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今天,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9年新当选院士名单。2019年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64名院士和20名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选举产生了75名院士和29名外籍院士。
此次两院增选院士名单中
共有18名央企科研人员入选
其中中国科学院共有2名
中国工程院共有16名
↓↓↓
中国科学院
技术科技部
毛 明1962年9月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二〇一研究所
毛明,中国兵器首席科学家,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二〇一研究所研究员,99A坦克总设计师,担任国防973技术首席、国防科工局基础科研先进设计领域专家组组长等职务,长期从事装甲兵器总体技术、越野技术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排名第1、第2)、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排名第1),出版著作3部,发表论文80余篇,取得国家发明专利18件,为兵器科学技术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并荣获全国杰出科技人才、央企楷模、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等荣誉称号。
祝学军1962年12月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
祝学军,硕士研究生,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战术武器系列总设计师、型号总设计师。
中国工程院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单忠德 1970年1月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单忠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总院集团技术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数字化机械装备与先进成形制造技术研究,在自动染色数字化装备、数字化无模铸造复合成形技术与装备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推动纺织、铸造行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与重大技术装备创新。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等奖励。起草国家、行业等标准规范13项,出版学术著作4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入选第一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青年创新奖等,指导培养硕博士38人。作为主任建立并主持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2018年科技部评估优秀),主持组建获批国家轻量化材料成形技术及装备创新中心。
徐 青 1960年10月
中船重工(现与中船集团重组合并)第七〇一研究所
徐青,毕业后一直在中船重工(现与中船集团重组合并)701所从事驱护舰研究设计工作。他从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做起,37年时间,用自己超乎常人的努力,成长为我国驱护舰领域新一代领军人物。他先后担任多型护卫舰和大型驱逐舰总设计师,在军委科技委、军委装备发展部等国家部委、机关组建的多个学术组织中担任专家,为实现我国驱护舰跨越式发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做出重大贡献。2016年被聘为中船重工集团首批首席技术专家。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均排1)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项6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被评为“船舶设计大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防科技工业十大创新人物”等。
杨树兴 1962年11月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二〇三研究所
杨树兴,中国兵器首席科学家,中国兵器工业第二〇三研究所总工程师,担任国务院、中央军委军工产品定型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防973技术首席等职务。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排名第1、第3和第6)、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第1)、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1),授权发明专利41项,出版专著《旋转弹动态稳定性理论》,发表论文185篇。获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防科工委型号研制一等功、百千万人才工程、光华工程科技奖等荣誉。
朱广生 1963年1月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
朱广生,博士研究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担任多个型号产品的总设计师。先后被授予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家级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称号,入选1999年度“百千万人才”工程,2000年被授予航天科技集团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部委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2009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14年获航天科技集团2013年度航天功勋奖。2018年获“中国航天基金奖特别奖”。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魏毅寅 1962年9月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魏毅寅,1984年8月参加工作,航天工业部三院三部飞行器导航控制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工学博士学位,研究员。曾担任国家重点型号总师、总指挥,作为我国航天型号方面的专家,在其从事型号设计、制导控制系统技术研究与应用期间,攻克了诸多关键技术,取得了系列成果,为实现我国有关航天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作出了突出贡献。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刘正东 1966年10月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刘正东,现任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钢铁研究总院首席专家,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均排名第一)、省部级特等奖2项(1项排名第一)、省部级一等奖4项(2项排名第一)等。刘正东教授近30年来一直在第一线从事超超临界火电站、核电站和潜艇核动力工程用钢冶金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研究,是我国超超临界火电站、核电站和军用核动力工程用钢及其冶金制造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使我国火电和核工程用钢及其冶金技术跃居世界前列。
彭 寿 1960年8月
中国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彭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全国劳动模范,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23届国际玻璃协会主席。现任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裁,凯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彭寿开发出高品质浮法玻璃、光伏玻璃、超薄信息显示玻璃等多种新型玻璃材料,支持了我国汽车工业、光伏产业、信息显示行业的快速发展。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国际玻璃协会终身成就奖、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奖项。彭寿长期聚焦国家玻璃新材料重大需求,建立了我国玻璃工业技术创新体系,研发制造出国家新兴产业急需的系列玻璃新材料,保障了国家信息显示产业安全,引领我国玻璃科技与产业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郭旭升 1965年4月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分公司
郭旭升,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地理系自然地理学硕士,现任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总经理。郭旭升同志一直工作在油气勘探科研生产第一线,在页岩气和超深层天然气勘探理论研究、技术攻关和实践方面,取得多项重要进展和突破。发现了我国首个大型页岩气田——涪陵气田、首个超深层生物礁大气田——元坝气田。主持或参加完成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攻关及生产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发明专利6项,公开出版学术著作4部,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7篇。他是“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2年被评为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3年获得第十三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2014年荣获中国首届“杰出工程师”奖,2016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李 宁 1958年7月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李宁,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首席技术专家。翁文波院士和谭廷栋先生培养的我国首位地球物理测井学博士。40年来先后担任二十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项目负责人,是国家油气重大专项项目“测井重大装备与软件”的首任项目长。在地球物理测井理论方法研究、复杂储层测井评价体系建立以及大型测井软件研发三个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和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获第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被俄罗斯欧亚地球物理协会授予“为测井技术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者”。其科研团队获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工人先锋号”和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李宁创新团队”奖。
罗 琦 1967年10月
中核集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罗琦同志长期从事核动力设计研发工作,先后发表论文26篇,专利20余项。罗琦同志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4项,个人一等功和个人二等功各1次,获中国杰出质量人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央企业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等荣誉称号。
舒印彪 1958年7月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
舒印彪,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第36届主席,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舒印彪长期从事超/特高压输电重大工程建设和关键技术研究。为实施“西电东送”国家重大战略,依托三峡送出和特高压示范工程建设,开展了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输电技术研究,突破了超/特高压输电工程电压和容量提升的瓶颈。主持三峡500kV超高压输电关键技术研究和重大示范工程建设,实现了从依赖国外到自主化的转变;主持±800kV直流和1000kV交流特高压输电关键技术研究,建成世界上电压最高、容量最大的向家坝至上海特高压直流工程和晋东南至荆门特高压交流工程。成果促进了全国电网互联,推动了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开发。他主导制定超/特高压系列标准,使我国特高压电压标准成为国际标准,是我国标准国际化的开拓者之一。被选举为首位中国籍IEC主席。
王运敏 1955年10月
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
王运敏,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中钢集团马矿院金属矿山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致力于金属矿山开采关键技术研究工作,主持并承担了30余项国家与省部级重点课题的研究与应用工作。多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行业特等奖2项、一等奖7项。研究成果已在我国95%以上的金属露天矿应用,为我国金属露天矿采矿工程技术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徐 建1958年8月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徐建,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总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事“工业工程振动控制”和“工业建筑抗震”技术研究三十年,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航空航天,冶金电力、国防军工等领域的重大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主编国家标准10部,授权发明专利19项。在工业工程振动控制领域,突破了长期制约我国高端装备精准高效运行的瓶颈;在工业建筑抗震领域,解决了工业工程输变电关键设备抗震性能评价的难题。徐建1997年入选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全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先进个人”“我国建筑振动标准化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
张喜刚 1962年3月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张喜刚,教授级高工,全国工程设计大师,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36年来,负责完成了国内外特大型桥梁工程设计和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交通运输重大科技专项等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紧密结合重大工程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对推动中国和世界桥梁技术发展、提升中国桥梁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作出重要贡献。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发明专利12项,主编专著7部和标准规范6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获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杰出土木工程成就奖”、国际桥梁大会(IBC)最高奖“乔治·理查德森奖”、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百年重大土木工程项目杰出奖”(全球共10项)和“百年优秀咨询工程师”(全球共6人),并获首届“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工程管理学部
曹建国 1963年8月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
曹建国,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他长期从事航空航天技术研发和工程管理工作,是我国武器装备系统仿真技术的领军者之一,主持某重点型号导弹武器系统研制并推动系列化发展,构建实施以重大专项目标为牵引的航空发动机工程管理体系。先后任国家某重大科技工程总指挥、国家“两机”重大科技专项航空发动机工程总指挥,兼任中国仿真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协航空发动机产学联合体主席。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2项,全国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2项,国防科技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2项,荣获国家级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中国青年科技创新十杰、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孙丽丽(女) 1961年9月
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孙丽丽,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正高级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开发了高效环保芳烃集成设计技术,在芳烃自主技术工程创新上填补了国内空白;研发了原油清洁高效转化系列工程技术,在炼油技术集成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攻克了高酸天然气净化关键技术,解决了高酸天然气超大规模安全高效净化处理的世界性难题;主持建成了首套自主技术芳烃联合装置、我国首座单系列千万吨级炼厂、世界第二大高酸天然气净化厂和我国最大海外合资炼油项目—2000万吨/年沙特延布炼厂等多项标志性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二等奖2项;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金奖1项,全国工程总承包金钥匙奖3项;获菲迪克杰出项目奖;获美国普氏能源最佳建设项目奖;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政府特贴专家等荣誉。获授权专利36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由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湖南省电机工程学会、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承办的2024年湖南电力技术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王耀南教授作题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及电力工业应用》的主旨报告。他认为,人工智能已深度赋能电力行业发展,在电力系统信息安全防护、电力巡检机器人、电力自主作
10月13日,在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成立90周年年会院士专家论坛上,电网头条记者就电网技术创新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相关内容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李立浧。电网头条:当前,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核心目标是什么?李立浧:“双碳”目标的提出对我国能源转型、新型电力系
“随着我国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和煤电清洁转型,国内电力行业碳排放强度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扎实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煤电转型仍然任重道远,需积极探索,稳中求进。”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在“新型电力系统机制下煤电绿色转型大会”上作主旨报告时表示。(来源:电联新媒作者:翁
大连理工大学9月11日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工结构工程专家、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原常务副书记孔宪京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9月10日21时45分在上海逝世,享年72岁。孔宪京教授祖籍山东省济宁市,1952年1月4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80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
优化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国工程院院士饶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面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施工图”,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将“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作为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关键任务。新
提升新能源系统友好性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吉臻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指示精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印发《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随着风电和光伏快速发展,今年年底新能源将成
统筹推进新一代煤电转型升级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勇平煤电是我国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保电力、保电量、保调节的关键作用。坚持先立后破,统筹推进存量和增量煤电转型升级,推动煤电功能定位转变,是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任务,是统筹实现“
提升新能源系统友好性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吉臻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指示精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印发《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随着风电和光伏快速发展,今年年底新能源将成
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推动智慧化调度体系建设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荣2023年,中央深改委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强调优化电网调度管理,发挥电网企业平台作用。近期,
加快行动方案落实助力配电网高质量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成山配电网覆盖城乡区域,连接千家万户,是现代经济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和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落实国家战略部署、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改善民生、推动能源转型等方面,发挥着“主战场”“主力军”作用。随着中国式现代化深入推进,一
强化系统本质安全持续保障稳定运行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党中央提出“双碳”目标以来,各行各业迅速行动,积极推动建设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电力系统生产结构、运行机理、功
2024年9月20日,第九届储能西部论坛暨新疆储能科技创新体系化建设研讨会在新疆乌鲁木齐隆重开幕。本届论坛是由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主办,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高端区域储能论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
2024年9月20日,第九届储能西部论坛暨新疆储能科技创新体系化建设研讨会在新疆乌鲁木齐隆重开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局长朱俊强在致辞中表示,作为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的关键支撑技术,储能大有可为,也必有作为。目前,中国科学院在储能技术研发领域全面布局,基本涵盖了所有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家,原浙江大学校长、电气工程学院教授韩祯祥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5月4日8时52分在杭州逝世,享年94岁。“祖国需要我们建设哪里需要我们就到哪里去我们的思想就是这样的”这一生韩祯祥教授都秉持着此般报国热忱长期致力于电力系统及
《能源评论》: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958.7万辆和949.5万辆,接近千万辆大关,您如何看待行业的发展前景?欧阳明高: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迅猛发展,2023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突破30%,今后每年销量将保持1000万辆左右,且行业发展从产量高速增长阶段进入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2023年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5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延伸阅读: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公布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8人
11月22日,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中核集团首席专家、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叶国安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核集团首席专家、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胡石林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发布关于公布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的公告。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试行)》等规定,2023年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5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国正在面临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的挑战,全社会对CCUS等重大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行动起来,推动CCUS进入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加强CCUS领域的政策、技术和实践等信息交流和能力建设。”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金红光在近日举
10月27日,中核集团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顾军在集团公司总部会见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一行。双方就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以科研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双方回顾了中核集团与上海交大的合作历程。2018年,中核集团与上海交大签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加快了校企双方不断
柔性低频交流输电基本的内涵就是借助于电力电子技术灵活变换频率,在0-50Hz内选择合适的频率,提高输送容量,提高系统的柔性控制能力,应该说是一种高效、新型的交流输电技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电网公司副总工程师陈维江10月26-27日,以“应对碳排双控挑战,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为主题的2023国
8月31日,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均披露了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583人,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655人。经北极星电力网梳理,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盛万兴被确认为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清华大学何金良、中国南方电网有限
当前,我国电力行业正主动顺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积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落实“双碳”目标,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和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来源:微信公众号“能见”作者:李洋)11月8日,酝酿近20年中国首部《能源法》正式通过,强调国家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强电源电网协同建设,推进电网基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1月7日,2024世界储能大会在福建宁德召开。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舒印彪先生发表了主旨演讲。舒印彪院士指出,安全高效储能在源网荷侧都将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他表示,在电源侧,储能与新能源相结合,可以平移风光发电的功率波动,提升新能源并网的友好型和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来源:微信公众号“电网头条”作者:头条君)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的电力行业更是实现了由跟跑到并行、领跑的巨大转变,走过了从“用上电”到“用
一是加强统筹规划。目前,核电在我国发电量中的占比为4.8%,低于全球10%的平均水平,与OECD国家18%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更加明显。随着“双碳”战略实施,我国核电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持续壮大核电产业,充分利用核电产能,“十四五”“十五五”期间保持较大规模、稳定的建设节奏。到2035年,核电发电量
8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发布《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在2024-2027年重点开展9项专项行动,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实效。为进一步探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主办,自然资源保护协会
强化系统本质安全持续保障稳定运行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党中央提出“双碳”目标以来,各行各业迅速行动,积极推动建设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电力系统生产结构、运行机理、功
5月31日,由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研究会主办,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七届(2024)中国能源产业发展年会暨中国能源报创刊15周年活动在北京举行。本届大会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为主题,吸引了行业主管部门、行业权威组织和能源企业代表、专家学者、高校智库等,围绕“双碳”目标
“在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过程中,电力系统保持实时连续可靠供电的技术要求不会改变。因此,新型电力系统离不开新型储能强有力的支撑。我们要遵循电力系统运行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适应系统不同发展阶段和运行场景的需求,分步骤差异化发展新型储能,助力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4月1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
“核能是低碳能源,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仅约12克/千瓦时,同时具有装机容量大,运行稳定可靠、换料周期长等特点,具备较强的频率和电压调节能力,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电力保障。”4月15日,在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举办的2024春季核能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顾问、中
4月15日,在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举办的2024春季核能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顾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专家委特邀顾问舒印彪表示,“核电在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不同阶段都是清洁电力的重要来源,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需要核电提供坚强支撑。”在碳达峰阶段(目前~2030年)
【亚太电协大会】国际电工委员会第36届主席、中国电机工程协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再电气化是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选择再电气化是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选择—亚太电协大会主旨演讲电力是能源系统的核心,实施再电气化,以电为中心、新型电力系统为平台、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将在实现“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