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抢抓新一轮电子信息产业全球布局调整的机遇,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跨界融合、持续创新发展的趋势,发挥南宁毗邻东盟的区位优势,重点打通中国南宁至越南北宁、北江跨境公路铁路电子信息快速通道,围绕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设备产业、智能终端产业、新型显示产业、集成电路产业(封装测试)等四条产业链,做大瑞声科技、歌尔等重点企业,力争引进蓝思科技、京东方、海康威视等一批企业,推动龙头企业实现南宁、越南双基地运营,着力构建“大湾区—南宁—东盟”供应链,建设南宁中越跨境产业链关键环节生产总部集聚区。到2025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
积极发展无人机、机器人、智能交通、先进仪器仪表、智能电网设备等产业,打造临空智能装备产业集群。
电子信息产业链补链强链工程。加快东创精密南宁扩产项目、联纲光通讯类、声学信号类及电源传输类产品生产项目、深圳领骏现代智能产品制造生产基地建设。开展电子元器件和关键材料配套项目招商,加快发展精密结构件、电镀、模具、注塑、电线电缆、印刷电路板以及包装等配套产业,强化配套能力建设,巩固和提升产业基础。支持各园区针对全市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领域,建立配套产业项目。
南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十三五”以来,我市抢抓多重发展机遇,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具有南宁特色的工业发展之路。同时也要看到,我市工业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规模总量和质量效益与先进城市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十四五”是“强首府”战略实施的重要时期,是提高经济发展效益、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市要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保持战略定力,把握发展大势,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做大做强现代工业,将我市打造成为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引领全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奋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首善之地。
依据《中共南宁市委员会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的实施意见》(南发〔2019〕17号)《南宁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广西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文件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十三五”以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有关决策部署,准确研判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把工业作为推动首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抢抓新旧动能转换机遇,坚持“二产补短板”工作思路,着力“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突出做好产业发展、园区建设、企业培育三篇文章,工业高质量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一、发展基础
(一)取得的成效。
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十三五”期间,我市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特别是2018年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以来,工业经济总体保持稳步增长,工业基础不断夯实。近年来,全市工业总产值保持较快增长,2016—2020年实现5.0%的年均增长。2020年规上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9.7%,较2017年提高了10.3个百分点。工业税收占总税收收入比重逐年提高,2018—2020年我市规上工业企业税收年均增长9.6%,从118亿元增长至150亿元,工业税收占比从18.0%上升至21.8%,工业税源培育成效明显。2020年全市工业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846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7.0%。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十三五”期间,我市坚持做大做强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规模以上产值占全市比重持续提升,2020年达到38.8%。其中,电子信息产业连续三年成为全市产值最大的产业,2020年产值占全区比重达到50%以上,实现了新旧动能转换的标志性突破。2020年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1.6%。此外,我市加快推动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步伐加快,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重点产业链不断完善。“十三五”期间,我市按照“建链、补链、强链、延链”新思路,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强化项目谋划和协调,梳理绘制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高端铝等10条重点产业链全景图,出台了《南宁市产业链招商引资工作方案》,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推动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主导战略新兴产业链初步形成。瑞声科技、歌尔股份、国人通信等50家手机产业链上下游龙头企业先后落户南宁;重点引进了合众、申龙等项目,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依托南南铝等龙头企业,打造铝产业“科技研发—合金材料—精深加工—下游应用—成套装备”全产业链,重点引进产业链下游汽车、轨道交通、电子电器、绿色建材等一批重点企业和项目,高端铝加工产业链逐步完善。
创新活力不断激发。截至2020年底,南宁市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达1151家,占全区的41.1%;广西瞪羚企业达37家,占全区的34.6%;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853家,占全区的32.5%,各类科技型企业数量均居全区首位。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累计达32家,占全区33.3%。南宁·中关村科技园、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相继揭牌运营,建成广西首个“飞地孵化器”南宁市—中关村深圳协同创新中心。截至2020年底,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和科技园创新主体累计358家。成功引进和组建武汉大学广西节能环保研究院、沈阳化工大学绿色功能分子南宁研究院、广西先进铝加工创新中心等12个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其中,广西先进铝加工创新中心研发的国内首台套型材辊底炉、板材辊底炉、气垫炉已投产运行,成功实现了进口替代和产业化应用。
企业培育成绩突出。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096家,数量稳居全区首位。其中,产值超百亿元企业3家(富士康、中烟、南宁供电局),占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6.0%;产值超10亿元企业38家(包括南南铝、瑞声、博世科、双汇、华润水泥、浮法玻璃、德源冶金等),占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50%。2018—2020年,全市新入规工业企业429家,占在库规上工业企业的39.1%。其中,2020年新入规工业企业185家,新建投产入规企业数量位居全区第一。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7年的136家增加到2020年的223家。广西美斯达工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进入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
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十三五”以来,全市大力推动“千企技改”,2018—2020年,共实施技术改造项目782个,撬动企业投资544.8亿元,博世科绿色智能制造项目、高端高精铝材首台套重大短板装备及配套建设项目、建工集团建筑材料智能生产项目3个项目获得自治区“千企技改”工程示范项目称号。全市重大项目建设加速落地,三年来全市共引进工业项目489个。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引进项目83个、总投资542亿元;新能源汽车重点引进了合众、申龙等项目,总投资430亿元;华为鲲鹏、浪潮、海天调味品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地。2020年海天调味品产业园等57个产业项目列入自治区“双百双新”项目计划,项目数量位居全区第一。
绿色发展助力产业转型。“十三五”以来,全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成果显著。深入实施节能改造和能效提升工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推进“煤改气”燃煤锅炉改造,全面完成自治区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目标,高能耗产业占比逐渐下降,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形成。推动高新区创建国家低碳工业试点园区,南宁富联富桂精密、华润水泥(南宁)等6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名单,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入国家级绿色园区名单,2个机构获评国家级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评价中心,绿色制造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不断显现,为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增添新动力。
(二)存在的问题。
工业经济规模相对较小。我市工业经济规模总量不大,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仅为昆明的51.3%,长沙的26.2%,柳州的59.9%。2020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仅为12.4%,比昆明少7.3个百分点,比长沙少16.1个百分点,比全区少11.2个百分点,比全国少18.4个百分点。与区内城市比,南宁市工业总量与排名第一的柳州市差距仍在不断扩大,而领先北海、贵港等地市的幅度却在逐渐缩小。我市工业经济实力与首府核心地位不匹配,工业发展面临“标兵越来越远、追兵越来越近”的严峻形势。
园区集聚效应不明显。2020年,全市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仅为77%,低于区内北海(89.7%)、钦州(87%)等市,也低于区外贵阳(78.9%)、遵义(90%)等城市。2020年南宁高新区、经开区、广西—东盟经开区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仅为32%,对全市工业带动作用较弱。部分园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部分县区工业园区建设投入缺口较大,标准厂房、水、电、路、网等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产业承载能力较弱,园区产业特色不突出,园区同质化发展仍较为严重。
工业用地空间和效率有待提高。2019年,我市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仅为13.38%,工业用地占比明显偏低,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31个百分点,也低于合肥4.92个百分点,低于南昌5.76个百分点,低于成都2.31个百分点。全市15个园区规划工业用地仅占园区总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的20.68%,制造业土地要素供给不足,产业发展空间受限。全市产业园区的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工业用地地均税收和综合地均税收尚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甚至远低于广西平均水平,工业用地效益有待提高。
创新研发能力不足。全市研发投入和研发强度较低,2020年,研发(R&D)经费支出50.1亿元,(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1.06%,不及全国平均水平(2.4%)的一半,也明显低于区内的柳州(1.79%)。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研发费用为11.3亿元,仅为贵阳的1/3,且远低于国内其他工业城市。2020年全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2.05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为长沙和武汉的1/3。另外,我市开展经营模式创新(组织创新或营销创新)的四上企业占开展创新活动四上企业的比例为88.41%,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的四上企业占比仅为52.73%,创新活动科技含量不足。
二、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机遇。
国家重大战略政策叠加RCEP协定达成,为南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广阔空间。南宁市毗邻东盟国家,拥有良好区位优势、通道条件和成本优势。2020年,东盟成为我国最大贸易伙伴,经贸关系进入发展新阶段,加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南宁迎来全方位深化开放合作、加快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契机。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南宁核心区、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城市等一批国家重大战略平台叠加优势,为南宁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带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和加速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南宁赶超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全球制造业呈现变革加速、频繁重组趋势,为新兴产业孕育发展提供无限可能。凭借在5G、大数据等方面的先发优势,我国制造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迈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快推进,制造强国战略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网络强国战略迈入以数字经济为特征的新阶段。新技术加快推广和“两化”融合的深入推进,不仅为南宁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新动力,也为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应用提供新机遇,南宁有望在新赛道上实现“换道超车”,利用后发优势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加快推进,为南宁构建跨境产业链供应链提供历史机遇。近年来,以越南为代表的东盟国家凭借人力成本优势和优惠税收政策,加快承接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中低端制造业转移。但由于基础设施滞后和产业配套不足,东盟国家对我国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进口需求巨大,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更多市场机会。南宁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等产业转移,围绕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智能终端、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产业链,加快东盟(越南)—南宁—珠三角供应链建设,打造面向东盟的高端制造和研发基地,构建连接粤港澳大湾区、长江中游城市群、川渝滇黔及东盟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跨区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
实施强首府战略,为南宁挺起“硬脊梁”提供强大动力。2019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实施“强首府”战略,未来将全面提升南宁综合竞争力,将南宁打造成为引领广西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强首府”首要是“强工业”,随着强首府战略的推进实施,南宁在深化改革开放、强化财税金融保障、用地保障、人才支撑等方面将获得更多政策支持,为提升南宁市经济首位度、创新首位度、开放首位度,推动工业加速发展带来更多机遇,也为现有产业基础“优中出新”、新兴产业“无中生有”提供强大支撑。
(二)面临挑战。
全球经济面临严峻挑战,为南宁加快工业振兴带来较大难度。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盛行,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战久拖不决,对我国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领域造成直接冲击。部分企业为分散经营风险,越过成本优势较为明显的中西部地区,加速向东南亚等国家转移,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难度加大。叠加新冠肺炎疫情深远影响,我国工业持续稳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南宁工业基础较为薄弱,要实现“十四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难度较大。
工业发展面临更为严峻的要素约束,为南宁新旧动能转换带来较大制约。“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发展方式、经济结构、新旧动能转换进入攻关期。但也应看到,随着我国传统生产要素红利优势减弱,制造业占比出现过早、过快下降趋势。在我国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工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南宁工业技术积累薄弱,高技能工人短缺,土地利用效率较低。特别是自治区分配给南宁“十四五”期间工业新增能源消费总量不足,不仅无法支撑工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更难以实现强首府战略提出的发展目标。南宁市迫切需要更加合理配置能源资源,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集聚更多人才、技术、数据等高端生产要素,营造更加良好软硬环境,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城市间竞争日趋激烈,为南宁引培新产业新企业带来较大压力。近年来,城市间产业竞争日益加剧,东部发达城市加快发展,武汉、长沙、合肥、南昌等中部城市加速崛起,成都、西安、贵阳等西部城市不断追赶,城市间发展呈现百舸争流、百花齐放态势。与此同时,广州、深圳、苏州、合肥、武汉等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加快布局,优势明显,南宁在新兴产业培育和招商引资重大项目方面难度进一步加大。“十四五”期间,南宁需要理顺与北部湾城市群和南宁都市圈其它城市的竞合关系,聚拢高端要素资源,互补优势,形成强大发展合力,为培育竞争新优势、提升首府经济首位度提供强大动力。
第二章 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绿色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特别是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要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政策为大、项目为王、环境为本、创新为要,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增强链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成渝经济圈以及东盟地区的产业链协同,全力打好工业振兴攻坚战,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着力抓创新、创品牌、拓市场,壮大“工业树”、繁茂“产业林”,做大增量,做优存量,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城市等区位优势,推动重点产业向海发展,构建“大湾区—南宁—东盟”和“欧盟—成渝—南宁—东盟”为主的跨境产业链供应链示范城市,打造区域性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成为引领全区工业高质量的核心增长极,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首善之地提供强大产业动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引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资源链、资金链、政策链,围绕产业龙头引入,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建设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加快培育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推进技术、产品、管理和业态模式创新,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融合发展。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构建工业互联网体系,打造一批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示范项目,提升制造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
坚持绿色发展。积极探索“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着力发展绿色、循环和低碳经济,严格遵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坚定不移化解过剩产能,抓好节能基础管理,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持续推进清洁生产,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有效降低工业排放,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加快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坚持扩大开放。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推动与东盟开放合作,推动优势产业国际产能合作,强化与国内外大产业大企业对接,提升工业开放发展水平,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和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实现引资引技引智并举,推动工业跨越提升。加快与北部湾城市群融合发展,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
坚持安全发展。深化安全发展理念,完善安全发展体制机制,坚持锻长板与补短板相结合,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强化风险防控,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三、目标任务
到2025年,围绕“加快发展、转型升级、全面提质”目标,工业经济总量大幅提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绿色发展更加深化,工业产品质量品牌显著提升,工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新旧动能转换基本完成,工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区域性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初具规模。
——工业规模再上台阶。到2025年,工业总量进一步壮大,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制造能力和效率不断提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400亿元,年均增速>14%,工业投资年均增速达到25%,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8%。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左右。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
——集聚发展提质升级。到2025年,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85%,形成电子信息、绿色食品2个千亿元产业,重点培育3个千亿元园区(高新区、经开区、江南工业园),1个500亿元园区(广西—东盟经开区)。
——企业培育成效明显。到2025年,形成产值超500亿元企业2家、超100亿元企业5家以上、超亿元企业1200家以上,规上企业达到1800家以上。
——技术创新显著提升。到2025年,科技进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提高。形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12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超过1.3%,瞪羚企业达100家以上,创新型企业数量达800家。
——绿色发展加快推进。到2025年,规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达到自治区下达的能耗双控激励目标要求,二氧化碳和用水量下降幅度均控制在国家和自治区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国家级及自治区级绿色工厂数量达30家以上,国家级及自治区级绿色园区数量达4家。
——信息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到2025年,以5G为代表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更加完备,5G基站建设年均增长30%以上,力争实现全市5G网络全覆盖。电信业务总量、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均保持快速增长,形成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加快融合的发展态势,建成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智能制造水平全面提升。
表2-1 “十四五”时期南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主要指标
注:1.创新型企业包括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2.电信业务总量2020年数据按2015年统计口径计算,规划期内增长基数以2020年统计口径计算。
表2-2 南宁市“十四五”开发区工业发展目标
表2-3 南宁市“十四五”县(市、区)工业发展目标
表2-4 南宁市“十四五”主要产业发展目标
展望2035年,重点领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将大幅跃升,工业引领带动作用显著提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区的比重达到20%以上,工业高质量发展新体系更加完善,工业发展总体达到全国省会城市中等水平,建成面向中南西南、辐射东盟的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第三章 产业发展重点
以扩大规模和优化结构为主攻方向,坚持优存量、扩增量、提质量、补短板,集中优势资源,实施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推动产业基础再造和全产业链提升,构建支柱产业、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电子信息产业
抢抓新一轮电子信息产业全球布局调整的机遇,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跨界融合、持续创新发展的趋势,发挥南宁毗邻东盟的区位优势,重点打通中国南宁至越南北宁、北江跨境公路铁路电子信息快速通道,围绕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设备产业、智能终端产业、新型显示产业、集成电路产业(封装测试)等四条产业链,做大瑞声科技、歌尔等重点企业,力争引进蓝思科技、京东方、海康威视等一批企业,推动龙头企业实现南宁、越南双基地运营,着力构建“大湾区—南宁—东盟”供应链,建设南宁中越跨境产业链关键环节生产总部集聚区。到2025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
(一)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设备产业。
发展路径:引进国内信创行业领军企业,推进计算机整机系统及上下游生态生产研发基地建设。抓住新一代移动通信从4G升级到5G的发展机遇,围绕IPv6的升级改造、5G网络建设和商用推广,加快完善5G相关产业配套,加强高端网络通信设备研发制造。
发展重点:计算机领域,积极拓展自主可控计算机整机制造规模;网络通信设备领域,重点发展滤波器、基站天线、小基站等5G网络通讯设备以及网络安全设备、高端服务器、高端交换机、高端路由器、机顶盒等产品;车联网与部件领域,重点发展车载4G和5G车规级通信模块、道路局域网模块等;NB-IoT(窄带物联网)领域,重点发展传感器、无线模组、读写器等产品。
(二)智能终端产业。
发展路径:聚焦手机及可穿戴设备,抓住电子信息制造服务(EMS)行业洗牌的机遇,重点引进和培植一批“组件—模组—终端”行业新势力和消费电子行业领先的OEM和ODM龙头企业,完善供应链体系,加快建立从声学、光学等核心部件到整机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打造中国—东盟智能终端产业配套基地。
发展重点:智能终端产品领域,重点发展覆盖手机、平板、TWS耳机、可穿戴设备、智能音箱、VR/AR等主流智能终端设备;核心关键零部件领域,重点发展光学模组、声学器件、电磁传动、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印制电路板、精密结构件、功能部件、锂电池等关键零部件。
(三)新型显示产业。
发展路径:围绕电视、显示器、可穿戴设备和车载显示屏等终端产品的市场需求,紧跟新型显示技术发展趋势,重点发展各类新型显示产品,积极引进新型显示关键零部件研发和生产企业,力争引进中小尺寸液晶面板生产线,完善新型显示产业链条。
发展重点:新型显示产品领域,重点发展高清电竞显示器、大尺寸高端曲面液晶显示器、视频终端一体机、VR/AR头戴式显示产品、Mini和Micro LED产品等;关键零部件领域,重点发展显示模组装配、光电子器件、液晶显示器驱动板、高压板、电源、背光源等关键零部件。
(四)集成电路产业(封装测试)。
发展路径:抢抓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大发展机遇,聚焦封装测试上下游配套关键环节,增强本地封装材料供应保障能力,提升企业封装和测试水平。谋划汽车MCU芯片设计和ECU模组制造。紧密追踪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新一代半导体产业发展情况,结合自身实际,实施错位发展,寻求功率器件和IC制造产业发展机遇,推动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发展。
发展重点:封装材料领域,重点发展封装基板、引线框架、键合丝、银浆、塑封材料、粘片胶、劈刀等辅助材料;封装产品领域,重点发展存储芯片和声学MEMS封装产品,以及自主研发的BGA、MCM(MCP)、SiP、FC、TSV、MEMS、Bumping、Fan-Out、WLP等高端封装技术和产品;测试服务领域,重点发展晶圆测试、成品测试、测试设备等。
专栏3-1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设工程
计算机、网络通信设备和智能终端产业集聚工程。大力推进国人通信产业园、广西岑科电子基于5G应用高频电感器核心元器件扩建项目、蓝水星智能通讯产业链终端生产项目、诺仕达传音手机及智能穿戴OEM项目、(纳顷)智能手机模组和总成终端生产项目、赢拓AI智能创新终端生产项目、浪潮和宝德等计算机整机项目建设。重点针对在东盟国家布局或有布局可能性的企业以及在南宁有布局意愿的企业,精准引进和培育带动作用明显的智能通讯、智能穿戴、智能显示等整机制造企业及通用零部件生产企业,打造智能终端产品产业链。加快瑞声科技南宁产业园项目、瑞声科技南宁高新区精密元器件生产基地项目、瑞声科技横州市精密制造项目建设,重点依托瑞声科技、歌尔股份等企业,发展扬声器、受话器、TWS蓝牙耳机、智能影音系统、数字视听设备产品及声学解决方案、核心电声零部件等产品,突破面向真实场景的新一代无线立体声主动降噪真无线耳机系统、新一代音频设备、数字家庭音视频等关键技术,提高本地一级配套率。
新型显示和集成电路产业引进工程。加快广西世纪创新智慧显示器制造项目、顺广通大尺寸液晶电视显示屏模块生产项目、深圳市日行科技智能终端产业园项目、(品田智能)新型触控显示一体化产品生产线项目、拓见触控手写智能显示器生产项目、智能灯具、LED灯具和智能驱动集成电源生产项目、广西LED显示屏制造产业园项目建设。围绕显示模组发展上下游配套材料及关键元器件,扩大显示产业集聚规模。跟踪新型显示技术发展趋势,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适时引入液晶面板制造生产线。抢抓新一代半导体制发展机遇,依托桂芯、科林集成电路封装测试项目和瑞声科技声学MEMS封测项目,实施特色存储芯片引进项目,突出特色,坚持不求大、不求最高工艺、务求实际可行的原则,在MEMS、MCU、MOSFET、IGBT及FRAM存储芯片等特色领域,引进一批半导体封装测试项目。
电子信息产业链补链强链工程。加快东创精密南宁扩产项目、联纲光通讯类、声学信号类及电源传输类产品生产项目、深圳领骏现代智能产品制造生产基地建设。开展电子元器件和关键材料配套项目招商,加快发展精密结构件、电镀、模具、注塑、电线电缆、印刷电路板以及包装等配套产业,强化配套能力建设,巩固和提升产业基础。支持各园区针对全市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领域,建立配套产业项目。
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工程。支持瑞声科技等重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在南宁建设研发中心,建立面向东盟的电声产品技术研发中心。积极与中科院信息工程研究所、华为研究院、科大讯飞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批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支持国内重点研究院所在南宁设立分支机构,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智力支持。鼓励和支持本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产学研用合作,成立产业创新联盟,整合各种创新资源,开展协同创新。
二、先进装备制造产业
以主机带动零部件发展的理念,持续拉长做强产业链条,构建产业链纵向延展、横向协作的产业体系,重点构建新能源汽车、物料处理装备、环卫环保装备三条产业链,打造南宁高端装备制造城、新能源汽车产业城,建设面向西南、中南和东盟市场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到2025年,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到800亿元。
(一)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
发展路径:以整车带动零部件发展的理念,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实现合规化生产,重点引进电池、电机、电控及其他配套零部件,加快形成关键配套产业链条,推动合众新能源汽车项目年内投产。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国内一流制造品牌,大力发展汽车后市场。
发展重点:整车领域,坚持引进和培育整车企业,重点发展新能源乘用车、新能源客车和专用车。零部件领域,依托整车加快形成零部件产业集聚效应,重点引进发展动力及储能电池,积极引进比亚迪等光伏电池及组件、电芯制造龙头企业,发展电解液、隔膜、铜箔、极耳等上游产业链高附加值产品,推动电芯、电池等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打造集电池关键材料及零部件、动力电池等为一体的生产和研发基地。顺应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发展趋势,支持重点企业开发汽车电子产品,重点发展车载智能影音系统、数字视听设备等汽车电子后装产品,引进培育汽车芯片、毫米波雷达、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等高端汽车电子软硬件企业。汽车后市场领域,加快形成布局合理、智能高效的充换电基础设施体系。大力发展汽车售后服务、二手车交易、汽车展会、汽车金融等,打造全方位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支持企业通过散件(KD)出口降低成本,形成高附加值的零部件和中高端整车在国内,低附加值组装在东盟国家的跨境汽车产业链,打造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加工贸易产业集群。
(二)物料处理装备。
发展路径:重点支持破碎筛分等细分市场龙头企业,围绕物料开采、处理、转运领域,重点培育发展物料破碎筛分设备和物料转运设备,引进配套企业,加快补齐零部件本地配套短板,打造国内有竞争力的物料处理基地。
发展重点:重点发展露天钻机、地下钻机、地上转运设备、拆楼机等物料开采设备;履带移动破碎筛分设备等物料破碎设备;装载机、挖掘机、移动式输送机等物料转运设备;垃圾无害化焚烧处理成套装备、林产品加工装备、建筑垃圾再生设备等固废循环利用设备。
(三)环卫环保装备。
发展路径:面向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节能需求和大气、水、土壤、固体废弃物等领域环保需求,围绕高效节能节电、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等重点领域,加快绿色制造水平,坚持自主研发创新,提供定向开发服务,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提升系统集成及整体解决方案提供综合能力,促进环卫环保装备制造业与现代化服务业融合发展,打造南宁本地环卫环保品牌。
发展重点:重点发展环卫专用车辆;高效节能节电装备;制浆造纸、淀粉、酿造、化工等工业废水以及养殖业废水处理净化成套装备;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和环保监测专用装备;餐厨弃物处理装备、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渗滤液无害化处理、垃圾无害化焚烧处理、市政污泥资源化处理设备。重点培育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广泛推行节能环保第三方治理和合同管理服务,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服务型制造业融合发展。
专栏3-2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设工程
实施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加快推进乘用车项目,加快提升汽车零部件企业配套能力,延长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加快推动全铝车身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项目、汽车KD件项目、广西阿瑞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20万套新能源动力电源和储能系统项目、多氟多20GWH锂电池项目、玉柴新能源动力系统项目、锂电池正负极材料项目、电力新能源充电桩及配套设备生产基地项目建设。
实施工程机械产业重大项目。加快实施美斯达数字化智能工厂、广西建机施工升降机全自动标准节生产及涂装线等项目建设,推动工程机械本体测控技术研发,实现工程机械的智能优化控制、遥控、特定工况自动作业。
实施轨道交通产业补链强链工程。支持南宁市轨道交通产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推动南宁中车二期项目落地。积极拓展国内外轨道交通市场,延展全产业链条,不断向上游的制造业和下游的服务业布局,重点鼓励发展设计研发、实验验证、系统集成、认证咨询、运营调控、维修保养、工程承包等产业链前后端服务业。
实施环卫环保装备重大项目。加快推动博世科环保产业基地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大气水体土壤污染治理、污泥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等技术装备产品的研发生产,重点发展智慧环卫设备、新型消毒产品及装备、膜材料、环境智能监测仪器等板块产品。
三、食品产业
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加大改造力度,依托甘蔗、茉莉花、水牛乳、亚热带水果等本地农产品资源优势,重点打造肉制品加工、休闲健康食品、调味制品、乳制品、饮料和精制茶加工等产业链,重点发展肉制品、都市休闲食品、水牛乳制品、精制茶、粮油制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推动产业向绿色型、都市型、功能型方向发展,建设特色食品产业园,打造区域性先进食品加工基地,到2025年,食品产业产值超1000亿元。
(一)休闲健康食品。
发展路径:以特色化、本地化、精致化、高端化、品牌化为主攻方向,重点引进和发展烘焙、糕饼、卤制食品等行业,鼓励开发速冻冷藏食品、方便食品、即食食品等高附加值食品,提升终端产品比重,推动产品逐渐向风味型、营养型、功能型和健康型等方向转变。围绕市场容量大、功能确切的保健食品,大力引进承接国内外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和项目。建设烘焙产业园,继续扩大本市烘培食品产业影响力,依托轩妈食品等龙头企业,以网络电商平台推动生产经营转型升级,不断壮大产业规模。
发展重点:重点发展膨化食品、果蔬饮料、无糖饮料等高附加值产品,以及长寿食品、富硒健康食品、特色药食。重点发展钙维软胶囊、鱼油软胶囊、天然维生素E软胶囊等营养补充剂和“海王”系列保健食品以及金灵芝胶囊等产品,打造“富莱欣”“云康健”等知名品牌。重点生产蛋黄酥、芝士酥、榴莲酥、面包等产品。支持创新驱动的食品互联网公司发展,打造一批本地“网红”食品。
(二)调味制品。
发展路径:依托广西—东盟经济开发区,推动现代高科技与传统酿造工艺结合发展,引进包装材料等配套产业,建设海天调味品生产基地,打造百亿级调味品产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形成调味品产业集群。
发展重点:重点生产酱油、蚝油、酱、醋等调味制品,开发能满足现代生活快节奏和时尚、个性化需求的新产品。保障调味品原料供应,完善塑料瓶、玻璃瓶、瓦楞纸等包装材料生产。
(三)乳制品。
发展路径:充分发挥本市水牛资源丰富和奶水牛科研水平领先的优势,加强繁殖、养殖、饲草、乳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研发,大力推动水牛乳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秸秆饲料、奶水牛养殖、乳品加工、产品质量检测及销售等全产业链建设,着力打造百亿级水牛乳产业,打响“中国水牛乳之都”品牌,推动水牛乳制品业向高端化发展。
发展重点:养殖领域,加强优质奶水牛种源建设,支持奶水牛养殖主体引进和繁育良种奶水牛。鼓励发展规模化养殖和全面加快水牛奶奶源基地建设,提高奶水牛存栏数量。乳产品领域,以皇氏、壮牛乳业为核心,大力发展以水牛奶、黑白花牛奶为主要原料的巴氏杀菌奶、水牛奶、特色果奶、酸奶等液态乳制品和乳饮料。优化水牛乳产品结构,支持水牛乳加工企业开发多品类的液态水牛乳产品,探索种源建设、药食同源研发,赋能乳品创新。实行严格的标识管理,切实保障水牛乳生产的常规及高端产品的优质特色。
(四)农副食品加工。
发展路径: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与融合发展,培育壮大南宁老友粉特色产业,重点推进东鹏饮料等项目建设。依托百威啤酒、珠江啤酒、青岛啤酒等龙头企业,大力开展啤酒工艺关键技术攻关,促进产业升级。依托横州市茉莉花资源优势,推进茉莉花精深加工,延伸茉莉花产业链条,提高茉莉花综合利用率。发展食用油、调和油、专用油等,加强粮油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开发利用。培育壮大双汇、邕之泰、华兴等企业,发展特色肉禽产品精深加工,推动加工向机械化屠宰、加工与冷藏相结合、深加工和综合开发利用方向发展。
发展重点:壮大肉制品加工、大米加工、茉莉花精深加工产业规模,重点发展预包装老友粉,中高端啤酒,茉莉花食品、茉莉花茶饮品、茉莉花浸膏、茉莉花精油、茉莉花护肤产品等茉莉花精深加工产品,食用油、调和油、专用油等粮油加工产品,冰鲜鸡、冰鲜鸭、火腿肠、腊肉等肉类加工产品。
四、生物医药产业
坚持“创新发展、特色引领、资源整合”,按照“研发+临床+制造+应用”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吸引国内外重点科研院所、医学院校和知名企业在我市设立实验室和运营平台,引进专业团队建设运营生物医药产业园区,通过存量转型升级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发挥本地特色药用动植物资源和医疗器械基础优势,重点发展中药民族药和医疗器械,做优化学药,积极发展生物技术药,加快建设“葫芦娃”品牌系列药品南宁生产基地、江苏吉锐生物新药研发生产基地等项目,打造海城医疗器械产业园、凤巢湖生物医药港产业园,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到2025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一)现代中药与民族药。
发展路径:推进名优中成药品种二次开发和中药智能制造,巩固壮大中药民族药。重点推进企业、高等院校和医疗机构进行产学医合作,加速院内制剂的研发和产业化;鼓励企业参与壮瑶药标准制定,深挖壮瑶药中治疗效果优秀的特色品种和配方,推动壮瑶药朝特色中成药方向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和成长性企业采用向产业上下游延伸、加强或扩张细分品类等并购策略,以及通过政府引导基金入股等方式,培育1—2个大型现代中药企业集团。
发展重点:中成药领域,重点发展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疾病、呼吸消化系统疾病、风湿病、妇儿科疾病、骨科疾病等重大疾病、常见病、多发病的中成药;中药饮片领域,依托广西药用植物园,提升道地药材标准化生产和产地加工技术,重点发展中药配方颗粒、中药精制饮片、中药超微饮片等中药饮片产品。
(二)医疗器械。
发展路径:围绕重大疾病防治和临床诊疗需求,重点发展医用耗材、体外诊断设备及配套试剂、医学影像产品等领域中高端医疗器械。依托广西医疗器械检测中心,打造集研发、制造、物流、专业服务为一体的医疗器械产业园。
发展重点:医用耗材领域,重点发展高端注射穿刺器械,医用口罩、防护服、手术衣等医用防护用品,人工关节、牙种植体、支架等高值耗材及相关医用材料。体外诊断领域,重点发展应用于肿瘤早期筛查、产前筛查、传染病快速筛查及溯源等免疫和分子诊断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新一代基因测序、新型生物质谱仪等设备及配套试剂。医学影像领域,重点发展超声影像诊断设备、核磁共振成像设备、医用内窥镜等高端成像设备及配套耗材。
(三)化学药。
发展路径:以提升化学药质量、规模和效益为目标,按照制剂优先、原料药协同发展的思路,加强新药研发和生产的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引进国内外高附加值仿制药品种,积极承接仿制药委托加工。以鼓励发展食蟹猴等实验动物养殖为突破口,打造国际新药实验室集聚区。
发展重点:重点发展高附加值仿制药,大力培育和发展铝碳酸镁片、铝碳酸镁混悬液、司坦唑醇片等仿制药。结合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提高口服、注射、外用制剂的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水平。
(四)生物技术药物。
发展路径:重点培育和孵化创新型企业和项目,积极引进国内外生物技术药龙头企业和新药品种及先进技术,鼓励通过合作共建中试生产平台和符合新版GMP要求的专业标准厂房方式,整合资金、技术、管理等资源,构建全流程服务体系,培育产业链发展业态。
发展重点:重点在疫苗、重组蛋白类药物和抗体偶联药物等生物技术药领域开展研发,提升生物技术药物成果转化、规模化生产能力。
专栏3-3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工程
加快实施一批生物医药产业重大项目。加快实施凤巢湖生物医药港项目、临空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广西仙茱药业中药饮片加工基地项目、广东一力集团制药有限公司南宁药品生产基地项目、金蓉颗粒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培力(南宁)药业有限公司年产中药配方颗粒5000吨项目、广西九州通大健康产业总部基地项目暨西南现代中药生产项目、腾科宝迪医疗产业园项目、南宁产投集团医疗器械产业园项目、“葫芦娃”品牌系列药品南宁生产基地二期工程项目、锦莹药业中成药生产线及保健食品生产线建设项目等。
打造专业产业园区。依托临空经济港区和产投医疗器械产业园,建设专业化标准厂房,整合资金、技术、管理等资源,建立加速孵化成果和产业化进程的培育机制,打造专业生物医药产业园区。
加快专业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布局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重点建设药物和医疗器械研发孵化器,加强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和安全性评价等检验检测平台建设,提升医疗机构临床研究和转化能力,搭建覆盖基础研究、研发孵化、注册申报、生产制造、应用推广等全生命周期的专业服务平台。
五、造纸产业
发挥本地林木资源优势,坚持“绿色纸业”发展方向,积极应对造纸行业结构性调整,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走绿色和高质量发展道路。到2025年,造纸产业实现产值350亿元。
发展路径:发展高端纸制品,配套发展产业链上游的造纸助剂及下游的包装、印刷等环节,推动现有大型造纸企业发展壮大,引入造纸行业龙头企业和全球领先的制浆造纸生产线,整合提升现有产能,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坚持清洁化生产,大力发展造纸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优化制浆造纸项目布局,推动林浆纸一体化发展,形成高端纸质品为引领的完整浆纸产业链。
发展重点:重点发展包装纸、铜版纸等高端纸制品,配套发展产业链上游的造纸助剂及下游的包装、印刷等环节,建设横州市高端纸制品产业园。
六、铝精深加工产业
依托我市高端铝材精深加工和研发优势,推动铝精深加工产品向新能源汽车轻量化车身、铝合金零部件、动力电池用铝箔、精密制造、铝制家具等下游应用延伸,培育电池材料、光伏组件,发展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船舶用高端铝合金材料,深化与中车集团更紧密的合作,努力将铝精深加工打造成南宁工业名片。强化龙头企业和项目带动,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构建高端铝产业研发平台,建设全国重要的高端铝产业基地。到2025年,高端铝产业实现产值200亿元。
发展路径:加快引进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高端铝合金材料下游应用领域龙头企业,壮大高端铝材下游应用,完善产业配套,打造从新材料到新应用的高端铝合金全产业链。
发展重点:以产业龙头企业为依托,积极拓展高端铝合金材料下游应用领域,重点发展以高铁、地铁、有轨电车、海洋运输船舶用铝为核心的现代交通工具用铝合金材料深加工产业链,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铝合金部件生产和动力电池用铝箔产业链,以及高端电子产品外观件用铝合金板材、高端电子产品外观部件、泛半导体设备用铝合金板材等为核心的电子用铝产业链。培育和引进一批铝材延压加工企业,推动铝加工产品向建筑模板、铝制家具等终端产品延伸。以重点研究铝合金产业机构为基础,加快构建铝产业链研发平台,瞄准高附加值和渗透率低的高端铝产品,攻克一批高端铝材加工关键技术,加快提升铝加工产业技术水平。
七、绿色家居产业
围绕国内消费升级带来的发展需求,充分依托自治区林业特色资源和南宁独特区位优势,引进下游行业龙头企业,推动家居产业向高端、绿色、环保、健康方向发展,重点补足产业链配套产品,发展高端多功能板材、中高端家居,配套发展五金等产品,把南宁打造成具有重要区域影响力绿色家居制造业基地。到2025年,绿色家居产业实现产值350亿元。
(一)多功能板材。
发展路径:扶持丰林木业、新威林、得力木业等板材龙头企业,通过装备升级和改进生产工艺等措施,支持单板连续高效、无醛环保胶黏剂研发应用等先进技术开发利用,推动板材向绿色环保、布局合理方向发展。
发展重点:重点发展安全、环保的低甲醛人造板及无甲醛添加人造板,包括高密度纤维板、轻质纤维板、超强刨花板、水性刨花板等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多功能板材产品。
(二)绿色家具家居。
发展路径:抢抓消费需求升级和生活品质提升形成的新市场需求,着力提高家居制造业品牌和档次,打造原材料—人造板—高端绿色家居全产业链,推动产业由低端板材生产向定制家具、木地板加工、智能家居等家居制造转变,延伸产业链条、完善产业链配套。规划建设南宁(兴宁)绿色家居产业园、横州市现代林业产业园、广西—东盟经开区绿色家居产业示范基地,推动产业集聚化发展。
发展重点:家具家居方面,重点发展现代家具、定制家具、艺术家具等中高端产品。家具家居配套方面,积极引进五金紧固件、胶水、油漆、浸渍纸、皮革、海绵、饰面等辅助配套产品企业。积极发展家具设计、烘干设备、贴面纸、滑轨、铰链等高附加值产品,延伸本地配套产业链。信息化方面,以“智能化工厂、智能化车间、智能化生产线”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促进传统木材加工业向绿色环保智能家具制造业转型升级。
八、现代建材产业
提高产业标准化、绿色化、高端化、节能化发展水平,重点发展中高档建筑装饰装修和结构性建筑材料等新型建材,支持产业创新升级,力争在特种玻璃、新型墙体材料、防水密封材料、住宅产业化标准构件等领域取得突破。到2025年,现代建材产业产值超500亿元。
(一)特种玻璃。
发展路径:以技术创新为提升,以新产品研发为突破口,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浮法玻璃产业从建材向电子信息显示、光伏、汽车等玻璃新材料领域跨越发展。
发展重点:围绕节能、安全、装饰、智能等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玻璃精深加工产品及其应用技术研发,大力发展低辐射镀膜(Low-E)玻璃板材、汽车玻璃、真(中)空玻璃、安全玻璃、个性化幕墙、光伏光热一体化玻璃等材料,以及适应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需要的玻璃门窗等产品。
(二)新型建筑材料。
发展路径:发展高韧性、高抗裂、高耐久等高性能混凝土产品。推动水泥行业向“高品质化、部品化、绿色化”发展。鼓励墙体材料向功能化、装饰化和装配化方向转型。支持墙材生产与建筑设计、工程建造等上下游互动,组建产业发展联盟,构建集建筑设计、产品生产与销售于一体的现代产业链供应链。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新型防水材料。
发展重点:积极发展应用高性能混凝土、特种低碳水泥、石墨烯改性沥青混凝土以及幕墙饰面制品、景观小品和城市雕塑等装饰混凝土制品。推进叠合楼板、预制楼梯、预制阳台板等混凝土建筑构件以及装配式桥梁等高端产品工厂化生产。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加大消纳本市矿山废石、尾矿、建筑垃圾等固体废弃物能力。发展本质安全、节能环保、轻质高强的墙体和屋面材料、外墙保温材料,结构与保温装饰一体化外墙板。大力发展环保防水涂料、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高分子防水卷材等建筑防水材料。推广应用水性防水涂料、胶黏剂及高分子防水材料、密封材料、热反射膜等产品。
九、高端化工产业
立足现有化工产业基础,紧抓化工产业东部产业转移机遇,加大化工产业传统产能整合力度,开展新技术、新工艺等联合攻关,推动化工产业向精细化、绿色化、集聚化、安全化方向发展,为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绿色家居等产业配套高端精细化工新材料。结合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在横州市六景高标准规划建设专业化工园区,重点发展芳纶纤维、电子级树脂等高端化工产业,打造南宁绿色新型化工产业基地。到2025年,高端化工产业产值超300亿元。
(一)高端精细化工。
发展路径:提升涂料、胶粘剂等产业工艺技术、质量水平和经济效益促进绿色发展,发展环境友好型品种。通过“强链、补链、延链”强化招商引资,发展医药中间体、茉莉花精深加工等产业。遵循循环经济“3R”原则,布局蔗糖循环产业链。
发展重点:重点发展涂料、新型表面活性剂、环氧树脂型及丙烯酸酯型胶粘剂等,配套电子信息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装备制造产业链、高端绿色家居产业链,优先发展低VOC含量、水性涂料、辐射固化涂料,电子专用胶粘剂等产品。配套南宁市化学药物制备产业,重点发展醋酸丁酯、单宁酸、乙酰醋酸乙酯等医药中间体。利用横县丰富的茉莉花资源,发展茉莉花精油、浸膏、茉莉花香水等精深加工产业。适度布局蔗糖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蔗糖产业二次创业。
(二)化工新材料。
发展路径:围绕南宁市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业等相关产业需求,引进电子化学品、电子特气、氟硅新材料、特种功能薄膜等功能性新材料产业。根据“禁塑令”要求和我市纳米碳酸钙产业情况,加强可降解塑料等绿色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应用,鼓励纳米氧化锑等无机新材料产业向纵深发展。
发展重点:重点发展为集成电路、平板显示、新能源电池等领域配套的高纯化学试剂、电子特种气体、先进封装材料、锂电池负极材料、光致刻蚀剂、电镀化学品等电子化学品。布局耐热动力电池隔膜、光学聚脂薄膜、光学PVA膜、新型超滤膜等特种功能薄膜。积极布局氟硅树脂等高性能树脂和生物可降解塑料相关产业。
(三)传统化工产业。
发展路径:加大产能整合力度,以技术改造、节能降耗、绿色发展为重点,推进化肥、磷化工、农药等传统化工行业转型升级。顺应塑胶制品行业结构不断升级、消费市场不断扩大的趋势,积极发展适应建筑材料、包装、玩具、家具、汽车配件、电子与医疗部件等领域需求的塑胶制品。
发展重点:鼓励磷肥企业发展水溶肥、液体肥、专用肥、特种肥等高端肥料,配套湿法磷酸精制装置,实现湿法磷酸梯次利用。探索氮肥企业以碳一化工为纽带发展新型煤化工相关产品,逐步淘汰常压固定床气化工艺,提高先进气化技术路线的比重。鼓励磷化工相关产业积极布局食品级、医药级、电子级产品。支持农药企业通过技改提高装置规模化、自动化水平和高安全性,减少“三废”排放量,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创制农药。以适应塑胶制品市场需求为核心,重点发展PVC、UPVC、PPR、PE等全塑料管道及管材、铝塑复合管材、塑料包装材料、塑料包装容器、塑料生活用品、塑料制绝缘零件、塑料紧固件、汽车家具专用塑料零配件等。
十、纺织服装产业
围绕消费市场升级及日益多元化的需求,积极应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带来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创新的挑战,增加健康化、智能化、个性化、时尚化产品供给,打造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轻纺产业集群。到2025年,纺织服装工业实现产值200亿元。
发展路径:积极承接东部地区轻纺产业转移,引进时尚服装服饰产业上下游企业,创新发展模式,提升产品质量和自主品牌,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加快发展茧丝绸、服装产业集群。
发展重点:重点发展高档品牌服装、特色休闲运动服饰、职业装,推动服装、服饰业向高端化发展;依托茧丝绸加工基础,加大丝绸产业链招商,推动高档真丝绸缎深加工项目建设,加快发展高档真丝绸缎精深加工产业。
专栏3-4 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工程
特色食品打造工程。借鉴柳州螺蛳粉“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的理念,推动现代高科技与传统酿造工艺结合发展,建设海天调味品生产基地,开发个性化新产品;引导发展规模化奶水牛养殖,不断提高水牛乳产品的品牌竞争力,标准化促进水牛乳行业规范发展,打造中国水牛乳之都;依托轩妈等龙头企业,推动建设烘焙产业园,支持食品互联网公司发展,打造一批本地“网红”食品;建设绝味食品产业园,发展休闲卤制品制造;推动南宁市老友粉等特色米粉机械化生产。制定袋装食品标准、积极申请南宁特色食品国家地理标志,建立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原材料基地,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开发文创产品等,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绿色家居产业链建设工程。推动武鸣区、横州市、宾阳县等林木产品加工业集中县区加快转型升级,在兴宁区规划建设绿色家居产业园,发展现代家具、定制家具制造业。重点引进高品质板材、家具深加工等精深加工项目,引进家具家装、涂料、五金建材、全屋定制、智能家居等上下游相关企业,形成研发、涂料、板材家具的完整产业链。支持广西—东盟经开区、横州市打造林业循环经济特色明显的高端绿色家居产业示范基地。
专业化工产业园建设工程。在横州市六景筹备设立专业化工产业园,进一步明确化工园区的面积和四至范围,根据国土空间规划要求,按照资源、市场、辅助工程一体化,基础和物流设施服务共享等要求来实现产业上下游一体化布局,科学制定化工园区发展总体规划。推进全市化工行业危险化学品生产搬迁改造,除为电子企业等配套的建设项目外,新建危险化学品生产建设项目必须进入化工园区,高标准打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管理专业、特色鲜明、产品高端的现代化工产业园区。
传统产业服务化转型工程。鼓励企业从传统制造向服务型经济转型,推动重点企业向服务领域拓展。拓展“互联网+服务”的发展新模式,推动有形的实体产品和无形的服务产品相互促进。发展农药施药、润滑油互联网增值服务等解决方案,从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变。加快与拓展建材服务业发展,延伸流通与贸易领域的服务,开拓技术、标准、评价咨询服务、技术装备服务等,构建建材产业生产、使用、维护、回收全生命周期服务产业链。
实施一批纺织服装产业项目。重点建设李宁(中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运动服装生产项目、宾阳县茧丝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年产600万米坯绸项目。培育壮大广西桂华丝绸有限公司、广西桂合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
全国重要的高端铝产业基地建设工程。做精做深“南南铝加工”高端铝加工系列产品,做大做强“南南铝”品牌,依托广西先进铝加工创新中心、南宁华数轻量化电动汽车设计院等研究机构的创新能力,推动铝精深加工产业延伸,引导高端铝与汽车产业相关产品供需互动。实施汽车高端铝计划,重点发展新能源商用车全铝轻量化白车身智能产线、全轻量化物流车白车身零组件产品、全轻量化客车白车身零组件产品、全轻量化场地白车身零组件产品。加快南南铝业南南电子汽车新材料精深加工技术改造项目、南南铝加工铝合金整体挤压壁板展平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能力建设项目和年产20000吨电子外观件用铝合金新材料项目、广西先进铝加工创新中心高端高精铝材热处理成套装备项目建设。
十一、数字产业
依托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重点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北斗导航、5G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新业态,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竞争力的面向东盟的区域性数字经济高地。
(一)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抢抓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技术加速落地带来的市场机遇,大力拓展场景应用,强化本地市场带动作用,打造完整软件研发、生产和服务体系。到2025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20亿元。
发展路径:围绕社会管理和民生需求,发展各类行业应用软件、平台软件。聚焦工业领域软件需求的快速增加,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工业产品融合,大力发展工业软件。聚焦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发展,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全流程综合集成。培养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市场开拓能力强、具有潜力的中小企业。
发展重点:支持本地软件企业发展金融、安防、交通、健康、文化娱乐、电子商务等领域的行业应用软件。根据软件开发、交付和盈利等模式转型趋势,大力发展平台软件、APP软件。鼓励制造执行、工业控制、智能管理、数据管理等领域的软件开发。推动为新型工业化提供电子商务信息、供应链、现代物流、交易、支付等服务的信息平台建设,支持发展行业应用系统。
(二)北斗导航。
以北斗高精度空间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大力发展北斗导航应用及卫星技术应用产业,打造面向东盟的空间信息产业集群,建设中国—东盟北斗总部基地。
发展路径:加快广西—东盟地理信息与卫星应用产业园、卫星遥感与地理信息生产与研发基地等项目建设。推动“中国北斗东盟行”和友城间关于北斗交流合作协议等平台机制发挥作用,引导龙头(优势)企业的产品、技术、服务通过“南宁渠道”走向东盟。
发展重点:重点发展遥感遥测、无人航空器和移动导航信息系统应用产品,推进军民融合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发展。加快完善中国—东盟空间信息技术创新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增强北斗产业承载能力。构建北斗系统(产品)检验检测、新型产业研发、基础服务平台等产业发展支撑体系。
(三)5G应用。
以网络为基础、平台为依托、产业为核心、应用为抓手、安全为根本,拓展5G应用场景为重要途径,推动数字南宁建设,努力将南宁打造成为西部5G创新发展引领区,面向东盟5G示范城市,助力打造“数字丝绸之路”。
发展路径:以“创新驱动、需求牵引、重点突破、融合发展”为发展方向,立足南宁电子信息制造、软件服务等产业集群基础,以典型垂直行业应用为重点,强化本地市场带动作用,着力构建南宁特色的5G应用产业链,统筹推动5G产业发展。
发展重点:以构建5G核心产业链和推进融合示范应用为重点目标,加快打造公共服务、协同创新、开放合作三大创新载体,加快突破5G核心元器件、5G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两大关键技术,重点发展高端元器件、系统集成、新型智能终端三大核心产业,率先突破工业互联网、智慧农业、智慧文旅、智慧物流、智慧民生、车联网六大关键领域应用,加快培育南宁5G产业及应用生态,打造以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为核心引领区,青秀区、西乡塘区、江南区、良庆区、邕宁区为产业集聚区的5G产业发展格局。
(四)大数据。
科学合理统筹大数据中心建设,促进大数据跨行业汇聚、流通和价值挖掘,构建大数据驱动创新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形成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的规模效应,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展路径:重点引进一批大数据企业,发展面向一二三产业的大数据服务业。建设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综合交通物流、公共安全大数据平台,开展大数据应用试点示范建设。加快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建设,实施大数据服务培育工程。
发展重点:建设立足广西面向东盟的数据运算和存储中心、IDC机房,打造强大算力平台。围绕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应用、安全等服务,重点开发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工具、数据挖掘算法、数据仓库等软件产品。重点推动大数据在智能制造、电子商务、医疗健康、社会保障、教育文化、交通旅游、政务服务、农村农业等领域的融合应用。面向东盟国家,打造开放的数字加工劳务众包平台,借助东盟劳动力丰富和语言多样化优势发展数据加工产业。
(五)人工智能。
以人工智能市场化应用项目为突破口,在政务、交通等领域加快开拓一批应用场景,大力引进一批人工智能软件研发企业、智能制造企业,布局一批人工智能专业化配套企业,大力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应用。
发展路径:引进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研发团队和企业,加强人工智能技术与各领域融合,加快人工智能技术成果产业化步伐,积极开展人工智能在工业、农业、教育、交通、公安、市政管理等领域的应用示范。推动建设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基地、众创空间、孵化器,促进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创业。支持人工智能产业上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
发展重点:培育壮大面向人工智能应用的基础软硬件产业,重点搭建人工智能与东盟小语种研究院等工作平台,研究基于东盟小语种识别和处理的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与国内领先机器翻译研究机构和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培育和发展东盟语言机器翻译产业。
专栏3-5 数字产业建设工程
培育北斗时空信息产业链。推进中国—东盟北斗总部基地建设,打造中国—东盟空间信息技术创新示范基地升级版,围绕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应用场景,在智慧糖业、智能网联车、北斗网格码行业应用、跨境物流、数字贸易体系建设,引进和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及产品。推进广西—东盟地理信息与卫星应用产业园、卫星遥感与地理信息生产与研发基地及中国兵器集团、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落地南宁。积极推进“东盟时空中心”建设,搭建北斗“一带一路”高精度位置与时间公共服务平台东盟分平台。引进时间芯片与模组产业化方案,开展基于低频时码的接收芯片设计,模组研发及生产。推动北斗导航产品检测结果、认证结果的国际互认,打造卫星应用及空间信息技术领域的科技高地、产业聚集区,及面向东盟的时空数字产业应用服务体系和产业生态。
中国一东盟信息港核心基地建设项目。加快面向东盟的国际网信网络核心节点和5G网络等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布局发展面向东盟的特色大数据应用产业、云计算、北斗导航应用、跨境电商、智慧城市、远程教育和网络文化等产业,建设中国一东盟数字经济和信息产业合作示范区。推动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产业园、中国—东盟(广西)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建设。加快建设五象新区国际性通信枢纽、中国电信东盟国际信息园东盟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云数据中心、东盟国际呼叫中心、东盟国际互联网转接点、东盟国际综合数据交换中心等国际信息通信枢纽。
培育数字经济总部基地。推进与华为、腾讯、阿里、京东、富士康等龙头企业战略合作项目落地,推动其在我市设立创新中心、东盟区域总部或业务运营中心,加快建设中国—东盟(华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华为(南宁)软件开发云创新中心等重点项目。
第四章 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进一步优化各县(市、区)和产业园区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坚持错位竞争和差异发展原则,推动优质项目、优秀企业和高端要素向产业园区集聚,引导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污染高风险企业入园集聚发展。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将园区打造成为支撑工业发展的关键平台,不断增强园区发展活力。重点建设东部产业新城、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着力推进重点发展区域开放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成为产业发展新增长极。
一、总体布局
实施工业总体向东、向南发展战略。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向东高水平规划建设以伶俐、六景、峦城为中心的东部产业新城,打造邕宁蒲庙—青秀伶俐—横州市六景—宾阳黎塘先进制造业发展带,布局先进装备制造、制造业原材料产业。向南加快建设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南宁现代工业产业园、南部科创新城,布局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引入优质创新资源,推动与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协同发展。向北优化调整,开发建设高新区石埠片区,重点布局轻工业。结合副城区武鸣区建设,拓展广西—东盟经开区发展空间。中心城区利用标准厂房加快发展都市型工业、楼宇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建设企业孵化器。
图4-1 南宁市工业发展总体布局
二、重点区域产业布局
各县(市、区)、国家级开发区结合自身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方向,明确产业定位,科学制定工作方案,针对产业链关键产品、关键环节进行建链、强链、补链、延链,提升产业发展竞争力。对国家级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地区,严格环境准入要求,避免产生环境风险。
(一)做大做强国家级开发区。
高新区着力提升发展心圩片区和安宁片区,加快发展综合保税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智能终端、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电气设备、环保设备、机器人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医药制造、医疗器械和保健食品,推动新型药物研发。
经开区以中心区与空港经济区带动,经开区中心园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空港经济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临空指向性强的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围绕瑞声科技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声学核心部件、光学核心部件、精密模组件,着力构建从声学、光学核心部件到智能终端整机制造的完整产业链。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壮瑶药、中药饮片、特色化学药及中高端医疗器械制造。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航空维修制造及临空高技术制造,创新发展临空指向性强的高端产业集群。
广西—东盟经开区重点发展绿色食品、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绿色食品产业,重点发展肉类加工、高端调味品、绿色饮品、啤酒、休闲食品、清真食品、未来食品等产业以及上下游配套产业。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材料、新型建筑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等。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通用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智能制造装备、节能环保装备、新能源装备等。
表4-1 南宁市“十四五”国家级开发区、县区主导产业及特色园区
图4-2 南宁市县区、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布局
(二)规划建设南宁东部产业新城。
以青秀区伶俐镇、横州市六景镇和峦城镇部分区域为核心,规划南宁东部产业新城,规划国土面积约125平方公里。以区域内产业发展、区位优势、交通条件为基础,整合资源要素,建设成为辐射南宁都市圈、联动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东融战略承载区、先进制造主战场、产港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力争经过5年努力,202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并争取获批自治区级经开区。
按照“建链、补链、强链、延链”的全产业链思路,东部产业新城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高端化工产业、造纸和林产品加工产业、临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等重要产业,打造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助力南宁构建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
新能源汽车产业。坚持“整车带动配套,配套促进整车”发展模式,以合众新能源汽车为龙头,围绕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控、电机“三电”核心零部件配套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围绕链主企业打造产业集聚。
电子信息产业。依托中心城区电子信息主导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加快发展壮大附加值较高的配套产业,积极引进电子信息产业链上下游龙头企业、重大项目,重点发展印制电路板、电子元器件(含表面处理制程)、电子材料等产业,推动电子信息产业与南宁市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高端医疗器械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南宁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工程机械装备、节能环保装备、通用装备制造等,打造高质量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工程机械装备方面,重点支持美斯达牵头设立专业智慧产业园区,加快集聚一批物料处理装备工程机械行业领先的配套零部件企业。节能环保装备方面,重点发展水污染治理装备、大气污染治理装备、资源综合利用装备等。通用装备方面,重点发展金属加工机械、泵、阀门、压缩机及类似机械制造、轴承、齿轮和传动部件制造等。
高端化工产业。以专业化工园区建设为抓手,重点发展精细化工材料、精细化工制品、工程塑料、可降解塑料制品等,打造服务产业发展和城市运营的新型绿色化工产业基地,助力产业升级,加快形成南宁制造业新材料供应地。
造纸和林产品加工产业。造纸方面,重点发展以生活用纸、包装用纸为主的纸制品,推动林浆纸一体化,形成高端生活用纸为引领的完整浆纸产业链。林产品加工方面,重点发展高密度纤维板、超强刨花板、水性刨花板等高端板材,培育发展现代家具、定制家具、艺术家具等中高端家具产品,推动板材加工向高端家居制造转型。
临港产业。结合南宁市、东部产业新城大进大出的产业门类需求,重点发展金属制品业、有色金属加工业以及农副食品加工等临港制造业。大力发展港口物流,引导第三方大型专业化物流企业、金融企业与制造业企业的联动合作,打造集仓储、分捡、包装、加工于一体,集杂散堆装、集装箱作业的全链条物流基地。
现代服务业。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服务于东部产业新城教育培训、金融服务、科技研发、商贸会展、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围绕多层次人才消费需求,建构教育文化休闲及大型综合体等多层级生活服务体系。
(三)加快建设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
按照《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总体方案》的要求,加快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产业发展,推动建设西部临空高端制造业基地和临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临空示范区规划面积118平方公里,包括吴圩片区92平方公里和江南片区26平方公里,着力推进起步区约7.9平方公里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区平台优势,加快发展航空维修制造、临空高新技术、临空生产性服务业等临空产业,到2025年,临空示范区内营业收入达1000亿元以上。
航空维修制造。围绕国产大飞机配套维修,开拓客机改装业务,构建“一站式”航空维修服务体系,重点发展飞机零部件及附属专用设备、航空电子仪器设备、机场专用设备等航空产品制造,推动发展空管通信导航设备研发制造,打造面向东盟的航空维修基地与二手航材交易中心。培育发展通用航空制造,逐步建立普适性中小型飞机整机生产线。
临空高新技术产业。发挥高端要素集聚平台作用,着力打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等一批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微电子、电子通信设备、新型电子元器件、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等产业,打造应用电子产业集群。充分利用航空材料优势,依托铝合金生产及加工企业,重点发展飞机铝合金材料加工业,建设航空铝合金材料重要供应基地。积极发展无人机、机器人、智能交通、先进仪器仪表、智能电网设备等产业,打造临空智能装备产业集群。立足广西中草药资源和壮药优势,大力发展生物制药、中药新药、诊断试剂等产业,打造西南地区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临空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航空物流业,完善航空货运仓储设施,积极推进东南亚农产品中转基地、快递电商协同发展示范基地、综合性国际跨境电子商务中心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设立航空快递转运中心和区域性集散中心,打造现代航空物流业集聚区。吸引国内外大型航空公司、报关公司、研发中心、结算中心和采购中心等功能性区域中心入驻,打造国际化临空经济总部基地。促进融资租赁、科技金融等航空金融服务集聚发展。完善法律、咨询、会计、审计、评估、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引进国内外知名会展品牌,积极争取举办国际及国家级会议、论坛和展览。
第五章 工作措施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重点实施创新驱动、企业培育、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品牌质量、绿色转型、信息赋能、“两业”融合等工程,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发展水平。
一、产业创新能力建设工程
(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支持企业与本市及外省市高校与科研机构合作,建设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检验检测中心、院士工作站、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鼓励科技创新载体整合工业骨干企业、投融资机构、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各类资源,联合组建细分行业领域的产业技术联盟,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通工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链条。集中组织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创新服务。建立市级部门、县(市、区)人民政府、创新领军企业三方帮扶体系,联动推进对本市未开展创新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帮扶对接。整合财政科技经费,通过奖补方式,支撑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推进帮扶全覆盖。
(二)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
围绕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铝精深加工等重要产业,系统梳理产业链上下游核心关联企业清单、创新资源清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建立健全产业重点攻关技术目录(库),制定发布需求清单。围绕产业瓶颈、短板问题,探索“揭榜挂帅”“赛马”等组织方式,以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为牵引,推动企业间以及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深化合作,共同承担国家重大技术和产品攻关任务以及开展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重大新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及示范性规模生产等标志性成果,更好满足重点产业发展技术需求。
(三)加快新型创新平台建设。
发挥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和科技园对构建产业创新生态体系的引领带动作用,发挥南宁市—中关村深圳协同创新中心功能,打造南部科创新城,构建南宁市深度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空中走廊”。支持广西先进铝加工创新中心等重点企业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大力引进知名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高层次人才团队,合作共建一批市场化运作、具有重大战略性、产业引领性的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围绕重点行业和领域共性技术服务和产品中试生产需求,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孵化器、龙头企业等建设开放、共享、市场化运营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持各类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基地及其他创新创业服务载体建设。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支持企业和本市高校及科研院所到发达地区设立研发机构。
(四)加大创新领域投融资力度。
围绕创新链和产业链打造资金链,加速科技创新链与金融资本链的相互融合共生,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大力度将科技创新资金用于普惠型科技创新,通过银企合作、政府引导基金、科技和知识产权保险补助、科技信贷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等方式,支持民营企业开展科技创新。鼓励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开发出适合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特点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为科创企业提供更多的在线融资产品。创新科技担保公司的风险分担机制,充分发挥其担保增信作用。推动科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创新金融机构科创金融风险分担模式。
专栏5-1 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完善创新平台体系。重点围绕高端金属新材料、高端绿色家居等我市特色优势产业,创建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持续推进广西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广西博世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广西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非粮生物质酶解国家重点实验室、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等研发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国家级研究机构建设。支持广西先进铝加工创新中心、华数轻量化电动汽车设计院、沈阳化工大学绿色功能分子产业南宁研究院、广西林产工业科创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整合人力、技术、信息、资本等创新资源要素,为供需双方提供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的交互对接场景和工具,引领打造共创共赢的创新生态。鼓励市、县(市、区)、开发区平台公司和研发机构合作建立产业创新平台,通过后续资本金投入、基金参股、运行经费补贴、项目支持、平台建设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人才补助、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方式支持产业创新平台发展。到2025年,力争培育建成1-2家国家级创新中心,自治区级以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突破30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突破300家。
建设中国—东盟科技城。以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吸引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在中国—东盟科技城汇集,争取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集聚联合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聚焦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及生物医药等领域部署创新链,建设面向东盟、领衔西部、辐射全国的技术创新策源地。
建设南部科创新城。在那马镇、大塘镇和新江镇的部分区域新建南部科创新城。通过引入国家实验室、创新型工科院校、大型科研院所和中试机构等优质创新资源,搭建中国—东盟创新合作平台,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
二、优质企业培育壮大工程
(一)发展壮大一批龙头企业。
做强一批有品牌、市场优势的本市现有企业,制定促进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发展的措施和重点企业培育清单,开展龙头骨干企业培育认定工作,将要素指标向清单内企业倾斜,在研发投入、智能制造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通过招大引强、培育扶持、战略重组等方式,打造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加快打造南宁工业的“主引擎”。大力推动优质企业改制上市,利用资本市场做优做强。每个县(市、区)、开发区遴选3—5家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健全领导联系重大项目、服务重点企业制度,对每个龙头企业量身制定一套帮扶政策,划定一张推进时间表,助推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二)加快中小企业上规入统。
全面摸排发展潜力好的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建立临规企业培育库,加强跟踪服务和指导,每年新增入规工业企业100家以上。建立重点投产入规项目库,加强协调推进,促进新项目投产升规。对在建项目,加快推动投产入规。加大用地、融资等支持力度,对纳入中小企业培育计划的企业所实施的转型升级、扩大产能等项目给予补助,开展“全市中小企业服务对接”“管理咨询诊断”等服务活动。
(三)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推动大型企业进一步树立与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责任意识。面向现有龙头企业配套需求,鼓励龙头企业、骨干企业通过服务外包、个性化定制等多种方式开展产业链协作。鼓励龙头企业创办配套园区,创办以零部件配套加工为主的中小微企业创业园,建立产业集群配套基地,增强产业集群的协作配套水平。搭建南宁中小企业配套加工信息与大企业配套需求信息对接平台。
(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
建立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帮助“专精特新”企业解决技术、资金和人才难题,对被评为国家、自治区及市级的“专精特新”企业,给予一次性奖补,扶持培育一批有技术、有市场的细分产品小巨人企业,每年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家以上。加大对创新型初创企业扶持力度,鼓励传统型中小企业加快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转变,加强创新型企业引进培育力度,建立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的创新主体发展格局。
(五)支持政府平台公司做大做强。
引导鼓励支持南宁产业投资集团等政府投资平台聚焦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的投资建设发展,强化政策、资金、土地等要素供给,加大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力度,积极投资引进在产业链细分环节中占据行业领先地位的龙头企业。发挥“资本招商”效应积极补链延链,全力打造生态化全生命周期的产业园区运营管理模式,推进配套产业项目落地,推动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产业链条发展协同、产业结构体系完善的新格局。重点支持平台公司参与建设南宁东部产业新城、南宁新能源汽车产业城、凤巢湖生物医药港等影响力大的重点项目。
专栏5-2 中小企业培育
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围绕“筑平台、创产品、强服务”,进一步完善“两台一会”投融资平台、工业云大数据平台、内外贸平台、先进技术育成中心产学研平台、人力资源平台、信息化平台等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以融资为核心,以政策解读、培训、信息化、信用评级、人力资源、知识产权、项目申报、外贸综合、科技成果转化、电子商务等服务功能为基础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中小企业服务能力和水平。
实施中小企业新动能工程。推进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与做强产业相结合,聚集资金、人才和技术等资源要素,支持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用足用活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支持政策,衔接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打造面向东盟的外向型、国际化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聚集国际专业化机构,推动中小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深化产融合作,继续稳健推进中小微企业孵化基金的募集和投放,创新供应链融资和“专精特新”等专项融资产品,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三、园区建设提质升级工程
(一)强化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建设。
坚持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原则,加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国家级园区实现“七通一平”标准化建设,自治区级园区及A类产业园区实现“三通一平”或“五通一平”建设;有序有力推进道路、供电、标准化厂房等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解决建筑容积率、层高、承载力等问题,推广建设高标准厂房、多层标准厂房,积极推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业态等行业龙头企业“轻资产入驻”;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固体废物集中处置、风险应急等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及绿化、照明等设施,大力规划建设工业园区到高速公路、港口、机场、铁路站点等交通节点的快速通道,改善园区周边交通配套条件;抓紧部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无线园区”“万兆园区”和物联网试点、智慧园区云服务平台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鼓励园区打造多样化的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产品开发、资产孵化、客户融资、人员培训、物业运营等服务。
(二)完善园区管理体制机制。
积极鼓励国家级开发区、县(市、区)工业园区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探索派出机构、法定机构、实施公司化管理、合作共建等多种管理模式。赋予国家级开发区更大的自主权,加强开发区城市规划、国土管理、环保等方面的职能。合理设置国家级开发区管理机构与人事制度,推进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差异化薪酬激励机制。探索成立南宁东部产业新城管理机构,建立可借鉴、可复制的产业新城管理新模式。推进县(市、区)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鼓励县(市、区)工业园区扩权赋能的改革。积极探索工业园区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推进市属平台公司与县(市、区)合作共建工业园区。加强与东部地区、大湾区的对接,探索到先进地区建设“科创飞地”,构建南宁市深度对接先进地区的窗口与基地。
(三)拓展园区产业发展空间
根据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推动制造业空间布局战略性调整,进一步提升园区产业能级。结合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建立工业用地储备制度,推进重点工业园区储备一批工业建设用地。强化土地集约利用,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实现土地使用效益最大化。提高引进项目的准入门槛,严格按照产业性质、投资额、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单位面积产出强度以及单位利税额等指标进行项目筛选。探索土地资源整合利用模式,建立土地利用多方共商、协调推进机制,通过土地资源收储、重整、合作等形式,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区域的连片开发与整体打造。盘活利用闲置和低效工业用地,分类推进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按照“依法进行、以用为先、分类处置、集约利用”的原则,推动闲置低效土地开发利用。
四、扩大开放投资促进工程
(一)加快开放融合载体建设。
充分发挥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基地作用,深化与东盟国家的产业合作,推动本市北斗导航、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优势产业走向东盟。鼓励国内外企业在本市设立面向东盟的企业总部和保障基地,加快国家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和中国—东盟(南宁)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鼓励和支持依托“双国双园”等合作模式,发展协作生产等加工贸易形式,把南宁打造成为东盟企业进入中国的“落脚点”和中国企业走向东盟的“始发站”。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共建产业孵化器、人才培养、市场拓展、科技金融等服务平台,加快建设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示范区,推动构建大湾区—广西沿海—东盟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着力打造跨境产业合作的重要节点。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产业融合发展,与沿线地区共建“飞地经济”园区。
(二)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聚焦“三大三新”“双百双新”重点领域,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着力引进“央企”“湾企”“民企”等领军龙头企业,制定重点企业招商清单,瞄准行业龙头企业,引进一批产业带动强的大企业、好企业,努力形成新的增长点。鼓励县(市、区)、开发区成立招商公司,按照市场化原则开展招商工作。大力开展标准厂房招商、重资产招商、资本招商,鼓励行业协会、专业招商团队开展产业集群招商。加大产业投资基金参与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的投融资力度。充分利用各类商会、专业中介机构开展委托招商、代理招商,聘请社会知名人士担任“招商顾问”。探索飞地招商,支持各县(市、区)、开发区与大湾区、长三角等东部地区城市开展产业合作,设立飞地园区,开展驻点招商、飞地招商。
(三)狠抓项目落地建设。
强化“项目为王”工作要求,一切发展以项目招商、落地为核心。持续抓紧强首府标志性工业项目,重点抓好合众新能源汽车以及谋划的强首府标志性重大项目建设。持续抓牢“双百双新”产业项目,加快推进服务南宁·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园二期、美斯达高端装备制造等自治区“双百双新”项目。持续做好产业项目谋划,按照自治区“双百双新”项目标准,扎实谋划储备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对主导产业匹配性强的工业项目。抓紧抓牢新建项目,围绕项目的立项、用地、环评等关键环节,有针对性的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快推进续建项目。强化全流程跟踪、全过程管理,提高项目“四率”,确保项目尽快达产稳产增产。
五、质量品牌优化提升工程
(一)大力提高质量控制技术水平。
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改造技术装备,引进国内外先进质量控制技术,加强过程控制,完善检验检测,夯实产品质量基础。引导和鼓励企业采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创新质量控制技术,实施系统化质量管理,开展质量标杆评选,举办质量安全诊断与辅导等培训、提高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
(二)鼓励制造业企业争创奖项。
培育壮大制造业知名品牌,鼓励和引导企业争创中国质量奖、自治区主席质量奖、市长质量奖等,推进“一带一路”认证认可等国际合作互认。树立一批企业质量标杆,发挥质量标杆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对首次获得中国质量奖、中国质量奖提名奖、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及首次成功获得注册(认定)地理标志的机构或组织,给予一定奖补。加强产品标准化建设,支持有实力的企业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提升企业市场话语权和行业竞争力。
(三)实施“品牌强市”战略。
开展邕系品牌振兴行动,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开展“老字号”品牌企业振兴行动。提升企业境外商标发展能力,鼓励企业持自主商标品牌出口产品,有针对性地开展商标品牌海外布局,推动中国—东盟知名品牌互认。支持企业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运营模式创新等方式,提升南宁市品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南宁产品”向“南宁品牌”转变。
专栏5-3 质量品牌建设
邕系品牌打造工程。鼓励高新区、经开区等有条件的产业园区创建国家和自治级“知名品牌示范区”“质量提升示范区”“区域品牌建设示范区”。分类指导企业实施名品名牌发展战略,发挥商标品牌引领作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质量、服务水平、企业文化等全面协调发展。打造知名品牌,提升“皇氏”“美斯达”“南南”“博世科”“西牛皮”等南宁制造商标品牌在国内外品牌价值排行榜位次和上榜数量;推动“多丽”“铁鸟”“贺欧”等广西老字号创新发展;支持横州市茉莉花等国家地理标志推广应用,鼓励上林丝业等区域优势产业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以南宁优质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创造、运用和保护为抓手,用工业的理念谋划推进品牌产业发展升级,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专用标志与工业互联网标识有机结合,为企业品牌提供一物一码防伪溯源平台,助力企业增强品牌影响力。
邕系产品宣传推广行动。组织开展产品线上线下展销推介活动,建设完善南宁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广西工业品开拓市场综合服务平台”,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各类博览会交易会,全力打造南宁面向东盟的外贸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助推企业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
六、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工程
(一)推进产业用能结构优化。
严格淘汰落后产能,强化部门联动,以能耗、环保、质量、安全、技术为综合标准,多部门、多渠道依法依规协同推进我市落后产能的有序退出。对达不到安全、环保、节能、水耗、效益等行业先进标准要求的企业,采取差别化政策措施,倒逼低效产能退出。严格执行节能审查制度,把好项目用能准入关,切实从源头上提高新上项目能效水平和控制高耗能行业能耗不合理增长。加强节能审查与能耗“双控”工作的有效联动,坚持控制能耗与服务经济发展相结合,保障新兴产业合理用能。新上项目严格执行国家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措施,严格控制新增产能、能耗总量,坚决遏“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大可再生能源利用力度,尽可能采用清洁、可再生能源,进一步优化园区能源结构。
(二)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
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传统产业技术升级、设备更新、数字化和绿色低碳改造。全面推进火电、制糖、造纸、化工传统高耗能行业节能技术改造,编制主要高耗能行业节能技术改造实施方案,分行业推行节能技术改造。重点实施锅炉、电机、变压器、风机水泵、空压机系统等通用设备能效提升工程,强化重点用能设备节能管理,进一步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水平。鼓励企业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对标国内同业标杆,应用节能与清洁生产技术,实施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
(三)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积极开展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的创建和评价。健全完善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在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广泛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促进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加快园区生态化、绿色节能化改造,大力创建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园区。培育一批绿色制造服务机构和系统集成供应商,开展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节能诊断、资源综合利用咨询等服务。组织实施重点行业能效、水效领跑者行动,强化“节能监察+节能诊断”,引导企业对标达标。
(四)推进“双碳”战略绿色发展新模式。
加快建设南宁市能源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依托“智慧南宁·政务云”,推动重点用能单位按要求如期完成能耗在线监测端系统建设并接入平台,实现能耗数据在线实时、自动采集。依托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加快推进与自治区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动态监测区块链存证服务平台的接入,实现资源共享。加快推进中国—东盟“碳中和”数字丝绸之路共建共享平台建设,打造低碳绿色一体化高质量创新发展生态体系,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和产业园区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
(五)推进可再生能源建设。
按国家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方案的要求,积极协调落实屋顶资源,引导列入试点地区的横州市、兴宁区开发建设屋顶光伏的积极性,拓展园区标准厂房屋顶光伏规模,扩大屋顶光伏市场空间,并结合我市风力资源分布特点,切实做好全市风电项目建设,积极拓展消纳空间,协调电网企业加强配电网升级改造和接网服务,切实保障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上网接入需求,做到“应接尽接”,确保超额完成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获取可抵扣的能耗。
专栏5-4建设“碳中和”平台
充分认识构建“碳中和”平台对于面实施强首府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参与市构建中国—东盟“碳中和”数字丝绸之路共建共享平台工作,完善中国—东盟产业合作数字中心等系统应用场景,逐步建设“碳中和”创新发展生态体系,确保平台建设“高起点起步、高标准建设、高水平发展”。
七、信息化建设赋能工程
(一)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
增加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地位和出口带宽,提供优质的国际通信服务。配合开展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提高网间流量疏导能力和互通效率,实现与国内数据高速传输。高标准建设面向东南亚国际通信枢纽和国际光缆,推动光纤宽带网络的优化升级,推进IPv6规模部署应用。推动云计算基础设施升级,对接东盟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培育完善的云计算产业链和新兴业态。研究推动设立超算中心,鼓励和支持企业在东盟国家建立云计算中心。加快中国—东盟大数据产业集聚基地建设,吸引和推动国内外龙头企业入驻基地,建设高水平数据中心集群,构建超级算力和存储平台,带动大数据产业发展,打造国际互联网转接/交换中心和国际大数据先行先试政策试验区。
(二)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
围绕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打造一批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和数字产业集群,推动一二三产业数字化转型。聚焦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地理信息等上下游产业,从强链补链延链入手,通过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培育壮大本土企业,带动硬件制造、软件开发、信息服务等重点产业发展,打造数字经济引擎。发挥本市电子信息制造业集聚优势,积极促进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型业态,推动5G、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政务服务、医疗健康、食品安全、物流、金融、工业、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和交通旅游等领域的应用。深化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开展工业大数据优秀产品、服务及应用案例的征集与宣传推广,支持工业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支撑智能制造和工业转型升级。加快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积极参与中国东盟数字领域规则、标准制定和东盟智慧城市网络建设,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信息通信枢纽和数字经济合作新高地。
(三)增强智能制造支撑能力。
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铝精深加工、制糖、绿色家居等领域推进工业企业采用智能装备、先进工艺和信息化管理系统等方式进行智能化技术改造,推动关键工序自动化、关键岗位工业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管理智能化,推广智能生产线、车间、工厂,引导制造业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加快形成一批体现本市技术优势和产业特色、有利于智能制造新模式广泛应用的先进标准。加快推广协同研发、众包设计、供应链协同、柔性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O2O定制等网络化协同制造模式,显著增强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大力发展智能化解决方案服务,培育一批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为制造业企业开展智能制造诊断服务,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四)推进工业互联网应用。
构建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拓展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加快建设适用于工业互联网高可靠、广覆盖、大带宽、可定制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企业内网标杆网络,打造“5G+工业互联网”园区网络。持续开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建设,加快推动标识解析核心软硬件产业化,加强标识规模化应用推广,重点面向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建筑、物流、制糖、食品等领域打造和推广集成应用和创新应用。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融合应用,重点推进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高端铝材等行业工业互联网行业示范平台建设,推动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培育形成一批省级以上应用标杆企业和一批面向特定行业和特定场景的工业APP。促进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叠加、打造“5G+工业互联网”标杆样板工程。强化安全防护能力,提升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和态势感知等安全技术保障平台服务能力,有效保障网络设施、平台、工业应用程序安全。
专栏5-5 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项目建设
5G网络设施和应用推广项目。实施新一轮5G基站建设计划,扩大全市5G网络覆盖面。加快南宁5G创新应用,实施5G智慧交通、“5G+工业互联网”等5G行业应用试点示范,推动工业企业生产组织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在新能源汽车制造、铝加工等重点领域建设基于5G网络的工业互联网,开展标识解析、设备远程运维、机器视觉检测、移动机器人导航等应用。重点建设中国—东盟5G创新产业园、蜂巢信息数据产业园、大数据智能服务呼叫中心基地等,将南宁打造成为中国十大5G标杆城市。建设“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产业园区,大力支持广西泛糖科技有限公司的基于糖产业链的智慧管理平台、广西建工云建材智慧制造服务平台等示范项目建设。
新型数据中心建设项目。发展与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基建”相融合的新型数据中心,以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中国移动(广西)数据中心、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五象远洋大数据产业园、中国电信东盟国际信息园、润建·五象云谷云计算中心、浪潮集团东盟运营总部、迈越数据中心等建设,着力打造中国—东盟大数据产业集聚基地。积极推动国家部委数据存储、容灾备份及区域大数据中心落户我市。
八、“两业”深度融合工程
(一)推动重点行业“两业”深度融合。
围绕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产业开展“两业”融合发展试点工作,形成一批创新活跃、效益显著、带动效应突出的深度融合发展企业、项目和集聚区。支持电子信息制造企业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服务,推进智能工厂建设。推动装备制造企业向系统集成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支持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现代物流、汽车金融、营销服务等专业化服务。以服装、家居等产业为重点,发展规模化、个性化定制。加快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培育和引进一批工业互联网服务商,推动服务商与企业精准对接,构建应用服务体系。
(二)提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大力发展高端化、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效联动,延伸工业产业链条至服务领域。发展东盟大宗原材料供应链服务、广西大宗工业原材料(铝、白糖)供应链集成服务,打造重要的物流集散基地。加强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健全完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概念设计、结构优化、产品展示、原形设计等工业产品设计,积极推动有形产品设计到“体验设计”“非物质设计”等无形产品的设计,全方位提升产品力的创新设计。优化生产性服务业的内部行业结构,重点发展研发设计、创业孵化、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科技咨询服务、科技金融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推动服务业产业结构再升级。
(三)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培育供应链管理新模式,提升信息、物料、资金、产品等配置流通效率,推动设计、采购、制造、销售、消费信息交互和流程再造,加快打造现代医药和农产品流通供应链,推动中国(南宁)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培育跨境电商供应链。鼓励工业互联网新模式,以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发展应用平台体系为重点,鼓励和支持富士康、南南铝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应用推广,加快推进信息化工业化融合发展。发展服务衍生制造新模式,鼓励电商、研发设计、文化旅游等服务企业,发挥大数据、技术、渠道、创意等要素优势,通过委托制造、品牌授权等方式向制造环节拓展。
第六章 保障措施
坚持改革创新,加强协调配合,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工作举措,建立灵活高效的实施机制,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一、强化组织机制保障
(一)加强组织协调。
南宁工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指导全市推进工业振兴各项工作,协调解决工业振兴的重大问题。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依据“建链、补链、强链、延链”要求,按照“一个链长、一个智库、一个产业平台、一个资本平台、一套产业政策”的工作推进机制,加快实施南宁市新兴及优势产业链链长制。各县(市、区)、开发区建立相应的工作推进机制,各县(市、区)党委、开发区党工委主要负责同志定期召开工业专题会议,听取工业招商引资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工业重大问题;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每月定期召开工业推进会议,推进重点工作,解决项目建设存在问题;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明确一名副职领导分管工业工作。建立完善全市工业运行监测调度机制,提高调度分析的精准性、科学性、时效性。
(二)强化监督考核。
制定完善工业振兴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按照科学引导、分类指导、突出个性、方便操作的原则,对各县(市、区)、开发区工业发展实行科学化考核。制定完善园区考核评价办法,实行要素指标、支持政策与评价结果直接挂钩的考核机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依得分排名对相关县(市、区)、开发区实施奖惩,推动县区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结合年度工业发展目标确定国有平台公司投融资、园区或工业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工业专项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任务,下达相应考核指标并完善奖惩办法。
(三)完善项目推进。
建立完善“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竿子插到底”的重大项目推进和落实机制,主动跟踪服务,积极为项目和企业解决用工、能源要素需求、物流运输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实行市、县(市、区)、开发区领导联系重点工业项目制度,实行项目建设分级推进责任制“定人员、定职责、定时间、定进度”。深入开展“市领导联系重大项目、服务重点企业”活动,加强对重点园区、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的支持和服务,全力解决工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重点问题,推进签约项目早日开工、在建项目早日建成、投产项目早日达产。
(四)强化队伍建设。
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培养工业管理人才,打造一支爱工业、懂工业、善于抓工业的干部队伍。把强工业工作纳入“四个一线”选人用人范围,选派干部到一线服务企业发展,以及到自治区直属部门挂职锻炼,培育一批德才兼备、担当实干的工业行业管理干部,及时充实到县(市、区)、开发区工业管理岗位或其他重要岗位上进行锻炼培养。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干部,在选拔任用和职级晋升中给予优先考虑。
二、有效保障工业用地
(一)拓展工业发展空间。
保持工业用地总量稳定,在不改变成片工业用地用途的情况下,合理调控工业用地转换功能。适度提高工业用地占整个城市建设用地比重。利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契机,拓展工业发展空间,增加工业用地总量。到2025年工业用地占全市城镇建设用地总量达到20%以上。确保全市园区每年出让工业用地面积占总出让用地面积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60%。建立工业主管部门参与城市规划会商制度,保证工业用地空间稳定性和充足性。
(二)实施重点园区工业用地储备制度。
加强各县(市、区)、开发区等工业用地储备主体协调,完善工业用地储备结构,保证连片大面积工业用地储备。各县(市、区)、开发区拓展补充耕地途径,通过实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增加垦造水田占补指标,保障工业项目用地水田指标。通过资源整合,重点解决高新区石埠片区、吴圩空港经济区、南宁现代工业园、邕宁新兴产业园、东部产业新城等工业发展空间问题。
(三)加强存量土地的高效利用。
鼓励企业在不新增建设用地前提下,开展“零土地”技改,鼓励综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在城市用地调整中,工业用地继续用于工业方向,按“工改工”方向进行调整。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在工业用地、仓储用地上对工矿厂房、仓储用房进行改建、扩建和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容积率、建筑密度的,不再征收土地价款差额。允许制造业企业的工业物业产权按幢、层的固定界限为基本单元分割,用于引进相关产业链合作伙伴的产业项目。允许条件成熟产业园区内的高标准厂房和工业大厦按幢、层等固定界限为基本单元分割登记,进一步完善园区产业链条。对城市更新用地发展新型产业(包括M0产业用地)按照新型产业用地政策计收土地出让金。
三、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一)加大财政性资金投入。
加强资金筹措,逐年增加工业发展资金额度,统筹安排财政资金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落实好“桂惠贷”等政策,引导信贷资源向工业企业倾斜。鼓励金融机构与市“两台一会”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合作,加大“两台一会”财政配套资金规模,推动与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精准对接。加快南宁市中小微企业应急转贷资金(重点工业企业应急转贷专项资金)运作,以适当的优惠利率帮助企业缓解银行贷款到期续贷的资金压力。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覆盖面,加大中小企业融资增信服务力度。扩大全市技改资金规模,加大各县(市、区)、开发区配套资金支持力度,由“两台一会”以增信、风险补偿等方式,撬动金融机构、担保资金对工业技术改造项目进行支持。建立财政对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强化财政科技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激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
(二)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
充分发挥政府性投资基金作用,运用直接股权投资、设立专项子基金等方式加大工业领域投入。整合国有平台资源,做大做强南宁产业发展基金,大力支持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国有企业、社会资本发起设立各类投资基金,推动设立南宁市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基金。加快构建覆盖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全生命周期,由种子基金、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产业基金等构成的投资基金体系。支持“基地+基金”模式发展,即基金通过投资、并购等方式承接先进制造业转移,将科创企业、高科技企业引进南宁投资,基地为被投资企业提供空间载体和资源,企业在基地进行项目生产。
(三)提升融资服务平台功能。
着力提升市属国有投融资平台融资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信用等级。支持国有投融资平台有效运用政策性贷款、企业债券、中票短融、金融租赁等融资方式或工具,广泛汇聚资金,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国有投融资平台壮大担保实力、创新担保模式、拓展融资渠道、夯实风控基础等工作,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推动南宁市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与南宁产投集团、南宁城投集团等国有投融资平台通过盘活资产、增加注册资本等方式开展深入合作。进一步增强国有投融资平台服务招商引资的能力,在产业引导、园区招商、要素保障、企业混改等方面更好发挥作用。支持南宁产投集团、南宁城投集团通过资本招商引进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南宁交投集团、南宁城投集团参与县(市、区)工业园区开发建设。
四、加强产业人才引培
(一)加大领军人才引培力度。
大力培育和引进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海内外领军人才及其创业创新团队、高端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继续实施顶尖人才“突破计划”,立足本市实际,通过项目合作、技术开发、科技咨询、学术交流等方式引进国内外院士,围绕我市先进制造业创新需求,在重点产业园区、行业龙头企业等加快建设高层次人才协同创新中心。实施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邕江计划”,面向国内外引进、培育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引领产业发展、带来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建立市场化柔性引才机制,实施“柔性用才、项目引才”,设置专家指导岗位,支持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和重要科研创新平台柔性引进发展所需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形成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
(二)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发展。
加快推进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等区内高校在邕建设产教融合基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支持市属职业院校完善中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技术类型本科教育的科技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培养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传统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人才。深化“引企入教”改革、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强化企业职工在岗教育培训。针对重点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工匠创新工作室,实现重点企业工匠创新工作室全覆盖。打造技能大赛品牌,选拔一批“南宁工匠”。在有条件的地区设立人才、智力、资金、服务等创新要素高度集聚的工匠型技能人才试验区,加快高端工匠集聚。
(三)培育优秀企业家和管理人才。
弘扬企业家精神,健全促进企业家健康成长激励机制。培养一批科技型、创新创业型企业家。引导和激励企业家开展技术升级、产品升级、企业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健全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引进机制,引进制造业发展急需的战略规划、资本运作、科技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组织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自主培训,加快培养造就一批职业素养好、市场意识强、熟悉国内外经济运行规则、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战略管理能力的优秀企业领军人才。加强对基层行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形成基层到高层结构合理完善的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建设体系。
(四)完善人才扶持政策。
用足用好全市各级人才政策。在人才引进、培育、资助、评价、激励、服务保障等方面出台更加有力、操作性更强的政策措施,打造良好人才创业创新环境。对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按照上年度个人对地方经济贡献进行补贴。加大人才公寓保障力度,采取政府投资建设、盘活利用闲置资产、用人单位自建、按比例配建、市场筹建等方式多渠道筹集和建设人才公寓,人才公寓租金享受优惠待遇。简化外籍人才停居留手续,建立市场认定外籍人才申请在华永久居留机制。
五、加强市场扶持力度
(一)加强新兴产业产品市场培育。
围绕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能安防、智慧治理、智慧交通等领域,从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要素供给、公共产品(服务)提供、解决方案遴选、重大活动举办、特许经营许可、市场应用推广等维度,构建与新经济发展高度契合的应用场景和延伸场景,通过场景供给培育应用市场,为新经济企业提供入口机会。
(二)加大本市新型、优质产品推广应用。
支持南宁市创新产品、名优产品纳入广西自治区名优产品推荐目录,组织企业积极申报。通过政府采购政策优先支持目录产品在政府性投资和采购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完善全市首台套、首批次保险补偿制度,运用政府订购、首购、首台套等方式,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应用本市企业生产的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车辆、创新型药物、新材料等产品,及时将符合条件的本地企业纳入政府采购目录。鼓励国有平台公司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本地产品,力争本地产品占比率每年提升3%。鼓励本市生产的创新药物优先纳入市医保目录,本市医疗机构优先使用。鼓励设立于本市的院校逐步实现食品原料采购本地化。鼓励工程总承包企业采购优质南宁产品,按照采购额或比例给予相应奖励。
(三)促进本地产品供需有效对接。
实施“重点企业市场开拓”工程,编制市,县(市、区)、开发区两级重点服务企业名单,帮助企业促销促产。搭建本地产品供需对接平台,开展工业产品线上线下展销推介。支持建立制造企业和优质电商平台联动提质,推动南宁制造企业成为优质电商平台供应商,对电商平台给予一定奖励。推动本市企业横向协作、互采互购,建立供需双方长期采购关系,提高产品本地市场占有率。支持鼓励企业参与境内外展销,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加快开拓海外市场。健全消费宣传推介和信息引导机制,加大对本市新兴产业、新型产品的宣传力度,促进供需有效对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
六、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一)深化审批制度改革。
降低企业办事门槛,优化办事流程,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做到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涉及企业审批事项限时办结。加快工业项目开竣工手续办理,允许工业招商项目按要求提前办理环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估等手续,实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加强工业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与排污许可衔接,推动新、改、扩建项目环评审批和排污许可证审批合并办理,实现“一次受理、同步审批、一次办结”。
(二)加强对企业家关爱。
提升企业家荣誉感,开展年度十大突出贡献企业家、年度纳税二十强工业企业、优秀行业协会(商会)评审,对一批优秀企业家典型进行宣传报道、大力推介。加强对企业家的优待保障,对政治合格、贡献突出的企业家,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为“两代表一委员”候选人选。
(三)强化对企服务联系。
实施特派员联系服务工业企业制度,实现重点工业企业全覆盖,推动政策精准落地见效,切实当好企业的“服务员”、项目的“施工员”、政策的“宣传员”。深入开展“两强两促”服务企业大行动,精准服务企业。搭建企业交流平台,定期举办重点产业链企业交流对接活动,推动上下游企业资源共享、供需互补,完善链群配套,实现共同发展。
(四)健全免检和容错纠错机制。
营造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严格保护市场主体经营自主权等合法权利,强化企业产权、企业家权益司法保护。持续优化监管服务,把监管融于服务,在服务中做好监管,切实为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除存在环保、安全、质量等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重大问题,对诚信守法企业实施企业免检制度,对轻微问题、共性问题实施提示纠错,慎用强制措施。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11月19日,西藏山南市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强清洁能源项目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送审稿),其中指出,支持输配电网建设、电网老旧设备更新,加大投资建设改造力度,提高电网智能化水平,着力提升电网接入新能源的能力。完善新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制度,建立完善新能源电力消纳责任考评指标体系和奖惩机制。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暨2024年年中工作会议要求,“提高配电网可靠性和承载力,制定加快推进配电网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持续深化配电网建设改造三年行动”“深化数字化配电网综合示范成果应用”。本刊记者围绕配电网形态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如何进一步夯实配电网供电保障的技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要怎样的配电网?如何提升配电网的可靠性、承载力和灵活性?10月16日,在《供用电》创刊40周年之际,英大传媒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召开现代配电系统技术交流会暨《供用电》办刊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现代配电系统技术与趋势展开热烈讨论。配电网成为保供和转型主战场党的二十大以来,我国
11月18日,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试行开展中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检测评审机构遴选工作的通知(市监质函[2024]492号),其中指出要求申报单位具备开展中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检测评审所需的设施、设备、资金、人力等相关资源;在相关行业领域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技术研发、标准研制、科
近日,为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有关配电网发展要求,聚焦首都新形势下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结合北京市配电网发展实际,市城市管理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徐利主持召开会议,着重围绕如何提升首都电网韧性、防灾抗灾能力、综合承载能力和推动分布式智能电网发展等方面,专题研究配电网高质量发展有
11月14日,广东江门17个新能源项目签约动工运营。活动中,恩平沙湖陶瓷城屋顶光伏项目是当天集中动工的6个项目中投资额最大的项目,也是今年广东规模最大的陶瓷厂商工商业光伏项目。该项目总投资约1.8亿元,装机容量约44兆瓦,安装屋顶光伏面积约35万平方米。项目每年预计可为厂区降低传统能源能耗约24
G225乐东至三亚段(国道G225乐东至三亚段改扩建工程“五网合一”示范段)作为全国首个公路“五网合一”示范项目,目前已完成全部前期工作,将于11月中旬进场建设。该项目起点位于国道G225海榆西线乐东与东方交界处,终点位于三亚市塔岭村,路线全长89公里,将原二级公路提升为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同步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我市资源禀赋优势和良好发展基础,将绿色低碳工业制造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成效显著,为创建“双碳”先行示范区奠定了坚实基础。一、工业经济稳健增长,绿色低碳转型加速工业规模质量迈上新台阶。
北极星输配电网整理了10月电网项目动态。10月有多个特高压工程投运。包括张北—胜利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1000千伏武汉—南昌特高压交流工程,两项特高压工程都在10月底陆续投运。10月29日,1000千伏武汉—南昌特高压交流工程开始试运行。历经七年规划建设,华中特高压交流“日”字形双环网建设终于
11月7日,山西省灵石县拟招商引资智能电网中低压输配电设备智能制造项目。规划建设的产品包括配电变压器(含非晶合金变压器、立体卷铁心变压器等)、智能高低压开关成套设备、中低压产品核心部件(含断路器等)、变压器智能组件、能效管理系统等,本项目占地150亩,总建筑面积60000平方米。预计项目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就是要适应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与新发展理念的论述,从全局性、战略性着眼,对企业数字化转型
近日,龙源电力工程技术公司顺利通过ITSS(信息技术服务标准)认证,取得信息技术服务三级资质,标志着该公司在信息技术服务领域具备了较高的专业水平和规范的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市场竞争力。ITSS资质是我国信息技术服务行业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标准之一,涵盖了信息技术服务的全生命周期,包括规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9月18日,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对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0412号提案的答复。文件明确,强化协同创新。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推动电子信息技术与新能源需求融合创新,打造“智能光伏、新型储能、终端应用、信息技术”协调发展的能源电子产业集群。原文如下:对自治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8月16日,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印发《东城区加快硅巷高质量建设行动计划(2024—2026年)》。文件指出,做强两个特色优势产业。数字文娱:以数字赋能文化消费创新发展为主线,加大数字化文娱产品和服务创新,促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数智能源:支持能源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
2024年7月1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进工作会。会议介绍了以图谱化、场景化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总体工作考虑,并就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钢铁产业链“一图四清单”工作开展情况,以及标准助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建设情况进行了报告,江西、河北地
6月13日,2024年粤港澳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第十二届粤港云计算大会暨第七届粤港澳ICT大会在广州举办,大会发布了《2024广东软件风云榜》,远光资金分析调控平台Cashinsight凭借卓越的技术创新实力以及创新推广应用的显著成效,获评“优秀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品”。远光资金分析调控平台Cashinsight
4月7日,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陕西省培育千亿级化工材料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其中提到,加强源头减碳、过程减碳、终端固碳,创建10个以上示范性绿色化工园区、绿色工厂,开展绿色化工产品认证,推进化工材料产业绿色制造体系不断完善。二是提升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并且,加快5G、大数据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日前公布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相较于上一版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划分,电气工程二级学科由5个(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增加为10个(电工理论与新
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申报工作的通知》(工信厅信发函〔2023〕243号)要求,经企业自主申报、地方推荐、专家评审、网上公示等环节,确定了184个2023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项目。
北极星电力软件网获悉,12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发布关于2023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名单的公示。原文如下:关于2023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名单的公示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申报工作的通知》(
北极星电力软件网获悉,12月11日,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关于公布山东省2023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名单的通知。文件提出,原文如下: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公布山东省2023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名单的通知鲁工信工联〔2023〕247号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有关企业(
北极星电力软件网获悉,11月30日,南昌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南昌市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8810”行动计划(2023-2026年)的通知。其中包括《南昌市电子信息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文件明确,电子信息产业链。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软件和硬件协同发展,推进产业链
广东省培育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为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制造强省建设的工作部署,加快培育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依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粤府函〔202
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发布深圳市深南电路股份有限公司电子元器件系统级组装及研发制造基地项目废气系统采购Ⅱ标中标公告,中标人为苏州汉特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中标价格865.98万元。该项目要求投标人自2019年1月1日至今独立承接过单项合同额1000万元或以上类似项目的废气处理业绩1项;自2019年1月1
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发布深圳市深南电路股份有限公司电子元器件系统级组装及研发制造基地项目废气系统采购Ⅱ标招标公告,项目资金来源为国有资金1000万元。该项目要求投标人自2019年1月1日至今独立承接过单项合同额1000万元或以上类似项目的废气处理业绩1项;自2019年1月1日至今累计承接过风量不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6月20日,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鄞州区关于大力实施“224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2023—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方案》指出,根据省市产业发展最新要求,进一步迭代完善原有产业,谋划打造以数字产业、高端装备为引
浩亭技术集团是先进的工业连接技术供应商之一,为“电源”、“信号”和“数据”三条生命线提供连接。TTI欧洲是领先的电子元器件专业分销商,也是工业、国防、航空航天、运输、医疗和通信部门制造商的首选分销商,正在将其授权销售伙伴关系扩大到欧洲地区。因此,这两家公司正在继续他们在美国的成功合
金升阳以加速国产化进程为己任,依托自身研发技术深度,正式发布元器件100%国产化的DC/DC电源模块产品:定压输入(I)F0505S-1WR3G系列、宽压输入VRA/B_S-3WR3G系列以及10-15WURA/B_YMD-xxWR3G系列。该系列可满足众多行业的替代需求,金升阳通过做出更好的电源产品,助力客户实现国产化目标。■核心优势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7月29日,嘉兴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嘉兴市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方案》指出,计划打造3个全国性先进制造业集群。1.秀洲光伏新能源集群。依托光伏材料和组件龙头企业,加快电池大尺寸玻璃、超薄玻璃、差异化组件、大面积
为切实提升挥发性有机物重点行业治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大气所汇编了炼油与石化行业、有机化工、涂装、橡胶塑料制品、电子元器件等20类重点挥发性有机物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现场检查工作指南。本期我们聚焦南京市电子元器件制造业,从VOCs治理攻坚|电子元器件制造业
北极星输配电获悉,南京市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南京市智能电网产业504家规上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449.10亿元,同比增长11.6%;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182.32亿元,同比增长33.9%。其中,工业部分规模以上企业共计406家,实现营业收入2291.06亿元,同比增长10.7%;累计完成利润总额170.00亿元,同
德国逆变器制造商SMASolarTechnologyAG今年上半年成功交付6.8GW的光伏逆变器。这略低于去年7.1GW的水平,且季度销售额也较去年相应减少4.88亿欧元。同时,SMA的EBIDTA从2400万欧元同比增至3810万欧元、EBIT从270万欧元增至1330万欧元。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