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产业企业正文

刷新纪录!8年“无非停”!

2021-12-21 08:57来源:中国电力报作者:冯义军 刘力杰关键词:火电企业火力发电火电厂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黄海之滨,鸭绿江畔,位于北国中朝边境上,一座投产20多年的老电厂,在当前全国上下备受关注的能源保供的关键时刻,持续不断地迸发出新的动力,创造出新的成绩。截至11月底,华能丹东电厂实现了8年零3个月“无非停”,刷新了华能集团火力发电厂乃至全国火电行业连续“无非停”的新纪录!

“非停”是电力行业标准中衡量设备可靠性的关键指标之一。受各种因素影响,“非停”在发电行业时有发生。在当前能源保供的关键时刻,乃至发电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长远未来,如何杜绝“非停”这一意外的发生,是考验发电企业管理者的重大课题。

“中央层面近期多次强调继续发挥煤电的调峰和兜底保供作用,这是当前煤电转型发展的必然。如何最大限度地确保这一目标任务的全面实现呢?保持电厂安全生产的稳定和设备可靠性管理的优良是重中之重。而在这其中,‘机组无非停’又是一个关键性的指标。”华能丹东电厂厂长杨成典向《中国电力报》记者分析道,保持机组“无非停”对于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意义重大。

作为国家能源局首批火电灵活性改造的试点单位、国家能源局安全生产一级达标企业,华能丹东电厂以“刀尖上跳舞”的功力,积累了绣花针般的调峰和安全管理功夫,在“刀尖”上跳出了优美的“华尔兹”,跳成了调峰最“深”的企业,跳成了煤电转型的先锋,为煤电转型提供了独具特色的“丹东方案”。

练“内功”▶

安全文化“打底子”

翻看近年来的官方表彰文件,都能看到华能丹东电厂两台30万千瓦等级机组的小电厂、老电厂,不断摘得同类型机组的各类桂冠,很多指标都在同类型机组名列前茅。

电厂如同一棵硕果累累的大树,强健的根系不断为大树的枝繁叶茂、开花结果提供着养料。“振叶寻根,安全为本,固本求长,文化给养。一系列优异成绩的取得,依靠的是安全生产根基的‘内功’,依靠的是安全文化给养。”华能丹东电厂生产副厂长林安飞认为。

在14.5米锅炉燃烧器平台,运行部锅炉专工正在为身后的值班员们讲解巡检的要点。这是运行部开展的“专工带我去巡检”活动。专工们用多年的运行工作经验,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擦亮”值班员的眼睛,提高了巡检质量和发现问题的水平,缺陷发现率有效提升。这是华能丹东电厂安全文化落地的生动实践。

“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这是华能丹东电厂发布的安全使命。华能丹东电厂建立设备缺陷分析机制,推动设备管理由“消缺型”向“预控型”转变。

华能丹东电厂全面推进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建立535个风险识别单元,制定相应管控措施,从源头防范了设备设施、人员作业两类安全风险。他们倡导“安全共同体”理念,强化外包安全全过程管理,确保风险管控等工作达到同步同标。他们将外包人员纳入对应部门班组,实行一体化管理,外包队伍与华能安全管理体系更加融合。

在华能丹东电厂,设备都有“双重主人”。他们以外包队伍管理为突破口,推行“双重主人”的管理理念,使外包人员也成为了设备主人。“我们队伍在丹东电厂已经20多年了,平时都把电厂设备当成自家的珍宝一样去爱护。”中国能建东电一公司项目部经理杨富泉说,“双重主人”的管理理念,让电厂和外包队伍架起了新的沟通桥梁,更好地促进了电厂连续安全稳定运行。

针对隐患排查,华能丹东电厂提出了“找短板,补短板,抓落实”的工作要求。他们成立了厂级隐患排查小组,借鉴交通违章查处模式,对生产现场隐患进行重点排查、跟踪、监督治理。对排查出的隐患,排查小组登记在册、按期销号,充分发挥技术监督保障作用,把隐患扼杀在萌芽中。电厂通过专项奖励制度鼓励外委人员来“找茬”,号召全员“随手拍”,争做“吹哨人”。

此外,华能丹东电厂还采取典型事故演练、仿真机值际竞赛、疫情期间线上培训等“组合拳”,让每一个岗位人员都具备“刀锋上跳舞”的操作水平及发现、处理问题的能力。仅2020年全年开展应急演练61场,实操考试320人次,开展安全培训1656人次。多年来,先后培养出6名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在中国安全生产协会举办的第一届安全科技进步奖评比中,“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关键安全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获得二等奖。

除“杂症”▶

设备治理“补短板”

华能丹东电厂的管理者们,像武侠大师爱惜自己的宝剑一样,全身心呵护着电厂的设备,不断消除“疑难杂症”,为设备治理“补短板”。

“我们通过责任划分、分区治理、先易后难、推标立新等新举措,打造出‘磨煤机区域’‘炉前燃油区域’‘EH油区域’‘脱硫零米区域’四个设备治理示范区。”华能丹东电厂生产部主任肖承武告诉记者。

锅炉防磨防爆是电厂安全管理者的重要关注点。华能丹东电厂对2台锅炉受热面实施20多次局部管排更换,更换的数百根管子焊口无一漏泄,有效地杜绝了作业活动风险及设备设施隐患。

“磨煤机磨辊的检修周期从1.6万小时一次改为8000小时一次。”华能丹东电厂通过对锅炉特性的掌握,调整磨煤机大修周期,保证了锅炉不投油稳燃的状态下机组安全稳定出力。

在保证机组达标排放前提下,华能丹东电厂开展氨区大修,彻底解决了氨系统投运以来存在的11项历史遗留问题,完成了氨区外卸氨等多项技术改造。

他们还根据磨煤机的实际状态及燃煤掺配情况,制定新的检修周期制度。依据制粉系统的整体状态,科学决策,精耕细作,合理设定维护周期。仅磨辊磨瓦堆焊费用,就比原来下降了近25%。通过渐进式国产化替代,磨煤机大骨架油封费用降低了近40%。良好的设备状态带来了制粉系统良好的经济性和安全性,降低了磨煤机电耗及石子煤量。

在2019年1号机组大修期间,在主汽门阀座研磨过程中,作业人员发现主汽门阀座内部疑似有裂纹,排查小组随即组织对1号汽轮机主汽门进行金属探伤,最终发现1号汽轮机右侧主汽门内部焊缝处有3处裂纹,避免了主要设备损坏事故的发生。不仅如此,电厂还先后解决了1号锅炉再热热段管道珠光体球化、2号汽轮机7号轴瓦振动大等重大隐患,让老机组焕发新活力。

他们自主创新发明托辊更换辅助工具,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避免人与皮带接触,保障了检修安全作业,此项目获辽宁省职工技能大赛暨全省职工创新大赛职工组优秀奖。自主设计安装的振动给料机旁路装置,解决了褐煤无法大比例掺配、设备出力不足的难题,实现了生产成本、能耗、劳动强度的“三连降”。设计研发的可组合、拼装、焊接地脚垫片,“救活了”存在严重故障的减速机。创新制作的卷带装置不仅“盘活了”1300米废旧钢丝带,同时对利废钢丝带进行了“配型移植”,真正实现了物尽其用,变废为宝。设计制作的压缩空气高空粉尘吹扫工具、煤粉自回收装置,使高空清扫工作以及积煤清理更加便捷、高效,节约了大量的施工费用和人力成本。

出“王牌”▶

深度调峰“亮绝活”

“我要调峰”是目前华能丹东电厂运行人员的新观念,以前那种“要我调峰”的被动局面已被打破。为激发运行人员参与调峰的积极性,电厂特设立深度调峰单项奖,形成机组调峰奖励和考核机制。

火电企业要跳出单纯依靠高利用小时数盈利的常规思路,完成由生产型企业到经营型企业的转变,在市场竞争中展现火电的优势。”华能丹东电厂的管理者们深切认识到,火电的定位已发生变化,下一步将在调峰等辅助服务方面肩负重任。

为什么是华能丹东电厂被确定为国家能源局首批火电灵活性改造试点单位?在时任厂长常仁杰看来,这与该厂浓厚的“技术底蕴”密切相关,与连续多年‘无非停’好成绩密切相关。“火电灵活性改造本身就是突破和创新,它需要挖掘设备和人的潜能,打通电厂灵活运行的‘任督二脉’,将机组整体的性能发挥到极致。这可以说是对发电机组管理的综合考验,是试金石。”林安飞向记者分析道。

火电灵活性改造意味着对原有技术规范的改变甚至颠覆。2015年底发布的新一轮电改配套文件《关于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的实施意见》提出,“修订火电运行技术规范,提高调峰灵活性,为消纳可再生能源腾出调峰空间”。

在技术理论的支撑下,在华能丹东电厂的灵活性改造过程中,各方大胆尝试,不断挖掘机组自动负荷调整下限空间,将两台机组自动负荷调整下限由50%额定负荷改为15%额定负荷,成为辽宁省调峰深度最大的电厂。

在此基础上,华能丹东电厂实施了华能集团首个储热罐式灵活性改造热电解耦项目。新增设的储热罐有效容积为2.32万立方米,最大蓄热量达5040吉焦,可在供暖期机组低负荷调峰时段,独立持续向外供热数小时。

“储热罐强大的蓄热能力,增强了供暖期机组调峰和发电的竞争优势,为机组灵活性调节增加了新的技术‘王牌’。”华能丹东电厂的技术人员表示。

引入储能技术,让华能丹东电厂灵活性改造跃升至2.0版本。通过储热罐的储能作用,丹东电厂进一步提升机组供暖期调峰能力,更好地协调发电、供热、供汽、调峰四个要素,实现电厂综合效益最大化。

华能丹东电厂以提升机组灵活性水平为切入点,着力推动企业卓越运营。作为国家和集团公司首批灵活性改造试点单位,率先实现深度调峰至15%额定负荷,2016年至今累计获得调峰收益6.08亿元,持续保持机组单位容量调峰收益领先,做到了技术与收益“双领跑”。

行业专家夸赞他们全力突破机组“容量”限制,充分发挥调峰的增利作用,在行业内达到技术上的“极限”,获得收益上的“极值”。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火电企业查看更多>火力发电查看更多>火电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