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请注意!88、89号蓄电池电压异常!”。2月13日,在安徽合肥供电公司220千伏植物园变电站,“智能运检”平台发出报警信息,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前往现场确认,并顺利消除缺陷。
随着合肥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电网规模迅速扩大,城区变电站数量从2012年的78座,增至当前的124座。加之广大用户对可靠供电需求不断提升,对供电企业的运维管理提出更高要求。自2020年初以来,合肥供电公司与国内知名院校、高新技术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将人工智能全面应用于电网的输、变、配、缆四个环节,让电网“主动思考”、“主动分析”,大幅提升了供电可靠性。
变电站里有了“类脑分析”
“28分贝,419开关柜内超声波局放数值超标!”。2月9日,220千伏游乐变电站局放在线监测系统经过智能分析判断,向相距10公里外的控制中心值班员杨勇发送信息。
在过去,变电站内各类采集系统获取的数据体量大、关联性弱、缺乏智能研判分析;如需掌握局部放电等关键的运行数据,工作人员必须驱车分别前往各电站实地测试,后期由人工研判。这不仅工作效率低,受主观影响大,同时也给运维人员带来较大负担。
2020年6月,合肥供电公司与中国科大先研院孵化企业—中科类脑公司,国网继远软件等单位开展合作,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电力业务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挖掘数据价值,先后建设完成合肥市变电运行大数据融通平台、“智能运检”平台等人工智能系统。
220千伏锦绣变电站是安徽电网首批试点应用“智能运检”平台中的核心技术之一的“电力人工智能与类脑分析”的变电站。部署于站内的504个物联网传感装置、6类在线监测和巡检机器人、红外测温等装置,布置巡视点位8236个,实现了99.5%的例行巡视覆盖。
不到两小时,各类传感、测温等装置就可完成一次全站例行巡视,较人工至少需要4小时的巡视时间缩短一半,现场人工巡视工作量降低80%,效率提升显著。
“相比之前的周期性检测,现在的实时在线监测会‘思考’、精准定位故障,有助于我们及时发现隐患。”张福建说。
前端设备不间断巡视,后台“类脑分析”主机将采集来的数据和图片信息进行透视分析,在显示屏幕上进行全面的可视化展示。一旦发现故障缺陷,第一时间发出报警。
试点成功基础之上,合肥供电公司正加快“变站一体化智慧平台”建设,在2021年内将完成城区123座变电站“电力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全覆盖,实现自动全面监视、远程在线立体巡检、故障诊断联动分析等,不断提升城市供电可靠性。
输电迈入“多维度传感”新时代
“上方有高压线路,请保持6米安全距离,注意安全施工!”2月16日,在合肥市畅通二环新宁国路工程现场,“全景管控平台”向施工单位中铁二十四局工程公司进行喊话提醒,同步发送安全预警通知至合肥供电线路运维人员手机端。
截至今年2月初,合肥地区共有3066公里高压输电线路和400公里高压电缆,它们像人体“主动脉”一样,将绿色电能源源不断输送至千家万户。由于涉及高压输电线路的城市大建设与日俱增,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仅依靠人工管理起来难度极大。
为此,自2017年起,合肥供电公司在全市高压输电网上装设了938台微拍监控、52套防钓卡口等1315台在线监测设备,全面构建了高压输电实时监控网络,对于电力设施保护防控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系统无法判断有用信息,会将现场采集所有图片一起发送回来,存在着数据量庞大、易造成传输拥堵、报警延迟等弊端。”合肥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负责人路健介绍。
2020年7月,合肥供电公司与合肥西格玛电力运检技术有限公司深度合作,通过对微拍装置获取的数十万张图片进行深度识别,在图像终端配置AI人工智能芯片,进一步优化输电监控系统,全新开发与投运了新一代的智能输电平台系统。
自2020年7月底开始,合肥地区输电通道实现了图像监控全覆盖,其“精准”智能识别度达95%以上。一旦发生输电通道周边不安全施工、异物侵入等现象,前端监控装置自主分析,推送预警图片至后台,同步提醒距离隐患点最近的线路运维人员。
系统运行半年多来,精准推送各类有效预警信息18000余次,有效制止大型机械临时吊装320次,驱离线下垂钓130人次。2020年下半年,合肥高压输电网运行可靠率较上半年大幅度提升四成以上,收获成效显著。
2月16日,在位于地下12米的合肥市裕溪路110千伏地下电缆隧道内,智能机器人依据提前安排的春节保供电特巡计划,对隧道内设备开展自动巡检。同一时刻,在工作人员韩磊的手持电脑屏幕上,清晰地呈现出设备运行实时数据。
2020年11月初,这里依托人工智能全面升级为安徽电网首条智慧电缆隧道。机器人、在线监测设备24小时不间断巡视、分析数据,发现隐患“自动消除”。
据介绍,由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与中科大先研院合作、自主研发的超早期火灾预警装置“闻烟识火”技术运用在安徽电网属首次。一旦发生设备受热、热释离子浓度超标,系统立刻发出警报,自动定位隐患,迅速启动气溶胶灭火弹进行灭火。
“最后一公里”主动精准服务
2月14日上午8时20分,合肥市滨湖新区广西路变电站20千伏22线路发生故障,“自愈型”配电自动化系统仅用时36秒完成故障点查找和隔离,顺利恢复非故障区域供电。
配电网是直接为广大市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截至今年2月初,合肥市共有3173座配电站房,31287套变压器、环网柜等设备,广泛分布于全市各地,如果采用用常规的人工巡视、运维的方式已很难满足广大用户需求。
2020年1月起,合肥供电公司围绕“自动化控制、数字化分析、智能化决策”三条主线开展智能化建设,通过部署多类型的自动化智能设备,实现了远程监控。当年2月,建成电网数字化融通平台,在该市滨湖新区试点打造全省首个智慧能源示范区。
在自动化控制方面,合肥市滨湖新区在安徽省率先完成了配电自动化基础建设。2020年6月,通过光纤、5G通信等一系列新技术,实现了系统“再升级”,并试点投运安徽电网首批5条自愈型配电线路。
“故障研判和供电恢复全程时间进一步缩短,自愈型线路更无需人工辅助,处置速度由原来的数分钟提升至一分钟内、甚至秒级。”合肥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负责人韩光介绍。
在数字化分析方面,首批75座配电站进行了全面的“智能化”改造,敷设了传感、监控等装置,从而实现“24小时”感知化运维。运行数据实时上传至电网数字化融通平台,合肥供电公司数智配网工作室同步开展分析,总结问题,“对症下药”进行处置。
在智能化决策方面,滨湖示范区试点依托HPLC智能电表、智能融合终端等设备,对海量信息进行边缘计算与智能分析决策,核心区6.8万用户实现了停电主动感知和智慧派单,达到主动抢修目的。
“最大的感受就是服务速度快!效率高!”2月18日上午,家住滨湖康园小区9栋的市民王强家中发生停电,在他还没有拨打供电服务热线,就有工作人员主动联系,对接进行抢修工作。
截至2021年1月底,合肥市滨湖智慧能源示范区故障报修工单量同比降低30%,抢修平均达到时间由过去的32分钟,降低至目前的20分钟以内,用户年平均停电时间由96分钟降低至51分钟,供电可靠性大大提升。
变电“全科医生”平台故障处置有力
2月10日,合肥供电公司全科医生工作室首席专家王峰和同事们在220千伏云谷变电站,利用红外测温、局放等仪器,对全站进行冬季特巡,确保春节期间平稳可靠供电。
院企、政企合作建设电网和技术开发,这在全国电网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深度专业衔接、业务融合、人才联合培养“多管齐下”,合肥供电公司创新的脚步走在了安徽乃至全国前列。
2020年4月17日,中科类脑公司和合肥供电公司联合成立变电运维“全科医生”工作室。双方专业融合探索,成功实现“类脑分析”等一批人工智能技术和传统电力业务的融合项目落地。
2020年7月18日,合肥市单日降雨量达247毫米,打破历史记录,造成城市严重内涝。由于雨势过猛,城市排水站失用等原因,220千伏云谷变电站全站部分场地被洪水淹没。
水退后,云谷站迅速进入全面恢复期。接踵而至的夏季高温大负荷给安全运维造成较大压力。“二次自动化和通信系统损坏严重,工作人员无法进行远方监控。”合肥供电公司变电运维室副主任曹涛介绍。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支持下,“全科医生”工作室立刻开出“药方”——通过布设移动互联网和视频探头,及时恢复站内主要区域监控功能;加装使用太阳能的微拍装置,对云谷变电站内重点设备进行定点、定时监控…
仅七天,一套“重症监护”应急监控平台全面构建完成。云谷变电站在高温期间“坚守一线”,圆满完成了迎峰度夏平稳供电任务。
依托“全科医生工作室”,合肥供电公司计划加快技术攻关和项目落地,在2022年底前完成119项业务的“智能化运维”全覆盖,与此同时进一步提升企业员工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思路,实现“变电值班员”到“变电全科医生”的巨大转变。
未来,合肥供电公司还将从智能运检、运营调度等六大方向同时发力,加快推进“全科医生”智能分析会诊平台建设,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始信路多站融合等“数字新基建”任务升级,以人工智能助力电网发展新动能,服务美好安徽“加速跑”。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2025年第一次配网物资协议库存公开招标采购推荐的中标候选人公示(招标编号:0525AA)
国网辽宁电力2025年第一次物资协议库存招标采购推荐的中标候选人公示(招标编号:2225AA)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获悉:4月30日,中国电建贵阳院湖北能源齐岳山风电场一期改造EPC项目风力发电机组及附属设备采购采购项目成交公示。公示显示,该项目中标整机商为金风科技。湖北利川齐岳山风电场工程,位于湖北省利川市谋道镇、南坪乡,原装机容量为49.3MW,安装58台歌美飒G58-850型风力发电机组,投
4月29日,宣城500千伏河沥变电站3号主变扩建工程正式投运。据悉,该工程为安徽省“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在原有1台1000兆伏安主变基础上,扩建同规格主变1台。同时,扩建500千伏、220千伏主变进线间隔各1个,并在3号主变低压侧安装2组60兆乏并联电抗器。工程投运后,可满足宣城南部和黄山电网用电负荷
4月30日,三亚市人民政府与海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签署“十五五”电网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同天,2025年三亚地区电网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双方就“十五五”时期进一步深化合作事宜进行交流,将共同推进电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优化用电营商环境,深化新型电力系统和数字电网建设。此外,本次集中开工的110千伏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30日,大唐云南公司首个独立共享储能电站在玉溪市新平县全容量并网一次成功。该项目总容量200MW/400MWh,占地面积61.386亩,采用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安装80个电池舱、40套升压变流一体机,配套新建一座220千伏升压站,采用架空线路送至220千伏新平变电站,线路长度1.336千米,
4月29日,国家电投云南国际陆良县500兆瓦/1000兆瓦时共享储能项目(一期)顺利并网,是曲靖市首个顺利建成并网运行的新型储能项目。该项目顺利投运,助力曲靖市在新型储能项目领域实现从“0”到“1”的跨越,填补了曲靖市“源网荷储”发展模式的空白,为云南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奠定坚实基础,有效推动
2025年5月1日,当五一假期的春风拂过大地,人们纷纷踏上旅途,享受难得的休闲时光。然而在张家口坝上地区的1000千伏张家口变电站内,国网冀北超高压公司特高压交直流运检中心运维人员正以特有的方式庆祝这个属于劳动者的节日。他们放弃假期,坚守岗位,用汗水和责任守护着城市的电力脉搏,诠释着新时代
据北极星氢能网不完全统计,4月共计16个氢能项目传来消息,涉及氢能制储输用多个领域,详情如下:签约4月,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区)与江苏富仕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投资协议,建设绿氢智慧能源一体化示范项目。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15万吨绿氢、60万吨绿色甲醇和40万吨绿氨项目。据了解,
当地时间4月28日中午,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突发大范围停电,导致交通瘫痪、通信中断、公共服务陷入混乱,波及逾5000万民众。(来源:东亚能源产业观察nbsp;作者:天津景钰信息咨询)受此影响,西班牙全境约116列火车停运,马德里等多地地铁关闭,医院启动应急供电设备,马德里网球大
4月30日,四川省甘孜州巴塘水电站500千伏送出工程、成都金融城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正式投运,标志着四川电网(2025年)2项迎峰度夏重点工程顺利建成。“十四五”以来,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社会用电需求持续提升,预计2025年夏季,四川最大用电负荷需求将突破7000万千瓦。为此,国网四川省
海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2025年第四批物资类专项单一来源采购项目单一来源公示(采购编号:CG0700062002040051)1.采购条件本采购项目海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2025年第四批物资类专项单一来源采购项目,采购人为海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项目资金已落实。该项目已具备采购条件,现对该项目进行单一来源采购。2.
4月23日,在吉林长春供电公司汽开区供电中心,运检计划技术专责司宇航应用现代供电服务指挥平台实时监测配网设备运行状况等信息,为制订线路特巡特护计划等工作提供数据参考。该平台是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为推进配网运维管理数智化转型、提升供电服务协同指挥能力而开发的综合应用平台。2024年以来
中央电视台在今年“五一”劳动节期间推出“新时代大国工匠”系列人物报道,突出呈现各行业大国工匠匠心筑梦的故事,彰显他们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风采。4月28日,首期报道聚焦国网宁波市鄞州区供电公司调控中心自动化班班长张霁明的匠心故事。张霁明,扎根电网一线25年。他带领团队深耕技术攻关,先
内蒙古东部地区配网供电半径长、末端小分支线路分布广,影响故障判断准确率。国网蒙东电力优化管理模式,创新应用技术手段,实现——4月18日,在蒙东赤峰元宝山区供电公司供电服务指挥中心配网调控室,4名施工人员完成了新建工作站的主机、加密装置和交换机安装工作。“预计6月底,我们将在34个旗(县
近日,新型配电自动化设备后备电源全息感知与智能预警系统在安徽滁州供电公司、淮南供电公司配电自动化主站试点上线应用。该系统采用了混合超容和在线监测技术,可对配电自动化终端后备电源电压、电流、温度、健康状态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和智能管控,提高了配电自动化终端的运行可靠性。据介绍,后备电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当前,广西正以真抓实干的姿态,锚定农业现代化目标稳步前行。近日,笔者走访南宁宾阳、玉林博白等地发现,智能化、自动化设备广泛融入农业生产,车间育苗、自动喷灌、智慧种植等技术已在田间地头“扎根”,而支撑这些技术落地的关
3月28日,南方电网云南曲靖供电局首个透明主动配电网示范智慧台区——河边村1号公变在马龙区建成投运,这也标志着曲靖配电网数字化转型工作取得新进展,为助力乡村振兴、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奠定坚实基础。相较于传统台区,智慧台区采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通过加装众多新型智能设备,使得电网具
“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问世,光量子芯片首次实现多比特“连续变量”量子纠缠,基于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探索实现全球化量子通信的可行性……近年来,我国量子技术不断突破,应用场景逐渐向纵深拓展。电力行业正向智能化、自动化转型,对电力设备状态感知、数据传输安全性和计算能
记者近日从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云南电网公司获悉,该公司在2024年已投资125.29亿元实施云南省农村电网巩固提升的基础上,2025年将投资96.78亿元加快推进现代化农村电网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电网供电质量和服务水平。据介绍,云南电网2024年对农村电网共投产6238项建设项目,全省配电自动化线路故
经过3个月的试运行,4月1日,山东青岛供电公司自主研发的“配变停电精准监测”微应用在青岛供电公司上线,实现配电变压器停电“分钟级”感知。县(配)调人员依靠配电自动化系统调度和监控10千伏主干线和支线线路,但无法感知线路上连接的大量配电变压器的实时运行状态。青岛供电公司依托营配调数据贯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4月9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通信管理局发布关于印发《北京市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方案》指出,5G+智慧电力。加速配电自动化、电力巡检、分布式能源信息采集等应用场景规模复制,推动5G在新能源并网控制、差
4月27日,从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获悉,截至目前,浙江省间电力交易电量突破500亿千瓦时,达到571.3亿千瓦时。浙江是一个资源小省,同时又是个经济大省。一季度浙江全社会用电量1526.9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54%。预计今年浙江全社会最高用电负荷将达到1.3亿千瓦,全年用电量超过7200亿千瓦时,而这其
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向低碳化、智能化转型的背景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与消费国,正以前瞻性战略眼光系统布局未来能源产业,构建“传统能源清洁化+新兴能源规模化+跨界融合创新化”的三维发展体系。截至2023年底,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至17.9%,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2亿千瓦,新能源
近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开展电力安全治理体系建设专项行动的通知(国能综通安全〔2025〕39号)。通知明确三个阶段:工作部署阶段(自本通知印发之日至3月31日)、对照落实阶段(4月1日至10月31日)、评估总结阶段(11月1日至12月1日)。电力安全治理专项行动任务细化表中指出,要求坚持团结治网,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近日,特变电工电装集团沈变公司研发的22项输变电新产品日前顺利通过国家级鉴定,其中16项新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6项新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我国在特高压输电、新能源并网等关键技术领域实现了新的重大突破。鉴定会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组织举办,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维江
人勤春早功不负,击鼓催征开新局。新春伊始,新疆能源监管办统筹协调,抓住关键环节、强化政策指导、靠前监管服务,督导“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南疆环塔750千伏电网工程全面复工建设,为全国最大的750千伏超高压输电环网工程在年底前按期投产垫定坚实基础。下一步,新疆能源监管办将聚焦
3月6日,国家“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的重点工程——甘肃—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下称“甘肃—浙江特高压工程”)首个线路标段在杭州市富阳区正式动工建设。据国网浙江电力消息,甘肃—浙江特高压工程是世界首条柔性直流特高压输电工程,作为第四条落地浙江的“西电东送”工程,其也是中国能
3月6日,国家“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的重点工程#x2014;#x2014;甘肃-浙江#xB1;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首个线路标段在杭州市富阳区环山乡双林村正式动工建设。甘肃-浙江特高压工程不仅是世界首条柔性直流特高压输电工程,作为第四条落地浙江的“西电东送”工程,也是我国能源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工程
2月21日,锡林郭勒盟工业和信息化局、能源局联合召开“推进能源和战略资源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截至2023年底,全盟新能源并网装机容量达1971万千瓦,位居全国地市级第三,年绿色发电量378亿度,稳居内蒙古自治区首位。预计2025年全盟新能源总装机规模将突破3000万千瓦,全产业链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2024年,国家电网投资首次超过6000亿元,建成投运3项特高压工程,累计建成“22交16直”38项特高压工程,同时全年投产110千伏及以上线路4.38万公里。这3项特高压工程分别是分别是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武汉-南昌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张北—胜利1000千伏特高压输电交流项
龙年已过,蛇年已至。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特高压项目建设屡屡创新。在2024年年底,我国首个高海拔特高压交流工程#x2014;#x2014;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投运,该工程能有效承接四川省川西甘孜、阿坝地区水电等清洁电能外送,保障成渝负荷中心用电需要,推动社会发展。像川渝特高压工程一样创下“首个”记录
1月19日,国内首条110千伏国产导电炭黑屏蔽料电缆在广东东莞投运,标志着我国高压电缆屏蔽料及其关键原材料高性能导电炭黑自主化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据悉,此次投运的110千伏万宏乙线输电线路是东莞市首条跨江隧道工程的架空线路迁改工程,总长达6公里,投运后可释放周边地块空间,有效缓解周边交通压力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