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产业政策正文

风电装机达到1.6GW 产值70亿元!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十四五”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出炉

2022-01-25 10:50来源:北极星风力发电网关键词:风电十四五新能源产业山东风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一)氢能产业生态加速布局

新区具备氢能发展利用的资源优势,青岛炼化、丽东化工、海湾化学、金能科技等企业工业副产氢气充足,在建项目全部达产后每年副产氢气可达31.3亿立方。

美锦氢能生态园项目加速推进,投资115亿元打造集新能源(含燃料电池)商用车整车生产项目、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生产线、加氢站运营平台和全球性的氢能产学研用科创中心与燃料电池检测中心为一体的氢能源科技生态园。山东港青岛港集团实现氢能源集卡车运行应用,自动化码头二期氢动力完成6台自动化轨道吊安装,为全球燃料电池首次在港口“轨道吊”实现应用。泊里镇紧抓机遇,规划建设氢能小镇和产业园区,构建以“产业+资本+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氢能产业发展体系。

(二)新能源汽车业稳步壮大

新区以上汽通用五菱为新能源整车龙头,动力电池与锂电隔膜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日益集聚。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41.8亿,建成充电桩5388个。上汽通用五菱的宝骏新能源E100和E200于2019年生产,2020年产能达12万台;力神(青岛)新能源有限公司项目设计年产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100亿瓦时;青岛蓝科途膜材料有限公司的新型湿法锂电隔膜生产线年产能达1.3亿平方米。

(三)风电应用与装备业并进

新区风力资源具有一定开发价值,120m高度风速在6.00m/s~6.80m/s之间,风功率密度在180W/m2~280W/m2之间,全年可发电小时数相对较高,东部海上风能资源丰富,发展海上风电具备潜力。风电应用与装备产业全面发展,2020年,新区风电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49.8亿元。大唐、国电、国华3家企业建成集中式风电场6个,总装机容量约51万千瓦,发电量达7亿千瓦时。中能融合研发生产新型海上风力发电机组达产后产值近100亿元,德枫丹大兆瓦风力发电机零部件项目全部达产后产值达10亿元。

(四)光伏资源利用初现规模

新区属太阳能资源较为丰富的三类地区,全年日照时数为2200-3000h,在光伏发电、光热利用方面具备一定基础。2020年,太阳能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87亿元。光伏发电项目全面铺开,已建成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3597个,总装机容量11万千瓦,发电量达1亿千瓦时。光伏利用已从屋顶光伏走向农光、渔光互补,上上农业观光园结合太阳能光伏发电,打造全国一流的高科技观光旅游及生态园区。

(五)智慧能源与储能有突破

智慧能源与储能产业快速发展,新模式不断涌现。2020年智慧能源与储能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4.4亿元。中德生态园泛能微电网项目以能源多能互补、高效转化为核心,实现电、热等多能源的互联互通和能源的梯级利用,已列入国家28个新能源微电网示范工程。哈工程人才公寓全物联网化配电试点台区为全国首个示范工程。中德生态园力神动力电池基地建设一期项目现已投产,总投资15.7亿元,设计产能达20亿瓦时。青岛蓝科途膜材料有限公司新型湿法锂电隔膜可大幅提升隔膜的拉伸强度以及穿刺强度。

(六)其他新能源应用更深入

生物质资源种类众多且分布广泛,在扩大热电联产规模、生物质燃煤耦合改造等方面具备条件;新区海域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区内海岸线282公里,海洋能资源探索开发利用空间巨大。

2020年,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新能源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6亿元。生物质能项目发展迅速,已建成生物质能发电项目6个,总装机容量18.3万千瓦,2020年发电量达8.4亿千瓦时,供热面积1045万平方米,每年可节省约15万吨标准煤。生物质能从农林生物质利用逐步走向垃圾、污泥等生物质多元化利用,其中静脉产业园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垃圾处理规模达2250t/d,赛轮污泥焚烧热电联产项目年处理污泥9万吨,供热面积约30万平方米,西海岸生物质热电项目年发电量约1.9亿千瓦时,2020年实现供热面积30万平方米;海洋能、地热能、空气能等应用不断深化,古镇口海水源供能1号能源站供热范围约500万平方米,供热能力为150MW,2020年供热量预期35MW,地热能热泵现状供热面积32万平方米,规划回收污水处理厂余热,供热面积达238万平方米,建成泥布湾污水源项目。

二、机遇挑战

从发展趋势看,一是世界能源供需格局发生重大变化。随着页岩油气革命性突破,世界油气供给开始呈现出石油输出国组织、俄罗斯-中亚、北美等多极供应新格局,同时全球能源需求正在向高效、清洁、多元化方向加速转型推进,全球能源供需格局正进入深刻调整阶段;二是世界能源技术创新进入活跃期。能源新技术与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太阳能、风能、新能源汽车技术日益成熟,大规模储能、氢燃料电池、第四代核电等技术有望突破,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各国纷纷抢占能源技术先机,力求赢得能源产业发展制高点;三是国内能源消费日益增长但保障能力持续增强。随着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稳步提升,油气勘探开发能力不断强化,清洁电力装机规模持续壮大,我国能源生产增速将延续高于消费增速的态势,能源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增强,但能源总体供需宽松与个别品种区域性、时段性供给紧张并存的问题仍然存在。

从发展机遇看,一是新技术不断涌现。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加速孕育、集聚迸发,新能源领域技术创新层出不穷,为经济快速发展注入了新动能,给新能源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二是新模式日趋成熟。随着能源革命和数字革命深度融合,能源系统由单一能源向综合能源融合发展模式转变,集中式能源向集中式与分布式互补协调转变,并逐步走向规模化应用;三是新基建引领应用热潮。随着特高压、5G基站、大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基建深入开展,新能源应用将更加普及,渗透率不断提高,氢能等新兴能源逐步走上前台,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四是双碳目标加速能源转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我国提出“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气候行动目标,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携手推进全球气候治理新进程,双碳目标将加速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型、高碳能源向低碳绿色能源转型。

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市场应用企业居多,中上游核心技术竞争力有待强化。新区新能源产业主要集中在下游的市场应用,在风电规模开发利用、太阳能分布式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热电联产等领域近年来均有较大突破,装机规模不断扩大,而位于中上游的材料、核心设备、装备制造及零部件等领域仅有少数几家企业,且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二是行业龙头带动不足,产业集群效应未凸显。新能源汽车作为新区重点产业,虽依托上汽通用五菱新能源、力神、蓝科途等骨干企业在整车制造、动力电池以及隔膜材料等方面具有产业发展基础,但缺失行业龙头带动,同时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电机、电控等领域仍为空白,产业链本地配套率低,未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三是产业核心要素稀缺,持续创新发展后劲不足。产业发展离不开资金与技术,新能源产业项目普遍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而新区产业投资机构匮乏,新能源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引导不足;同时新区在高素质企业家群体、专业技术人才以及新能源研究院所等方面较为薄弱,特别是氢能以及智慧能源等新兴领域,制约了新区新能源产业的创新融合发展。

三、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中央供给侧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指示要求和省、市新旧动能转换等具体要求,全面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推进能源革命,深入践行四大国家战略,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坚持减排降碳、低碳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打造一批全国领先、在全球行业内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集群,积极推动新区新能源产业实现集群式高质量发展,为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原则

1.突出重点,集聚发展

聚焦新区氢能、新能源汽车、风电以及智慧能源与储能、特色优势新能源等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培育企业龙头,加大产业空间集聚布局,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高地。

2.技术引领,融合创新

坚持技术引领,推动产业技术进步与跨界融合发展,加大应用场景开放,培育四新业态,打造新能源产业技术融合创新发展新经济生态。

3.节能高效,绿色生态

坚持节约资源基本国策,推行节能型生产和消费模式,推广清洁低碳能源,优化能源生产布局和结构,促进新区绿色生态建设。

(三)发展目标

产业规模显著提升。到2022年,新区新能源产业总产值达到406亿元,到2025年,打造氢能、新能源汽车、风电以及智慧能源与储能产业集群,新区新能源产业总产值达到612亿元。

应用规模进一步扩大。到2022年,新能源发电量达到17亿千瓦时以上,新能源发电装机总量达到100万千瓦,新能源电力消费比重达到9%。到2025年,新能源发电量达到50亿千瓦时,新能源发电装机总量达到300万千瓦,新能源电力消费比重达到13%,绿色低碳、节能高效、多元互补、智慧互联的现代能源体系逐步形成。

产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到2025年,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力争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培育形成一批“四新”企业,打造一批国内领先的新能源企业和品牌,打造富有生态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QQ截图20220125104110.png

(四)空间布局

以创新资源与产业集聚基地重构产业空间组织模式,构建产业集聚基地-产业园区-示范项目三层产业空间体系,重点依托泊里镇与董家口循环经济区、国际经济合作区以及军民融合古镇口核心区三大产业集聚基地,结合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国际合作区智慧能源与储能装备等产业园区,联动遍及全区的示范项目,打造三核引领、多园集聚、全区示范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QQ截图20220125104847.png

在泊里镇与董家口循环经济区重点发展氢能生产、示范利用以及装备研发生产,依托区位、资源优势,全力推进氢能产业园、氢能小城镇、氢能港口建设,打造国内氢能产业集聚高地。依托中石化LNG接收站,推动发展LNG冷能梯级综合利用。

在国际经济合作区重点发展智慧能源与储能、分布式能源多能互补应用示范,依托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中日国际客厅等园区建设,加强新能源领域国际合作,打造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智慧能源示范基地;在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探索建设能源国际合作平台及能源交易中心。在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研发与生产,在全区重点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示范,力争实现新能源汽车品牌中高端的历史突破,打造国内新能源汽车新势力。

在古镇口核心区周边东部深远海域以及藏马山周边重点发展风电利用,强化陆海风电产业上下游联动集群发展,打造国家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示范基地。

依托新区现有资源分布及可利用状态,开展海洋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特色优势新能源全区范围内的利用推广示范,助推特色优势新能源产业化。

四、发展重点

基于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面向产业发展趋势与机遇,务实前瞻布局新兴产业,聚焦优势产业创新提升,集聚发展氢能产业,聚焦发展中高端新能源汽车,联动发展陆海风电,融合发展智慧能源与储能,突破发展特色优势新能源,培育壮大新能源重点产业集群,加速新区能源结构优化,推动新区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集聚发展氢能产业

1.发展方向

打造氢能创新发展试验示范区,依托泊里、董家口区域资源、区位、港口等优势,推动氢能创新发展方面先行先试、发挥引领带作用,打造泊里镇氢能产业示范区,因地制宜在全区范围内加快氢能产业布局,联合相关地市积极申报山东省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完善氢能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加快下游推广应用,通过试点示范加速氢能产业化、规模化和商业化进程,培育一批一流氢能装备制造企业、燃料电池和动力系统集成研发制造企业、整车生产企业,形成制、储、运、用的全产业链系统布局。氢能生产方面,执行由“资源型”向“技术型”制氢转换的长远战略,利用新区工业副产氢优势,大力发展氢气回收、提纯利用技术,同时研究发展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生物制氢、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甲醇高效催化制氢等绿色制氢技术;技术研发方面,积极搭建产学研金对接平台,鼓励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强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攻关与核心技术实质突破。推动成立青岛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联盟,强化与氢能科研院所联合研发,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燃料电池技术及氢气储运技术,着力提升氢能源及燃料电池领域核心技术研发能力,重点支持加氢机、燃料电池体系检测、氢气品质检测等关键装备和技术、工艺研发,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业化;装备制造方面,引进国际化工业气体公司及具有高压供氢、加氢或液氢制备加注核心技术的企业,重点发展高压储罐、氢气压缩机、液氢泵等核心储氢装备及成套储氢设备,优先发展车载高压储氢装备和加氢站储氢装备,发展用于船舶的大规模氢气运输技术和装备,依托海西湾造修船基地,打造氢能船舶研发、制造基地,探索培育氢能品牌汽车,重点研发燃料电池客车、物流车、环卫车等多种车型,培育新的增长点;氢能应用方面,不断拓宽氢能应用领域,重点研究拓展氢能在轨道交通、特种车辆、汽车、港口等领域应用,探索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备用电源等领域发展。2022年,氢能产业规上产值达到12亿元,推广各类燃料电池车辆300辆;2025年,氢能产业规上产值达到100亿元,累计推广各类燃料电池车辆1000辆。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风电十四五查看更多>新能源产业查看更多>山东风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