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储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政策正文

氢能产业链加速布局 天津发布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2021-05-12 10:55来源:北极星氢能网关键词:氢能天津氢能燃料电池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5月10日,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天津市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天津市制造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在这两份行动计划中均有提及氢能方面发展。

《天津市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提到:

重点产业链

(五)新能源产业链。发挥锂离子动力电池制造、风电机组及关键零部件生产制造、光伏高效叠瓦组件、工业副产氢等领域优势,重点发展动力电池、风电、太阳能、氢能等产业,围绕产业链聚集化、高端化、融合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实现本市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3年,产品性能大幅提升,新体系动力电池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动力电池集群总产能超过40吉瓦时(GWh),大功率风电机组加速突破,太阳能龙头企业逐步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变,氢能产业链加速布局。产业链中重点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2%,带动新能源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八)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挥整车制造、锂离子动力电池、检验检测等领域优势,夯实电驱动总成系统、关键零部件等领域基础,重点推动高效内燃机、传动系统、电子电器、动力电池等核心产品研发,突破新能源整车和动力总成、氢燃料电堆等一批新技术新产品,加快导入优势车型、电动化车型,推进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落地和本地配套企业壮大。到2023年,全市汽车整体销量突破14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0万辆。整车及关键零部件龙头企业发展不断壮大,整车本地配套率不断提高。新一代动力电池、电驱动系统等核心技术取得阶段性突破,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和产业配套能力达到国内领先。产业链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1.5%以上。带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达到2900亿元。

(二)打造重点园区。按照链式整合、园区支撑的原则,每条产业链打造3至5个重点产业园区,明确主导产业,设立准入标准,打造公共平台,强化产品认证、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成果推广等综合公共服务,以园聚链、以链集群,实现集约集聚发展。实施主题园区培育工程,按照“一园一特色、一区一品牌”的原则,着力打造“中国信创谷”“北方声谷”“生物制造谷”“京津医药谷”“细胞谷”以及氢能、北辰高端装备制造等一批高品质、高能级的主题园区,成为新动能引育的沃土、园区建设的标杆。

《天津市制造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到:

重点领域——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新能源产业。推动力神百亿瓦时动力电池扩产、环欧半导体高效太阳能电池用切片、爱旭太阳能电池基地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国内一流的动力电池产业集群。推进英利高效组件智能制造产业线等项目,加强风电机组、光伏发电系统及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能力,突破新型高效光伏电池、高效叠瓦组件等先进生产技术。加快氢能产业布局,推进国家电投新一代燃料电池、国氢新能源等项目建设,推动燃料电池车辆生产及示范应用。到2023年,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8%。

《天津市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详情如下:

关于印发天津市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

方案(2021—2023年)的通知

市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有关单位: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天津市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印发给你们,请照此执行。

特此通知。

天津市落实制造强国战略暨

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代章)

2021年5月7日

(此件主动公开)

天津市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2021—2023年)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市委十一届九次、十次全会部署要求,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落实天津市制造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制造业立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加快构建“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聚焦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以产业链为抓手,集中攻坚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集成电路、车联网、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航空航天10条产业链,全面实施“链长制”,进一步串联关键环节,补齐薄弱环节,强化优势环节,着力做大产业规模、做优产业布局、做高产业能级、做强产业竞争力,为建设制造强市提供坚实产业支撑。

二、工作目标

到2023年,产业链规模效应初步显现,带动重点产业规模达到1.25万亿元,形成产业链安全高效、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打造若干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链。

其中,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巩固领先优势,保持全国第一梯队;集成电路产业加快建设世界最大的8英寸芯片生产基地;车联网产业初步建成国内领先的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生物医药产业抢占国内疫苗领域技术制高点;新能源产业打造全国新能源产业高地;新材料产业建设国内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高端装备产业建成国内重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建设全国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车发展高地;绿色石化产业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航空航天产业加快形成具有国际先进研发和制造水平的产业集群。

三、重点产业链

着眼提升产业链发展能级和整体竞争力,强化串链补链强链,做强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汽车和新能源汽车5条“强链”,壮大车联网、新材料2条“新链”,延长集成电路、绿色石化、航空航天3条“短链”,培育一批链主企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整体配套。

(一)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链。发挥在操作系统和超算设备领域优势,夯实整机、数据库、安全软件、大数据分析等领域基础,加快创建信创海河实验室,围绕操作系统、数据库、工业软件等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环节;培育一批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工程化能力强的软件龙头企业,引进一批产业链薄弱环节重点企业;产业生态体系日趋完善,形成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发展“天津品牌”。到2023年,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产品覆盖率显著提升,产品从“可用”向“好用”发展,在基础软件、中央处理器(CPU)设计和集成电路、网络安全、应用软件及终端设备等子产业链打造细分产业集群。吸引和聚集高层次人才600名,产业从业人数新增3万人。带动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

(二)集成电路产业链。发挥集成电路(IC)设计领域优势,夯实集成电路制造、计算机零部件及外围设备制造等领域基础,重点推动新一代CPU、大规模集成电路晶圆生产线、先进封测生产线、化学机械抛光(CMP)设备、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等项目建设,引进和研制图形处理器、存储器、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芯片、刻蚀机等高端项目和产品。到2023年,培育形成5至7家具有行业领先地位的龙头企业,引育若干关键核心企业,实现关键装备核心产品突破“卡脖子”,在国产CPU、移动通信、工业控制、信息安全等细分领域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培育良好产业生态,推动国产CPU、射频芯片自给率市场份额逐年提高。产业链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4%以上,新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带动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到400亿元。

(三)车联网产业链。依托天津(西青)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发挥在高精度定位、决策算法、集成控制系统等领域优势,夯实摄像头、激光雷达、计算平台等领域基础,聚焦物流服务、数据增值等,推动智慧交通、车路协同应用发展,加速推进车联网场景应用。到2023年,车联网产业跨行业融合取得阶段性突破,设施建设、技术创新、测试验证、标准制定、应用示范能力显著提升。打造形成2至3个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覆盖区域不低于600平方公里,居民出行服务体验良好,智慧交通形态初具雏形,创新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形成。建设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搭建以天津市车联网创新中心为核心的产业创新平台,在自动驾驶测试场景、信息安全、仿真测试评价体系、车联网通信等关键领域,制定20项以上标准规范。带动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达到850亿元。

(四)生物医药产业链。发挥在原料药、仿制药、家用医疗器械等领域优势,夯实重组蛋白质药物、疫苗、高端制剂、诊断试剂等领域基础,聚焦新药研发及产业化,开发复方、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新药,加快生物药品、疫苗产品研发步伐,推进中药材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与纯化等技术研发,开展名贵中药材人工替代品研究,扶持发展优质饮片,打造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到2023年,龙头企业培育成果显著,核心技术、市场份额、服务能力在国内有较大提升。聚集和培育生物医药规模以上企业150家;涌现一批龙头企业,年销售额超100亿元企业达到2家,年销售额超50亿元企业达到3家,在基因、免疫、疫苗、血液学检测等细分领域形成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产业链中重点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3.5%以上,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9家。带动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820亿元。

(五)新能源产业链。发挥锂离子动力电池制造、风电机组及关键零部件生产制造、光伏高效叠瓦组件、工业副产氢等领域优势,重点发展动力电池、风电、太阳能、氢能等产业,围绕产业链聚集化、高端化、融合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实现本市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3年,产品性能大幅提升,新体系动力电池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动力电池集群总产能超过40吉瓦时(GWh),大功率风电机组加速突破,太阳能龙头企业逐步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变,氢能产业链加速布局。产业链中重点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2%,带动新能源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六)新材料产业链。发挥在高端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化工新材料等领域的优势,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以及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产业链对新材料的需求,重点发展半导体材料、光电功能材料、封装材料、专用化学品、动力电池材料、车用轻量化材料、膜材料、节能材料以及生物可降解材料等,扩大产业规模,提升发展能级。到2023年,打造国内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突破280家,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5家。带动新材料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

(七)高端装备产业链。发挥在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配件领域优势,夯实机器人生产、机床制造领域基础,着力引进智能化高端数控系统、高性能伺服驱动、数控装备智能系统等高端项目和先进技术,重点推动机器人系统集成、机床制造等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自主品牌建立,打造更为广泛的机器人应用场景。到2023年,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产品,突破一批行业发展关键核心零部件与基础制造技术,形成一批技术标准,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健全高端装备产学研用协同机制,重点企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和数字化水平显著提高。支持50个关键装备技术攻关,完成50项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培育30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以上科创板上市企业,引育12家科技领军企业。带动高端装备产业规模达到800亿元。

(八)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挥整车制造、锂离子动力电池、检验检测等领域优势,夯实电驱动总成系统、关键零部件等领域基础,重点推动高效内燃机、传动系统、电子电器、动力电池等核心产品研发,突破新能源整车和动力总成、氢燃料电堆等一批新技术新产品,加快导入优势车型、电动化车型,推进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落地和本地配套企业壮大。到2023年,全市汽车整体销量突破14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0万辆。整车及关键零部件龙头企业发展不断壮大,整车本地配套率不断提高。新一代动力电池、电驱动系统等核心技术取得阶段性突破,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和产业配套能力达到国内领先。产业链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1.5%以上。带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达到2900亿元。

(九)绿色石化产业链。坚持发展高端、提升中端、淘汰低端,突出南港工业区世界一流绿色化工新材料基地定位,支持大中型企业升级改造,加快推进石油化工产业向下游延伸。夯实烯烃及其聚合物产品、丙烯酸酯、合成橡胶衍生品等领域基础,重点提升轻烃生产水平,推进苯酚、乙烯、丙烯腈综合利用等项目,引进和研制乙烷制乙烯、催化裂解、高性能聚乙烯、聚氨酯等高端产品和项目,进一步提升上下游一体化水平。到2023年,初步形成以烯烃为龙头和主导的产业集群,引育若干关键核心龙头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家,建成国家级和省级研发创新平台15个以上。带动石油化工产业规模达到2200亿元。

(十)航空航天产业链。发挥大飞机总装、交付和运载火箭制造领域优势,夯实超大型航天器领域基础,重点推动扩大空客飞机产品品种、规模和关键配套协同,开展新型无人机、大载重无人直升机等新型号研发,提升运载火箭和超大型航天器研发制造能力。推动“两机”专项、探月、探火、空间站等航空航天重大专项任务顺利实施,推进AC300、AC310型直升机、卫星大部件装配机器人系统等30项重点科研攻关任务。到2023年,建成空客飞机、直升机、无人机等航空产业创新发展高地,以及国家级大型航天器总装试验基地、国家探月和探火等重大工程项目生产研发基地、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和商业小卫星制造基地,形成火箭及超大型航天器、卫星装备及应用全产业链。

四、重点任务

(一)培育龙头企业。建立完善龙头企业库,聚焦十大产业链前30至50名综合实力强、创新水平高、发展潜力大的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形成“一企一策”工作台账,强化“一对一”精准服务,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加速产业链资源垂直整合,培育若干主导产业生态的产业链领航企业,打造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高的细分领域单项冠军,壮大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引导成长性好的小微企业升规入统,形成产业链优质企业梯次培育格局。坚持产业链上下游联动、产供销一体,深入实施撮合对接活动,提升协作配套水平,畅通产业链循环。

(二)打造重点园区。按照链式整合、园区支撑的原则,每条产业链打造3至5个重点产业园区,明确主导产业,设立准入标准,打造公共平台,强化产品认证、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成果推广等综合公共服务,以园聚链、以链集群,实现集约集聚发展。实施主题园区培育工程,按照“一园一特色、一区一品牌”的原则,着力打造“中国信创谷”“北方声谷”“生物制造谷”“京津医药谷”“细胞谷”以及氢能、北辰高端装备制造等一批高品质、高能级的主题园区,成为新动能引育的沃土、园区建设的标杆。

(三)搭建创新平台。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依托在津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等创新资源,加快建设国家先进操作系统、曙光国家先进计算、国家合成生物等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推动产业链龙头企业创建企业技术中心,着力构建多层次产业创新体系。积极申报光电化学低碳能源、功能晶体材料等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水平建设海河实验室,构建原始创新策源体系。进一步发挥产业联盟作用,支持重点企业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实现产业链“卡脖子”技术产业化突破。

(四)加大人才引育。紧扣产业链,构建人才链,打造“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升级版,以10条产业链重点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大对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资助力度,不断提升人才吸附力。充分发挥十大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作用,引进产业链急需的领军人才,打造创新型、技术型、应用型人才队伍。支持院校、企业等建设公共实训基地、企业培训中心等平台,加大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培养一批符合产业链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进一步完善细化人才政策,在随迁落户、住房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

(五)强化项目支撑。围绕重点打造的10条产业链,首批安排成熟项目总投资3481亿元,加快推进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重点项目,组织实施一批补短板、强弱项的工业强基、高质量发展项目,严格建设程序,强化跟踪服务,为产业链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坚持精准招商引资,以产业图谱为引导,聚焦产业链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瞄准总部经济、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招商、敲门招商、应用场景招商、载体平台招商,加速产业链重点企业聚集,引进高端优质项目,构建形成梯次接续、动态推进的项目储备格局。

五、保障措施

(一)实施“链长制”。充分发挥天津市落实制造强国战略暨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领导小组作用,按照“一条产业链、一位市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套工作方案”模式,由市领导同志担任10条产业链的链长,市级部门和产业链重点区(功能区)分管负责同志担任副链长,共同负责推进产业链各项工作。实施“一链一策”,制定产业链工作方案,明确产业链重点环节、重大项目、龙头企业、招引目标、主题园区等,定期会商并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困难问题,精准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政策支持。统筹用好新动能引育政策和智能制造专项资金政策,促进产业链和政策链相互支撑。坚持以用促业,推进装备首台套、软件首版次、新材料首批次等新产品应用,拓展新技术新业态应用场景,打造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鼓励产业链优质企业参与标准制定,以标准化引领产业创新发展。

(三)开展撮合对接。持续开展接链、护企、促需专项行动,市、区两级每年开展形式多样的撮合对接活动,嫁接各类资源要素,稳定重点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微企业整体配套。强化“一企一策”精准帮扶,建立工作台账,加强问题分析和跟踪服务,持续为企业解难纾困。

(四)推进产业协同。加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顶层设计,推动出台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规划。探索实行产业协同链长负责制,遴选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汽车等三地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链,由三地工业主管部门负责人担任联合链长,共同培育扶植区域龙头企业和配套产业链,促进区域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和产业布局优化,构建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生态。

(五)开展统计监测。建立完善产业链重点企业和项目统计监测目录,明晰产业边界,搭建产业链企业库,加强对龙头企业的监测分析,加强产业链经济运行相关数据分析和监测,及时掌握重大项目实施、技术创新进展、政策落实情况,完善实时动态监测和反馈机制,做好跟踪分析、监督检查、量化评估等。

延伸阅读:《天津市制造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氢能查看更多>天津氢能查看更多>燃料电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