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六、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增创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围绕更好促进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流通,统筹重点突破与系统集成相结合、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相促进,着力强化开放窗口、枢纽节点、门户联通功能,着力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率先基本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6.1 推动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
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支持浦东新区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创造经验,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彰显“四个自信”的实践范例。全力做强创新引擎,充分发挥张江核心功能区和临港主体承载区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的作用,不断完善战略科技力量体系,持续提升中国芯、创新药、智能造、蓝天梦、未来车、数据港等硬核产业集群竞争力,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大力开展综合性改革试点,聚焦重点行业领域深化系统性改革,在市场准入、投资建设、要素流动、产业创新等领域加大改革力度,加强重大制度创新充分联动和衔接配套,打造浦东综合配套改革升级版。深入推进“一业一证”改革,率先建立行业综合许可和综合监管制度。率先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加大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对外开放力度,率先实行更加开放便利的人才引进政策,建立国际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发展更高能级的总部经济,引进培育具有国际供应链掌控能力的全球生产销售组织者。着力提高数字化治理水平,支持浦东新区推进治理平台整合融合,构建全领域、全要素、全闭环智能治理平台,加快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从均衡化向优质化提升,率先构建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统筹推进和有机衔接的智慧治理体系。争取在浦东新区根据授权对法律、法规、规章作变通性规定,加大市级经济管理专项权限下放力度,授予和落实浦东更大改革发展自主权。
6.2 更好发挥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试验田作用
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积极把握RCEP签署等带来的机遇,深化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加快建设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在若干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更好发挥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试验田作用,成为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
6.2.1持续推进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对标国际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聚焦强化“四大功能”持续深化差别化探索,建设投资贸易自由、规则开放透明、监管公平高效、营商环境优越的国际一流自由贸易园区。研究建立自贸协定综合利用服务促进平台,为企业充分利用各类自贸协定提供一站式服务。在电信、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加大开放力度,争取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金融、知识产权、环境保护等领域进一步加大风险压力测试,率先优化原产地规则,促进再制造等新业态发展,优化完善“一带一路”多层次跨境服务平台。做强新型国际贸易、国际航运枢纽等功能,提升自贸试验区全球服务辐射能力。瞄准价值链高端领域、产业链核心环节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海关监管模式,推动企业研发用生物制品等特殊物品的通关便利化,探索建立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保税模式。进一步吸引集聚全球优秀人才,高标准建设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加快形成全球化、高能级的创新创业生态圈。
6.2.2聚焦“五个重要”深化临港新片区制度创新。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努力实现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数据跨境流动安全有序,持续释放制度创新集成效应。建立以安全监管为主、体现更高水平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货物贸易监管制度。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国民待遇,建立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投资经营制度。实施高度开放的国际运输管理,在沿海捎带、国际船舶登记、国际航权开放、国际中转集拼等方面加强探索和政策落地。对外籍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更加便利的出入境和停居留政策措施,加快实施境外人才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补贴政策。探索建立跨境数据流动监管制度,推动区内生产制造、航运物流、金融贸易等经济数据跨境流通试点。优化更大开放条件下的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完善检疫、原产地、知识产权、国际公约、跨境资金等特殊领域的风险精准监测机制,加强全面风险防范和信用分级管理。
6.2.3培育壮大前沿产业集群和新兴业态。聚焦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环节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建设国家级集成电路综合产业基地。聚焦生物医药研发制造和医药、医疗服务,打造精准医疗先行示范区。发展开源创新赋能的人工智能产业,加快人工智能核心基础技术创新,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及应用示范区。构建集设计、研发、制造、应用、服务于一体的民用航空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民用航空产业集群。完善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生态体系,创新智能网联汽车无人驾驶制度保障,开展无人驾驶路测试点。瞄准尖端硬核的装备制造业,集中攻克一批智能制造共性技术,建设世界级智能制造中心。深化建设高水平的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全面完成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封关验收,加快推进扩区工作。做大做强国际物流、中转集拼、大宗商品等优势业态,拓展保税研发、保税制造、保税维修等新业态,研究推进加工制造、研发设计、物流分拨、检测维修等专项政策在特殊综合保税区制度环境下的集成和创新。探索实施洋山特殊综保区“主分区”制度,促进区内区外产业联动发展。
6.3 推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
充分发挥虹桥地区引领长三角更高水平协同开放的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和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核心功能,强化与北向拓展带、南向拓展带联动发展,到2025年基本建成虹桥国际开放枢纽。
6.3.1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全球影响力。提升国际采购交易平台能级,做精做优做强“6+365”常年展示交易平台,提升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功能,增加境外专业采购商规模。提升贸易投资促进平台功能,拓展海内外网络资源,创新开展投资促进、宣传推介、重大项目落地服务,推动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持续优化和复制推广服务进博会的贸易投资便利化措施,深化完善展品通关监管、资金结算、投资便利、人员出入境等创新政策并形成制度化安排。提升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影响力。加快集聚高能级办展主体,打造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会展业企业,培育一批品牌展会项目,完善国际化城市会展促进体系,推动会展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全面建成国际会展之都。继续办好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中国自主品牌日系列活动等重大会展论坛活动。
6.3.2深化建设高标准的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建设富有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吸引会计、法律、咨询等专业服务机构入驻。依托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发展航空服务业及配套产业,鼓励发展飞机整机、航空发动机等融资租赁业务,积极发展飞机全周期维护、航空资源交易、航空培训等高附加值业务,开展航空服务业重点企业特殊监管创新试点。创设虹桥国际商务人才港,开展国际人才管理改革试点,为境外高层次专业服务人才来华执业及学术交流合作提供签证、居留、永久居留便利。深化建设虹桥数字贸易跨境服务集聚区。
6.3.3持续提升服务辐射长三角的能力。加强与苏州、嘉兴等地区的联动发展,促进生物医药、应用性研发等领域产学研融合发展。建设长三角区域城市展示中心暨长三角商会企业总部园,共同打造长三角各城市“虹桥国际会客厅”,加快集聚长三角企业总部和功能性机构。
6.4 推动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
聚焦提升“引进来”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竞争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吸引全球资本、以优质服务支持国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加快打造亚太投资门户,使上海成为境外企业进入国内市场的前沿阵地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关键跳板。
6.4.1积极打造外商投资首选地、集聚地。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深化落实《外商投资法》相关法律法规,对负面清单之外领域项目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管理。依法保障内外资企业平等享受政策、使用资源要素、公平参与竞争,保障外商投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标投标、土地出让、产权交易等活动。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加大对外国投资者和外商投资企业知识产权、商业秘密保护力度。完善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处理机制,建立国际化、多元化的投资争议解决机制。以推进重大外资项目为示范引领,吸引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引导外资更多投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健全高标准的投资促进体系,实施投资便利化自由化政策,促进外商投资稳存量、扩增量,支持存量企业再投资,鼓励外国投资者以境内分配利润再投资、外资企业以自有资金扩大投资。提升开放监管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
6.4.2优化提升“一带一路”桥头堡服务功能。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遵循市场规则和国际原则,立足国家所需和上海优势,统筹推进“硬联通、软联通”建设,服务企业“走得出、留得下、发展好”。推动政策沟通,用好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等开放合作平台,宣传解读对外开放政策。提升标准联通水平,引导企业加强与国际接轨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推动设施联通,加快推进国际空港、海港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互联互通。促进贸易畅通,深化双向经贸投资合作,鼓励与在沪外资企业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支持工程承包企业以多元方式承接海外项目,全面带动装备、技术、标准和服务出口。推动资金融通,建设“一带一路”投融资中心,为企业“走出去”提供综合性跨境金融支持,支持新开发银行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加大投融资领域的战略合作。促进民心相通,深化人文交流和友城合作,提升“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联盟等合作机制影响力,加强教育、文化、旅游、卫生、科技、智库合作与交流。深化沪仰地方合作、沪新全面合作,优化城市间合作机制。完善服务保障机制,构建面向全球的投资促进网络和服务体系,支持在沪国际性商协会拓展对外交往渠道、完善国际合作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商协会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和区域性委员会。完善风险防范和海外权益保护机制,强化企业海外合规经营意识和风险防范主体责任,加强境外安全风险评估、预警预防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建设。
七、弘扬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提升国际文化大都市软实力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持续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产业,升级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建设更加开放包容、更富创新活力、更显人文关怀、更具时代魅力、更具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
7.1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丰富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内涵,将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融入社会生活各方面,大力传播和弘扬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
7.1.1发扬传承红色文化。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为契机,深入实施“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和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建成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推动红色题材文艺作品和出版物创作生产,建设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形成红色文化宣教品牌、发展红色文化旅游。深化长三角红色旅游区域合作,提升上海红色文化的标识性和知名度。
7.1.2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全面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持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大力弘扬和宣传工匠精神、科学精神、法治精神和世博精神等,广泛开展志愿服务行动,凝聚向上、向善、向美力量。
7.1.3优化文化艺术作品原创生态。深化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机制改革,激发重点院校文化艺术创新创造活力,推广“上海原创”文化精品。加大扶持中小微文化艺术企业或团体力度,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全面加强国内外优秀创新型青年文化艺术人才引育力度,优化文化艺术教育、经纪管理等专业人才建设机制,集聚更多文化名家和艺术大师。建立原创文化微补助机制,助力“草根文化”发展。打造灵动、交互的艺术家工作室、创意园区与社区,营造有利于各类艺术家发展的创作生活环境。
7.2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优化完善立体均衡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布局,促进公共文化产品更丰富、配送更精准,提升文化惠民的供给水平和服务效能。
7.2.1深入推进文化体育惠民。实施基础文化设施更新与提升计划,鼓励建设综合性文化体育类设施,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共同建好家门口的文化客厅和休闲运动好去处。创新各级公共文化体育配送内容与模式,提升供需对接的全方位、精准化服务,大力支持各类社会资本、社会组织参与文体设施建设、经营文体活动,提升服务水平和供给效能。引导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建立国有院团的公益演出服务考核评价机制,大力增加各类演出活动的公益场次,扩大面向各类人群的公益文化服务供给。因地制宜增加市民身边的体育设施,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左右。
7.2.2优化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布局。坚持功能错位、优势互补,加快推进“东西延伸、南北推进”的重大文化设施布局。建成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上海市少儿图书馆新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上海天文馆、上海越剧传习所,推进上海文学馆、上海马戏城中剧场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启动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建设,加强青龙镇遗址考古。建设乐高主题乐园、冰雪之星等旅游项目。加快体育场馆建设,建成徐家汇体育公园、市民体育公园、浦东足球场、上海自行车馆、久事国际马术中心。研究推动沪西工人文化宫等部分存量文化体育设施的更新和能级提升。
7.3 构筑异彩纷呈的城市文化空间
推动文化元素为各类城市空间赋能,凸显文化地标独特魅力,激活公共空间文化活力,提升历史文化风貌新体验。
7.3.1实施文化赋能城市空间计划。以沿江岸线地区为重点,推进黄浦江文化创新带建设,注重提升独特文化优势,着力增强城市文化地标的辨识度。优化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和临港新片区文化设施布局,拓展延伸从淀山湖到滴水湖的城市东西文化轴。支持对公共空间实施文化“微更新”改造,在沿江沿河、社区园区商圈和绿地公园广场等,植入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和休闲运动元素,打造一批公共文化运动新空间、“打卡地”。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机关、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的文化体育设施,鼓励博物馆、美术馆、体育馆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提供夜间服务,探索设立市民广泛参与的艺术节和音乐体育比赛,营造充满活力的城市氛围。
7.3.2焕发历史文化新风貌。围绕重现风貌、重塑功能,推进风貌保护分类评估甄别,形成多方参与、多方负责、多方受益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机制。加强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和利用,推进向公众全面开放,开发更具历史、文化和科技元素的特色文创产品和旅游线路,全面提升“街区可漫步”“建筑可阅读”的服务水平。完善工业遗存盘活开发利用机制,推动符合条件的工业厂房为文化创意、文化艺术提供发展空间。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和活态传承,深入推进“非遗在社区”“非遗进校园”,鼓励社会力量和专业机构建立非遗传习所和传习点,支持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非遗品牌做精做强。
7.4 扩大上海文化品牌影响力
发挥各类文化平台的集聚辐射效应,全方位塑造“魅力上海”城市形象,提升上海文化品牌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力争成为全球标杆性文化节庆赛事等活动的重要地标。
7.4.1全方位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整合全媒体渠道,做强本土媒体传播能力,创新传播方式,以上海实践讲好中国故事。加强人民外宣建设,构建针对性强、富有成效的上海国际传播工作机制。面向国内外全方位开展“魅力上海”城市形象立体传播推广,实施旅游宣传推广计划。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建好上海外宣媒体矩阵,建强主流媒体海外网络传播阵地,加强聚合传播力度,提升上海国际传播能级,彰显上海国际城市形象和美誉度。
7.4.2积极建设全球标杆性文化体育类活动品牌。放大顶级节展赛事活动效应,更好向世界传递“上海声音”、塑造“上海形象”。持续办好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电视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ChinaJoy)等重大文化节庆活动,鼓励增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艺术赛事品牌,提升节庆内涵品质。办好世界赛艇锦标赛、国际足联世俱杯、亚足联亚洲杯以及F1中国大奖赛、上海ATP1000网球大师赛等重大国际体育赛事,进一步提升“上海马拉松”等本土赛事品牌知名度。
7.5 提升文化旅游体育产业能级
聚焦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领域,深入推进“两中心、两之都、两高地、两座城”载体建设,推动文化、旅游、体育产业提质增效、创新融合,实施文化创意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
7.5.1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围绕关键技术构建数字化影视文化产业链,依托影视产业园区和重要节展,推进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持续办好“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等品牌活动,助力上海建成千亿级规模艺术品交易市场,大力建设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扩大“演艺大世界” “演艺新空间”的产业集聚和辐射效应,建设演绎国内外一流作品的“名作首演地”文化地标,加快引育形成驻演和独演品牌,打造亚洲演艺之都。依托电竞资源集聚优势,大力吸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电竞顶级赛事落沪,加快品牌建设和衍生品市场开发,建设电竞产业完整生态圈,力争在电竞领域形成世界级影响力,全力打造全球电竞之都。聚焦“网生内容”整合产业链,鼓励原创精品创作生产,扶持培养一批新兴数字文化优势领军企业,着力建设网络文化产业高地。依托具有业界影响力的比赛和节展,在现代设计领域集聚顶尖资源,构建多元共赢的创意设计生态圈,深化建设创意设计产业高地。推动“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创新型文化创意领军企业和“小巨人”企业。
7.5.2深化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大力发展大众旅游、全域旅游,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提升国际旅游度假区、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淀山湖旅游度假区、东平森林旅游度假区功能,推进金山滨海、宝山邮轮、环滴水湖等一批旅游度假区建设。围绕“一江一河”布局整合文旅资源,建设浦江旅游品牌和苏州河文化休闲带。开发水乡特色旅游项目。实施“首展首秀”计划,推动建立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艺术优势的本地品牌演艺节目,提升都市时尚消费旅游体验和服务品质,创建一批文化、商业、旅游、体育等融于一体的国家级现代都市旅游休闲区。
7.5.3全面推动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强化竞技体育科技支撑,促进职业体育发展。大力发展竞赛表演业,吸引国内外体育企业总部、行业协会、国际组织等落沪。充分挖掘时尚健身产业的消费潜力,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业,建设一批集体育健身和休闲娱乐等多元功能为一体的都市运动中心。推进体育装备、场馆等向智能化升级,支持在线健身、网络赛事等新业态发展。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体育产业发展,优化健全各类俱乐部规范化专业化发展,着力培养一批国内领先、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体育企业。
八、全面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加快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
抢抓数字化发展先机,把数字牵引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促进数字技术赋能提升“五个中心”建设,围绕经济数字化、生活数字化、治理数字化等重要领域率先突破,加快培育应用生态体系,推进场景再造、业务再造、管理再造、服务再造,持续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
8.1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不断提高实体经济数字化水平,激活数据新要素,培育产业新动能,引领数字新消费,打造数字可信安全环境,推动数字经济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持续提升。
8.1.1助力新生代互联网龙头企业引领在线新经济发展。推动线上服务、线下体验深度融合,以流量平台激活实体商业,鼓励传统商贸企业向全渠道运营商、供应链服务商、新零售企业转型。支持电子竞技、网络视听、互联网内容社区等数字创意产业发展,鼓励构建原创性数字内容产业生态。着力营造开放包容、竞争充分、业态多样的在线新经济发展环境,持续支持一批拥有核心技术、优质内容、用户流量、商业模式的创新型头部企业发展壮大,促进形成上海新生代互联网企业重点区域集群。
8.1.2全面提升核心数字产业能级。加速推进下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突破,推动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和信息安全软件等自主创新,做好软件基础技术、通用技术、前沿技术等研究,不断提升国产软件稳定度和成熟度,鼓励加大应用。推动软件产业向SaaS(软件即服务)模式转型。积极布局区块链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
8.1.3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引导有基础、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工为核心的智能化改造,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协同研发、个性化定制设计、共享制造等新模式新应用。实施“工赋上海”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工业互联网向知识化、质量型和数字孪生升级,实现高质量工业数据集泽(Z)级突破,工业知识图谱重点领域基本覆盖。构建工业互联网标杆载体,鼓励龙头企业建设行业级和通用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平台企业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丰富各类产业集群、园区载体、特色小镇的数字化服务功能,引导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共享产能、技术、数据、人才、市场等资源。大力培育数字开源社区,发展数字创新实践基地。
8.2 营造智慧便利的数字生活
适应社会生活数字化转型新需求,聚焦医疗、教育、养老、文化旅游等领域,全方位打造数字生活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服务更加优质普惠。
8.2.1优化提升健康医疗服务智慧化水平。推进“互联网+”医疗便民惠民服务,打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互联网”,开展面向居民的家庭医生签约、健康管理等智能化服务。探索在社区引入医疗人工智能影像辅助诊断平台、全科医生辅助诊疗平台和远程会诊网络系统。推动互联网医院品牌化、特色化发展,鼓励医院利用信息技术拓展服务形式和内容,完善以患者为中心、全流程闭环的智能化医疗服务模式,改善就医体验。加快健康大数据、医疗人工智能应用,依托健康云平台,实现健康数据汇聚和融合,完善居民健康账户,实现智慧健康驿站街镇全覆盖。
8.2.2深化和推进数字赋能教育。推进数字学校建设,优化学校信息化基础环境,以数据驱动提升教育治理能力。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和开放共享,推动教育实现更高层次均衡发展。发展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智慧学习平台。以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学习主题数据库和学科知识图谱构建,推进数据赋能的精准教学、因材施教。以虚拟现实等技术开展实景式、沉浸式教学,加快智慧教学课堂改造,促进复杂教学内容的可视化,激发学习兴趣和提升教学效果。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进全民开放式数字终身教育。
8.2.3增强科技支撑智慧养老能力。布设互联感知的智慧养老设施,开发与传感器、智能设备、医疗设备对接的云边协同的智联网养老系统。制订完善智慧养老相关产品和服务标准,开展家庭、社区、养老机构等多种应用场景试点,支持发展社区居家“虚拟养老院”,鼓励企业开发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培育一批智慧养老应用示范基地、示范社区和示范品牌。
8.2.4推动文化、旅游与数字科技深度融合。推进文化设施数字化更新,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更新计划”,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化水平,提高数字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品质,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应用场景。加快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建立数据标准,实现文化大数据产业在社会各领域融合发展。培育在线旅游新动能,完善智能化设备部署,运用数字技术发展全景旅游、智能导游等虚拟现实交互旅游场景,“升维”旅游体验,提升市民游客参与旅游的便捷度。
8.3 加快提高数字化治理水平
以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为牵引,率先打造数据驱动、科学决策的“数治”新范式,提升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城市治理能力。
8.3.1构建“一网通办”全方位服务体系。以服务对象为本位,持续推动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稳步提升政务服务在线办理率、全程网办率和一次办成率,更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深化以场景应用为驱动的服务供给,全面拓展“一网通办”服务领域,实现与企业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全部接入。提升“一网通办”能级,实现24小时实时在线服务。做优做强“随申办”应用,拓展“随申码”应用场景,逐步取代实体卡等传统管理服务手段,努力打造“不带证城市”。推进线上线下标准一致、渠道互补,完善线下服务方式,充分保障运用智能技术困难人群办事需求,逐步消除“数字鸿沟”。深入实施“两个集中”和“综合窗口”改革,推进线下“超级智能政务服务窗口”建设,切实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度。
8.3.2全面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着眼“高效处置一件事”,坚持“应用为要、管用为王”,以城运平台体系、技术支撑体系为抓手,聚焦“观”“管”“防”,提升城市大脑感知、认知和行动三大能力,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按照“三级平台、五级应用”架构,市、区、街镇加快构建并完善城运中心和信息平台,加强“云、数、网、端、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具有态势全面感知、趋势智能预判、资源统筹调度、行动人机协同等功能的综合平台体系。强化市级平台总体设计和集成保障功能,推动系统整合和数据汇集治理,实现城市治理要素、对象、过程全息全景呈现,为前瞻决策和应急指挥提供支撑。强化区级平台联通上下、协调左右的枢纽功能,整合相关部门的信息资源和执法力量,加大个性化应用开发推广力度。强化街镇平台全天候综合响应实战能力,加快实现城运网格、警务网格、综治网格的“多格合一”,完善联动指挥、联勤巡防、联合执法机制,推动数字化管理手段向社区、居村延伸。纵向贯通市、区、街镇三级城运平台,形成信息共享、相互推送、快速反应、联勤联动的指挥处置机制,实现城市治理各类事项集成、协同和闭环管理。构建操作便捷、功能强大的智能化应用体系,形成“一门户、多系统”的应用场景开发格局。围绕安全生产、消防、民防等领域,前移风险管理端口,强化全环节排查风险、全周期安全监管和智能化综合指挥功能。加强城市生态环保数据的实时获取、分析和研判,提升生态资源数字化管控能力。健全智慧气象保障体系,提高监测、预报精准性。升级拓展经济运行、市场监管等管理事项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8.3.3深化多源数据汇聚共享。加大公共数据统一管理和应用力度,推动构建主体多元、权责清晰、标准完善的公共数据治理体系。制定完善重点领域公共数据专项标准,健全公共数据分层采集体系,依托大数据资源平台实现公共数据的实时归集和同步更新。持续推进自然人、法人、空间地理三大综合库以及各行业领域主题库建设,全面提高数据质量。拓展公共数据开放清单,深化普惠金融、交通出行、卫生健康等领域数据分级分类向企业等市场主体开放,进一步加强公共数据安全管控。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探索数据资源统一登记确权体系。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动数据交易从敏感、低附加值的数据买卖模式向脱敏、高附加值的知识赋能模式转变,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行业大数据应用平台和开发应用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数字领域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强化数据安全保障,加强数据资源在采集、存储、应用等环节的安全评估,建立面向企业的数据安全备案机制,加快形成数据市场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加强个人和企业信息隐私保护。
8.4 积极打造新型基础设施标杆
聚焦泛在、移动、高速、智敏特征,全面推进与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技术相适应的新型基础设施系统建设和超前布局,以应用场景为牵引,推动新型基础设施赋能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8.4.1建设以5G为重点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全面推进5G独立组网建设,实现5G网络市域全覆盖,以工业互联网等行业应用为重点推动5G网络深度覆盖和行业专网建设。大幅提升“双千兆”宽带网络承载能力,向企业和市民提供随时可取的高速率、低时延网络服务,到2025年全市5G网络平均下载速率达到500Mbps,固定宽带平均下载速率达到120Mbps。推动卫星互联网建设,构建陆海空天一体化通信网络体系。构建全球信息通信枢纽,增加海缆登陆点和海缆登陆数量,扩容亚太互联网交换中心,持续提升省级互联网出口带宽。建设全球数据枢纽平台,在现有国际互联网转接业务基础上,加快实现境内外数据在上海交互和处理。统筹部署面向未来的智能计算设施,建设“E级超算”硬件水平的高性能计算设施和大数据处理平台,持续优化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布局,推动数据中心绿色化、集约化发展,合理部署边缘计算,为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总量充足、结构均衡的算力支持。依托张江人工智能岛、徐汇滨江智慧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打造超大规模人工智能计算与赋能平台。
8.4.2加快城市智能化终端设施建设。构建神经元感知网络,实现城市公共安全、交通、生态环境、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信息规范采集和全量接入,提升空间和治理要素数字化水平。加快布设新型充电基础设施和智能电网设施,到2025年新建20万个充电桩、45个出租车充电示范站,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加氢站、智慧燃气体系建设。开展仓储、分拣、配送等一体化物流设施智能化改造和升级,建设智能储物柜、智慧微菜场、智慧回收站等末端设施。统筹推进综合杆塔等多功能公共设施集约建设和利用。
8.4.3拓展新型基础设施应用场景。引导运营商、企业、研究机构等多主体合作开发5G应用,推动5G与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农业等垂直领域深度融合,使上海成为全球5G应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推进洋山港集疏运体系智能化升级改造,开展“5G+智能重卡”测试使用,推动港口数字化云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开展车联网和车路协同技术创新试点,稳妥提升车联网市场渗透率,持续推动嘉定、临港、奉贤、浦东金桥等区域智能汽车道路测试和开放测试道路建设。促进智能机器人在医疗、现代都市农业等领域推广应用。推进区块链、超高清视频、AR/VR等技术与5G应用结合,在重点产业区实现率先推广应用。
九、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服务全国发展大局
坚持“一极三区一高地”战略定位,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进一步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深化与苏浙皖分工合作,加快畅通区域经济循环,在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上探索有效路径、做好示范引领,在科技和产业创新上勇当开路先锋,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加快攻坚突破,积极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
9.1 聚焦重点领域协同推进
创新合作方式,不断拓展重点领域合作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力求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9.1.1统筹推进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加快建设多网融合、高效便捷的现代轨道交通运输体系,提升铁路货运能力。增强省际高速公路服务能力,推动严重拥堵国省干线公路改扩建,继续推进打通省界断头路,研究完善过江跨海通道。推动构建分工明确、功能齐全、联通顺畅、协同发展的长三角机场群。协同推进港航资源整合、优化港口布局,健全一体化发展机制,加快形成分工合理、相互协作的世界级港口群。共建数字长三角,加快5G通信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协同开展综合应用示范。提升能源设施建设和服务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区域油气、电力等基础设施布局,提升区域能源互济互助能力。
9.1.2加强科技和产业协同创新。加快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高水平共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平台,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化发展。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联合开展国家重大科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领域,强化优势产业协作,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推进工业设计赋能长三角制造,打造世界级制造业集群。协同开展长三角地区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加快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在更广区域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良性循环。支持跨省合作载体发展,鼓励品牌园区输出管理标准和品牌。
9.1.3共同建设绿色美丽长三角。共护太浦河、长江口等重要饮用水水源生态安全,建立全流域水源保护预警机制。共抓长江大保护,夯实长江生态保护修复基础,深化完善协作机制,加强标准规范统一、信息互通共享、监管联动系统,持续抓好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共同守护好一江清水。推动重点跨界河湖联保。深入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打赢夏季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攻坚战,持续推进区域机动车、船舶、非道路移动机械等污染源联防联治。实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保障区域大气环境。建立固废危废污染联防联治机制,推动固废危废区域安全转移处置合作,探索建立跨区域环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强化生态环境一体化管理制度创新。
9.1.4推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推进实施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深化推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探索长三角药品和医用耗材联合采购。探索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研究建立跨区域养老服务补贴等异地结算制度。深入推进跨区域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统一身份认证、打破数据壁垒、加强业务协同联动,推进高频服务事项跨省市通办和高频电子证照互认应用,打造“无证”长三角。鼓励跨区域教师交流合作,推动大学大院大所联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鼓励加强医疗合作,组建医联体,扩大优质医疗资源覆盖范围。协同建立长三角常态化管控和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建立完善应急协同机制,推动跨地区重大疫情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和较大灾难联防联控和应急处置,完善应急物资协同保障。共同办好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办好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推进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强保护利用。建立长三角体育产业联盟,深化长三角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作,共创区域性体育品牌项目。联合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和特色旅游产品,共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9.1.5建设统一开放区域大市场体系。聚焦打造一体化市场体系,着力打破行政壁垒,推动各类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做强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支持依法合规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推动区域内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互联共享,建设长三角产权交易共同市场。加快建设信用长三角,强化长三角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建立重点领域行业分级分类监管机制,打造一批区域性信用服务产业基地。推进更高水平协同开放,推动长三角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发展。深化跨境贸易大数据平台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加快长三角海关高质量一体化改革。推动市场监管一体化发展,统一市场准入规范,加强协同监管,完善跨区域执法协作联动机制。深化“满意消费长三角”行动。建立长三角标准化联合组织,推进“上海设计”等标准应用,推进计量技术规范共建互认,打造检测认证技术高地。
9.2 聚焦重点区域率先突破
以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为先手棋和突破口,协同探索区域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制度创新,全面深化重大改革系统集成和改革试点经验共享共用,深化毗邻地区合作,推动上海大都市圈协同发展,促进更高水平区域分工协作。
9.2.1高水平共商共建共享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聚焦规划管理、生态保护、土地管理、项目管理、要素流动、财税分享、公共服务、公共信用等重点领域,推进突破性、集成化、高强度、可复制的改革试验,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探索出一整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模式,建设成为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率先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的新路径,加强环淀山湖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功能提升,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世界级湖区。发挥西岑科创中心、高铁科创新城、祥符荡创新中心等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引擎作用,共建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跨域创新集群,建设成为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推进长三角医疗中心等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网络能级和公共服务体系品质。聚焦打造生态、人文、创新融合的江南水乡客厅,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强化示范区与苏州、嘉兴、湖州的全域联动,构建更大范围区域一体化创新链和产业链。
9.2.2推动省际毗邻地区开展深度合作。推进长三角科技城、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等载体建设。共同构建虹桥-嘉定-昆山-相城等功能走廊,研究建设沿沪宁合、沿沪杭产业创新带。鼓励支持嘉定-昆山-太仓地区,以及崇明东平-南通海永-南通启隆、嘉定安亭-青浦白鹤-苏州花桥、金山枫泾-松江新浜-嘉兴嘉善-嘉兴平湖等跨省城镇圈协同发展。
9.3 聚焦重大项目强化落实
以项目化推动一体化,确保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建成沪苏湖铁路,加快沪通铁路二期建设,推进北沿江高铁、沪乍杭铁路建设,加强沪甬通道等跨区域交通项目规划研究工作。建成G15嘉浏段,加快推进G318、G320、G228、G50等拥挤路段改扩建,推动省界对接道路增能扩容。建成平申线航道(上海段)整治工程,推进苏申内港段建设。积极推动南通新机场规划建设。共同推进新一轮太湖治理工程和环太湖地区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推进建设长三角(东台)康养小镇项目,示范带动长三角养老合作和康养产业一体化发展。
9.4 聚焦重大平台深化合作
进一步优化完善“上下联动、三级运作、统分结合、各负其责”的区域合作机制,不断强化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的枢纽平台功能,充分发挥专题合作机制在重点领域牵头推动作用,加强部门区域联动。推进各类跨区域合作平台建设,持续放大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带动效应和虹桥商务区国际开放枢纽功能,更好发挥G60科创走廊、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等跨区域合作平台作用,进一步做实做强长三角一体化国资投资与服务平台,促进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精准服务区域企业科创板上市。充分发挥长三角企业家联盟等作用,支持鼓励企业、媒体、专业机构深度参与,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形成支持一体化、参与一体化、共推一体化的良好氛围。
9.5 深入推进对口支援和合作交流
加强同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流域经济带发展等战略协作,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促进国内优势企业在沪集聚,服务企业国内拓展,深化产业合作、园区共建、要素平台等合作模式,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保障能源资源和重要物资供应。加大对西藏、新疆、青海、云南等对口地区帮扶和东西部协作力度,不断深化上海与大连对口合作。
十、优化功能布局,塑造市域空间新格局
围绕增强城市核心功能,强化空间载体保障,促进人口、土地等资源要素优化布局,科学配置交通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形成“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空间新格局,促进市域发展格局重塑、整体优化。
图2 “十四五”上海市域功能布局
10.1 推动主城区综合功能升级
聚焦提升城市活力和品质,突出中央活动区核心功能,提升城市副中心和主城片区的综合服务与特色功能,不断增强集聚配置和服务辐射国内外高端资源要素的能力。
10.1.1加强中央活动区功能复合。进一步提升和集聚高能级要素、高品质环境与高等级文化活动,扩大城市的影响力、
吸引力和人文魅力,提升区域经济密度和辐射能级。建设世界
级地标性商圈,以文化内涵和差异化体验赋能商圈建设,推动商旅文体联动,打造全球新品首店首发地示范区和线上线下互动跨界集聚区。举办多功能多样化全时段活动,积极发展后街经济和夜间经济,延伸休闲消费新时段,提升各类演出和公众活动频率和强度,打造更多具有国际范、上海味、时尚潮的24小时城市社交目的地。以城市更新促进功能更新,在商业商务载体中融入特色居住功能和活力开放空间,挖掘中央活动区集聚的城市历史文化价值,整街区打造衡复等历史风貌区,增加更多特色产业功能和多样化公共空间。
10.1.2对标世界级滨水区,提升“一江一河”沿岸地区功能。黄浦江沿岸地区要坚持还江于民,结合城市更新推进杨浦滨江中北段、徐汇滨江南延伸及浦东滨江南延伸段等滨水岸线贯通,为市民提供更多公共休闲空间。整合沿岸文化场馆和活动空间,保护和活化外滩、北外滩、杨浦滨江、民生码头、徐汇上粮六库等沿江历史、文化和工业遗产,增加驿站、红色书屋等文体、商业和休憩设施,植入创新主体和元素,实现“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发展绣带”的转变。加快外滩-陆家嘴-北外滩、世博-前滩-徐汇滨江等重点区域的核心产业和要素集聚,汇集以跨国公司总部、金融机构和顶级商务机构为主的高端服务业,积极培育壮大以科技创新、融媒体为主的新兴产业,进一步开发旅游功能,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集聚带、总部经济汇集的高端商贸集聚区、文创活动活跃的休闲目的地。优化完善静态交通系统,探索中运量等兼具交通和观光旅游功能的新型公交模式,逐步提升交通可达性和功能配套完备性。苏州河沿岸地区,要全面推进两岸城市更新、生态修复和历史文化等功能重塑,实现中心城区两岸公共空间全面贯通开放,营造苏河湾等“一区一亮点”特色地标区域,提升亲水性和可达性,营造更多开放共享的生态文化空间,围绕数字经济、商务商贸等着力打造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
10.1.3以高水平城市副中心开发带动中外环区域发展。提升城市副中心服务功能,完善真如、江湾-五角场、张江、金桥等副中心的商业、休闲、文体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强化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和交通节点功能,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服务功能、增加公共活动空间。增强科创功能,加快产业用地转型和复合利用,强化张江高科、漕河泾开发区、杨浦双创示范基地、市北高新区、中以创新园、虹桥智谷等科创功能建设,增加创新服务和生活服务配套,形成创新创业要素集聚的生态系统,打造各具特色、具有辐射能力的复合型创新社区。初步建成桃浦智创城、南大智慧城,从基础性开发向功能性开发转变,加快区域交通条件改善、环境品质提升和公共服务功能完善,基本完成老工业基地向现代化城区转型的任务。提升区域内交通互联密度,以中环和轨道交通逐步实现各副中心间的快速联系,促进中外环区域轨道交通便捷化。提升区域居住品质,适当提高住宅用地比例,依托轨道交通站点等区域增加各类住宅的供应量,补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公园绿地等公共空间。
10.1.4促进主城片区功能提升。通过外环西段提升促进外环两侧区域城市功能调整和融合,提升城郊结合地区治理水平和环境品质。引导主城片区分类发展,着力提升虹桥主城片区的国际开放枢纽功能;优化吴淞地区开发体制机制,以吴淞创新城为抓手推进宝山主城片区建设,聚焦先行启动区加快开展生态环境整治和配套功能建设;以莘庄城市副中心为重点研究植入城市新功能,提升闵行主城片区品质;预留川沙副中心及周边地区用地。依托外环绿带建设环城公园带,控制中心城周边用地低效无序蔓延开发。加强主城片区各类配套设施建设,适度提升片区内轨道交通站点密度,发挥13号线西延伸、机场联络线、21号线等对虹桥、川沙主城片区的支撑作用。加快存量工业用地向科研用地转变,研究谋划高桥、吴泾地区功能定位,稳步推进厂房搬迁和土地收储,为未来开发腾出空间,积极发挥重大项目对局部区域产业转型的带动作用。在宝山和闵行片区适当增加高水平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补足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提高职住比例。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11月13日,山东省能源局印发关于淄博、枣庄市2024年已关停淘汰低效燃煤机组名单的公示,共4台机组,详情如下:山东省能源局关于淄博、枣庄市2024年已关停淘汰低效燃煤机组名单的公示按照全省关于关停淘汰30万千瓦以下低效燃煤机组相关工作要求,现将淄博、枣庄市2024年已关停淘汰低效燃煤机组名单进行
北极星电力网整理了近期各地公示公告的煤电淘汰落后产能情况,山东省14台机组关停;河北省4台机组关停,其中部分转应急备用电源;上海市1台机组关停。相关阅读:18台机组!一批关停名单来了!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上海市发改委发布关于宝钢电厂0号机组关停的公告,详情如下:按照国家相关政策文件要求,依据《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宝钢电厂5号150MW煤气发电机组项目核准的批复》(沪发改能源〔2019〕150号)等文件,宝钢电厂0号机组现已实施关停,现将关停机组向社会各界进行公告。表关停机组名
8月8日,山东省能源局发布关于烟台、枣庄、滨州市2024年已关停淘汰低效燃煤机组名单的公示,详情如下:山东省能源局关于烟台、枣庄、滨州市2024年已关停淘汰低效燃煤机组名单的公示按照全省关于关停淘汰30万千瓦以下低效燃煤机组相关工作要求,现将烟台、枣庄、滨州市2024年已关停淘汰低效燃煤机组名单
6月25日,财政部等四部门发布《关于实施设备更新贷款财政贴息政策的通知》(下称《通知》),银行向经营主体发放的贷款符合再贷款报销条件的,中央财政对经营主体的银行贷款本金贴息1个百分点。按照相关贷款资金划付供应商账户之日起予以贴息,贴息期限不超过2年。支持范围。经营主体按照《国务院关于
美欧国家淘汰煤电的速度和规模没有达到预期,尤其是美国。非营利组织“全球能源监测”日前发布最新报告指出,2023年,全球煤炭发电能力有所增加,日本、韩国都新建了燃煤发电机组。与此同时,美欧国家淘汰煤电的速度和规模没有达到预期,尤其是美国。(来源:中国能源报作者:王林)煤炭仍是美国发电“
近日,安徽省公示2024年应急备用电源的退出名单,共2台机组64万千瓦火电机组具备退出条件。详情如下:关于安徽省2024年应急备用电源退出名单的公示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强应急备用电源管理的有关要求,经专家评审,确定了安徽省2024年应急备用电源退出名单(附后),现予公示。如有异
近日,山东省能源局发布关于聊城市2024年已关停淘汰低效燃煤机组名单的公示,共7台燃煤机组关停淘汰。详情如下:关于聊城市2024年已关停淘汰低效燃煤机组名单的公示按照我省关于关停淘汰30万千瓦以下低效燃煤机组相关工作要求,现将聊城市2024年已关停淘汰燃煤机组名单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如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5月15日,河北发改委发布2023年火电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公告,目标任务共45.8万千瓦(4台机组),其中44万千瓦(2台)应关停并转为应急备用电源、1.8万千瓦(2台)应关停拆除。详情如下:关于2023年河北省火电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公告按照国家和省有
5月9日,江苏省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方案提出,加快能源领域设备更新。推动煤电机组“三改联动”,争取到2027年累计完成改造规模1000万千瓦以上,淘汰落后煤电产能200万千瓦以上。优化骨干电网建设,到2027年输配电设备更新投资240亿元以上。鼓励并网运行超过15年或单台机
4月30日,包含美、英、德、法、日、意、加在内的七国集团(G7)气候、能源和环境部长会议达成一致并发表联合声明:同意在2035年或在与控制温升在1.5°C之内的时间表一致的情况下,淘汰能源系统中现有的未经减排措施(unabatedcoalpowergeneration,它们在运行时不使用任何减排技术,如碳捕集和存储技术
为认真落实国家能源局有关安排部署,云南能源监管办立足监管实际,发挥驻在优势,持续开展“十四五”能源规划年度专项监管工作。云南能源监管办全面梳理国家规划涉及云南重大工程项目,增补形成6类24项重点监管项目清单,编制印发云南实施方案,及时与相关企业建立沟通联络机制,持续督促企业逐项对照
为推动国家能源规划、政策和项目落实,按照国家能源局规划监管工作要求,湖南能源监管办建立健全湖南“十四五”能源规划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监测机制,分月开展监测分析,督促协调重点项目按规划推进落实。现将2024年8月监测情况简要通报如下:截至2024年8月底,纳入监测机制的能源建设项目计划投资共3269
为深入推进“十四五”能源规划扎实有效落实,按照国家能源局统一部署,近日江苏能源监管办印发《关于开展江苏省“十四五”能源规划目标任务实施情况2024年专项监管工作的通知》,启动部署专项监管工作。此次监管共分为启动部署、地方及企业自查、现场监管、总结报告四个阶段,围绕规划目标落实情况、规
为推动国家能源规划、政策和项目落实落地,按照国家能源局规划监管工作要求,湖南能源监管办建立健全湖南“十四五”能源规划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监测机制,分月开展监测分析,督促协调重点项目按规划推进落实。现将2024年7月监测情况简要通报如下:截至2024年7月,纳入监测机制的能源建设项目计划投资共32
为推动国家能源规划、政策和项目落实落地,按照国家能源局规划监管工作要求,湖南能源监管办建立健全湖南“十四五”能源规划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监测机制,分月开展监测分析,督促协调重点项目按规划推进落实。现将2024年7月监测情况简要通报如下:截至2024年7月,纳入监测机制的能源建设项目计划投资共32
8月15日,国家能源局湖南监管办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湖南“十四五”能源规划重点项目建设进度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根据国家和湖南省“十四五”能源规划,我办设计制作了湖南“十四五”能源规划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报表(附件1)和湖南“十四五”能源规划新能源项目建设进度报表(附件2)。各有关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长源电力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2023年底公司新能源装机已达157万千瓦(相比2020年增加138.1万千瓦),并已形成“储备一批、开发一批、建设一批”的滚动接续态势和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十四五”期末公司新能源装机将超过400万千瓦。“十五五”及以后阶段,公司将持续加大风电
近日,国家能源局湖南监管办公室发布了进一步做好湖南“十四五”能源规划重点项目建设进度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能源企业要充分认识落实能源监管统计制度、依法依规报送能源规划重点项目进度信息,是服务能源保供、助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方式。各有关单位要在省级公司层面明确信息报送
日前,四川省“十四五”可再生能源规划首批牧光互补项目--盐源4#地块牧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并网发电。中国电建成都院负责项目设计、采购工作。项目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场址最高海拔3320米,占地约6500亩,装机容量31万千瓦,通过布太线、太灵线两条220千伏输电线路接入国网500千伏百灵变电
1月15日,国家能源局湖南能源监管办行业监管处公布湖南“十四五”能源规划重点项目进度监测情况。截至2023年12月,纳入监测机制的能源建设项目计划投资共2406.2亿元。其中“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总额为1923.5亿元,完成1081.2亿元,完成率56.21%。纳入监测机制的电源建设项目共16个,总投资为1221.8亿
为及时全面准确掌握“十四五”能源规划实施总体情况,促进湖南能源规划项目建设,湖南能源监管办建立湖南“十四五”能源规划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监测机制。截至2023年12月,纳入监测机制的能源建设项目计划投资共2406.2亿元。其中“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总额为1923.5亿元,完成1081.2亿元,完成率56.21%。
11月19日,西藏山南市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强清洁能源项目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送审稿),其中指出,支持输配电网建设、电网老旧设备更新,加大投资建设改造力度,提高电网智能化水平,着力提升电网接入新能源的能力。完善新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制度,建立完善新能源电力消纳责任考评指标体系和奖惩机制。
11月20日,三峡集团总经理、党组副书记李富民在湖北武汉与来访的四川省攀枝花市委副书记、市长范继跃一行座谈,双方就共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更好服务国家战略,深化务实合作进行深入交流。攀枝花市副市长龙勇出席座谈。李富民对范继跃一行来访表示欢迎,对攀枝花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给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11月19日,云南省发改委、云南省能源局发布云南省2024年第三批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方案,根据方案,纳入云南省2024年第三批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方案实施的项目共51个,装机405.295万千瓦,其中,光伏项目41个、装机容量321.17万千瓦,风电项目10个、装机容量84.125万千瓦。详情如下:
11月19日,国家电投党组书记、董事长刘明胜在总部与中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彤宙会谈,就进一步深化合作进行交流。中交集团党委委员、副总裁杨志超参加会谈。王彤宙感谢国家电投一直以来给予中交集团的信任和支持,介绍了中交集团总体情况。王彤宙表示,国家电投是我国能源电力领域的领军企业,肩负
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是篇大文章,要坚持先立后破,使清洁能源平稳有序替代传统能源,加快世界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中方愿同各方持续深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矿产、绿色交通等领域国际合作,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第二阶
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是篇大文章,要坚持先立后破,使清洁能源平稳有序替代传统能源,加快世界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中方愿同各方持续深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矿产、绿色交通等领域国际合作,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携手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
暨第二十届空气能/供暖/锅炉/净水/空调/卫浴东北展主办单位沈阳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沈阳市节能协会承办单位沈阳大美展览展示服务有限公司展览日程布展:2025年3月08-09日(08:30时~16:30时)展出:2025年3月10-12日撤展:2025年3月12日(13:00时开始,当天撤完)展览地点:沈阳国际展览中心E1/E2/W1馆(沈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2024年前三季度,西藏地区最高用电负荷237.09万千瓦,同比增长30.68万千瓦;全社会用电量109.2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85%,其中工业用电量45.3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7%,电力消费延续较快增长势头。截至9月底,西藏地区清洁能源装机规模达到675万千瓦,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2.83倍,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组织发布《2024年最不发达国家报告:利用碳市场促进发展》碳市场为最不发达国家开辟绿色转型之路近日,联合国贸易与发展组织(以下简称“贸发组织”)发布了《2024年最不发达国家报告:利用碳市场促进发展》(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碳市场对于促进最不发达国家的绿色结构
当地时间11月11日至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此次大会聚焦于如何公平、有效地分配气候融资资源,确保每一分钱都能发挥最大效用,助力各国实现低碳经济转型和气候韧性提升。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时刻,作为全球清洁能源领域可持续发
11月14日,中国华电在阿塞拜疆巴库成功协办并参加COP29中国角“中国碳市场创新与管理实践”主题边会活动,华电集团党组成员、总会计师曹海东出席。本场边会由生态环境部统筹安排,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主办,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及湖北省生态环境厅、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上海环境能源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