斌在
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广东累计发电装机容量达2.27亿千瓦,同比增长14.1%。广东发电装机电源类型涵盖传统与新兴能源,煤电、气电、水电、核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储能电源等多元互补,共同构建了百花齐放的能源格局,使得广东在应对不同能源需求和环境挑战时更具灵活性和稳定性。“风”“生”水起
煤炭发展迎新“增长极”中煤协预计2028年前后我国煤炭消费总量进入峰值平台期4月9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举行煤炭行业年度新闻发布会,发布《2024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系统回顾了“十四五”以来煤炭行业改革发展,并对2025年煤炭市场走势进行分析研判。面对“十五五”
在德国Lichtenstein-Unterhausen,一家专业模具制造企业正上演着传统制造业的能源革命。当大多数企业还在为能源成本与环保指标纠结时,KonFormGmbH用科士达BluePulse系列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绿电自发自用、成本效率优化、电网依赖性降低、6个月零故障稳定运行、两天完成系统部署等。这份答卷的背后,
随着136号文取消强制配储,储能行业正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化竞争。在产能优化与技术创新成为行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之际,新政策如同一股清流,促使企业摒弃昔日以“价格战”为核心的竞争模式,转而聚焦于“价值竞争”的新赛道。高安全、长寿命的储能产品凭借卓越的性能与稳定的品质,正逐步成为市场的主
深化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的机遇、问题与对策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作者:贾君君史若涵吴华清(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一、深化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的机遇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目标倍增,资源禀赋高的地区投资不足,为绿色能源合作打开了空间。我国在绿色能源产品上的比较优势,为深化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一)
近日,高泰昊能首个离网储能站控系统应用项目——恒达户外储能100kW/200kWh项目,成功落地并正式投入运行。这不仅是公司技术实力的体现,也是把握市场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步。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离网储能站控系统正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电网覆盖薄弱的偏远地区,如山区、无电区、海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完善价格治理机制的意见》。《意见》要求,分品种、有节奏推进各类电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稳妥有序推动电能量价格、容量价格和辅助服务价格由市场形成,探索建立促进改革平稳推进的配套制度。截至2024年底,包括风电、太阳能发电以及生物质发电在内的中
2025年4月15日,标普全球(SPGlobal)正式发布《可持续发展年鉴(中国版)2025》。东方日升凭借卓越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成功入选年鉴,并成为中国半导体与半导体设备行业仅5家获此认证的企业之一。标普全球CSA评估是全球历史悠久的可持续发展评估评价体系之一,通过环境、社会、治理与经济三大维度对企
近日,江增重工完全自主研发的单台三级离心式高温热泵压缩机组,圆满完成联调联试,正式投入运行。该机组的诞生,刷新了从研发到交付的新纪录,展现出江增重工卓越的项目执行能力与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捕捉。据测算,该机组每年能为客户创造近千万元的经济效益,并每年减少14000吨碳排放,成为行业绿色低
4月16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清洁能源首席科学家、太原理工大学校长孙宏斌表示,随着中国南极秦岭站首个规模化新能源系统启用、《南极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十二年发展纲要》发布等,中国技术和理念正推动南极考察快速进入绿色能源时代。“如何在南极实现清洁能源转型是全球科学界的重要议题。”孙宏斌在
日前,山西晋中市政府印发《晋中市碳达峰实施意见》。《意见》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8%,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63%以上,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稳步增长。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二氧化碳排放量力争达到峰值。详情如下:晋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近日,晋中市人民政府印发晋中市碳达峰实施意见的通知。通知提出,实施煤电行业碳达峰行动。充分发挥煤炭“压舱石”和煤电基础性调节作用,统筹煤电发展和保供调峰,继续加强煤炭保供任务日常监测和调度管理,强化电煤中长期合同签约履约监管。夯实煤电机组保供基础,协调督促发电供
创新引领科学有序协同推进新一代煤电高质量发展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规划发展部主任张琳长期以来,我国煤电产业在保障能源安全、服务能源电力绿色转型和经济稳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面对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新要求,我国煤电还需在清洁降碳、高效调节等方面系统发力。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
推进风电光伏和储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光伏”“风电”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推动能源电力转型发展,督促已批复新能源项目加快前期手续办理,及早开工建设。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全力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和新型储能电站的建设。有序发展新型电化学储能,实现“新能源+储能”协调发展。充分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16日,广东韶关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韶关市推进分布式光伏高质量发展行动。文件明确,积极拓宽光伏多元化应用场景。大力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建设,积极推动光伏与道路交通、5G基站、大数据中心、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融合。积极发展以分布式光伏为主的微电网、直流配电网,扩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4月16日,广东韶关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韶关市推进分布式光伏高质量发展行动。文件明确,积极拓宽光伏多元化应用场景。大力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建设,积极推动光伏与道路交通、5G基站、大数据中心、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融合。积极发展以分布式光伏为主的微电网、直流配电网,扩
近日,高泰昊能首个离网储能站控系统应用项目——恒达户外储能100kW/200kWh项目,成功落地并正式投入运行。这不仅是公司技术实力的体现,也是把握市场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步。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离网储能站控系统正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电网覆盖薄弱的偏远地区,如山区、无电区、海
绿色工厂拔地而起,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速布局……作为海南自贸港的重要窗口,海口国家高新区大力培育以绿色为底色的新质生产力,降碳、减污、扩绿与经济增长协同推进,展现出绿色发展新气象。绿色园区建设引领发展2023年12月,海口国家高新区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首批城市和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
2025年4月17日,在陕西华银电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会议室内,一场聚焦传统能源绿色革新的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圆满落幕。赫里欧新能源有限公司与陕西华银电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协议,双方将整合优势资源,在陕西省内打造首批民营综合能源加油站,实现清洁电力生产、建筑储能、充电换电的综合能源示范
4月18日至19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举办2025年第二季度重点工作研讨班,强化战略引领,强化实干担当,推动国家电网高质量发展。公司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研讨班精神,扎实做好二季度重点工作,以强有力举措推动公司和电网高质量发展。国网华东分部全力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扛牢保供首要责任,全力备
4月21日,国家能源集团召开2025年一季度工作会暨提质增效动员部署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两会和中央企业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通报会工作部署,总结工作、分析形势,安排部署二季度及今后一段时期
2024年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以下简称“能源法”),并于今年1月1日起施行。作为我国能源领域基础性、统领性法律,能源法深入贯彻实施“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集中阐述了我国能源工作大政方针、根本原则和主要制
近日,中电建南方、华东新华、青岛城投、广东建晟、水发绿色多个新能源岗位招聘,北极星整理如下:中电建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电建新能源集团)成立于2021年12月,是大型央企中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电建)的重要子企业,主要从事以新能源为主的清洁低碳能源项目的投资开发和运
以全栈自研技术赋能新能源革命,开启储能规模化应用新篇章!4月16日,明阳集团首套35kV50MW/100MWh高压级联储能系统成功下线。该产品历时2个月,完成产品各项功能、性能、满载运行、过载运行及老化试验等,成功发往项目现场。高压级联储能系统主要用于大型储能电站,不仅能够有效应对极端温差、高湿等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当前,广西正以真抓实干的姿态,锚定农业现代化目标稳步前行。近日,笔者走访南宁宾阳、玉林博白等地发现,智能化、自动化设备广泛融入农业生产,车间育苗、自动喷灌、智慧种植等技术已在田间地头“扎根”,而支撑这些技术落地的关
日前,山西晋中市政府印发《晋中市碳达峰实施意见》。《意见》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8%,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63%以上,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稳步增长。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二氧化碳排放量力争达到峰值。详情如下:晋
4月16日,由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指导、晶澳科技主办的沙戈荒专场论坛暨光伏极限挑战团「极境寻光」之旅第二站盛大启幕。继漠河“极寒攻坚”后,本次活动直接跨越至中国排名第四的沙漠#x2014;#x2014;浩瀚壮丽的腾格里,开展“大漠平沙”。政企领导、权威专家、合作伙伴及行业媒体齐聚于此,共同探讨沙漠光
市场主体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作为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载体,市场主体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作用举足轻重。人才是最活跃的先进生产力,市场的基石则在于培育先进的市场主体。当发电企业开始研究负荷曲线,当售电公司开始重视天气预测,当
推进风电光伏和储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光伏”“风电”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推动能源电力转型发展,督促已批复新能源项目加快前期手续办理,及早开工建设。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全力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和新型储能电站的建设。有序发展新型电化学储能,实现“新能源+储能”协调发展。充分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