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截至2021年底,我国风电装机达3.28亿千瓦,随着风电装机量持续增长,仅聚焦设备本身对风电稳定运行的影响已不足以支撑大型风电场甚至风电系统的供电可靠性提升,在整个“风-机-网”环节中,风资源精准预测、设备稳定运行、风场集控感知之外,集电线系统安全也是保障风电稳定传输并接入电网的关键环节。
实现集电线系统绝缘状态早期预警,接地故障快速隔离,防止风机大面积脱网至关重要。因某些接地故障长时间不能切除,造成接地电阻损坏、主变压器烧毁的事件经常发生,严重影响风电场经济运行。
“接地故障较为隐蔽,具有复杂性和危害性。接地故障能引发森林、草原及电缆通道的火灾,导线断线能造成人员伤亡。采取有效的接地保护措施来防止事故发生迫在眉睫。”广东赫兹曼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尚道出接地保护的重要性。据了解,赫兹曼公司凭借国际领先的“相电流法单相接地检测技术”攻克了小电流单相接地故障检测难题。
广东赫兹曼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尚与北极星风力发电网就接地保护技术进行详细交流风电场接地保护技术变革
随着风电场容量的增加,架空线路长度增长,系统单相接地电容电流不断增大,架空线路的接地故障如果不能及时排除,可能发生相间或两点接地短路故障,导致风电场大面积停机,极大影响风电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
“集电线系统发生接地故障时,难就难在很多接地故障不能及时被发现或被检测出来,故障长时间存在,持续几小时甚至几天,进一步扩大了灾害范围。”高尚总经理对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说,“可以说,不论中性点接地方式如何,准确检测高阻接地故障,对风电场的安全运行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据了解,当前风电场多采用传统的小电阻接地保护方式,目的是为了发生接地故障时快速跳闸。但事实上,受限于早期技术条件,当发生高阻接地故障时,一些接地故障并不能及时跳闸,反而会造成故障累积,导致更大的灾害发生。因此,随着风光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基地化建设趋势,基于高灵敏度、高可靠性的接地保护技术在风电场中的应用就变得尤为必要。
针对该市场需求,赫兹曼联合瑞典HM公司联合开发出基于“相电流法”小电流单相接地故障检测技术,并在国内市场进行推广,该技术解决了风电场集电线系统高阻接地故障检测的难题,它具有以下特点:
仅需三相电流互感器、对精度无特殊要求;不需零序电压互感器、零序电流互感器;
高灵敏度,有效检测12000欧姆的超高阻接地故障;
有效检测间歇性弧光接地故障(具备加速跳闸功能);
具备导线断线保护功能;对被保护设备进行绝缘监测,早期故障诊断,实现状态检修;
故障实时检测,检测时间≤60ms;
应用范围广(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经小电阻接地及不接地系统)。
当前,赫兹曼相电流法单相接地检测技术的可靠性已得到验证,并通过国家电网配电网智能化应用及关键设备联合实验室检测,赫兹曼“相不对称型单相接地故障保护装置”的性能检测结论为:在中性点经低电阻接地、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及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该装置对12000欧姆及以下过渡电阻的接地故障检测正确率、对电弧类接地故障检测正确率、对经水泥地的接地故障检测正确率、对经泥土地的接地故障检测正确率均达到100%。
已具备大规模应用基础
数据显示,10kV配电网接地故障占配网故障的60%以上,有些地区甚至占到了80%以上。进一步提升接地故障检测水平、故障定位能力,对提升供电可靠性意义重大。
“相较于小电流选线技术30-40%的平均准确率,相电流法小电流接地保护技术的准确率超过95%,这是我国继电保护领域的质的飞跃。”高尚总经理由衷地说,“从目前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储备来看,小电流接地保护技术已经具备了在国内更大范围推广的条件。”
目前,赫兹曼相电流法小电流接地保护技术已经在国网银川、国网郑州供电公司得到了一定范围的应用。据国网辽宁朝阳供电公司副总工程师李洪凯介绍,2021年6月,国网银川供电公司兴庆分公司两座变电站所属10千伏系统,在38条电缆线路首级环网柜进线间隔安装了高精度小电流接地保护装置。截止2022年1月,已正确检测各种接地故障100余次,两个变电站10千伏系统为接地故障相转移(FPE)方式,即”主动干预式“;2021年9月开始,在国网郑州供电公司开展了接地保护投跳闸的示范应用,高精度接地保护充分发挥作用,共切除接地故障21次,正确动作率100%。
2020年6月,此项技术首次应用到辽宁电网66千伏系统16条线路,当年8月国网辽宁电力公司进行了实际电网人工接地试验,在消弧线圈各种运行方式经不同介质接地的工况下,接地保护正确动作率达98%、误动率为零。
高精度接地保护首次应用于辽宁电网66千伏系统
在技术先进性引领下,赫兹曼已经成为小电流接地保护领域的主要企业。在高尚总经理看来,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检测之所以被称为“世界性难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小电流接地故障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解决问题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如今,电网企业高度重视小电流接地故障保护问题,未来赫兹曼也将大力推广该项创新技术,推动接地保护相关标准制定与完善,助力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11月29日-30日,由汕头市人民政府指导,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和全球风能理事会主办的汕头国际风电技术创新大会在广东省汕头市召开。会上,广东省汕头市委书记温湛滨致辞表示,汕头纳入广东省海上风电发展规划的装机容量达3535万千瓦,未来开发潜力将超过6000万千瓦,相当于3个三峡水电站。
11月30日,汕头国际风电技术创新大会盛大召开。会上,40MW级风电机组电气及动力学六自由度实验平台揭幕亮相。项目由拖动电机系统、五自由度液压加载系统、电网模拟系统、实时仿真系统、测控系统、实验数据管理系统等十余个系统组成,可为超大容量的风电机组提供贴近实际工况的实验环境。该项目建成后将
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十四五”第一批“赛马争先”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名单。金风科技成功入选,同时被江苏省发改委授予省级创新平台称号。平台揭牌仪式于金风科技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举行,盐城市政府副秘书长颜彦,大丰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房其勇,大丰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仇兆华,江苏
随着中国风电产业的大力发展,我国陆上风电场项目的地形越来越复杂,项目场址的湍流流场与IEC61400-1标准中给定的湍流谱模型可能完全不同,这将使得风电机组的载荷及功率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大大降低。本研究表明,在这类场址中,使用三维超声测风仪测风并配合专门的矢量算法程序,可以模拟出更符合实际的
作为全球清洁低碳能源建设的引领者,中国电建所属山东电建一公司申报的《基于微电网技术的海上风电陆上升压站建设关键技术研究》获评全球零碳城市企业领袖奖(铂金级)。创新应用了“海上风电+分布式光伏+储能”的“零碳设计”理念,依托华能山东半岛南4号海上风电陆上运维中心项目,开展了系列关键技
近日,来自美国怀俄明州的初创公司AirLoomEnergy获得了一笔400万美元的融资,以推动其首创的“轨道翼(trackandwings)”发电技术。这套设备在结构上由支架、轨道和翅膀组成。从下图可知,支架长度约25米,轨道在靠近支架顶部的位置,10米长的翅膀安装在轨道上,在风力的作用下沿轨道滑动,通过发电装
近日,运达股份牵头制定的T/ZZB0173-2017《双馈式并网型风力发电机组》成功入选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颁布的首批“浙江标准”名单,这也是由省国资委推荐的唯一一项入选标准。近年来,浙江省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创建新型“浙江标准”体系,建立“浙江标准”标识制度,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标准化发
近日,随着最后一只风机叶片与轮毂平稳对接,龙源电力山西公司娑婆风电场国产BIM技术扩容工程首台风电机组吊装作业顺利完成,为项目如期投产奠定坚实基础。该项目位于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杜家村镇境内,规划装机容量49.95兆瓦,安装9台单机容量5.55兆瓦风力发电机组。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每年向电网输
近日,由中车株洲所自主设计开发的国内首台三边形桁架塔风电机组在河南民权顺利并网成功,为国内高塔架产品增加了新的解决方案。技术引领,步履不停此次吊装的三边形桁架塔风电机组采用了中车株洲所提高低风速区域风能利用率的桁架式超高塔技术。发电量相对于普通机型增加15%,基础建设成本降低30%左右
近日,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3年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及外文版翻译计划,龙源电力工程技术公司牵头制定的《风力发电机组叶片防冰涂覆改造技术规程》等3项行业标准获国家能源局批复立项,填补国内风力发电行业相关标准空白。图为技术人员开展风机防冰线缆敷设针对高海拔、高湿度、低温度等环境
11月3日,由中国电器工业协会风电设备分会主办、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风力发电机组传动系统机电耦合第二届技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中国电器工业协会风电设备分会秘书长果岩,运达股份首席科学家叶杭冶,运达股份副总工程师、中国电器工业协会风力发电设备分会副理事长许国东等领导专家出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