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报道正文

利好政策频出 北京氢能产业化东风劲起

2021-09-01 09:09来源:中国能源报作者:张胜杰关键词:氢能氢能产业北京氢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在“双碳”目标催化下,“氢”风再度席卷北京,近期关于氢能的利好政策不断涌入公众视野。8月23日,由北京市牵头申报的京津冀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成为首个国家五部委联合批准的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在4年示范期间,五部委将对入围的城市群按照其目标完成情况,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奖励;

此前在8月16日,北京市发布《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下称“实施方案”)提出,致力于到2025年前,累计实现千亿元以上京津冀区域氢能产业链规模。

对此,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近日表示,北京率先打造氢能创新链和产业链,对于落实首都高质量发展战略,支撑京津冀能源结构转型、引领全国氢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础牢固——2020年氢能产业产值约30亿元

北京在氢能领域的发展步伐日益加快。就在不久前,中国石油在京首座服务冬奥加氢站投运,该站日均加注能力600千克,加注氢燃料电池客车50-60台。随着中国石油福田加氢站工作人员为一辆福田欧辉城市客车加注第一枪氢能源,标志着能源巨头在氢能领域的探索和布局取得新进展。

而在今年5月份,北京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内,全球规模最大加氢站——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加氢示范站(下称“大兴加氢示范站”)已进入测试运行阶段,并将于今年三季度建成涉氢测试平台,为示范区内企业提供共享涉氢测试供给保障。

大兴加氢示范站日加氢量高达4.8吨,可同时为16台燃料电池汽车提供加注服务,日服务能力可达800-1000台,可为城市物流运输提供充足的的氢能源供给。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指出,经过近二十年持续研发和企业孵化培育,北京市现已基本掌握氢能产业体系各技术路线主要环节的关键技术,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全产业链基本贯通,在科技创新、产业基础、支撑要素和市场应用方面具有全国领先优势。

根据实施方案,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氢能产业相关企业、机构数量约150家,其中,氢能供应领域73家,燃料电池领域89家。2020年,北京氢能产业实现产值约30亿元,总体处于中试到产业化过渡阶段。

路径清晰——产业落地可期

值得注意的是,在北京牵头的京津冀氢能发展的“大方案”中,区域定位、分工非常明确。

京津冀区域由北京大兴区联合海淀、昌平等六个区,以及天津滨海新区、河北省保定市、唐山市、山东省滨州市、淄博市等共12个城市(区)组成京津冀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由北京统筹规划氢能产业布局,推动京津冀地区产业链协同互补、跨区域产业链条贯通与联合示范应用,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互利共赢的产业发展格局。

而在北京市域内,京北和京南分工亦很明确——京北全面布局氢能产业科技创新应用示范区,以昌平“能源谷”建设为核心,向南融合海淀,向北辐射延庆、怀柔,在北部区域打造氢能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示范区;京南则将依托大兴、房山、经开区,构建氢能全产业链生态系统,打造氢能高端装备制造与应用示范区,承接北部地区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构建氢能全产业链生态系统。

分阶段看,以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重大示范工程为依托,2023年前,培育5至8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3000辆;2025年前,培育10至1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链龙头企业,形成氢能产业关键部件与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成3至4家国际一流的产业研发创新平台,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1000亿元以上,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突破1万辆,减少碳排放200万吨。

规模扩张——利好政策注入新动能

发展氢能产业是我国实现“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目标,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举措。

北京率先打造氢能创新链和产业链,对于落实首都高质量发展战略,支撑京津冀能源结构转型、引领全国氢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最近北京氢能政策的频频出台,对未来的氢能产业发展方向更加明晰了。在思想层面,消除了企业的一些顾虑,就好像吃了一颗定心丸。”联美控股总工程师武海滨告诉记者。

在实施方案加持下,北京获批牵头创建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无疑为北京氢能发展注入新的催化剂,市场规模扩张在即。

然而,记者了解到,碍于技术、成本及应用场景的缺乏,以及国内外不少车企在氢能源和电动化两条路线上左右摇摆,尽管有政策的推动和引导,北京氢能产业仍处于产业化初期,一度陷入“叫好不叫座”的怪圈。

有专家直言,目前北京氢能的关键技术进展速度以及产业链成本下降幅度均低于预期。

“由于北京自身不具备太阳能大规模制氢的优势,而太阳能利用(比如大型光伏电站)在西部地广人稀,日照充足的地方更具成本优势。”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氢能专委会副主任敬登伟建议,可以考虑类似天然气的西气东输那样解决西部大规模廉价绿氢的消纳问题,同时满足东部城市的氢能需求。

在武海滨看来,除了一些氢能相关的技术没有突破外,北京整个产业链还不是很完善。如在制氢环节,还有提升效率的空间;在储运环节,70兆帕的IV瓶目前还处在技术攻关阶段;加氢站环节,现在不只北京,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加氢设备还依赖进口。“但这也只是工程上的难点,并不是原理上的。相信在政府的支持下,很快就能实现突破。”


原标题:利好政策频出,北京氢能产业化东风劲起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氢能查看更多>氢能产业查看更多>北京氢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