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氢能制氢市场正文

沿海地区氢制备路线探究

2021-07-27 13:48来源:现代化工作者:厉劲风 吴舒琴 王西明关键词:风电制氢核能制氢绿氢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我国沿海地区凭借风资源、核能以及海港优势,可发展具有沿海特色的氢源基地。发展初期,依靠化工副产制氢推动 氢能产业起步; 中后期利用风、核等清洁能源从根本上实现零排放绿色制氢。以大规模环境友好型制氢基地为目标,简述了符 合我国沿海特色的相关技术路线,并指出可依托海港优势形成液氢集散中心,成为液氢集散枢纽,最终耦合布局风电、核能制氢 基地以及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统筹布局形成沿海特色氢源基地。

氢能是国际公认的未来能源之一,加快推进我 国氢能产业发展,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国家能 源安全的战略选择[1]。目前主流的制氢方式包括 化工副产制氢、煤气化制氢、天然气重整制氢、甲醇 重整制氢、水电解制氢[2]。若考虑环境友好性,煤 气化制氢、天然气重整制氢、甲醇制氢依然有较高的 碳排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能源与环境的矛盾。 

基于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以及拥 有丰富化工副产氢的现状,现阶段蓝氢路线可作为 有效的过渡方案,推动氢能产业铺开及公用基础设 施普及,巩固氢能发展基本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 焦炉煤气、丙烷脱氢、烧碱工业等可利用副产氢超过 800 万 t /a。随着 CO2 集中捕集技术的发展,结合碳 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化石燃料制氢技术有望在 内陆获得重视。 

为达成“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未来大规 模制氢的发展方向将是利用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进行电解水制氢,此外核能制氢同样具 有美好前景[3]。我国沿海地区依托海洋,相较内陆 地区拥有海上风电以及核电优势,可打造具有沿海 特色的氢源基地。

1 沿海特色氢源基地思路简述 

我国东南部地区拥有蕴含丰富风力资源的漫长 海岸线,现我国正积极发展海上风电。综合考虑冷 却、运输、安全等因素,沿海相比内陆更适合建造核 电站。同时沿海地区利用港口优势可形成能源传输 枢纽。基于上述特点,沿海地区可发展具有沿海特 色的氢源基地,如图 1 所示,沿海地区的氢源基地具 有两大功能: 一是新能源制氢基地; 二是氢能集散 中心。 

01.png

发展初期,选用成本较低且技术成熟的工业副 产氢加速氢能产业布局; 中后期,利用海上风电及核 能制氢,可真正做到零排放、零污染。大规模制取的氢可直接以气态形式短距离运送至附近需氢用户, 也可输往氢液化基地转换至液态以便进行远距离运 输。类似 LNG 接收站,沿海可建造液氢集散中心, 从廉价氢源地进口氢,亦可将氢出口获利。依托 LNG 接收站,可利用 LNG 气化冷能有效降低氢液化 系统能耗[4]。

2 沿海特色新能源制氢技术 

2. 1 风电制氢 

氢因其能量密度高、寿命长、便于储运的优点, 适于风电规模化综合开发利用及储存[5-6]。风氢耦 合发电已成为一些国家解决风电上网“瓶颈”问题 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提升电力输出品质,还可提供 绿色环保的氢,供进一步综合利用[7]。 风氢耦合发电的初衷是为了解决风电的间歇性 问题,将其作为一种储能方式。2004 年,美国启动 了 Wind2H2 计划,致力于研究适用于风电的氢储能 技术[8]。利用“废弃”风电来电解水制氢储能,不仅 可解决弃风问题,还能反过来利用氢气再发电增强 电网的协调性和可靠性,并且整个过程清洁环保,几 乎不产生二氧化碳。然而,风氢耦合发电系统的能 量转换效率较低,在当前的技术水平下,“风电-氢- 电”的转换效率低于 40%[9],不适合规模化推广应 用[10]。因此,今后风氢耦合的重点应是更具前景的 “风电-氢-用”的模式。 

未来随着氢能应用的多样化及普遍化,氢需求 量大幅增大后,风电制氢将从废风制氢的辅助并网 模式转变为专一制氢的非并网模式。去除并网设备 成本后,大规模风电制氢的经济性将会进一步提升。 

风电制氢的技术关键在于水电解制氢,水电解 制氢技术主要有三种: 碱性水电解制氢、纯水质子交 换膜 ( PEM) 水 电 解 制 氢、固 态 氧 化 物 电 解 池 ( SOEC) 电解水制氢。如表 1 所示,碱性水电解制氢 技术和 PEM 水电解制氢技术现已有商业化运行,前者较为成熟,而后者由于成本较高暂处于早期商业 化试验阶段,SOEC 虽然效率较高但还处于研发示 范阶段。

02.png

在辅助并网的风氢耦合模式下,采用弃风弃电 制氢,因风电间歇性和随机波动性特点,要求水电解 装置具有不稳定电能条件下安全、可靠、高效的制氢 能力。现阶段技术水平的碱性水电解制氢设备的冷 启动响应以及功率波动情况下制氢品质欠佳。而 PEM 可快速响应,可匹配适应风电场的功率波动 性,但投资成本较高,目前不适合大规模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未来大规模的风电制氢若采用专一 制氢的非并网模式,可考虑碱性水电解技术和 PEM 水电解技术协同使用: 以碱性水电解设备为主,发挥 其成本低的优势大规模装机; PEM 水电解设备辅助 使用,利用其快速响应优势以匹配风能功率波动。

2. 2 核能制氢 

利用核能,可以实现氢气的高效、大规模、无碳 排放制氢。核能制氢技术研发为未来氢气的大规模 供应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可为高温堆 工艺热应用开辟新的用途,对实现我国未来的能源 战略转变具有重大意义[12]。

未来核能在非发电领域的应用备受瞩目,第四 代核能系统的 6 种堆型( 钠冷快堆、气冷快堆、铅冷 快堆、熔盐堆、超临界水堆、超/高温气冷堆) 中,具 有固有安全性、高出口温度、功率适宜等特点的超/高 温气冷堆,被认为是非常适合用于制氢的堆型[13]。

核能制氢所利用的主要是核反应产生的热量。 如图 2[12]所示,核能制氢技术路线包括: 高温重整烃类制氢、高温热化学循环分解水制氢、高温蒸汽电 解制氢、核电电解水制氢。

03.png

利用核热代替常规技术中由燃烧化石燃料产生 的热源进行烃类的高温重整制氢,可减少 CO2 排 放,但仍无法做到零排放。剩下的 3 种零排放技术 路线中,利用核能发电再进行常规电解水制氢,与其 他新能源发电电解水制氢路线类似,虽技术较为成 熟,但效率较低,不适合未来大规模制氢场景。与间 接使用核热的电解水路线不同,高温热化学循环分 解水( 碘硫循环和混合硫循环) 制氢和高温蒸汽电 解制氢可全部或部分地直接利用反应堆提供的工艺 热,减少了热-电转换过程中的效率损失,可实现核 能到氢能的高效转化。

碘硫循环被认为是最具应用前景的核能制氢技 术。碘硫循环由三步反应相耦合组成闭合过程[14], 反应温度条件为 800 ~ 900℃,反应的净结果为水分 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第一步为 Bunsen 反应, 温度为 20 ~ -120℃ ; 第二步为硫酸分解反应,温度 为 830 ~ 900℃ ; 第三步为氢碘酸分解反应,温度为 400~500℃。碘硫循环制氢效率可达 50%以上,且 易于实现放大和连续操作,适合大规模制氢场景。

混合硫循环反应的净结果同样为水分解生成氢 气和氧气。混合硫循环由二步反应组成[15]: 第一步 为 SO2 去极化电解反应,温度为 30 ~ 120℃ ; 第二步 为硫酸分解反应,温度为 850℃。混合硫循环的第 一步为电解反应,因此反应流程需要同时利用高温 热和碘,其效率要远高于常规电解。

高温蒸汽电解 利 用 固 体 氧 化 物 燃 料 电 解 池 ( SOEC) 实现高温水蒸气的电解。SOEC 与常规电 解技术相比,反应需要在高温条件( 一般在 700℃ 以 上) 下进行,因此利用核热可显著提高制氢效率[16]。

3 液氢港口与 LNG 接收站冷能回收

日本提出了利用海运进口液氢的方案并一直在 积极进行实质性探索,神户大学联合岩谷气体以及 日本材料科学研究所于 2017 年在大阪成功进行了 小型液氢船运载试验[17]。日本计划在 2020—2030 年期间实现氢的商业进口,氢源地为澳大利亚。根 据计划,澳大利亚将利用作为闲置能源的褐煤进行 气化制氢( 含碳捕集) 并进行液化处理,日本无碳氢 供应链技术研究协会将在 2020 年利用搭载 2 个 1 250 m3 容量储罐的液氢槽船进行海上液氢转运[18]。

参考日本的思路,我国沿海地区具有建设 LNG 接收站条件的地区可以考虑建设液氢港口。与LNG 接收站的单一接收功能不同,液氢港口可同时 担负液氢进口或液氢出口的责任。在缺氢源的阶 段,可仿照日本的进口端模式,进口国际上较为廉价 的液氢作为补充备用; 在大规模制氢铺开后产能充 足的阶段,可仿照澳大利亚的出口端模式,向周边氢 资源紧缺的国家出口液氢以获取利润。

在 LNG 接收站,LNG 气化过程中存在大量具有 回收价值的冷量,若是将氢出口港和 LNG 接收站联 合建设,可考虑利用 LNG 气化过程的大量冷能对氢 液化循环进行预冷,可在解决 LNG 冷能利用问题的 同时,有效降低氢液化的能源需求和资本成本[4,19]。

4 结论与展望 

根据沿海地区能源特点,建立风电制氢和核能 制氢基地可满足未来绿色氢能的发展趋势,大规模 供应无碳氢。风电制氢从弃风制氢的辅助并网模式 转变为专一制氢的非并网模式,可提升制氢的转换 效率和经济性。非并网模式下,综合考虑不同水电 解制氢的设备成本及技术特点,碱性水电解设备为 主并以 PEM 水电解设备辅助的方案或许具有较好 应用前景,可深入研究分析。利用第四代核能系统 的高温核热,高温热化学循环分解水制氢和高温蒸 汽电解制氢可实现核能到氢能的高效转化,可在未 来应用于大规模无碳产氢。

依托 LNG 接收站经验建立液氢港口,成为国际 液氢集散中心,有利于发展国际氢能贸易。

联合风电制氢、核能制氢、液氢港口,耦合形成 沿海特色氢源基地,可发挥氢作为实体能源的优势, 助于氢实现对石油的替代,有利于向无碳社会过渡。

参考文献

[1]刘江华.氢能源———未来的绿色能源[J].现代化工,2006,26 ( z2) : 10-15. 

[2]裴一,倪红军,吕帅帅,等.制氢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J].现代化工,2013,33( 5) : 31-35. 

[3]Forsberg C W. Hydrogen,nuclear energy and the advanced high- temperature reacto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03,28( 10) : 1073-1081. 

[4]Kramer G J,Huijsmans J,Austgen D. Clean and green hydrogen [C]. 16th World Hydrogen Energy Conference. Lyon,France: s. n.,2006. 

[5]Moriarty P,Honnery D. Intermittent renewable energy: The only future source of hydroge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 ergy,2007,32( 12) : 1616-1624. 

[6]Beccali M,Brunone S,Finocchiaro P,et al.Method for size optimis- ation of large wind-hydrogen systems with high penetration on power grids[J].Applied Energy,2013,102: 534-544.

[7]蔡国伟,孔令国,薛宇,等.风氢耦合发电技术研究综述[J].电 力系统自动化,2014,38( 21) : 127-135. 

[8]Haarrison K W,Martin G D,Rmsden T G,et al.The wind-to-hydro- gen project: Operational experience,performance testing,and systems integration[R].Washington DC,USA: 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2009. 

[9]Jorgensen C,Ropenus S. Production price of hydrogen from grid connected electrolysis in a power market with high wind penetr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2008,33 ( 20 ) : 5335-5344. 

[10]王赓,郑津洋,蒋利军,等.中国氢能发展的思考[J].科技导报, 2019,35( 22) : 105-110. 

[11]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Technology roadmap: Hydrogen and fuel cells[R].Paris: IEA,2015.

 [12]张平,徐景明,石磊,等.中国高温气冷堆制氢发展战略研究 [J].中国工程科学,2019,21( 1) : 20-28. 

[13]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Hydrogen as an energy carrier and its production by nuclear power[R]. Vienna: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1999.

[14]Funk J E.Thermochemical hydrogen production: Past and pres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2001,26( 3) : 185-190. 

[15]O'Brien J A,Hinkley J T,Donne S W.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of aqueous sulfur dioxide Ⅱ. Comparative studies on platinum and gold electrodes[J].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2012, 159( 9) : 585-593. 

[16]O'Brien J E,Herring J S,Stoots C M,et al.Progress in high-temper- ature electrolysis for hydrogen production using planar SOFC tech- nolog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2007,32( 4) : 440-450. 

[17]Maekawa K,Takeda M,Hamaura T,et al.First experiment on liquid hydrogen transportation by ship inside Osaka bay[C]. The 2017 Cryogenic Engineering Conference and International Cryogenic Ma- terials Conference.Madison,Wisconsin.USA,2017. 

[18]Shoji Kamiya,Motohiko Nishimura,Eichi Harada. Study on intro- duction of CO2 free energy to Japan with liquid hydrogen[J]. Physics Procedia,2015,67: 11-19.

 [19]Andres K,Karl L,Gert J,et al.Large scale hydrogen liquefac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LNG re-gasification.Available from: http: / /www. cder.dz/A2H2 /Medias/Download; 2006.■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风电制氢查看更多>核能制氢查看更多>绿氢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