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在能源转型领域,中国和德国的合作持续多年、成果颇多。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下文简称GIZ)作为一家非营利性的隶属于德国政府的机构,在过去40年中,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德两国互利共赢合作。近年来,两国在可再生能源发展与并网、电力灵活性、储能、可持续供热以及提升能效方面有很多具体合作。
德国能源转型经验能否在中国更好落地?GIZ中德能源与能效合作伙伴项目主任尹玉霞认为,推动能源转型、实现减碳目标,政府、行业和企业三个层面的合作很重要。
首先,需要国家通过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法规、政策及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监管框架加以引导。因此,中德两国应重视开展和深化主管部门的政府对话,加强能源和气候领域未来发展战略、支持政策相关的双边交流。
其次,两国研究机构、智库、行业协会和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尤为重要,它们共同为建立更高效的低碳能源系统开展政策研究、标准制定和技术创新。
再次,双方可以通过在合作伙伴框架下开展具体的中德合作典型案例示范,鼓励中德企业参与示范项目,促进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推广示范成果,以促进两国共同向绿色和可持续的未来转型。
问:您如何看待电网建设对于减碳的意义?德国在这方面有哪些经验?
答:实现能源系统的清洁、去碳化转型,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减少化石能源消费,首先必须大力推进电能替代,提高电气化水平。电网是连接电力系统生产、输配和需求侧的主干,在波动性较大的可再生能源比例不断增长的趋势下,如何保障电网安全、稳定地运行,是能源领域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行动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020年,德国可再生能源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比重已经达到46%左右,到2030年将达到65%。同时,德国电力系统平均停电时间(SAIDI)再创新低,约为12分钟,是世界上电力供应最安全的国家之一。这主要得益于输配电网的扩建、智能电网、电力系统灵活性及欧洲电网互联等举措。
德国输配电网扩建曾一度滞后于能源转型进程,成为北海海上风电建设的制约因素。民众接受度低和德国分布式能源为主的电力系统特点成为此前输电网扩建缓慢的原因。事实证明,即使是以分布式为主的电力系统,也应提前布局输配电网建设,以保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为了使电网扩建有法可依,德国2011年出台《电网扩建法》,2018年12月通过《加速电网扩建法2.0》。德国分三阶段共计规划65个电网扩建项目,合计长度为7656千米。截至2020年,已完成1278千米的电网建设,826千米通过审核。
智能电网连接电力系统的所有参与者,包括电力生产、消费、市场和储能,不仅实现最佳产销平衡,还为新的市场主体如“产消者”(Prosumer)提供可能,是分散式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电力系统的发展方向。德国相信,未来智能电网可实现其8200万用户和150万电力生产方之间的“沟通”。
此外,过去数十年间,德国的监管机构采取了若干措施以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优化系统运行。其中包括如扩大电力系统规模,使受天气因素影响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波动相对减弱;优化电力系统的调度和再调度机制;发挥市场作用,通过电力现货交易市场及备用市场等市场手段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
与此同时,和中国电网扩建面临的情况类似,德国也存在由于土地规划利用、公众接受度不高等原因导致的电网扩建获批难度大的挑战。为此,德国政府制定了公开、透明的电网扩建规划程序,包括电网运营商和作为监管机构的德国联邦网络管理局共同评估和预测输电需求、发电能力,作为电网扩建的基础;随后,德国联邦网络管理局与输电网运营商通过组织“电网公开对话”等程序,使公众和其他利益相关方有机会参与电网扩建规划,并最终确认符合多方利益的电网扩建路线。
问:德国正在全力实施氢能战略,在氢能合作方面,中德两国有哪些合作空间?
答:2020年6月,德国政府发布了《国家氢能战略》,为未来氢能的生产、运输、使用和再利用,以及相应的创新和投资制定了协调一致的行动框架,为德国经济创造新的产业链,并深入开展国际能源政策领域的合作。德国联邦政府认为,长期而言,只有利用可再生能源生产的氢(绿氢),才有助于实现2045年碳中和的气候目标。因此,德国联邦政府大力促进绿氢的市场推广,并建立绿氢产业链。
根据德国《国家氢能战略》,绿氢主要应用于难以通过电能替代实现脱碳的部门,如海运和航空运输业,以及化工和钢铁等工业部门。德国联邦政府预计,到2030年,将需要90~110太瓦时(1太瓦时=10亿千瓦时)的氢能。为了满足这部分需求,德国在计划扩建本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包括海上和陆上风电的同时,积极寻求与具有高可再生能源潜力的国家合作,这些国家将成为对德氢能出口国。
中国和德国都已经认识到氢能的潜力及其在助力两国碳中和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实现绿色低碳和经济可靠的能源供应这一共同目标为中德合作共赢创造了空间。
当前,中国国家氢能发展规划还在起草和制定中,综合全面的顶层设计将大力推动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引导产业利益相关方在氢能生产、基础设施和应用方面的投资和创新。《德国国家氢能战略》自实施以来积累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思路。
问:GIZ目前在能源领域推动哪些与减碳相关的项目?
答:作为致力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德国联邦政府企业,GIZ在能源领域目前主要负责“中德能源与能效合作伙伴”这一两国政府能源对话平台的实施,推动两国能源向低碳、清洁转型。
在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领域,项目联合中德合作伙伴,不断推动两国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并网和消纳、深化电力市场改革、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可持续供热和储能、氢能领域的交流,其中包括引进政策和市场机制(可再生能源招标机制、电力市场和备用容量市场、绿证等),创新商业模式(虚拟电厂、能源合作社等),标准制定等相关议题。
在提升能效领域,项目框架下的中德工业和城镇能效示范项目着力推动中国重点用能行业和城镇地区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助力中国的温室气体减排,同时加强两国企业在能效领域的合作。此外,项目与太仓市高新区合作,引进德国能效网络小组的管理和组织模式,推动园区企业在能效和低碳方面交流经验、资源共享,共同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GIZ中国也在其他部门,如交通、废弃物管理和循环经济、城镇化领域开展可持续转型和减少碳排放相关的合作项目;在中德气候伙伴关系框架下,推动气候领域的政策对话和交流,围绕中欧碳排放交易机制、可持续金融等议题开展交流与合作。
问:德国在乡村能源升级方面有很多成功的案例,那么中德在农村能源转型领域可以如何增进合作?
答:今天,无论是德国还是中国的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城市,但农村地区仍然是能源转型成功推进的一个重要部分。农村地区往往具有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高度自给自足的巨大潜力。德国农村地区为小规模分散式能源系统的推广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
当然,中德农村发展背景和现状存在巨大差异,德国农村地区能源转型和升级最佳实践中的技术和思路不一定适合在中国直接落地,但仍有借鉴意义。目前,相对于针对城市或区域能源转型的海量研究,我国农村地区的能源转型研究还很匮乏。尽管这些年政府正在极力推行煤改气、煤改电,但是我国农村的能源供应仍主要依赖效率低,污染重的化石能源。这不仅带来较高的二氧化碳排放,而且对当地空气质量和居民健康多有影响。因此,中国农村地区尚未充分开发的可再生能源潜力值得进一步研究。
由GIZ实施的中德能源转型研究项目与中德能源研究机构合作,目前正在开展农村地区能源转型的比较研究,分别在中国和德国的几个村庄收集能源供应自给自足潜力和能源流的相关数据,建立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潜力和能源需求模型。
其中,在德国的研究还将覆盖电动汽车充电给当地电网带来的日益增长的负荷,以及“车辆到电网”(V2G),即如何将电动汽车作为储能设备,调节电网负荷的灵活性潜力。
该项目预计于2021年年底发布研究成果,并通过举办中德专家研讨会共同探讨研究成果。届时,研究成果将为中国的研究人员和决策者提供关于农村地区能源转型潜力的科学分析。德国的研究结果也将为德国的能源转型讨论提供参考,特别是“车辆到电网”这一较新议题的相关内容。目前,其中一个中国村庄的首次建模中期结果显示,该村庄可以通过利用太阳能和生物质能潜力来满足其63%的能源供应需求。
问:在引导公众参与能源转型和减排方面,德国有哪些经验?
答:以能源转型和能源领域减排为例,德国能源转型的公众接受度和参与度相对较高。据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数据显示,93%的德国民众认为能源转型非常重要,只有7%的德国民众认为能源转型不重要或无所谓。
数据还显示,安装在德国私人居民家庭及农村住宅的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容量比例达42%;截至2016年,德国共有1024家能源合作社,共有10%的德国居民家庭已经(8%)或正计划(2%)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8%的家庭已经(7%)或正计划(1%)安装热泵,6%的居民家庭已经或正计划购买电动汽车。
德国在提高公众对能源转型的接受度和参与度方面的一些引导措施包括:政策法规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规范和能源转型信息和咨询服务。
各种研究和实际测试发现,通过积极地引导公众参与,可以大大地提高能源转型项目的被接受程度。
问:“双碳”目标提出一年来,您个人有哪些体会?
答:自中国政府2020年提出“双碳”目标以来,我们看到,无论是国家、地方,还是各个行业部门,都在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并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方案和实施路径。这让我们在深刻意识到应对气候变化已刻不容缓的同时,也看到了共同且清晰一致的气候目标对推动各部门联合行动、齐心协力构建零碳未来而努力的引领作用。
同时,我也坚信,在这样一个共同目标的指引下,当我们集结各行各业的集体智慧,结合政府、企业、个人等全社会的积极推动,使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公众意识“柔性互联”,同时深化国际合作,汇聚全球力量,那么我们终将战胜气候变化这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战役,构建可持续未来。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在电力系统中,人工智能技术贯穿于发电、输电、配电和用电等各个环节,通过优化运行参数、调度策略和用电设备控制,显著减少了能源浪费和损耗,提高了整个能源链路的效率。在发电侧,人工智能可以优化发电机组的运行参数,提高发电效率;在电网侧,可以优化电力调度,减少线路损耗;在用户侧,则可以通
4月22日,深圳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发布深能尉犁县45万千瓦光火储一体化项目储能系统设备采购公开招标采购公告,项目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本次招标储能设备总容量为67.5MW/135MWh,采用直流1500V组串式PCS储能系统设计方案,并网电压等级为36.5kV,满足调度直调及联合光伏调度
近日,上海采日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西门子Xcelerator正式达成合作。此次双方携手将通过技术协同与生态资源共享,加强在智慧能源领域的竞争优势,推动工业软件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Xcelerator是西门子推出的开放式数字商业平台,由业务组合、生态系统和在线商城三大要素构成。该平台致力于通过技术赋能
4月22日,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星辰新能绍兴总部基地主体结构全面封顶,标志着这一总投资超10亿元、总建筑面积超9万平方米的产业项目取得重大进展。绍兴总部建成后将形成集智造中心、创值中心、研发中心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生态平台,推动区域产业向绿色智能转型升级,助力长三角打造新能源产业新
近日,中国电工技术学会(ChinaElectrotechnicalSociety)根据《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会士条例(试行)》的有关规定,经学会会士评选委员会评议,公布了2025年度授予会士人选,雷清泉、董新洲、别朝红、何金良、刘东升、刘国友、李岩、李亮、李斌、李立毅、李相俊、沈建新、张文兵、谭国俊等14人当选中国电
陕煤集团近日发布陕西西乡旱船漕抽水蓄能电站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阶段勘察设计中标候选人公示。中标候选人第1名: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投标报价:159699800.00元中标候选人第2名: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投标报价:183160300.00元中标候选人第3名:中国电
在“双碳”目标和能源转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国家能源集团持续深化新型储能研究与建设。截至2025年3月底,国家能源集团在运新型储能项目132项,总规模4934MW/10956MWh,技术路线涵盖电化学、飞轮、熔盐储热及复合储能,积极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据了解,132项在运新型储能项目中,电化学储能项目占主
4月19日,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正式印发《四川江油抽水蓄能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意见》,意见指出:《四川江油抽水蓄能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达到了可行性研究阶段勘测设计工作内容和深度的要求,基本同意报告主要成果和结论意见。这标志着江油抽蓄电站开发建设进入新阶段,为项目有序推进奠定坚实基
4月18日,全球最大容量高压直挂构网型储能人工短路试验在青海海西宝库储能电站完成。这是我国首次针对该技术的专项试验,标志着我国在新型储能技术应用领域迈入国际前列。在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西北分部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指导下,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青海格尔木昆仑建设开发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4月22日,广东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发布关于印发《东莞市推进分布式光伏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方案》指出,探索新型分布式光伏发展模式。开展“源网荷储、光伏+绿电、光伏+低碳”等新应用研究,探索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绿色供电园区。鼓励光伏项目开发碳
作为支撑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消纳的重要手段,服务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构建的重要装备,以及融入电力“源网荷储”和能源产供储销体系的重要环节,储能产业发展已迈入“快车道”。截至2024年底,我国抽水蓄能在运装机规模达5869万千瓦,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
在电力系统中,人工智能技术贯穿于发电、输电、配电和用电等各个环节,通过优化运行参数、调度策略和用电设备控制,显著减少了能源浪费和损耗,提高了整个能源链路的效率。在发电侧,人工智能可以优化发电机组的运行参数,提高发电效率;在电网侧,可以优化电力调度,减少线路损耗;在用户侧,则可以通
一季度,南方电网经营区域全社会用电量380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增速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较1-2月累计增速提高1个百分点,体现南方区域经济运行起步平稳、开局良好,高质量发展态势持续巩固。从分产业看,一季度,南方电网经营区域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用电量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7.4%
近日,上海采日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西门子Xcelerator正式达成合作。此次双方携手将通过技术协同与生态资源共享,加强在智慧能源领域的竞争优势,推动工业软件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Xcelerator是西门子推出的开放式数字商业平台,由业务组合、生态系统和在线商城三大要素构成。该平台致力于通过技术赋能
近期澳大利亚总理安东尼·阿尔巴尼斯(AnthonyAlbanese)在布里斯班的一场关键竞选活动中郑重承诺,若成功连任,将斥资23亿澳元推出“更便宜家用电池计划”(CheaperHomeBatteryPlan,CHBP),作为竞选的核心承诺之一,该计划已被纳入5月3日全国大选的重要议程。CHBP计划核心内容据介绍,该计划重点针
淮河能源从单一煤炭企业向综合能源服务商的战略转型。4月21日,淮河能源(600575.SH)正式披露重大资产重组草案,拟以116.94亿元对价收购控股股东淮南矿业持有的电力集团89.3%股权。这一交易不仅是安徽省属能源企业深化国企改革的标志性动作,更折射出传统能源企业在"双碳"目标下的战略转型路径。(来
在“双碳”目标和能源转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国家能源集团持续深化新型储能研究与建设。截至2025年3月底,国家能源集团在运新型储能项目132项,总规模4934MW/10956MWh,技术路线涵盖电化学、飞轮、熔盐储热及复合储能,积极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据了解,132项在运新型储能项目中,电化学储能项目占主
作为推进能源向清洁化转型的关键产品之一,锂电池本身需要做到低碳、零碳,既有政策的迫切性要求,也是企业自身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据电池中国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动力、储能电池主流企业,都已经在积极推进零碳产品、零碳工厂、零碳园区的构建或规划。与此同时,部分头部企业,已经制定了明确的碳中
2025年4月22日正值世界地球日,上能电气在全球可持续能源发展的征途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x2014;#x2014;上能电气精心打造的毛里塔尼亚地面光伏项目顺利并网,为该国提供了一个高效、可靠的光伏逆变解决方案。该项目的成功落地不仅标志着当地能源供应体系革新与优化的新起点,也为推动区域清洁能源发展
作为支撑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消纳的重要手段,服务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构建的重要装备,以及融入电力“源网荷储”和能源产供储销体系的重要环节,储能产业发展已迈入“快车道”。截至2024年底,我国抽水蓄能在运装机规模达5869万千瓦,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
4月17日,中国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在京会见俄罗斯能源部部长齐维廖夫。双方围绕发展中俄能源合作交换了意见。王宏志表示,在两国元首的战略引领下,经过双方共同努力,中俄能源合作日趋成熟、稳定、坚韧,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国家能源局愿与俄方积极落实好两国元首关于能源合作的重要共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日前,北京石油在腾达加能站、西关加能站正式开放加氢业务,标志着北京石油在新能源领域迈出关键一步。腾达加能站、西关加能站,分别是北京东部区域、北部区域首座集加油、加氢、便利店为一体的综合加能站。腾达加能站日加氢能力达1000公斤;西关加能站可满足35兆帕氢燃料电池汽车的
近日,湖南省实施《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办法发布,本实施办法自2025年6月1日起施行。其中明确,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为导线边线向外侧水平延伸并垂直于地面所形成的两平行面内的区域:(一)在一般地区,各级电压导线的边线延伸距离:1—10千伏为5米;35—110千伏为10米;220千伏为15米;500千伏和±500千
近日,从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获悉,该公司通过应用新一代配网工程全过程智慧管理平台实施过程管控,衡水10千伏里韩线整体改造工程提前42天完工。配网建设质量直接关系电网建设成效和民生保障。2023年12月,国网河北电力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配网工程全过程智慧管理平台上线。今年4月,在深化该平台应用
记者从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获悉,截至4月21日,内蒙古通过“五交三直”8条特高压输电通道,累计外送电量突破7000亿千瓦时,达到7006.86亿千瓦时,相当于2.7亿户家庭1年用电量,就地转化超2.3亿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6.9亿吨,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内蒙古是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多年来,国
4月17日,新疆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疆电外送电量达到32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创下自2010年实施疆电外送以来首季最高纪录。其中,新能源外送电量达到79亿千瓦时,占总外送电量的24%,相当于减少燃烧标准煤218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588万吨,为全国能源保供和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
团队研究方向:围绕电氢耦合系统合理配置及运行优化技术、高比例新能源多直流送端电网协调控制技术以及多资源跨时空综合调节与运行优化技术开展探索与研究,力争从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示范应用等多层次解决源网荷运行优化与协调控制难题。团队成果展示:●累计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2项、省部级科技项目7
4月15日20时20分,随着吉林500千伏庆德变电站投运操作全部结束,500千伏双阳(庆德)输变电工程正式投运。至此,吉林电网中部形成500千伏双环网,全省电力“东西互济”输送能力由200万千瓦提升至330万千瓦,有助于进一步加快当地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优化吉林能源布局。双阳(庆德)输变电程新建庆德变电
4月21日,华东能源监管局关于征求《关于实施电力本质安全提升工程的工作方案》《关于实施电化学储能电站本质安全提升工程的工作方案》意见的通知。其中指出,实施老旧配电设备升级改造。适应分布式光伏、储能、电动汽车发展,加快配电网发展规划研究,打造“安全高效、清洁低碳、柔性灵活、智慧融合”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2025年第一次物资单一来源采购项目推荐的成交候选人公示(采购编号:052511)
4月14日,四川省广元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建立广元市电网规划建设协调推进机制的通知》(以下简称“协调推进机制”),集全市之力加快推进电网建设工作,进一步提升全市供电能力和可靠性水平,助力广元市“1345”发展战略和成渝地区能源安全保障基地建设。协调推进机制明确了16个市级相关部门在电网基
4月7日,在国网青海西宁供电公司供电服务指挥中心,配网自动化运维人员安晓婷使用青海首个智能配电网调度系统巡检平台,对配网调度系统进行全天候全面的智能监测,确保配网调度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这一成功运用也标志着西宁电网调度系统运维正式迈入智能化新阶段。据了解,配网调度系统是集配电网数据采
4月13日,±400千伏拉萨换流站扩建工程7台换流变压器、2组换流阀、5台平波电抗器等核心主设备安装完成,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拉萨换流站扩建工程位于拉萨市林周县,在原址新增220千伏线路2回,安装换流变压器7台、换流阀2组,更换220千伏断路器2台,在直流场新增改造断路器4台,将直流输送功率由60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