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碳管家碳排放碳源减排报道正文

各地积极探索降碳路径 不同地区存在“冷热不均”现象

2021-09-08 08:42来源:中国能源报作者:朱妍关键词:碳排放碳减排碳达峰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这是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重点任务。在此背景下,多地纷纷启动碳达峰行动方案的编制工作。

记者梳理发现,在地方层面,截至目前,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规划纲要,均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列入本地区发展蓝图。其中,江苏、上海、浙江等地提出早于全国达峰时间的行动目标,正在编制方案的四川、宁夏等地提出鼓励部分地方率先达峰。但同时,也有地方“抢头彩”心切,提出的目标超越现实发展阶段;有的地方则口号喊得响、行动跟不上。地方碳达峰,到底应该怎么干?

“部分条件具备地区可先试先行”

城市是推进碳减排的基本单元。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周大地表示,在实现碳达峰的过程中,必须将行动计划、具体措施及时间表落实到每个省、市,甚至每个县。“达峰越晚、峰值越高,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难度就越大。为此,建议半数以上省市在‘十四五’期间实现碳达峰,而且不是全国各地同步到位,部分技术比较发达、资金实力相对较强的地区要更提前。”

哪些地区适宜“提前”?国家气候专家委会副主任何建坤认为,“十四五”期间,东部沿海比较发达的地区,以及西南一些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应该研究和规划率先实现碳达峰,这样才能为“十五五”期间全国范围内的碳达峰创造有利条件。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战略中心主任王林钰也称,部分东部城市先试先行,目前已经或正在向更高附加值的产业升级转型,具备率先达峰的经济、技术等基础条件;西北、西南的部分城市,通过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未来新增能源消费主要由可再生能源提供,实现能源增量不增碳。“上述两大类地区,可根据自身情况率先完成碳达峰目标。”

记者了解到,经济发展活跃的长三角地区已走在前列。例如,《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和2030年,高质量支撑浙江省先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上海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明确上海到2025年确保碳达峰,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并完成国家要求;《江苏省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方案》已在7月底完成编制。此外,陕西、宁夏等化石能源大省也在加紧制定碳达峰的时间表、路线图。

不同地区存在“冷热不均”现象

“地方政府希望表现得好一些、处在领先位置,可以理解。但不同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国家赋予的发展定位,以及其经济水平、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等条件不同,减碳的路径措施有所差异,达峰时间必然有先有后。”王林钰发现,部分地区频繁抢先,看起来是“快人一步”,实则削弱长远发展动力。“在不具备产业、技术等优势或基础不够扎实的地区,没有必要非得争先达峰。”

王林钰还称,摸清家底是减碳的基础所在,但不少城市对本地碳排放量掌握并不全面,在缺乏数据基础的情况下就匆匆制定行动方案。“比如,大部分地区主要统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排放情况,对于数量众多、工序繁杂的中小企业,排放量还很难完全掌握。再如,由于暂无统一核算标准,各个城市在计算本地排放量时,往往会选择有利于自身的核算方法,很容易导致统计数据与实际排放量存在偏差,或者给自己预留尽可能大的排放空间。尤其涉及到跨区域传输、城市间碳排放转移的情况,到底该如何计算、各地占多少比例,尚无明确说法。”

有地区积极“争表现”,也有地方抱有侥幸心理。周大地坦言,部分地区依然缺乏对气候变化的认识,认为到本世纪末才能看到影响,碳达峰早点晚点无所谓。“地方一级基本没有做气候变化影响风险分析,还有地区认为这是别人的事,与本地没什么关系,持有争取更大碳排放空间的惯性思维。”

一位来自发改系统的专家认为,相比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碳排放控制仍缺乏“硬性”约束,存在“上冷下热”现象,越往下一级政府、压力传导信号越弱。“不但在思想认识层面需要提升,到了市、县一级,人员能力、管理基础明显薄弱。”

要避免出现新的失衡或产业过剩

如何合理把握碳达峰节奏?“有多少能力,干多大事情。”上述专家表示,中央正在制定行动方案,具体任务尚未分解到省市区层面。情况掌握不全面就盲目表决心、喊口号,是对自己不负责,也不可能站在全国一盘棋的角度,统筹考虑自身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的角色定位。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韩文科认为,城市实现碳达峰的关键仍在于控制本地煤炭消费。“有些城市没能抓住核心,控制煤炭消费增长的路径还没有搞清楚,就把大力气用在别的地方,这样很难实现碳达峰。电力、钢铁、水泥和煤化工四大行业,2020年煤炭消费量占煤炭消费总量比重超72%,是实施碳达峰行动的重点。同时,要以更有力度的政策引导清洁能源更大规模发展,使‘十四五’成为城市构建清洁低碳现代能源系统的新起点。”

王林钰进一步称,在长期发展中,部分城市已形成自己的区域产业优势,这些产业虽在高碳行列,但其能源效率、产业利润处于全国、乃至世界前列。究竟该压减多少产能、采取何种压减方式,需要科学评估,结合产业定位及长期规划,防止“一刀切”式关停限产,造成这些行业在国际或同行业的竞争力减弱,带来新的失衡问题。

“谈及碳减排,各地最容易想到从高排放行业入手。实际上,单个企业排放量不大,但企业数量众多的行业,叠加排放同样很大,不应被忽视。”王林钰表示,既要积极推进碳减排,也要看到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不能一蹴而就,不能为了达峰而达峰,一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产业虽符合国家战略方向,但如果不顾地方实际,缺乏发展基础和整体协同,极有可能导致高新产业新的过剩。”


原标题:各地积极探索降碳路径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排放查看更多>碳减排查看更多>碳达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