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储能储能电池综合企业正文

一文了解国内膜电极企业及其产能

2020-12-07 09:05来源:势银氢电、国金证券关键词:燃料电池膜电极燃料电池膜电极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商用场景下,随续航里程增长,锂电车辆电池质量占比快速提升,造成车辆运载能力下降。相较锂电,燃料电池能量密度更高,相同续航里程下,FCV在自重方面的优势将增加有效荷载。

除此之外,FCV能够在10-15min内完成氢气加注,而对纯电车型,快充桩充电时长仍需1小时上下,慢充近十小时。由于商用运营强度更高,FCV成为其电动化的优选方案。

政策、成本交替推动下

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分阶段快速成长

政策补贴阶段(2020-2024)

2020年9月,财政部等五部委发布《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暂定4年示范期,采取以奖代补、城市群申报的扶持方案,推动FCV产业化进程。

方案契合燃料电池技术特征和国内产业现状,据补贴方案内容,测算在政策落地后的4年补贴期间,FCV全周期成本可以持平或低于燃油车,调动下游整车运营方的积极性,市场化需求逐步形成带动产销放量。

补贴阶段政策是主要推动,产业链国产化进程持续推进,补贴期末FCV产销规模达到十万辆上下,市场规模千亿,燃料电池系统成本降至2元/W附近,商用车为主要放量车型。

后补贴阶段(2025年以后)

补贴阶段FCV产销量将迅速扩张,产业降本驱动力由“国产化”为主向“国产化+规模化”双重驱动转变,燃料电池核心部件、氢气成本将快速下降。

预计2025年前后,在国内氢气资源优势地区,燃料电池整车有望实现全生命周期成本持平甚至低于燃油车,届时成本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氢燃料电池产业将更加趋于市场化,加速在重卡等商用车领域的替代进程,并向乘用车拓展,2030年前后整车市场规模达到百万辆,市场规模达到万亿,系统成本降至1元/W以下。

平价阶段

远期氢燃料电池系统成本将持续下降,除车用外将逐步打开轨交、船舶、储能、发电等应用市场,进入平价阶段。

00.png

整车放量拉动膜电极需求

2030年市场规模将接近350亿元

规模化、国产化推动下,燃料电池成本将快速下降,补贴期末FCV将在部分地区实现无补贴条件下对标燃油车平价,经济性优势驱动下,FCV将持续放量,2030年产销规模达到百万。

假设2021、2025、2030年燃料电池车需求达1.5辆、10万辆、100万辆,考虑燃料电池重卡放量,单车系统额定容量将由此前30kW为主逐步提升至100kW左右。

膜电极功率密度由目前1W/cm2逐步升至1.5W/cm2以上,对应2030年膜电极需求接近1千万平米,对应2030年市场规模在350亿元上下。

01.png

膜电极达到商用标准

国产化推进带动成本下行

目前,国内领先膜电极企业鸿基创能、武汉理工新能源、擎动科技膜电极产品功率密度均超过1W/cm2,测试使用寿命达到1~2万小时,已基本满足产业化应用需求,2019年开始国产膜电极产品逐步开始供应。

国产膜电极较进口产品成本优势明显,带动燃料电池成本持续下行,2020年采用鸿基创能MEA的国鸿新一代“鸿芯”电堆成本已降至1.99元/W。

短期国产化、规模化将是降本的主要推动,未来功率密度提升带来更大降本空间。国产化MEA产品规模化应用增强供应商议价能力,大批量采购情况下上游原材料成本有望大幅下降,同时规模效应摊薄高昂的设备投入,带动MEA成本下行。远期看,MEA功率密度提升将降低单瓦材料用量,时间更大的降本空间。

02.png

国内膜电极

相关企业介绍

鸿基创能:技术团队经验丰富,膜电极产能达10万平

鸿基创能成立于2017年,注册资本1.12亿元,美锦能源持股22.95%,主营膜电极研发和产业化。

2018年2月26日,鸿基创能与广州黄埔区政府、广州开发区管委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广州市黄埔区共同建设总投资约8亿元的氢燃料电池膜电极产业化项目。该项目总投资约8亿元,2019年实现年产10万平方米膜电极的规模,2020年实现大规模产业化。

2019年3月27日,鸿基创能工厂投产,初代MEA产品(HyKey1.0)采用CCM工艺,功率密度为1.05W/cm2@1.5A/cm2,1.46W/cm2@2.4A/cm2;铂金载量0.3mg/cm2;乘用车与商用车用膜电极寿命分别可达5000h、15000h。

2020年配套该公司MEA的国鸿新一代鸿芯电堆发布,售价降至2元/W以下。

东岳集团:国内质子交换膜领军企业

东岳集团自2003年开始质子交换膜的研发、制备,目前东岳DF260膜厚度最低可达10um,通过AFCC6000小时测试,在OCV情况下耐久性大于600小时,在干湿循环和机械稳定性方面,循环次数都超过2万次。

目前,该公司DF260膜技术已经成熟并已定型量产,拥有5万平米质子交换膜试验生产线,二代规划产能100万平米,2018年9月公司150万平米/年燃料电池膜及配套化学品产业化项目签约,2020年开始一期工程正式投产。

擎动科技:自主研发高性能催化剂,膜电极产能达100万片

擎动科技成立于2016年,雄韬股份参股8%,主营膜电极的研发和制造。

2019年2月23日,擎动科技生产线正式投产,为国内首条“卷对卷”直接涂布法膜电极生产线,设计产能达100万片,预计2020年实现产值达3亿元以上。公司产品采用CCM工艺,功率密度为1.2W/cm2,客车用膜电极寿命可达10000小时。

2020年10月,擎动科技先后与弗尔赛及科润新材料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围绕燃料电池催化剂、膜电极及电堆等核心零部件展开深入合作。11月,擎动科技长三角研发中心在常熟落地。

武汉理工氢电科技:雄韬股份控股,膜电极产能达2万平米

2018年3月,雄韬股份与田明星、潘牧、武汉理工大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深圳韬略众志成城一号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深圳韬略众志成城贰号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合资成立武汉理工氢电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雄韬股份持股51%。

武汉理工氢电股东潘牧为武汉理工大学教授,2000年以来从事燃料电池相关研究。武汉理工新能源成立于2005年,深耕膜电极领域十余年,其膜电极工艺基于CCM技术,目前武汉理工新能源膜电极功率密度最高可达1.4W/cm2,Pt用量为0.28mg/cm2。

2019年1月14日,武汉理工氢电膜电极生产线正式投产,目前产能达2万平米,最终设计产能达到10万平米/年。截止2020年9月,该公司MEA累计出货已超过160万片。

唐锋能源:产学研结合,实现膜电极国产化

唐锋能源起步于2017年,主营燃料电池膜电极研发及销售。该公司依托上海交大燃料电池研究所技术成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营运生态。公司膜电极年产量达40万片以上,相关产品已应用于上汽集团等10余家主流车场及电堆企业。

技术方面,该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铂膜电极解决了低铂化与高功率密度、高寿命及宽工况之间的矛盾。目前该产品功率密度达到1.2W/cm2,并通过10000h寿命验证及车规级工况验证。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燃料电池查看更多>膜电极查看更多>燃料电池膜电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