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氢能制氢评论正文

世说新能丨氢能:过热还是过冷?

2020-11-25 08:46来源:中国能源报关键词:氢能燃料电池制氢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近年来,氢能一度成为能源领域“宠儿”,各地投资如雨后春笋,项目产值动辄过千亿,着实是大热的产业。然而,从产出看,氢能的热度似乎又有些“名不副实”,尤其是“碳中和”目标的提出,给制氢划上了“硬杠杠”;氢能的重要应用场景——氢燃料电池汽车今年的销量也“低到谷底”。氢能产业似乎陷入了“过热”与“过冷”并存的怪圈。

中国工程院院士衣宝廉:氢供应能力的提升会促进燃料电池,特别是燃料电池汽车的快速增长。为实现低碳减排、提高能源安全,我国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利用风能、太阳能和水力发电,选择氢做能源载体,电解水制氢,消除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天花板。

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当前,制约供氢产业发展的问题仍然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氢供应设施数量与性能相对落后;二是关键技术与成本亟待突破;三是产业管理与安全监管体系尚未构建;四是商业模式与持续路径亟待探索。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布局国家氢能产业发展战略,关注氢能发展新增长点,预先谋划国家氢能与燃料电池发展路线图,推动“大氢能”产业均衡发展;同时,尽快明确国家氢能主管机构,明确国家能源局为主管机构,并成立全国性以及氢能协会。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灰氢不可取、蓝氢方可用、废氢可回收、绿氢是方向。如何破解氢源问题值得关注。

中国科学院院士郭烈锦:当前我们发展氢能和燃料电池不是“过热”,是“无序”“混乱”。整个规划不好,整体没有做好战略规划,所以各地都做了很多重复的事,多数没有抓到点上。而且,就没真正“热”过。关键核心技术还没布局,热炒的都是不懂行的,抓不到点子上,“热”有啥用?我们在燃料电池汽车的核心技术方面其实是落后的。

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叶思宇:到目前为止,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的发展还是相当理性的。稍早一点可能有资本加持,但今年没有2019年迎着风头的现象,这本身是一个很理性的表现。既不要盲目跟随资本,也不要把这个火完全熄灭,完全熄灭也不见得好。所以,以奖代补这个政策发布得很及时。从燃料电池本身来说,现在不能说有没有虚火,也不敢说行业里没有“南郭先生”,但我们是不是在对自己的强项和优势充分把握的情况下做产业更值得关注。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董事长张玉卓:中国石化目前正大规模布局氢能、加氢站。近期首先要充分利用炼油厂的资源,之后再进一步导入可再生能源制氢。中国石化有全世界最大的加油网络,3万多家加油站,我们的目标是将来要把很多加油站改造成为加氢站,可以加油、加氢、加LNG等。

微信网友“草木禅心”:有一句话说得挺好:“科学家还在苦苦探索,骗子已经准备割韭菜”。虽然氢能在产业政策、企业方面的利好消息接连不断,但直至今年,顶层设计仍然尚未出台,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很多,要真正利用氢能的“风口”其实离我们还很遥远。

沙特能源部长:我们正在全面关注氢能;沙特的目标是成为世界主要的氢出口国。

微信网友“王蓬”:目前一些地区上的氢燃料产业园项目,是名不副实的,仅仅是从国外买来设备、材料,没有在关键技术上有所投入、有所突破。

微信网友“单身的理由”:氢的化学活性决定了其极易燃烧。这个产业能不能爆发,要看条件。氢能产业似乎很遥远,主要是电动汽车已经占据主要位置。

微信网友“三海渔歌”:氢能是个较老的新能源。它应该成为未来汽车主打燃料。由于拍脑门式的决策越来越少,相信对氢能的开发和运用会较电池车的开发和运用更来得稳健和理性。

微博网友“wklglider”:我不看好燃料电池车,因为没有人会单纯为“环保”埋单,如果没有比传统燃油车更高的性能、更好的驾驶体验,最后只有死路一条。

微博网友“正宗啥都没了”:一般来说,我们要支持国家的决定,国家鼓励的就是我们要做的。但是,国家鼓励的,未必都能赚钱。政策上火热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必然是一地鸡毛(其实鸡毛好几次了,就是有人还不甘心)。


原标题:氢能:过热还是过冷?(世说新能)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