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北京市通州区与“北三县”协同发展规划:建设多个分布式能源耦合系统互供体系!

2020-03-17 08:37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分布式能源冷热电三联供北京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建设若干特色产业小城镇。加强城乡功能互动和特色产业培育,激活乡镇发展动力,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特色产业带沿线地区重点布局以人工智能、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智慧物流、印刷媒体为主的产业型特色小城镇。潮白河和北运河沿线、中部生态绿洲及生态廊道周边地区重点培育以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休闲农业、健康养老等为主的休闲型特色小城镇。

第七章 共同分享优质便利的城乡公共服务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北京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北三县延伸,统筹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建立公共服务协同配套推进机制,逐步缩小两地公共服务落差,共同塑造高品质的生活空间,切实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一节 跨界统筹公共服务资源

推动北京优质教育资源向通州区与北三县布局。鼓励以合作办学、建立分校区等方式,促进北京优质教育资源向通州区与北三县转移。推动师资共享,大力促进师资在北三县地区流动。强化市场化运营机制建设,鼓励通过成立运营集团等方式,加速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培育北三县区域性医疗养老服务功能。鼓励北三县建设医疗卫生与养老相结合的服务设施,全面提升在健康养老领域服务北京市及京津冀地区的能力。研究制订鼓励政策,引导北京优质健康养老资源向北三县延伸。通过机构合作、设置分院等方式,推动在京服务全国和区域的优质医疗资源向北三县纵深布局。完善区域资源共享、双向医疗转诊、异地结算、多点执业等机制,积极促进分级诊疗制度在区域内的实施,为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事业融合发展创造便利条件。

推进大型文体设施共建共享。提高设施利用效率,避免重复建设,共同推动文体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通州区与北三县大型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共建共享,共同促进地区间的文化活动交流,共同承办和推进重大体育赛事活动。

第二节 均衡配置基本公共服务

重点补齐基础教育设施短板。坚持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完善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逐步统一通州区与北三县地区基础教育设施配套标准,促进城乡基础教育设施均衡布局,优先利用棚户区改造和单位腾退用地补齐欠缺的基础教育设施。特色小城镇中心设置初中、小学和幼儿园,较大的村设置完全小学,鼓励有条件的村集体和教育部门合作设置村办幼儿园,鼓励国际教育集团办学,保障服务覆盖和适宜的办学规模,提供均衡、优质的教育服务。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力度,全面提升公共文化设施配套水平,统筹各类公共文化设施资源,形成覆盖全面、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和资本参与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在严格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前提下,鼓励合理利用文保单位和历史文化载体环境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高标准配置卫生健康资源。坚持病有所医,建立覆盖城乡、服务均等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医院、公共卫生和基层卫生等基础设施,优化服务机构布局,提高基本医疗设施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卫生健康服务能力。

完善全民健身体系。加快推进体育事业发展,精准对接百姓健身需求,补齐体育设施短板,积极推进15分钟社区运动休闲圈建设,形成高品质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鼓励学校、科研院所内部体育场馆开放共享,鼓励结合大型城市公园、郊野公园布局体育设施,鼓励社会力量和资本参与体育设施建设和运营,满足日益增长的群众体育健身需求。规划在北三县地区预留区域性重大赛事设施用地。

提升社会保障基本服务水平。坚持老有所养、弱有所扶,以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为目标,创新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切实保障残障人员、老人、儿童的教育、文化、医疗等基本服务,统筹考虑养老服务设施配置,建立健全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体系,完善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劳动就业服务政策,提供多层次公共就业服务。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第三节 建立多元住房供应体系

优化居住空间布局。促进职住均衡发展,推进就业与居住空间的匹配与融合。严禁在交界地区大规模开发房地产,科学引导居住空间布局。合理控制特色小城镇的居住空间规模,强化特色产业功能,避免房地产化。加强保障性住房、公共交通、公共服务与市政基础设施的整合式开发,适度在轨道车站、大容量公共交通廊道周边布局混合性居住空间。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根据产业布局、人口流动情况,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和公租房,形成供需匹配、结构合理、流转有序、支出与收入相适应的住房保障体系,完善住房保障监督管理机制,努力满足实有就业人口住房保障需求。

严控房地产无序开发。坚决摒弃以房地产开发为主的发展方式,制定更加严格的房地产项目准入条件和年度开发总量约束机制。根据就业增长、配套设施情况,合理确定住房供地数量、布局和时序,严控房地产开发总量,引导房地产理性发展。加强交界地区房地产开发全过程联动监管,严厉打击房地产企业囤地炒地。

第八章 共同建设绿色智慧的市政基础设施

遵循城乡一体、绿色生态、智能高效、适度超前的理念,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统筹区域水资源利用与能源保障体系建设,建设海绵城市和智慧城市,构建绿色智慧的市政设施网络。

第一节 统筹区域水资源利用

综合配置多种水资源。统筹考虑通州区与北三县水资源保障,加强水资源质量管理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构建多水源供水的水源供给保障格局。增加外调水量,提升水资源安全保障度。严禁超采并逐步减少地下水开采量,严格控制开采深层地下水,生活、工业用水优先使用外调水,农业以浅层地下水为主,适度提高本地地表水和外调水资源比例,降低供水水源中地下水资源比例,保障生态用水需求,促进水资源供需平衡。

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建成全国节水示范区,其余地区达到节水型社会建设先进水平。优化用水结构,实现生活用水控制增长、工业用新水零增长、农业用新水负增长、生态环境用水稳定增长。提高用水效率,发展生态节水农业,加强农业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减少农业用水,引入国际先进行业清洁高效生产技术,提高节水型器具普及率。加强公众节水宣传教育。

第二节 建设区域水循环系统

确保城乡供水安全。建立城乡统筹的集中供水系统,统一供水水质标准,形成集成、互联、安全的供水格局。在统筹考虑通州区与北三县水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加大区域供水工程连通性,各分区间设施集成共享、互为备用,提高供水效率,增强区域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整合现有水厂,设施适度集中。实现用水分类分质供应,采用管网分区计量管理,提高管网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水平,有效节约水资源。提高农村集中式供水比例。鼓励镇级水厂服务周边村庄的“镇带村”供水模式,提高农村地区供水保障率。

推进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提高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和回用水平,适度分散、相对集中布局污水处理厂,构建多目标、可持续、完整的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系统。利用一体化设施及湿地系统,分散处理小城镇、村庄的生活污水,回用于生态与农业。引导污泥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处置。

第三节 保障区域能源安全

优化区域能源结构。以绿色低碳、节能高效、智能先进为原则,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大幅提高清洁能源比重,构建以电力、天然气为主,太阳能、地热能及生物质能等为辅的绿色低碳能源供应体系,建设多个分布式能源耦合系统互供体系,全面推广太阳能、分布式光伏、冷热电三联供等分布式能源与常规能源系统的智能耦合发展,提升绿色能源智能利用水平。

加强电网安全保障。加快电网通达建设和互通互联,提高通州区及北三县能源系统保障水平。优化主干电网结构,加密变电站布点,保障供电可靠性。

完善天然气高压管网。远近结合,通过多方向气源、多层次储备体系、互联互通的各级管网,切实有效保障通州区及北三县的燃气安全稳定供应,构建多气源、多层级、广覆盖的城乡燃气供应体系,实现通州区与北三县气源共建共享。

第四节 统筹地下空间利用

有序利用地下空间。贯彻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合理利用、依法管理的原则,更好发挥地下资源潜力,形成相互连接、四通八达的城市地下空间。以地质评估为基础,确定合理的地下空间发展规模。统筹地上地下功能,推进地下空间功能复合利用,合理安排公共活动、防灾安全、市政交通、资源能源利用、物流配送等功能。统筹浅层、次浅层、次深层、深层四个深度,形成立体分层的地下空间系统。按照重点利用、鼓励利用、一般利用和限制利用四个等级,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实施统筹管理。提升地下空间利用强度,综合考虑商业、交通枢纽等人流密集地区地下空间使用,划定轨道周边地下空间一体化控制线,完善地下步行系统,加强整体性、连通性,提高轨道站点使用效率及空间品质。

加强综合管廊建设。统筹各类市政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保障城市安全、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观、促进城市集约高效和转型发展,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城镇化发展质量。加大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重要发展组团综合管廊建设力度,逐步形成连片示范、覆盖成网的管廊体系。建设综合管廊监控管理平台,提高管线运行安全性和抵御灾害能力,方便运营维护与更新,提升市政基础设施管理水平。

建立统筹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地下空间管理涉及的自然资源、规划建设、交通、电信、供电、消防、抗震、防洪、环保和文物保护等部门,建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相关部门之间的协同管理机制,建立专门的运维机构和联席会议制度,维护城市地下空间的整体性、系统性,避免条块分割、多头管理。

第九章 共同建立韧性安全的防灾减灾体系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预防为主、平灾结合的原则,高标准规划建设防灾减灾基础设施,推进区域联防联控,全面提升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形成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安全保障体系。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分布式能源查看更多>冷热电三联供查看更多>北京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