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产业政策正文

宁夏:“十四五”规划建设风电4.5GW 启动老旧风场技改升级!

2022-01-11 15:44来源:北极星风力发电网关键词:宁夏风电风电十四五风电技改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四、主动适应气候变化

(一)强化自然生态领域气候韧性。优化水资源管理。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强化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和城镇节水降损,鼓励再生水利用。到2025年,全区用水总量控制在73.27亿立方米以内,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5%,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0。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推广彭阳小流域综合治理和隆德渝河治理经验,以清水河等重点流域为骨架,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淤地坝除险加固、坡耕地综合整治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维护六盘山黄土高原“水塔”功能,提升贺兰山防风防沙能力。到2025年,年均减少入黄泥沙200万吨。加快水利设施建设,以骨干供水工程为重点,建设大水源、升级大水网、推进大转型,构建“城乡一体、南北互连、水源互通、丰枯互济”的水网体系。加强水旱灾害防御,启动“宁夏黄河云”建设,实施水利大数据中心、水慧通平台和信息网提升工程,全区水旱灾害年均损失率控制在0.2%以内。加强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力度,构建监测精密、技术先进的“地基-天基-空基”云水资源立体监测系统,开展不同地区云水资源评估,研发应用融合多种云降水参量的条件识别、跟踪指挥、任务调度技术和系统,提高云降水预报的精细化程度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条件预报的准确率。

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开展林业防灾减灾,加强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及火情遥感监测;完善突发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推广应用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生物农药防治等无公害防治技术及航空作业防治、地面远程施药等先进技术手段;加强植物检疫,做好林业有害生物传播扩散源头管理。加强森林经营管理,根据气温、降水变化合理优化林分结构,选择优良乡土树种,构建适应性强的人工林系统,全面开展森林抚育经营,构建健康稳定、抗逆性强的森林生态系统。促进草原生态良性循环,加快基本草原和保护红线划定,提高草原火灾监测预警及防控能力,加大草原虫鼠害监控和防治力度。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完善自然保护区网络、基础设施和管理机构,加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适时开展生态移民。

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围绕“一带三区”生态格局,以生态问题治理和生态功能恢复为导向,探索源头保护、系统治理、全局治理新途径,统筹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新格局,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扎实推进“一河三山”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对现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各类自然公园开展评价,逐步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分类系统。深化贺兰山东麓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等试点成效,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

(二)强化经济社会领域气候韧性。强化农业领域适应能力。推进农业节水,北部引黄灌区推广水肥一体化、测墒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喷灌、滴灌等现代高效节水技术,推进贺兰山东麓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部干旱带推进调蓄水池、供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旱作农业,引进推广抗旱抗逆制剂及配套技术;南部山区实施梯田改造和坡耕地治理,重点在河谷川道建设库灌工程,发展拱棚设施冷凉蔬菜种植,推广抗旱保墒与保护性耕作等适应技术。到2025年,全区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加强农业灾害监测预警与防灾减灾,加大墒情自动监测网点建设,构建墒情与旱情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加强病虫害统防统治,推广普及绿色防控与灾后补救技术,增加农业备灾物资储备。

强化人体健康领域适应能力。加强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评估,加强宁夏不同季节、不同区域对于气候变化引发的相关疾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传染性和突发性疾病的风险评估,完善气候变化脆弱地区公共医疗卫生条件,重点推进中南部地区和农村公共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加强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预警和防控,建立气候变化敏感疾病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公众信息发布机制,重点做好雷暴天气、花粉重污染天气等信息预报工作,及时发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健康风险及其适应策略;建立极端天气气候灾难灾后心理干预机制。

强化城市生命线适应能力。积极开展气候变化对城市生命线系统及重大工程的影响评估,科学规划城市生命线系统,根据适应气候变化需要提高建设标准。加强城市管网、排水防涝、道路、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城乡环境综合承载能力。推进电力、通讯、给排水、供气、供热等各类管网建设改造。针对重点防洪涝区域实施排水管网升级改造,鼓励城市广场、停车场等公共场地建设采用渗水设计。

强化基础设施适应能力。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新城选址、城区扩建、乡镇建设要进行气候变化风险评估;根据气候条件的变化,适时修订自治区设施设计建设、运行调度和养护维修的技术标准,考虑地温、水分和冻土变化完善铁路路基等建设标准。加强水利、交通、能源基础设施防灾减灾能力,优化调整大型水利设施运行方案,研究改进水利设施防洪设计建设标准;加强交通运输设施维护保养,综合考虑防灾减灾因素优化线路设计;修订输变电设施抗风、抗压、抗冰冻标准,加强电网在线气象预警和负荷预测。

强化旅游业适应能力。合理开发旅游资源,综合评估气候、水文、土地、生物等自然禀赋状况开发旅游资源,调整旅游设施建设与项目设计。合理保护旅游资源,防止水、热、雨、雪等气候条件变化造成旅游资源进一步恶化,加强对受气候变化威胁的风景名胜资源以及濒危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建立景区气象和地质灾害风险应急预案。利用有利条件推动旅游业发展,加快推动特色民俗、文化表演、时尚休闲、展览展会、美食购物等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小业态的创新性发展,利用气候变暖延长适游时间的机遇,充实旅游产品和项目,发展宁夏特色旅游业。

(三)提升重要生态安全地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加强六盘山生态保护修复。构建“一屏四区五流域”保护治理修复建设格局,继续实施封山育林,依法有序推进自然保护区移民搬迁。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宁夏南部山区绿屏。继续推进生态敏感区移民搬迁。构建以河道为主体,水库湿地相连、林带草原迭生、生态经济多赢的五个百里生态产业绿网。推进六盘山国家公园建设。支持完善六盘山气候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站点建设,提升对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气候环境变化的监测能力。

专栏12:六盘山“一屏四区五流域”保护治理修复建设布局

“一屏”:六盘山自然保护区。

“四区”:生态关联区和生态拓展区内云雾山、南华山自然保护区及西华山、月亮山生态功能区。

“五流域”:生态关联区和生态拓展区内清水河、葫芦河、渝河、泾河、茹河流域。

加强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构建“一屏两带两域”保护修复建设格局,全面开展历史遗留废弃矿坑治理和行洪沟道整治,依法逐步退出贺兰山内井工煤矿,加强贺兰山生态修复。因地制宜营造防风固沙林、水源涵养林。推进贺兰山国家公园申报建设工作,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支持完善贺兰山气候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站点建设,提升对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气候环境变化的监测能力。

专栏13:贺兰山“一屏两带两域”保护治理修复建设布局

“一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含四合木保护区)。

“两带”:生态关联区内,以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围重点区域为主的山前生态保育带,以国道 110 两侧、贺兰山东麓葡萄长廊为主的山下生态产业带。

“两域”:生态延伸区内,包兰铁路沿线以西的贺兰山冲积扇平原及卫宁北山。以包兰铁路青铜峡黄河大桥为界,以北为平原绿洲生态区域、以南为荒漠草原生态区域。

加强罗山生态保护修复。构建“一核两廊两区”保护治理修复建设格局,加快培育天然林、补植补造未成林、营造灌草结合的水土保持林,打造中部干旱带“绿屏”,维护生物种群和生物多样性。加强现有湿地资源保护,严格落实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修复流域水生态,降低生态关联区土壤盐渍化,消除矿山造成的水源污染和土壤面源污染。加强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系统防治及建设工作。支持完善罗山气候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站点建设,提升对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气候环境变化的监测能力。

专栏14:罗山“一核两廊两区”保护治理修复建设布局

“一核”: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两廊”:生态关联区内以苦水河、红柳沟两条黄河一级支流为主体的生态廊道。

“两区”:生态延展区内的防沙治沙区和水土流失治理区。防沙治沙区包括盐池县全域,灵武市白土岗乡、马家滩镇,利通区扁担沟镇;水土流失治理区包括红寺堡区全域和同心县部分乡镇,中宁县恩和镇、鸣沙镇、白马乡。

(四)加强预测预警和防灾减灾能力。加强预测预报和综合预警。加强气候变暖对我区承受力脆弱地区影响的观测,加强气候变化基础信息与灾害信息收集,建立自治区气候变化基础数据库,开展气候变化风险及极端气候事件预测预报。做好各类气象灾害的跟踪监测、滚动预报、有效预警。建立多灾种早期预警机制,加大水情监测站网建设,重点加强干旱、暴雨、霜冻、干热风、低温冷害等极端气候事件的预测预报。加强贺兰山东麓和中南部地区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极端气候事件监测。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机制,构建以预警信号为先导的自治区、市、县、乡四级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体系。

加强气候变化风险管理和灾害管理。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健全自治区防灾减灾管理体系,持续改进优化应急响应机制,建立完善气候相关灾害风险区划和减灾预案,针对气候灾害新特征动态调整防灾减灾措施。加强工程防御能力建设,重点开展防汛抗旱、防沙治沙、森林草原防火、病虫害防治、野生动物疫病疫源防控等防灾减灾骨干工程建设,提高重特大自然灾害的工程防御能力。

五、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创新

(一)加大关键核心低碳技术研发。加快减缓气候变化技术研发。发展经济适用的低碳建材、低碳交通、低碳建筑、绿色照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氢能等低碳技术,建立我区低碳发展技术体系;支持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大功率风能发电、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智能及绿色电网、新能源汽车和储电技术等关键低碳技术的开发;开展森林、草地、农田、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固碳增汇技术研发与应用,开展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碳减排关键技术研发,推动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方面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

专栏15:开展煤化工碳捕集用于油田驱油的规划研究

充分发挥宁东基地周边有陕甘宁蒙油气田的多个油气区块,适宜建设CO2管道的区位优势,研究到2030年适宜捕集的CO2总量,分析附近油田驱油的需求量,规划千万吨级管道布局,测算经济效益,与煤化工企业、油田、管道公司探讨合作的商业模式,统筹开展宁东基地-油田CCUS+EOR(强化采油)整体设计评估工作,为“十五五”实施CCUS+EOR做好前期工作。“十五五”时期着手实施宁东基地CCUS+油田EOR工程。同步开展CO2干线、支线管道建设和煤化工企业CO2捕集项目建设,逐步实现宁东煤化工企业CO2管输为油田驱油。

加快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研发。大力开展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研发,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国际先进低碳技术和适应气候变化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支持我区企业进行应对气候变化技术自主研发;积极组织重大科研与示范项目,鼓励区内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研发;重点开发应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测预警、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度、植物抗旱耐高温品种选育与病虫害防治、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评估、人工影响天气等关键适应技术。

(二)强化科技集成推广应用。加快推进低碳技术产业化、低碳产业规模化发展,组织钢铁、电力、建材、焦化、水泥等领域开展低碳技术创新,对典型技术运用开展示范试点和产业化示范工程;加强农业、林业、水资源、废弃物等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关键技术示范应用;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低碳技术创新联盟,鼓励本地企业积极参加低碳技术成果的认证评价,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步伐;推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现代遥感等先进信息技术应用于气候变化研究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提高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构建低碳技术交流中心,推动低碳产业技术交流、联合研发与推广。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宁夏风电查看更多>风电十四五查看更多>风电技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