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政策正文

统筹推进核电、天然气电厂等!广东省惠州市稔平半岛发展规划(2020-2035年)

2020-07-14 10:58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核电天然气发电潮汐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广东省惠州市发布《惠州市稔平半岛发展规划(2020-2035年)》的公示公告,战略定位方面提到能源科技岛。统筹推进核电、海上风电、LNG接收站、天然气电厂、原油储备、潮汐能、氢能等能源项目建设,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强大的能源支撑。

能源产业重点项目

1. 中广核广东太平岭核电厂。项目总投资约1200亿元,建设6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6×120万千瓦)。其中一期项目总投资415亿元,建设2台120万千瓦核电机组。

2. 中广核惠州港口海上风电场。项目分三期建设,形成100万千瓦装机规模。

3. LNG接收站。项目分两期建设,计划总投资80亿元。一期建设LNG接卸泊位1个、LNG储罐2座,设计接收能力280万吨/年,计划总投资52亿元;二期建设LNG储罐2座,设计接收能力320万吨/年,计划总投资28亿元。

4. 其他重大能源项目。规划建设新的LNG接收站、天然气电厂、深海海上风电、惠州国家石油储备地下水封洞库工程三期、氢能等项目。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推进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建设,规划建设高密度能源燃料研究装置(DEEF)、中国电子离子对撞机(EicC)+超级陶粲装置(STCF)、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二期工程等科学装置项目。加快推进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建设,争取2025年前纳入国家实验室建设,到2035年打造世界一流的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国际研究中心。发挥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和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的协同集聚效应,建设能源科学实验基地,引导相关能源龙头企业在惠州设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开展重离子相关的生命科学、生物科学、新型材料研制以及核反应堆和燃料循环技术、反应堆物理、材料和燃料科学、中子物理、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产业化应用,打造成全球著名的能源科学实验基地和产业转化高地。规划建设科科创新产业园,积极引进海洋职教学院、能源与科学技术研究院、离子科学技术研究院、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海工装备制造研究院等落户,打造滨海科技创新高地。

原文如下:

惠州市稔平半岛发展规划(2020-2035年)

(公示稿)

2020年6月

目录

前 言 1

第一章发展基础 3

第二章 总体要求 7

第一节 指导思想 7

第二节 基本原则 7

第三节 战略定位 9

第四节 发展目标 10

第三章 空间布局 12

第四章 发展方向和重点 16

第一节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科技创新中心 16

第二节 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 18

第三节 培育发展生命健康产业 20

第四节 大力发展现代农渔业 22

第五节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23

第六节 提升发展优势传统产业 25

第五章 滨海旅游发展与布局 26

第一节 滨海旅游总体布局 26

第二节 滨海旅游总体布局 28

第三节 完善滨海旅游配套体系 29

第六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31

第一节 构建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31

第二节 加快港口设施建设 33

第三节 加快能源水利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 34

第四节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35

第七章 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37

第一节 统筹推进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利用 37

第二节 统筹做好港口岸线的保护与开发 38

第三节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41

第四节 强化海岛分类管理 43

第八章 体制机制创新 44

第一节 创新区域联动协同机制 44

第二节 创新开发建设和要素保障机制 45

第三节 创新项目招商和建设推进机制 46

第四节 创新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48

第九章 规划环境影响评估 50

第一节 环境影响预测评估 50

第二节 规划环境影响防治措施 52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53

第四节 水资源论证 53

前 言

稔平半岛位于惠东县东部沿海,由稔山、吉隆、黄埠、铁涌、平海5个镇和巽寮、港口2个滨海旅游度假区组成,陆域面积755.7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200平方公里,海岸线218公里。稔平半岛地理区位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发展腹地广阔、产业基础扎实、生态环境良好,具有打造高端发展平台的巨大空间和潜力;但也存在发展规划整体水平不够高、综合管理统筹能力不够强、资源利用效率偏低、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产业发展整体实力有待提升等突出问题。

为抢抓国家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试范区以及广东省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等重大战略机遇,结合稔平半岛资源禀赋和开发现状,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科学谋划并统筹推进稔平半岛创新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是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规划,主要明确稔平半岛未来的发展定位、空间布局、发展重点、资源利用、生态保护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是指导稔平半岛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发展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期限为2020-2035年,近期至2025年,远期至2035年。

图1 惠州市稔平半岛规划范围示意图

规划范围示意图.jpg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稔平半岛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产业基础扎实,生态环境良好,具备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础条件。

区位条件优越。稔平半岛毗邻港深、接壤粤东、滨临南海、内连市域广阔发展腹地,已初步构筑起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港口为支撑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区域内设有厦深铁路惠东站,稔山镇距离惠州机场仅45公里,是粤港澳大湾区联接粤东和海西经济区的重要枢纽门户,也是深莞惠经济圈(3+2)的几何中心。

图2 稔平半岛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示意图

区位分析图示意图.jpg

自然资源丰富。稔平半岛现有已批已供未建和已批未供土地近20平方公里、发展备用地约140平方公里,且有多处地形地貌以冲积平原为主的可连片开发用地。稔平半岛多处海岸适于建设深水良港,具有建设多个万吨级泊位、发展海上邮轮和临港仓储物流产业的基础条件。现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2家,拥有双月湾、海龟自然保护区等多处世界级稀缺滨海旅游资源,以及全国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红树林、粤港澳地区最美原生态沙滩等。

产业基础扎实。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和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下同)、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中广核广东太平岭核电厂、中广核惠州港口海上风电场、LNG接收站等项目落户建设,稔平半岛正加速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能源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制鞋、家具等传统制造业转型发展,港口物流、滨海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

生态环境良好。建立大亚湾水产资源省级自然保护区、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等海洋自然保护区,完成考洲洋美丽海湾和东山海大型人工鱼礁示范区两个省级海洋生态修复示范项目,区域内大部分自然生态系统保存完好,海洋生物保持多样性。在全省率先全面实施入海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建成运营考洲洋一期、稔山、铁涌、平海、巽寮等5座生活污处理厂,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开展违法用海问题深度清理,海域水质符合第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同时,稔平半岛发展仍面临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

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较大。发展备用地大多为山地、林地和农用地,盘整利用难度较大,且缺乏用地规模。土地开发较为粗放,已批未供、已供未建存量土地较多且产权复杂。围填海受到严格控制,审批利用难度大。可建设深水码头泊位的岸线资源不多。一些滨海旅游项目特别是旅游地产项目挤占了部分岸线和公共沙滩。

基础设施体系不够完善。岛内公路没有形成快速通达的网络体系,部分公路等级偏低,公共交通工具相对紧缺,旅游景区停车位不足,景区之间缺乏有效接驳。碧甲港区码头泊位和疏港通道等级较低,亚婆角作业区、大澳塘作业区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岛内用水主要依靠水库自然蓄水,存在季节性、区域性缺水现象。教育、医疗、文化、信息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仍有较大差距。

产业尚末形成集群效应。科技、能源等领域重大项目还在建设推进阶段,上下游产业和衍生产业尚在培育。海洋产业处于传统养殖、捕捞等初级阶段,位于价值链高端的大旅游、大健康、大文化、大生态以及港口物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发展还不够充分。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缺乏高端大型娱乐设施,与文化娱乐、健康疗养、创新创意等产业融合度不高,旅游品牌效应尚未全面彰显。制鞋、家具制造等传统产业规模偏小,品牌影响力不够。

发展与保护矛盾较为突出。大部分海域均位于大亚湾水产资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区域之内,制约岸线、港口码头、航道等开发建设。海洋综合管理统筹能力不强,岸线资源节约集约开发利用刚性约束机制有待完善,海域使用动态监管体系还未健全,影响海岸、海岛资源开发质量。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管网建设较为滞后,吉隆河入海水质容易受潮汐影响不够稳定。沿海滩涂、湿地等生态环境较为敏感脆弱,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需要科学论证。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对广东工作作出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试范区“双区驱动效应”,强化陆海统筹,坚持改革创新,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深化对外交流合作,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节约集约开发利用,全力将稔平半岛打造成为能源科技岛、生命健康岛、高端旅游岛和生态宜居岛,助推惠州加快打造珠江东岸新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地区和国内一流城市,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和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二节 基本原则

高起点定位,高质量引领。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对标最好最优最先进,围绕能源科技、生命健康、高端旅游、生态宜居等领域,瞄准世界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前沿,集聚高端要素资源,构建高端产业链、布局高端科技创新链、畅通全球资金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和高端发展,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

陆海资源统筹,产城融合协调。统筹谋划陆海空间,优化陆海资源配置,推进陆海开发对接,构建陆海协调、人海和谐的发展新格局。合理布局产业发展,统筹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塑造新时代城镇风貌,保护和提升历史古城和传统村落,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新半岛。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绿色为本、生态优先,把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保护境、资源节约集用利用放在首要位置,确立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统筹做好海域、岛屿、岸线、湿地、山林、水系等自然资源保护,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模式和路径,保持生态自然风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形成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良性局面,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半岛。

注重留空留白,从容有序发展。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重要控制线,构建疏密有度、蓝绿交织、水城共融、和谐自然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按照宜居则居、宜游则游、宜产业则产业、宜生态保护则生态保护的原则,优化资源配置和发展布局,尊重发展规律,注重留空留白,控制好开发节奏和时序,努力提高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

第三节战略定位

能源科技岛。统筹推进核电、海上风电、LNG接收站、天然气电厂、原油储备、潮汐能、氢能等能源项目建设,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强大的能源支撑。依托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和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积极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吸引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金融机构等落户,搭建科技研发平台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汇聚全球创新资源,推动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的融合发展,打造世界一流的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国际研究中心和全球著名的能源科学实验基地。

生命健康岛。发挥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广东太平岭核电厂等科技产业优势和稔平半岛旅游资源及生态优势,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着力引进国际生物医药、高端医疗等研发中心和服务机构落户,积极开展生命科学、生物医药、中子物理、辐照诱变育种等领域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大力发展高端医疗、生物医药、休闲疗养、户外运动、海上运动、观光旅游等康养业态,打造集医、疗、休、养、游全产业链的国际生命健康岛。

高端旅游岛。以全域旅游为统领,按照国际标准和规范,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坚持大产业布局、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旅游业态,丰富旅游产品,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升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做响惠州湾旅游品牌,打造国内一流的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生态宜居岛。高水平设计稔平半岛整体风貌,建设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协调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确保稔平半岛城镇建筑特色与自然生态相协调,全面提升综合承载力和服务功能全面,持续优化生态环境质量,打造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优质生态宜居半岛,建设成为港澳地区宜创宜业宜游宜居后花园。

第四节发展目标

近期发展目标(2020-2025年)。国土开发科学有序,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格局逐步清晰,基础设施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集约节约开发利用水平逐步提升,初步建成宜居宜业宜游“三宜”半岛。中广核广东太平岭核电厂一期、港口海上风电场一期、LNG接收站等项目建成投产,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等取得实质性进展,引进和培育一批涉核、涉电等上下游产业和衍生产业,能源科技岛建设初具规模。高端医疗、生物医药、中草药种植、健康养生等健康产业加快培育,初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命健康产业和服务体系。全域旅游资源得到充分挖掘整合和开发利用,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更趋多元,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逐步提升。

远期发展目标(2026-2035年)。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成熟定型,基础设施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实现现代化,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集约节约开发利用水平全面提升,形成疏密有度、蓝绿交织、水城共融、和谐自然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充分,涉核、涉电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培育壮大,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能源供应基地和能源产业高地。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和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建成运营,全球创新资源加速汇聚,科技创新成果充分转化运用,建成世界一流的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国际研究中心和全球著名的能源科学实验基地。集聚一批国际高端生命健康领域科研机构和医疗服务机构,岛内生命健康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建成国际知名的生命健康岛。滨海旅游向全域化、高端化发展,旅游品牌品质充分彰显,建成国内一流的滨海旅游目的地。生态和宜居环境持续提升,建成国内一流生态宜居岛和港澳地区宜创宜业宜旅宜居后花园。

第三章 空间布局

基于稔平半岛国土开发现状和开发适应性评价,结合自然属性、空间属性、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向,按照“整体设计、系统推进、滚动开发”的空间发展模式,在最大程度保持岛内现有风貌、提升旅游开发品质和适度推进城乡建设的基础上,推进稔山镇竹园村周边、稔山滨海新城、环考洲洋、黄埠镇能源科技产业园、平海镇碧甲港区周边、平海镇高洋尾、港口滨海旅游管理区东海村围边等七个片区集中连片开发,形成“一岛绿色、七星伴月”发展空间布局。

稔山高端装备制造集聚区。结合惠州湾产业新城总体布局,盘整开发稔山镇竹园村周边约20平方公里适宜开发的低丘缓坡地作为产业发展备用地,规划建设涉核、涉电、大科学装备研究成果产业化应用、海洋工程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

稔山滨海新城。盘整开发厦深铁路惠东站及稔石村周边约10平方公里土地,按照双城一体、产城融合的总体思路,规划建设集高品质居住、总部经济、科技研发、商贸物流、旅游集散等于一体的宜居宜业宜游滨海新城。

环考洲洋产业带。推动环考洲洋旅游整体开发,高起点建设铁涌好招楼湿地公园、盐洲红树林湿地公园等景区景点,探索建设环考洲洋马拉松赛道、自行车赛道、跑车赛道等。充分利用铁涌镇好招楼片区、黄埠镇南澳村等适宜开发建设用地,片状、点状布局总部经济、科技研发、高端医疗、生物医药、健康养生等产业项目。

黄埠能源科技产业基地。推进中广核广东太平岭核电厂(一期、二期)、港口海上风电场(一期、二期、三期)和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项目建设,规划建设新的科学装置项目,配套建设运营维护相关设施,发展辐照诱变育种等产业。

碧甲港区能源生产及海洋装备制造基地。盘整利用平海镇碧甲港区现有土地及东北侧低丘缓坡地,集聚发展LNG接收站、天然气电厂和LNG储运集散中心,规划布局新的LNG接收站及氢能等新能源产业,培育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能源装备制造、海洋电子制造等海洋装备制造业。

平海高洋尾海洋科技创新园。发挥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优势,谋划打造国际海洋糖类药物联合中心,探索发展海洋生物制药产业,规划建设海洋体验馆、海洋科技博物馆,积极引进海洋高职院校、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海工装备制造研究院、科技金融机构等落户,打造高端海洋科技创新园区。

港口滨海新城。推进港口滨海旅游管理区东海村围边土地节约集约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国际高业文化娱乐街区和内港时尚水郡,集中打造集旅游综合服务、商务会展、教育培训、学术交流、科技金融、医疗养生、科普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滨海新城。

图3 惠州市稔平半岛产业空间布局示意图

产业布局示意图.jpg

第四章 发展方向和重点

第一节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科技创新中心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能源基地。加快推进中广核广东太平岭核电厂一期项目建设,同步规划建设核电二期(扩建)项目,形成6台120万千瓦装机规模。积极推动核能综合利用,加快发展涉核产业,形成集技术开发、设计、装备制造、运营服务于一体的核电全产业链。加快推进中广核惠州港口海上风电场一期项目建设,规划建设二期、三期项目,远期规划建设深海海上风电项目。加快推进LNG接收站建设,远期再布局一座新的LNG接收站建设,规划建设LNG储运集散中心和天然气电厂。规划建设国家石油储备三期工程惠州扩建项目。因地制宜发展陆上风电、太阳能发电、潮汐能、氢能等新能源。

专栏1能源产业重点项目

1. 中广核广东太平岭核电厂。项目总投资约1200亿元,建设6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6×120万千瓦)。其中一期项目总投资415亿元,建设2台120万千瓦核电机组。

2. 中广核惠州港口海上风电场。项目分三期建设,形成100万千瓦装机规模。

3. LNG接收站。项目分两期建设,计划总投资80亿元。一期建设LNG接卸泊位1个、LNG储罐2座,设计接收能力280万吨/年,计划总投资52亿元;二期建设LNG储罐2座,设计接收能力320万吨/年,计划总投资28亿元。

4. 其他重大能源项目。规划建设新的LNG接收站、天然气电厂、深海海上风电、惠州国家石油储备地下水封洞库工程三期、氢能等项目。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推进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建设,规划建设高密度能源燃料研究装置(DEEF)、中国电子离子对撞机(EicC)+超级陶粲装置(STCF)、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二期工程等科学装置项目。加快推进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建设,争取2025年前纳入国家实验室建设,到2035年打造世界一流的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国际研究中心。发挥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和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的协同集聚效应,建设能源科学实验基地,引导相关能源龙头企业在惠州设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开展重离子相关的生命科学、生物科学、新型材料研制以及核反应堆和燃料循环技术、反应堆物理、材料和燃料科学、中子物理、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产业化应用,打造成全球著名的能源科学实验基地和产业转化高地。规划建设科科创新产业园,积极引进海洋职教学院、能源与科学技术研究院、离子科学技术研究院、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海工装备制造研究院等落户,打造滨海科技创新高地。

专栏2重大科学装置项目

1. 强流重离子加速器(HIAF)。总投资约16.7亿元,主要建设强流重离子加速器(HIAF)加速器系统、实验终端等。

2. 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总投资约28.2亿元,主要建设强流质子直线加速器、高功率散裂靶、次临界快中子反应堆等。

3. 高密度能源燃料研究装置(DEEF)。总投资约60亿元,主要建设DEEF中子源、辐照平台、热室等。

4. 中国电子离子对撞机(EicC)+超级陶粲装置(STCF)。总投资约75.5亿元,主要建设EicC装置和STCF正负电子对撞装置,包含约800米的正负电子存储环(双环)、约400米的直线加速器、供物理研究使用的大型多功能探测谱仪以及相关的配套设施。

5. 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二期工程。总投资约34亿元,主要建设注入器iLinac升级、超导同步增强器、8字型离子储存环和相关配套设施。

第二节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

发展壮大能源科技装备制造业。发挥中广核广东太平岭核电厂引领带动作用,积极培育核级仪表和数字化仪控、日常检测维护、换料大修、备品备件、应急指挥等核岛、常规岛关键辅助设备制造产业,提升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打造广东省核能产业基地。依托中广核惠州港口海上风电场,发展海上风电装备制造、施工安装、运营维护等相关装备制造产业。依托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项目,推动重离子在核微孔膜以及发光材料、纳米特殊功能材料、超硬材料等新型材料相关技术应用和产品制造,培育发展重离子治癌装备制造、辐照加速器制造、先进加速器设备配套等。

专栏3能源科技装备制造业发展方向

1. 涉核装备。核级仪表和数字化仪控、日常检测维护、换料大修、备品备件、应急指挥等核岛、常规岛关键辅助设备。

2. 海上风电装备。海上风电装备制造、施工安装、运营维护等相关装备。

3. 科技装备。核微孔膜、发光材料、纳米特殊功能材料、超硬材料等新型材料制造,重离子治癌装备制造、辐照加速器制造、先进加速器设备配套等。

培育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充分利用碧甲港区内侧腹地,积极发展海洋工程辅助用船、海上风电安装船、邮轮游艇、渔船等船舶制造业及智能航行系统、船用柴油机、电力推进系统等关键部件研发制造业。围绕“智慧海洋”建设,大力发展船载智能终端、船用导航雷达、海洋遥感与导航、水声探测、深海传感器等高端海洋电子设备产业。面向深远海资源开发,培育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总包和设计能力,重点突破浮式生产储卸装置、浮式液化天然气储存和再气化装置、超深水钻井平台等主力海洋工程装备研发设计和制造技术,培育发展系泊定位系统、发电机组、专用作业包等海洋工程装备专用系统,鼓励发展智能码头和新一代港口机械。培育发展海洋精细化工产业,重点发展依托海洋资源的氯碱、纯碱、溴素等深加工产业,积极开发海洋防腐涂料、海洋无机功能材料、海洋高分子材料、海藻化工等产品。

专栏4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方向

1. 船舶制造。海洋工程辅助用船、海上风电安装船、邮轮游艇、渔船,以及智能航行系统、船用柴油机、电力推进系统等关键部件。

2. 高端海洋电子设备。船载智能终端、船用导航雷达、海洋遥感与导航、水声探测、深海传感器等。

3. 海洋工程装备。浮式生产储卸装置、浮式液化天然气储存和再气化装置、超深水钻井平台等主力海洋工程装备,系泊定位系统、发电机组、专用作业包等海洋工程装备专用系统,智能码头和新一代港口机械。

4. 海洋精细化工产业。依托海洋资源的氯碱、纯碱、溴素等深加工产业,海洋防腐涂料、海洋无机功能材料、海洋高分子材料、海藻化工等。

第三节培育发展生命健康产业

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积极开展基因检测与编辑、干细胞及再生医学、分子育种、生物基材料等新技术研发应用。针对肿瘤、心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推动基因工程药物、现代中药、化学合成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推动海洋生物重大新品种的培育、扩繁与产业化,积极开展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筛选、重要海洋动植物和微生物基因组及功能基因工程,大力开发新型海洋蛋白、多糖、多肽类创新药物和海洋生物基因工程制品,积极开发海洋功能食品、化妆品和海洋生物材料。

发展高端医疗康养服务。充分发挥稔平半岛独特的滨海自然生态优势,加强与国际国内及广深港澳等地合作,积极引进高端医疗、生物医药研发、康养中心等机构落户环考洲洋及巽寮、平海、港口等沿海地区,推动医、药、游、养、体、食与健康人居融合发展。依托强流重离子加速器(HIAF)装置,吸引集聚高端医疗人才,布局开放共享的医学研究平台,加大重离子在癌症治疗、肿瘤治疗等方面的应用推广,在环考洲洋周边规划建设重离子肿瘤治疗中心。

积极推广中药材种植。在太平岭核电厂周边广泛开展酿酒酵母、面包酵母、阿维链霉菌、黑曲霉、木霉等微生物辐照诱变育种和产业化应用。充分利用林地、低丘缓坡地和农用地,大力开展石斛、沉香等中药材种苗繁育,推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形成农、林结合的复合型中药材种植模式。规划建设中医药田园综合体和国家道地药材认证交易中心。

专栏5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方向

1. 生物医药研发与生产。基因检测与编辑、干细胞及再生医学、分子育种、生物基材料等新技术研发应用。基因工程药物、现代中药、化学合成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海洋生物重大新品种的培育、扩繁与产业化,新型海洋蛋白、多糖、多肽类创新药物和海洋生物基因工程制品等。

2. 高端医疗康养服务。积极引进高端医疗、生物医药研发、康养中心。布局开放共享的医学研究平台,加大重离子在癌症治疗、肿瘤治疗等方面的应用推广,规划建设重离子肿瘤治疗中心。

3. 中药材种植。广泛开展酿酒酵母、面包酵母、阿维链霉菌、黑曲霉、木霉等微生物辐照诱变育种和产业化应用。开展石斛、沉香等中药材种苗繁育。

第四节大力发展现代农渔业

提升发展海域滩涂增养殖业。推动以海洋牧场为主要形式的区域性渔业资源养护和综合开发,建设东山海等养护型、增殖型、休闲型为主的海洋牧场示范区。发展鲍鱼、金鲳、牡蛎、对虾等高质高效品种的深水网箱养殖和工厂化养殖。扶持和培育有实力的水产种苗企业创建国家级和省级良种场,推进渔业产品新品种、海洋野生品种育种和规模化养殖技术的研究开发。建设水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冷链物流中心以及大型专业化水产品批发市场,打造区域性水产品加工流通中心和广东省重要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

大力发展休闲渔业。推进港口、巽寮、范和等现代渔港建设。依托巽寮湾、海龟湾、三角洲岛等海岛风情旅游产品,大力发展渔家民俗体验、休闲渔业游艇、海上观光、渔村度假、海岛度假和渔家美食等特色滨海休闲旅游项目。推广和创新巽寮滨海渔业专业合作社营运模式,加快推进老旧捕捞渔船升级改造,开展观光垂钓、出海捕捞等旅游活动,逐步形成以“渔家乐”为主要经营形式,“吃、住、游”一条龙的新型生态旅游度假方式。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以铁涌、稔山、平海为重点打造“冬种马铃薯”、火龙果、蔬菜等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和特色农业产业带,培育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绿色农产品等健康食品,积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菜篮子”“果篮子”基地。大力发展观光农园、休闲农场、教育农园、民宿农庄等新兴业态,形成集休闲、观光、垂钓和农家乐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基地和现代生态休闲农业基地。

第五节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提升发展港口物流业。以能源运输为重点振兴发展碧甲港区,完善港口发展建设规划,明确港口发展功能定位,加大港口码头、航道、仓储、堆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现代港口集疏运体系,积极开辟更多国际航线,提高港口物流社会化、专业化、标准化、智慧化水平。实施港区联动、海港空港联动,规划建设LNG储运集散中心,发展航运电商平台等新业态。优化提升亚婆角作业区航运功能。根据产业发展需求,适时择地规划新建码头泊位。

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星河智慧谷等项目建设,重点开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域链等领域研发设计,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生产制造和生活消费各环节应用。聚焦海洋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服务,重点发展海洋电子信息服务应用的集成与开发、数据储存、加工及数据挖掘。

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沿海总部经济,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促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有效融合。积极发展航运租赁、金融仓储、旅游信贷等金融服务业,培育涉海金融保险市场。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探索建立集海洋资源、环境和知识产权交易等于一体的海洋产权交易中心。探索建设国际影视基地,积极发展时尚设计、文化传播、影视拍摄制作等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会展服务业,举办具有滨海特色的海洋生物科技展、智能制造技术博览会、绿色能源技术展等会展秀。

第六节 提升发展优势传统产业

推动黄埠镇、吉隆镇等地女鞋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国家级女鞋创意设计基地,提高制造质量和研发设计水平,推动女鞋产业向研发和销售“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推动家具制造行业向智能化家具转型,促进家具家居产业向高端定制、绿色环保、智能物联方向发展。大力发展海产品加工、果蔬加工、冻干食品等绿色食品加工业,提高产品附加值。

第五章 滨海旅游发展与布局

第一节 滨海旅游总体布局

依托稔平半岛自然资源禀赋和现有开发基础,提升滨海旅游开发水平,丰富滨海旅游内涵,完善滨海旅游配套设施,全域推进滨海旅游发展,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差异化发展,重点打造范和湾、巽寮湾、双月湾、考洲洋等滨海旅游度假区,串珠成链,打造黄金滨海旅游带。

范和湾滨海旅游度假区。提升亚婆角、东部湾等滨海旅游开发水平,推进惠州海洋生态园建设,保护和利用范和古村、芙蓉村等古村落,发展古村落游、乡村旅等产品。

巽寮湾滨海旅游度假区。统筹山海资源,拓展山地和海上旅游发展空间,大力开发游艇、帆船、深潜、海钓、海岛探险等旅游产品,发展妈祖文化旅游,规划建设旅客集聚中心,完善滨海休闲、商务会议、生态休闲等多元旅游功能。

双月湾滨海旅游度假区。加大对平海湾、红海湾、南门海、海龟自然保护区(包括大星山)等重点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提升滨海旅游开发水平。依托LNG接收站发展冰雪旅游项目。推动大澳塘作业区向旅游港转型。发展古城古村、滨海温泉、海洋生态体验等旅游产品。

环考洲洋滨海旅游度假区。推动环考洲洋旅游整体开发,规划建设铁涌好招楼湿地公园、盐洲红树林湿地公园、黑排角地质公园等景区景点,依托核电、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等项目发展工业旅游、科普教育、健康疗养等旅游产品,探索建设环考洲洋马拉松赛道、自行车赛道、跑车赛道。

图4 惠州市稔平半岛滨海旅游布局示意图

滨海旅游布局图.jpg

第二节 旅游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发展滨海度假游。规划建设海洋乐园、海洋博物馆、黑排角地质公园、世界探索公园极限主题乐园等主题公园。提升滨海旅游度假村、酒店民宿、景区景点等建设水平。丰富滨海观光游览、休闲娱乐、度假住宿等旅游产品。大力发展马拉松赛、帆船、冲浪、深潜、海钓等滨海体育运动。发展海岛观光、海岛休闲、海岛探险等海岛旅游。

发展邮轮游艇游。推进大澳塘码头向游艇码头转型,提升金海湾国际游艇会、合正东部湾游艇码头、十里银滩游艇码头等建设水平,规划建设桑洲岛、三角洲岛等旅艇码头,建设“居游”结合的游艇旅游城、游艇小镇和游艇俱乐部。探索建设邮轮母港休闲旅游港和游艇保税仓,全力推进香港-深圳-惠州-汕尾海上旅游航线开发、建设和通航。

发展健康养生游。依托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以及滨海温泉资源,发展高质量的高端医疗、健康疗养、温泉养生等特色旅游项目。大力开发海滨漫步、森林探险、科普教育、山地森林自行车越野赛、山地森林自驾游、农业观光等生态旅游产品。

发展古城古村游。加大平海古城、范和、溪美等传统村落民居和妈祖民俗、传统节庆等保护开发力度,拓展古城古村游览、民俗体验等活动。合理布局餐饮、度假、娱乐、体验配套,主题差异化开发,推出一批文化观光与休闲度假结合的新型古镇古村旅游产品。鼓励发展中高端精品民宿,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度假村。

发展红色文化游。以盐州东炮台旧址、大星山炮台旧址、小星山战斗烈士纪念碑等红色节点,发展红色游学、遗址观光、红色村落观光休闲游等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建立红色教育示范基地,打造红色旅游风景区。

发展休闲渔业游。整合渔村渔港、渔事体验、惠东渔歌和渔家婚俗等民俗及特色海产等资源,将现代渔业与旅游观光、渔家美食、民俗体验、水族观赏等休闲活动有机结合,发展游钓、出海捕捞、养殖基地科普观光、海岛度假、渔民风俗等休闲渔村旅游产品。

第三节 完善滨海旅游配套体系

规划建设滨海旅游公路。通过新建、改扩建和利用现有路网,加快广东省滨海旅游公路惠东段(主线起点位于惠东县与汕尾市海丰县交界处的新田坑村,沿线途经黄埠镇、平海镇、铁涌镇、港口滨海旅游区、巽寮滨海旅游区、稔山镇;支线包括环考洲洋支线、平海南门海支线、双月湾支线、亚婆角支线)建设。完善沿海岸线滨海旅游慢行系统等公路旅游配套设施。

完善滨海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建设“一正三副”游客集散中心,“一正”位于稔山厦深铁路惠东站周边,“三副”分别位于广惠高速巽寮出口周边、亚婆角周边和环岛高速鹧洞出口周边。在滨海旅游公路沿线规划建设若干个游客服务中心和旅游服务驿站。深化旅游厕所革命,完善旅游厕所体系,提高厕所管理服务水平。完善景区景点导览图、景物介绍牌等标识系统。加快“智慧旅游”建设,规划建设旅游大数据中心,推动A级旅游景区及重点旅游场所5G信号全覆盖。建立旅游安全预防体系与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健全旅游保险体系等权益保障机制。

打造旅游特色品牌。推动沿海全域旅游开发,加快巽寮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动A级以上景区景点提标升级,打造滨海特色旅游品牌。深入挖掘海龟、妈祖、惠东渔歌等特色旅游文化内涵,做响做精巽寮妈祖文化节、平海文化艺术节、港口海龟文化节、铁涌马铃薯节等节庆活动,打造旅游文化节庆品牌。加大滨海旅游宣传推介力度,优化滨海旅游行政管理服务,提升滨海旅游的认识度和美誉度,打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惠州湾”旅游品牌。

第六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构建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推进轨道交通建设。推进广汕铁路稔平半岛段建设,支持深汕高铁建设,争取深惠城际铁路和深大城际轨道规划延伸至稔平半岛。

推进高快速公路建设。推进深汕西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环稔平半岛高速公路建设,规划建设深汕第二高速公路、河惠汕高速公路和梅河惠高速公路。

完善“三纵三横三环”交通路网体系。加快推进新吉盐公路、县道213黄大线升级改造、国道G324线陈塘至稔山段以及中广核广东太平岭核电厂、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进场道路等在建公路项目建设,谋划推进广东省滨海公路(含巽寮至铁涌公路、县道X211吉隆至黄埠段、平海至盐洲公路以及环稔平半岛公路、环考洲洋公路、环亚婆角公路等)建设。远期规划建设惠州1号公里稔平半岛延长线、南北交通车线惠东支线。

推进通用机场规划布局。规划建设通用航空机场,完善空中表演、空中航拍、空中测绘、私人飞行、商务包机等航空功能及配套服务设施。

图5惠州市稔平半岛交通规划示意图

交通规划示意图.jpg

第二节 加快港口设施建设

提升港口综合服务功能。全力推进碧甲港区LNG12万吨级专用码头、太平岭核电重件码头、碧甲港主航道扩建工程等港口重点项目建设,提升亚婆角装卸点、盐洲装卸点等装卸运输能力。建设完善港口仓储物流设施。

提升旅游港口功能。推动大澳塘港、亚婆角作业区逐步向旅游客运码头转型,提升三门岛、金融街等游艇码头的旅游服务功能,探索启动惠州邮轮母港休闲旅游港建设,有效衔接香港-深圳-惠州-汕尾海上旅游航线,形成港深惠汕1小时水上休闲旅游观光+通勤圈。

提升渔业港口服务功能。加强范和渔港、巽寮渔港、港口渔港、盐洲渔港等港口疏浚和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其逐步向旅游休闲码头转业转型,提升滨海休闲港服务功能。

图6惠州市稔平半岛港口布局示意图

港口布局图.jpg

第三节 加快能源水利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完善中广核广东太平岭核电厂、天然气电厂、海上风电等项目输变电基础设施,新建扩建一批220kV和110kV变电站。推进农村电网智能化改造。推进城镇天燃气管网建设。优化布局天然气门站、加油站、充电桩等设施。

建立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推进稔平半岛供水工程建设,做好牛牯坑水库、灯芯洋水库、内水库等饮用蓄水水库扩容和维修加固,新建稔山、平海水厂。推动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提标升级,新建港口污水处理厂,完善排污管网体系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推进吉隆河等中小河流污染整治。推进河海堤防达标加固、排洪排涝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抓好稔平半岛宽带通信网和无线宽带网络建设,加快布局5G网络,前瞻性布局6G网络,实现无线WIFI网络景区景点全覆盖。提升防灾应急体系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强化台风灾害以及重点海域、岸段的风暴潮、赤潮、海浪、潮汐等预警预报和处置能力。

第四节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改扩建吉隆、黄埠等一批中、小学校,推进镇街中心幼儿园和居住小区公办幼儿园建设,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荣超医院、惠东县公共卫生应急中心等建设,推动惠东县第二人民医院、镇(街)卫生院、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提标升级。健全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促进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完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体系,大力发展文体事业。进一步扩大基本社会保障覆盖面,提升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公共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居家养老、社区长者服务网络体系。规划建设大型停车场、智能停车楼、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和避难场所等设施。

第七章 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第一节 统筹推进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利用

重塑城乡发展空间。编制实施稔平半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结合人口规模、产业布局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划定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强化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市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刚性约束,实现发展空间“一张蓝图”管理,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空间发展格局。高标准开展稔山滨海新城、港口滨海新城等区域城市设计,强化沿海城镇空间、天际线、色彩、建筑立面等管控和引导,塑造滨海城市特色风貌。推进稔山、黄埠、吉隆等老旧工业厂房、低效用地、空心村等连片改造,提高土地利用率,为产业发展腾挪空间。持续加大“两违”整治力度,削减“两违”存量、严控“两违”增量。落实“一户一宅”管理要求和农房风貌管控指引,持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乡村。

分类推进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开展国土用地建设适宜性评价分析,科学划定严格控制开发区、有限开发区和集约开发区。将基本农田、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自然公园、湿地、沙滩、基岩等划定为严格控制开发区,禁止一切与保护无关的开发建设活动。将海岸带、山体林地、生态旅游度假区、岛屿、岸线等生态敏感区和稀缺功能发展区划定为有限开发区,选择污染程度轻、环境友好型、破坏性低的产业实行点状开发,重点发展科技研发、旅游观光、生命健康等绿色低碳产业。将可建用地和适建用地中的非生态敏感区域划定为集约开发区,适度推进城镇(村庄)建设和产业发展,建设项目的布局、高度、体量、造型、风格、色调应与周围自然景观和环境相协调。

加强沙滩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保护亚婆角海滩、双月湾沙滩、巽寮湾沙滩、东山海沙滩等大型自然沙滩完整性。持续加大公共海水浴场沙滩和浴场水域维护和管理力度。加强沙滩环境整治与修复,坚决执行海岸带后退管制规定,严格控制沙滩无序开发和私有化占用,严格限制沙滩和沙滩两侧海湾内自然岸线的填海工程,加强沙滩后方海岸防护林养护,清理整顿现有的非法占滩建设项目,从严打击从事破坏植被、非法采挖土取砂等破坏沙滩资源行为。对核电、LNG接收站等重大项目周边切需开发利用的沙滩,应进行科学论证,尽量控制填海造地工程面积,并采取措施避免沙滩退化和水土流失。

第二节统筹做好港口岸线的保护与开发

实施岸线功能分区管控。根据资源特点、生态环境现状、海洋功能区划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实际情况,对大陆岸线实施功能分区管控,分为城镇功能、港口工业功能、旅游功能、农渔功能、生态功能和预留港口发展功能六类岸线。

城镇功能岸线。用于沿海城镇发展和建设的海岸线,主要分布在稔山滨海新城等地。重点提升城镇建设品质与岸线开发利用品质,规范临海建筑物的规划和设计,强化城市空间、天际线、色彩、建筑立面管控和引导,严禁非法圈占岸线。

港口工业功能岸线。用于港口、临港产业、能源基地等建设的海岸线,主要分布在平海、港口等地。重点推进港口建设和临港产业布局,促进岸线高效开发。严格控制单个项目占用岸线长度,除生产岸线以及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岸线区域外,严禁紧邻岸线设置非公共空间,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用海控制标准,提高人工岸线利用效率。

旅游功能岸线。用于旅游景区和景点、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或具有较高旅游开发潜力的海岸线,主要分布在巽寮湾、平海湾、红海湾、南门海等地。重点保护近岸海域、海滩、沙丘及植被等景观资源,提升区域环境质量,对旅游资源丰富的区域进行差异化开发,加强景区和景点以及服务配套设施建设。

农渔功能岸线。用于农业和渔业养殖及其配套设施的海岸线,主要分布在范和港、盐洲岛等地。重点发展水产品生态增养殖和加工业,优化现代农渔业生产服务体系,严格控制近海近岸的养殖规模,加强海水入侵、海岸侵蚀严重岸段综合治理和修复工程。

生态功能岸线。用于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岸线,包括沿海自然保护区,以及重要河口、滨海湿地、红树林等生态敏感地区,主要分布于范和湾、平海湾、考洲洋、海龟自然保护区等区域。重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推动海洋环境监管和生态修复,严格落实海洋生态红线,严格控制开采海砂、设置排污口、排放污水、倾倒废弃物和垃圾。

预留港口发展功能。用于未来港口码头建设的岸线,主要分布在港口滨海旅游区至考洲洋入海口区间。

实施岸线围填海分类控制。对禁填岸线实行严格保护,禁止开展任何改变海岸线现状及其它与岸线保护不符的用海活动。对未取得海域使用权的围填海项目,依法按程序进行整改处置,组织开展整体生态修复。对重大涉海项目,实施围填海总量和年度供给计划实行“双控”制度,严防超规模围填海,综合考虑项目建设要求和岸线自然情况,最大程度降低对海域自然岸线、海域功能和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减少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图7惠州市稔平半岛岸线功能分类示意图

岸线功能分类示意图.jpg

第三节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加强近岸海域生态保护与修复。落实大亚湾省级水产资源自然保护区各项规定,严禁在核心保护区内进行开发活动,在一般控制区内禁止从事除必要的科学实验、教学实习、参考观察和符合自然保护区规划的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外的其他生产建设活动。推进范和湾、考洲洋、红海湾等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重点保护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滨海湿地、马氏珠母贝自然苗场等重要敏感生态系统,开展沙滩整治、岸线修复、围填海项目生态修复等工作。实施红树林栽种、珊瑚礁保护、人工鱼礁护养增殖等工程,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加强海龟湾保护岸段、咸台保护岸段和平海湾岸段部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加强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加快推进惠州大亚湾森林公园(惠东片区)、黄埠森林公园、铁涌鲤鱼岭森林公园、稔山森林公园建设,积极创建省级森林小镇、市级森林村庄,加快森林碳汇工程建设,全面开展植树造林,改造残次林、低效林,持续提升森林覆盖率,筑牢绿色生态屏障。加大牛牯坑水库、灯芯洋水库、内水库等水源保护区及其上游水源涵养区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力度,严禁采伐水源涵养林,加强疏林地的抚育和区内生态公益林的保护与建设,提高低质林地的生态防护功能,优化林地结构,提高森林蓄积量。加大考洲洋红树林湿地、范和港红树林湿地以及红海湾沿海滩涂等红树林种植和保护力度,提高沿海防护林建设水平。

加强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力度。建设完善城镇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确保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达标排放。减少与控制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控制畜禽养殖场污染,强化水产养殖污染管控防治。严格实施污染物入海总量控制制度,提高涉海项目环保准入门槛,加强近岸海域、水产养殖区和江河入海口水域监测网络体系建设,推进吉隆河及中小河涌水环境综合整治,严格控制陆源入海污染物,加强工业垃圾、生活垃圾、海滩垃圾、海面漂浮垃圾的清理、收集和处置体系建设,保持海域水质符合第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第四节 强化海岛分类管理

有居民海岛。稔平半岛共有盐洲岛一个有居民岛。的加强保护和利用,严格控制岛上开发建设规模,禁止沙滩违建行为与围填海等改变海岛岸线的行为,保护海岛植被与生物多样性。促进海岛村渔业和滨海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依托海蚀崖与海蚀洞等独特的自然景观、岛屿人文景观与石斑、鲷、珍珠贝等海域渔业资源,振兴海岛旅游业。完善交通、通信、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岛上居民生活条件,保障岛上居民及游客的安全。

无居民海岛。稔平半岛共有无居民岛65个。无居民海岛原则上限制开发。对三角洲、桑洲、坪峙仔、平峙岛等旅游资源丰富的无居民海岛,在做好水产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实施差异化高端海岛旅游开发。

第八章体制机制创新

第一节 创新区域联动协同机制

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联动协同。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加强与香港、深圳、汕尾等市等市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新兴产业、滨海旅游、港口物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等方面的对接合作,共同参与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依托惠州“丰”字交通主框架,全面融入深圳都市圈建设,加快推进交通设施互联互通、科技产业共建共享、滨海旅游联合开发、生态环境同保共治、社会治理互鉴联动,共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都市圈。

加强与周边区域的联动协同。加强与大亚湾在海洋产业布局、港口航线建设、滨海旅游开发、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应急防灾救援体系等的协同合作,形成特色明显、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的惠州湾沿海功能布局。强化稔平半岛与平山街道、白花镇、惠东北部山区在交通联接、资源整合、城乡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联动协同,推动沿海片区与县域内陆形成山海统筹、港城联动、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良好局面。

加强岛内联动协同。实施稔平半岛旅游整体开发,因地制宜差异化布局旅游项目,避免旅游产品同质化,打造特色鲜明、景观各异的全域旅游岛。根据稔平半岛七大功能片区规划布局,集中推进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完善岛内基础设施体系,打通内部交通微循环。打破行政界线,统筹推进相邻镇(管委会)教育、医疗卫生、公安消防、应急抢险救灾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设施共享,提高利用效能,避免重复建设。

第二节 创新开发建设和要素保障机制

创新开发建设机制。争取将稔平半岛上升为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发展平台。建立由惠州市主导、以惠东县为主体的稔平半岛规划建设工作机制,统筹推进稔平半岛整体开发建设。探索引进大型企业集团或组建稔平半岛投资开发公司,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原则参与稔平半岛开发建设,集中开展土地整备、土地一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项目招商等工作,并按照有关规定、协议约定分享土地开发及增值收益、招商引资奖励等合法收益。

创新土地管理和用地保障机制。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全省重点老区苏区等政策叠加优势,积极争取国家或省级层面研究解决稔平半岛部分永久性基本农田、水田、林地与城市规划建设冲突问题,并在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中研究解决用地规模和指标问题。支持按规定设立稔平半岛土地资源储备开发中心,积极争取列入全国土地储备机构名录,组织实施土地收购、储备和前期准备工作。支持惠东县政府按规定权限和程序设立稔平半岛土地交易中心,组织实施土地使用权出让、租赁等工作。积极争取上级林业主管部门依据有关规定权限给与稔平半岛用林支持,定向核增用林指标。

创新投融资机制。支持稔平半岛内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化、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市场化运作原则优先纳入省基础设施建设基金等基金投资范围,并积极争取全省重点老区苏区扶持政策。在市、县政府债务额度范围内,每年安排一定的政府债券用于稔平半岛开发建设。鼓励并支持岛内企业通过上市、发展企业债券等市场化渠道融资。探索设立稔平半岛产业发展基金。积极申请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支持稔平半岛开发建设。利用PPP等模式充分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稔平半岛开发建设。

第三节 创新项目招商和建设推进机制

创新招商选资机制。组建市县联合招商专职队伍,统筹做好稔平半岛招商项目准入、策划、推介、洽谈和签约落地等工作。利用大数据建立精准招商平台,依托惠州市政府驻韩、驻日等经贸代表处加强稔平半岛投资环境推介和招商项目信息收集发布,广泛开展招商活动。加强与专业化招商机构的合作,成立招商智库,通过购买服务、项目委托、委派等方式开展专业化、市场化招商。围绕稔平半岛战略定位和产业布局,编制招商图谱,推动招商实现“按图索骥”,锁定国际国内科技和产业前沿开展招商,积极引进一批成长性好、技术含量高的优强企业项目,打造“优等生俱乐部”。充分发挥大项目引领带动效应,开展产业链招商,着力强链补链延链,推动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发展。

创新项目建设推进机制。成立市、县(区)两级重大项目服务专班,一个重大项目对应成立一个服务专班,负责全程跟进服务项目落地。制定重大项目推进计划图和工作表,建立督洽谈项目保签约、督签约项目保开工、督开工项目保竣工、督竣工项目保投产“四督四保”服务机制,实施全过程专员代办服务,精准推进项目落地建设。建立重大项目“企业直通车”优先办理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探索实行零条件预审、“限时免件”式审批、分段式审批等项目审批机制,提升项目审批效率,推动项目尽快落地建设。

创新项目灵活用地机制。建立项目用地特供机制,对可明确落地建设的重大项目,由市政府直接从特供用地中划拨。探索“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用地供应方式,实行前期租赁和后期出让两个阶段供应建设用地。积极争取将更多项目列入省、市重点项目建设范畴,统筹解决用地指标。

第四节 创新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做好规划衔接。加强稔平半岛发展规划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有机衔接,实现发展战略、空间格局、产业布局、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等融合协同、无缝对接。加强稔平半岛发展规划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广东惠州环大亚湾新区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制)、惠州市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以及国家、省、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等有机衔接,确保与各类上位规划总体思路指向一致、空间配置相互协调、发展建设科学有序。

加强上下联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层面在重大项目布局、用地指标、用海审批、环境容量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支持。由市级层面统筹做好稔平半岛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谋划部署,市直各相关部门各负其责,联动发力督促指导并积极参与稔平半岛规划建设。惠东县政府及稔平平岛各镇(管委会)发挥主体作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做细做实实施方案,推动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地。

聚集高端人才。发挥中广核广东太平岭核电厂、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等重大项目引领带动作用,以高端产业引育高端人才,持续优化宜居环境,着力解决人才落户、住房、子女入学等问题,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在稔平半岛创新创业和旅居生活。

强化项目支撑。实施重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围绕稔平半岛战略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谋划布局和推进实施一批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加强统筹协调,

强化要素保障,建立项目储备库,分年度按计划有力有序推进项目投资建设。

加强宣传推介。发挥惠州驻外经贸代表处、国际友好城市、惠州籍华侨、香港惠州社团联合总会以及在惠投资的跨国公司、知名企业等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开展稔平半岛发展战略、资源优势、产业选择、政策环境等宣传推介活动,持续提升稔平半岛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吸引高端要素集聚和重大项目落地,形成全社会参与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加强监督评估。加强稔平半岛开发建设法制保障,适时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制定稔平半岛开发管理条例。强化规划对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等方面的刚性约束,对乱建违建、资源浪费、破坏生态环境等违法违规行为严肃追责。采取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和公众监督等多种形式,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全方位监督检查,完善规划实施公众参与机制,适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确保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和措施得到落实。

第九章 规划环境影响评估及水资源论证

第一节 环境影响预测评估

大气环境质量可维持在良好水平。规划期内,稔平半岛主要以发展能源科技、生命健康、滨海旅游、高端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主要空气污染为区域内项目建设带来的粉尘污染以及交通、航船等带来的尾气污染。因稔平半岛地处沿海,风力较大,对空气污染物的扩散能力和自净能力较强,新增污染物对近地层大气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加上原来的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空气质量状况仍可保持在良好水平,满足规划区大气环境质量保护目标的要求。

水环境质量有一定压力。规划实施后,污水排放量、化学需氧量等水体污染物排放量会有所增加,主要是城乡建设、临港产业发展等产生的污水。滨海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污水可能会成为污染源之一,对河流水质以及海水交换能力差的半封闭海湾造成一定影响,通过配套相应的污水处理厂,对废水进行严格处理,采取适当措施进行近岸海域污染预防及治理,可以减轻对相关海域造成的影响。

声环境质量可保持稳定。规划实施对噪声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交通噪声、建设期噪声和工业噪声等方面。交通噪声可通过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制定相关交通管理政策和绿化带隔离来降低噪声;建设期噪声可通过采用先进的降噪技术并安排足够宽度的绿化隔离带来杜绝噪声对周边城乡居民的干扰,从而达到相关控制要求;工业噪声可通过推动工业点状、片状集中发展,并与居民区保持一定距离来降低噪声。因规划期内稔平半岛交通流量可控、项目建设推进有序且集中边片,经预测分析,声环境质量可维持在较好水平。

土壤、沙滩、滩涂、湿地等生态资源环境可控。主要土壤污染来源于工业固体废物、建筑垃圾和农业面源。通过加大垃圾集中清理、转运和处置设施建设,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控治理,土壤环境质量可稳步提升;沙滩、滩涂、湿地等等资源通过实施严格的保护修复措施,严禁一切破坏性开发活动,生态环境质量将不断巩固并优化提升。

水产资源环境影响不大。主要的水产资源环境影响有酷渔滥捕所造成的渔业资源严重破坏、海域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影响了海洋生物的生长条件、围填海及涉海工程项目建设对海洋生物生存繁衍造成影响等方面。通过严格落实大亚湾省级水产资源自然保护区各项规定,实施污染物入海总量控制制度和实施休渔期、禁渔期制度等制度,积极创建海洋牧场,实施海洋生态环境修复和海洋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严控非法围填海,科学论证重大项目建设布局等措施,水产资源环境可维持在良好状态,海洋生物可保持多样性。

第二节 规划环境影响防治措施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高涉海项目准入门槛,实施最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定,积极防范重大环境事件发生,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低碳化、绿色化转型,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量。

积极发展绿色交通和绿色航运,强化建设项目扬尘、露天烧烤等污染源管控,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科技研发、滨海旅游、生命健康、生态农业等“无烟”产业,保持环境空气质量持续优良。

严格实施污染物入海总量控制制度,推进吉隆河及中小河涌水环境综合整治,强化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污染管控防治,加大水源保护区及其上游水源涵养区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力度,建设完善城镇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严格控制陆源入海污染物,确保饮用水源安全,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达标排放,海域水质符合第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大力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严格控制工程车两通行路段和通行时间,降低交通噪声影响。推动工业片状集中发展,鼓励项目单位采用先进降噪技术建设施工,适度增加针对大型工业噪声源的绿化隔离带防护带建设,有效降低项目建设和工业生产噪声。

落实大亚湾省级水产资源自然保护区各项规定。加大考洲洋红树林湿地、范和港红树林湿地以及红海湾沿海滩涂等红树林种植和保护力度,推进范和湾、考洲洋、红海湾等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开展沙滩、滩涂、岸线、围填海项目生态修复等工作。实施红树林栽种、珊瑚礁保护、人工鱼礁护养增殖等工程,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提高沿海防护林建设水平。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惠州市稔平半岛发展规划(2020-2035年)》充分结合了该区域现有资源环境状况以及未来社会发展需要,规划战略定位、发展重点和方向符合国、省相关规划和政策,特别是在城镇建设和产业布局等方面全面贯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注重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虽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对环境带来一定压力,但通过采取有效的污染控制措施和生态保护策略,可从源头上缓解和消除不利影响。因此,本规划的实施不会给相关区域的生态系统造成明显的不良影响,规划实施可行。

第四节水资源论证

稔平半岛受地形条件限制,没有大江大河穿过,仅有吉隆河、白云河、寨偷河等集雨面积较小的河流以及黄坑水库、虎坑水库等中小型水库,岛内蓄水工程能力有限,属水源性缺水地区。现有河流和水库蓄水容量基本可以满足生活和生产用水,但随着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水源不足问题将成为制约稔平半岛发展的首要因素。根据稔平半岛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趋势预测,到2030年稔平半岛年总需水量约为1.61亿立方米m3(包括生活需水量、工业需水量、重点项目需水量、旅游业需水量、城镇生态需水量),2035年需水量约为1.94亿m3。稔平半岛现有水利工程年供水量超过2000万m3,正在建设的稔平半岛取水工程平均年供水量约1.64亿m3,规划新建扩建水库年供水量约2420万m3,合计年总供水量超过2亿m3。另外惠州沿海地区(主要是稔平半岛)地下水资源量约为2.49亿m3。综合分析,只要保障好稔平半岛取水工程如期建成并安全运营,规划新建扩建一批水库提升蓄水能力,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和海水淡化资源,并严格落实水资源保护和节约用水措施,规划期内稔平半岛用水可以得到充分保障。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核电查看更多>天然气发电查看更多>潮汐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