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电网建设评论正文

新形势下对能源安全的分析与思考

2020-08-10 08:43来源:光明网作者:徐宏伟 徐超 杨兆波关键词:能源结构西电东送可再生能源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能源安全直接影响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稳定。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伴随经济增长有日益扩大之趋势,能源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日益显现,能源供给相对不足、能源结构不合理及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探究我国能源安全问题,保障能源安全是维护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

一、国家能源安全的内涵

能源安全,意指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某一时期或特定阶段内,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在保持能源价格的可接受性、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国家政治的稳定性前提下,保障能源的持续、充裕、及时地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状态。国家能源安全概念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经济安全性,是指通过维持能源的供应与需求之间相互均衡的状态,在保障能源稳定供给的前提下满足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正常需求。二是能源使用的安全性,即能源的消费及使用不应对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构成任何威胁。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是关系国家经济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是其他领域安全的依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生活长治久安至关重要。

二、我国能源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9中文版显示,2018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72%,为近50年来最高,此外,2018年中国天然气消费也在继续快速增长,继2017年成为世界最大原油进口国之后,又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升至43%。2019年我国原油净进口量约5亿吨,同比增长9.5%,对外依存度升至72.5%,较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天然气进口量1373亿立方米,增长9.4%较上年回落23.4个百分点,对外依存度45.2%,与上年持平。

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我国又是一个人均能源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全国总人口数占世界总人口的20%,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世界储量的11%,原油占2.4%,天然气仅占1.2%,人均煤炭资源为世界平均值的42.5%,人均石油资源为世界平均值的17.1%,人均天然电资源为世界平均值的13.2%。

因此,我国的能源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经济界、能源界人士的广泛重视,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必须面对、无法回避的问题。

三、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

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不仅体现在总量上,更体现在结构上。能源安全矛盾集中体现在石油安全问题或油气安全问题上,也就是国内油气资源能不能有效地支撑经济的持续发展。当前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源需求压力巨大

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时期,能源消费强度较髙,随着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能源需求还会持续较快地增加,对能源供给形成很大压力,供求矛盾将长期存在,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提高,能源供给不足,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我国能源资源总量不小,但人均拥有量较低。资源勘探相对滞后,影响了能源生产能力的提高。同时,我国能源资源分布很不平衡,大规模、长距离地运输煤炭,导致运力紧张、成本提高,影响了能源工业的协调发展。

(二)能源供给制约较多

1、国内能源分布不均,运输成本日益攀高。我国能源资源的空间分布极其不平衡,80%以上的煤炭储量集中分布于华北和西北地区,约70%的可开发水能资源蕴藏在西南地区的高山峡谷中,一半以上的天然气资源储藏在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大量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等可再生能源也主要集中分布于西部边远欠发达地区,然而全国2/3的能源消费却位于东部地区,能源生产和消费之间产生严重的空间错位,由此形成了世界上最壮观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等能源运输景象。

2、国际能源市场变化对我国能源供应的影响较大。世界能源形势呈现出供应源和需求方同时多极化、多元化的纷繁复杂局面。能源供应受国际能源市场影响大,目前在我国进口石油中56%来自中东,23.5%来自非洲,14%来自亚太地区,剩余的6.5%来自世界其他地区。来源虽然多元化,但仍集中在北非、中东和亚太地区等少数地缘政治不稳定区域。地区局势持续动荡,石油生产和出口极不稳定。此外,进口通道集中度高,风险评估与安全保障力度不足。中国进口石油有70%-80%需要经过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一旦发生战事或被经济封锁,集中的石油运输通道是当前中国能源安全的重大挑战。国际石油市场形势的复杂多变,增加了我国石油安全的不稳定因素。

(三)能源生产和消费对生态环境损害严重

1、能源消费模式不合理,环保压力不断增大。能源生产和消费环节造成的环境问题严重且难以治理。过去那种以为能源安全即等于扩大供给的观念,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过度消耗资源必然带来的环境污染与必然增加的社会治理成本,已不能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

2、能源结构不合理,新能源和洁净能源开发缓慢。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利于环境保护,而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富煤、少气、贫油的能源结构较难改变。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69%、石油占20%、天然气仅占3.4%、而水电、风电、核能及其他新能源加起来只有7%左右,而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17.8%、石油40.1%、天然气22.9%、水电和核能19.2%。另一方面虽然我国拥有丰富的核能、风能、氢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但目前除水电得到相对较好的开发利用外,由于技术开发水平、使用成本等问题,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不到2%,远远低于8%的国际平均水平。

(四)能源技术水平总体落后。

1、能源技术相对落后影响了能源供给能力的提高。我国能源技术虽然已经取得较大进步,但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替代能源等技术的开发相对滞后,节能、降耗、污染治理等技术的应用还不广泛,一些重大能源技术装备自主设计制造水平还不高。

2、替代能源发展不足,体制机制障碍突出。为缓解能源安全问题,政府重点推进油气资源的替代,支持发展替代能源。煤制油、煤制气等煤化工产业,推动电动汽车、轨道交通、氢燃料等新能源的应用。但都面临技术水平低、临成本偏高、设施建设不匹配、行业部门缺乏协调等问题。

四、我国保障能源安全应采取的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曾给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定下基调,“推动能源体制革命,还原能源商品属性”,明确提出中国要实现能源安全战略的途径,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并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由此,“四个革命、一个合作”作为国家长期战略,成为全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遵循。

(一)推动能源消费革命

1、建立新型能源消费观念,降低社会运营成本。全面推进能源节约,缓解能源供应带来的压力。我国既是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又是能源利用率低下的国家。因此要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工作,强制淘汰高耗低效的落后生产能力,广泛开展全民节能活动,改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建立节约型经济体系,逐步降低能源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高碳向低碳转变。围绕提升产品质量、保护资源环境、节能减排等对传统产业实施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淘汰落后产能,尽快走上低消耗、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之路。促进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振兴,发展高技术产业,积极建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布局。充分考虑我国能源安全目前面临的挑战,通过生产、贸易、运输及消费等各个环节控制能源消费总规模,通过推广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切实调整我国能源供应和消费结构,提升我国的能源自给水平和供给保障能力。

(二)加强能源供给革命

1、加强能源储备体系建立,增强能源安全保障。国际能源机构要求建立起至少维持消费90天的战略储备量,美国、日本和德国的石油储备分别达158天、161天和127天,中国在这方面还是比较薄弱的。对此,一要完善能源储备法律体系,重点考虑国家能源储备制度的功能定位问题。二要建设符合国情的能源储备体系。应当采取以政府为主导的,政府和企业共同建设能源储备的模式。三要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渠道。四要实行多元化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能源储备的国际合作,来确保本国的能源安全。

2、积极扶持和壮大中国的大型跨国公司,为中国的全球资源战略服务。要积极扶植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及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从事跨国油气开发与经营,使得它们有能力参与国际资源勘探、开发、加工、销售、贸易等领域的国际竞争,为中国在国际资源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3、建立多渠道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减少能源来源单一化带来的风险。我国应在现有基础上,加强与中亚、俄罗斯、北非、西非、拉美及加勒比海地区的产油国的合作,使我国原油进口的来源更加多元化,减少石油供应中的风险性。目前中国的油气来源已经构成了多方位、多渠道的格局,其中包括海上LNG,中缅、中巴油气管道建设及中土、中俄油气管道建设等多种进口渠道。

(三)推进能源技术革命

保障能源供给安全,关键靠科技进步。要加强前沿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推进先进适用能源技术的开发应用,提高重大能源技术装备开发能力。要通过科研创新加快太阳能、风能与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洁净能源发展,加大海洋能、核聚变能等未来新型能源的研究与开发,建立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结构。目前情况下我国尚难以复制美国的页岩气革命,充分发展核电不啻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一个重要途径。加快能源技术研究步伐,不断开发矿物燃料的替代能源,已成为一项事关发展大局的紧迫任务。积极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推动能源生产结构多元化,走能源与环境、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路子,是解决能源安全问题的根本出路。

(四)推进能源体制革命

很多发达国家为确保国民经济运行安全,都针对能源供应和储备问题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我国目前的能源立法领域尚有诸多不足之处,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国际能源安全形势,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国外能源立法经验,尽快研究制定涉及能源安全和发展战略的法律法规,实现能源安全有法可依、有法可行、有法律保障。要依靠市场机制和政府推动,优化煤炭企业组织结构,深化电力体制改革。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市场化改革为方向,深化油气行业改革。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能源价格改革,逐步形成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污染治理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合理的能源比价关系。要强化能源管理,健全能源开发监管体系。通过制定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和技术标准,运用价格、财税、金融、投资等经济杠杆,加强信息发布和引导,鼓励能源结构调整优化,鼓励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鼓励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和替代能源开发利用,促进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此外,能源安全问题需要得到国防力量的支持,能源国防建设刻不容缓。

(五)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

1、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国际能源合作,提高能源安全保障程度。充分利用我国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积极参与世界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的开发与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双边及多边合作,加强与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对话与合作,搞好我国能源战略和政策的对外宣传,在开放的格局中维护我国能源安全。

2、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市场价格体系,增加定价话语权。中国作为全球石油消费大国,随着中国需求的进一步扩大及国际市场参与度的提高,中国在国际石油定价权中的地位仍然有较大上升空间。自2003年以来,中国通过推出国内燃油基准价、燃料油期货等手段,着力在亚太石油市场形成有效的价格基准,以促进更为公平合理的国际原油贸易秩序,进一步形成并发挥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石油价格博弈能力。对中国来说,未来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塑造中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能源定价话语权。

3、当前国际环境较为复杂,一方面,我们要正确研判地缘政治冲突影响全球能源安全,规避风险确保我国能源安全;另一方面,我国应结合能源体制的改革,改革现有能源的贸易制度,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贸易限制,构建多层级,多领域的,广泛的能源贸易体系,以规避他国对特定企业的制裁、封锁。同时应积极与不同的能源出口地区、出口国家加强在多领域合作,实现多种形式的能源贸易方式。国家金融部门应加快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尽可能多的实行能源贸易的人民币结算方式,应在此领域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或奖励。

原标题:新形势下对能源安全的分析与思考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结构查看更多>西电东送查看更多>可再生能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