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7月1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双碳”基础研究指导纲要》。纲要中提出现有能源结构、科技和经济社会背景下的潜在路径:实现“双碳”目标的各主要路径的碳足迹、碳成本和碳效应评价模型构建;高碳领域的低碳发展路径;低碳领域碳排近零发展路径;固碳端负碳化发展路径;多路径耦合的储能技术路径量化调控研究等。
“双碳”目标变革性技术与发展路径:面向“双碳”目标的现实综合路径;新型能源体系构建路径;新能源高效安全利用的变革性技术路径;各种先进储能技术的基础研究及技术比较等。
原文如下: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是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实施“双碳”战略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应对世界大变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选择。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变革传统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促进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需要转变发展理念,立足国情,先立后破,稳中求进,科学理性,依靠科技进步,稳步建立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新格局。
实施“双碳”战略,将引发广泛而深刻的系统变革,在最大化发展和最小化排放两个临界点之间实现各要素全方位平衡和协调;需要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四个基本关系;需要厘清气候-生态系统、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科技发展和社会经济等多要素互动的复杂网络关系,优化“双碳”战略布局,重塑自然-社会-经济系统的相互关系,提高“双碳”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协调优化能力。
实施“双碳”战略,迫切需要自然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支撑。其中,当前面临的基础科学挑战与关键技术瓶颈主要体现在图1所示的六个方面:具有顶层战略意义的“双碳”路径选择和优化;支撑顶层战略的政策与管理体系构建;支撑战略决策和行动计划的科学原理与科学数据;具有核心地位的能源结构重塑;基于新型能源体系的产业结构重构;适应能源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优化。
为应对以上挑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前期布局的基础上,特制定《“双碳”基础研究指导纲要》,旨在加强上述六方面的基础研究(图1),为优化完善“双碳”战略路径、全面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提供基础性、前瞻性和引领性的科技支撑。
《“双碳”基础研究指导纲要》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广泛调研、深入研讨完成的,旨在统筹全委前期和未来的资助布局,引导各科学部深入凝练关键科学问题,科学遴选优先资助方向,着力促进多学科交叉和研究范式变革,为今后的项目资助提供方向性指导。该指导纲要也可能会随着环境目标的推进和技术路径的发展有所变化和调整。
一、“双碳”战略路径选择
总体目标:
围绕“双碳”目标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和优化等关键科学问题,建立健全全球-全国-区域-地方多层次经济社会复杂系统战略路径选择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提升随时可根据技术和资源可及性科学优化“双碳”战略路径的能力。
重点领域与优先方向:
(1)全球视野下的“双碳”目标与路径措施:国际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的最佳路径;因地制宜的、与产业结构相协调的“双碳”现实路径分析等。
(2)现有能源结构、科技和经济社会背景下的潜在路径:实现“双碳”目标的各主要路径的碳足迹、碳成本和碳效应评价模型构建;高碳领域的低碳发展路径;低碳领域碳排近零发展路径;固碳端负碳化发展路径;多路径耦合的储能技术路径量化调控研究等。
(3)“双碳”目标变革性技术与发展路径:面向“双碳”目标的现实综合路径;新型能源体系构建路径;新能源高效安全利用的变革性技术路径;各种先进储能技术的基础研究及技术比较等。
(4)“双碳”路径预测与动态优化:“双碳”路径新研究范式的构建;多层次多要素相互作用复杂网络构筑;预测系统与路径动态优化研究。
二、“双碳”政策与管理
总体目标:
围绕实现碳中和的成本、效益、风险及激励约束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不同“双碳”战略路径下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政策与管理体系,探索贯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全球气候治理机制,提升基础治理能力。
重点领域与优先方向:
(1)综合影响评估与数值模拟:碳排放与社会经济互馈机理;碳减排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估;极端气候和天气事件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估;面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气候-经济复杂系统综合评估建模及数值模拟等。
(2)碳中和经济政策与管理:碳社会成本评估;碳定价及监管机制设计;碳减排产业组织;绿色金融激励机制;宏观经济周期与碳减排协同管理;碳减排中的社会公正等。
(3)碳中和技术政策与管理:碳移除技术政策;商业模式与监管机制;颠覆性能源技术政策;碳中和技术标准和规范管理等。
(4)碳中和实施方案设计:区域协同减排方案与激励机制;重点行业协同减排方案与激励机制;二氧化碳和非二氧化碳协同减排方案;碳减排与保障经济社会安全协同等。
(5)气候适应策略研究:气候适应能力评估和宏观策略;企业和居民适应行为及策略;气候适应技术与政策管理等。
(6)气候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气候治理机制;国际碳泄露评估及对策;国际气候治理与合作;国际低碳技术和资金政策;碳中和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等。
三、科学原理与数据
总体目标:
围绕气候变化与碳循环的互馈机制及气候变化的敏感度等关键科学问题,构建“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双碳”观测与数据系统,发展新一代地球系统模式,实现碳排放空间的准确预估,为“双碳”战略路径的选择和优化提供支撑。
重点领域与优先方向:
(1)“双碳”背景与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敏感度;气候弹性与阈值;碳中和措施的气候效应;“双碳”路径对未来气候的影响等。
(2)碳循环及其与气候变化的互馈:自然碳汇的形成与维持机制;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的互馈机理;不同温室气体的协同效应;不同温控目标的排放空间评估等。
(3)新一代地球系统模式:基于多层次复杂结构网络的新一代全球及区域地球系统模式关键子系统研发;数据同化方法与相关技术研发;通用支撑技术研发等。
(4)观测与数据:陆地碳循环参数立体化观测;海洋和近海碳循环参数立体化观测;温室气体观测与反演;排放因子数据库及高分辨率排放清单等。
四、能源结构重塑
总体目标:
围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构建和优化等关键科学问题,突破可再生能源规模发展、核电安全高效利用、智能电网调控、各类储能等关键技术背后的基础科学瓶颈,研发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能量储存和转换特性的材料与器件,支撑从化石能源为主向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转型。
重点领域与优先方向:
(1)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高效生产及大规模并网构建的理论与技术;滤储、电网智能高效调控体系构建;多能互补模块化体系构建;多能多附加值利用原理;地热资源高效利用原理等。
(2)核电共性关键技术:低品位核资源开采理论与技术;高性价比核安全体系构建;利用可控高反应性快中子干式核嬗变-增殖-产能的可调燃烧机制;核燃料全闭环循环体系构建;抗快中子辐照材料研制;可控热核聚变机制;高效热发电原理等。
(3)氢能等二次能源与低碳化工协同体系构建:化石能源低碳高效制氢原理;氢能“制储输用”一体化产业体系构建及关键材料研制;高效经济的氢燃料电池的过程机理;高值流程制造业体系构建等。
(4)电网调控及储能配套理论:水力智能电网调控原理;水电快速启动、经济长寿固定电池机理;间歇性可再生能源智慧调配机制;电热氢多源储能系统构建理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途径等。
(5)移动储能电源及交通应用:移动电池的高效安全利用原理;锂资源高效开采理论;高效储能材料研制;高效相变储热材料研制等。
(6)能源资源综合开发与固碳:陆相油气等能源资源高效勘探开发原理;煤炭清洁化利用机制;二氧化碳高效驱油机制;地质碳捕获与碳封存原理;水电资源综合开发原理等。
(7)碳中和能源结构动态优化:重大变革性技术预判;能源革命关键技术评估;转型风险评估与关键环节优化等。
五、产业结构重构
总体目标:
围绕碳氢氧化学键重构、工艺过程与系统、材料结构调控、电气化流程、智能化管控等关键科学问题,以绿色碳科学理念及多层次、多尺度研究范式,探索石化、冶金、建材、交通等产业的全生命周期碳减排机制与转型路径,实现基于未来能源结构和供给方式的产业重构与技术突破。
重点领域与优先方向:
(1)低碳流程工业:低碳化学化工过程耦合机制;绿氢炼化流程调控机制;碳基资源催化转化机理;电化学零碳负碳机制;全废钢电炉流程高能效与品质耦合原理;低碳流程再造的物化原理与调控机制等。
(2)低碳建筑体系:碳酸盐分解耦合原位还原机制;绿氢及生物质燃料替代过程机制;冶金废渣利用机理;柔性智能碳中和建筑设计与运行维护机制等。
(3)绿色交通体系:车辆体系能效提升与减排策略;新能源汽车关键材料与系统优化机制;基于交通大数据的运输结构优化机制等。
(4)产业低碳转型路径:产业低碳转型新技术路径选择策略;氢基流程与电气化流程变革路径;智能控制与资源循环利用的全产业生态系统等。
(5)碳化工与碳利用:基于绿色合成理念的人工光合作用机制;二氧化碳化工转化途径机制;生物质碳氧结构联用高效定向转化;熔盐电解耦合固碳机制等。
(6)低碳工业智能化:大数据和机理分析相结合的工业碳排放智能预测与溯源;生产全流程智能低碳运行控制机制;工业低碳制造的协同优化机制;重大耗能设备智能低碳运行控制机制等。
六、生态环境优化
总体目标:
围绕“双碳”目标、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互馈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生态系统碳汇巩固和提升的科学原理及适应能源和产业结构变化的生态环境优化措施,评估“双碳”目标下的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成效、生物安全、生物多样性和人群健康效益等。
重点领域与优先方向:
(1)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精准计算及预测:陆地生态系统(森林、草地、农田、灌丛)全组分碳源汇的精准评估与比较;人为管理措施下和气候变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潜力评估等。
(2)陆海生态系统碳汇稳固:生态系统碳汇的稳定性及维持机制;生态系统碳循环动态过程与驱动机制;国家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碳汇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碳汇巩固协同的理论与技术原理等。
(3)陆海生态系统碳汇提升:生物和生态系统碳捕获、利用与封存前沿技术;区域生态工程增汇原理与效应;生态工程增汇技术的模式系统集成;生态工程增汇效益及区域示范;碳汇国土空间管理的科学基础等。
(4)治污增碳和减污降碳协同:固碳减污微生物分子机制及应用设计;农业“双减”与“双碳”关系;农业种植系统减排增汇与粮食安全;海洋污染防治与蓝碳增汇原理与技术;城市污染防治与降碳增汇等。
(5)“双碳”目标与生物安全:植物高效光合固碳机制与分子设计;新型高光效生物碳捕获与利用;生物入侵和迁移与碳汇;有害生物流行与碳汇;“双碳”目标下的生物安全评估等。
(6)“双碳”目标与人类健康:碳中和与人类健康收益及潜在风险;碳中和行动的新型污染物的健康危害;人群病原生物流行的监测及健康风险预警评估;极端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风险等。
图1 《“双碳”基础研究指导纲要》重点研究方向概览
在“双碳”目标约束下,实现发展与减排、整体与局部、长远目标与短期措施、政府与市场等多层次复杂网络系统的优化与调控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北极星储能网从爱企查获悉,11月27日,中广核新疆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张华,注册资本150亿元,经营范围含风力发电技术服务、太阳能发电技术服务、储能技术服务、节能管理服务等。据股东信息显示,该公司由中广核风电有限公司、国新发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广核太阳能开发有限公司共
11月29日,由高特电子主办、北极星电力网与北极星储能网承办,“探索#xB7;共生#xB7;向未来”G2.BMS新品发布会暨战略伙伴发展大会在杭州隆重召开。为冲破储能安全桎梏,护航新型储能全力高质量增长,高特电子以多个“全球首创”底层技术,重磅推出三款储能新品,助推储能安全防护技术再次升级!今年以来
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也是重要的清洁能源外送基地。2023年,我国新能源发电量为1.47万亿千瓦时,其中近五分之一来自西北。因新能源发电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其波动性和间歇性特点将给电网消纳及稳定供电带来挑战。当前,大规模部署具有灵活调节能力的储能系统,已成为平抑新能源发电波动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1月30日,广东思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披露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对公司业务、产品应用领域、未来战略布局等问题进行了回答。公司产品主要应用在哪些领域?答:公司主要产品为石墨散热片、导热垫片、热管、均温板等热管理材料,可广泛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
11月28日,由武汉大学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主办,中国产业促进会支持的“珞珈讲坛与大储能生态构建高端闭门会”隆重举行。在院士专家、协会领导和各界代表的呼吁与见证下,20家来自行业优秀企业、知名高校与科研院所以及专业化人才与金融服务机构的企事业单位共同发起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成立倡议。
文|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作者:陈海生,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其核心是能源结构转型。能源结构转型是指由化石能源为主逐步转变为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新型能源体系,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近日,国家电投发布国家光伏储能实证实验平台(大庆基地)最新数据。经过了近三年运行,储能产品应用实战效果正在拉开距离。据悉,国家光伏储能实证实验平台(大庆基地)于2021年11月启动试运行,2022年1月正式运行,该平台计划近60亿元,分五期建设,整体规划布置光伏储能实证实验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1月28日,中国核建发布关于落实“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的公告,表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未来产业,推动资源配置、组织结构等向深远海风电、新型储能、抽水蓄能、低空经济、新材料、大数据、算力、数字化基础设施等领域发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企业市场空间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1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拟纳入绿色技术推广目录(2024年版)的技术清单》。项目清单包括储能技术部分如下:1、技术名称:百兆瓦级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工艺技术内容:采用自主研发的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突破了100~300MW级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全套核心技术,完成了国际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储能系统正从传统的辅助工具发展成为保障电网稳定性和提升可再生能源渗透率的关键技术装置。储能系统不仅能在电力市场中提供灵活的负荷调节、频率调节和备用电力等服务,还为优化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提供了现实的解决方案。随着这些需求的增加,储能项目的开发也从简单的技术应
11月27日上午,上海电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吴磊同来访的河北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河北建投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曹欣举行会谈,双方就拓展合作领域深入交换意见。吴磊对曹欣一行的来访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上海电气能源产业板块的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吴磊表示,上海电气和河
“贵企业主要负荷都是‘高精尖’生产设备,对电能质量要求高,我们建议结合敏感设备耐受能力,开展分层分级综合治理。”国网湖北电科院专家团队受邀来到湖北华鑫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开展电压暂降治理工作时表示。湖北华鑫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手机光学镜头和车载、医疗类光学镜头的生产加工,生产链上
政策原文:《江门市推进分布式光伏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30年)》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2月2日,广东江门市发展和改革局印发《江门市推进分布式光伏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30年)》。强调开展“分布式光伏+储能”应用试点,减轻电网消纳负担,促进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加快光伏储能设施建设,鼓励光伏电站合理配置储能系统,为电力系统提供容量支撑及一定调峰能力。
12月1日,吉林中车四方所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就储能系统直流侧总装采购开启竞标,采购范围包括集装箱储能系统10套、储能电池舱32套。PN-CB-0100-2024117147竞标公告(项目编号:储能系统直流侧总装采购)项目所在地区:松原市一、采购条件本竞标项目采购人为吉林中车四方所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资金来
日前,行业媒体与致力促进美国国内内容投资税收抵免(ITC)交易的平台——税收抵免交易生态系统Crux公司和采购平台Anza公司高管进行了探讨,以了解有关投资税收抵免(ITC)等激励措施在美国储能市场的应用情况以及变化。根据美国政府发布的《通胀削减法案》,如果部署的项目符合美国国内制造要求,则可
11月29日,中盐内蒙古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燃煤自备电厂可再生能源替代项目电化学储能、PCS及变压器设备采购招标公告发布,项目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采购储能系统的电池系统(含电池管理系统)、升压变流系统、配电系统、监控系统等设备。要求投标人近三年(2021年1月1日至今)有类似规模的储能系统成套设备
近日,阿塞拜疆能源部同南方电网国际(香港)有限公司、电建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在COP29框架下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该文件规定中阿在抽水蓄能系统(PHS)、电池储能系统(BESS)、高压直流输电系统(HVDC)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传输、分配和数字化技术等领域开展合作,成立管理委员会和工作组,以加强协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2月2日晚间,天宸股份发布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天宸科技于2024年9月23日收到宁夏益洋绿储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夏益洋”)发来的《中标通知书》,天宸能科递交的闽宁绿电小镇益洋绿储100MW/200MWh共享储能电站项目储能系统集成投标文件已被接受,天宸能科被确定为中标
11月29日,广东粤水电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就“布尔津县电化学200MW/800MWh独立储能电站项目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采购”进行公开招标采购,项目位于新疆省布尔津县,项目采购200MW/800MWh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包含但不限于:磷酸铁锂电池、变流器(PCS)、变压器(如有)、交直流汇流设备、电池管理系统
近日,中国电气装备所属山东电工电气液流储能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电工液流储能)签约国能青海0.5MW/2MWh全钒液储能系统集成项目,实现中国电气装备全钒液流储能系统集成业务在青海区域市场业绩突破。该项目坐落于青海省海西州锡铁山镇,作为“宽时间尺度多类型构网型储能系统研究”实证项目,新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2024年11月27日,SolarEdge公司宣布,由于业绩疲软,将停止其储能部门的所有活动。这一决定将导致约500名员工被裁员,约占公司员工总人数的12%。他们将在2025年上半年被解雇,其中大部分的员工在韩国。SolarEdge在2024年第三季度的销售额和收益远低于预期,净利润亏损12.1亿美元,而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1月13日,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公司移动储能设备开标,共有六家企业参与投标,报价分别为261~297.198万元。其中金盘科技为第一名、含税报价291万元,随后分别是南京鹏德软件、上海领航国创储能、上海沪熙工厂建设、深圳市新源电力科技、以及江苏威腾能源。此前的招标公告显示,西部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0月11日,中国石油集团济柴动力有限公司80MWh移动储能系统电气分部件框架协议招标公告发布,采购容量为80MWh,电池采用不低于314Ah的磷酸铁锂电池,项目采购预算3540万元(含税),折合单价0.443元/Wh。招标范围:为配套80MWh移动储能电站,24套移动储能单元,每套移动储能单元容量
2024上半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首次超过100GWh,功率规模和能量规模同比均增长71%。在新型储能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移动储能凭借其高度的灵活性和可移动性,正引领着能源存储与利用的新革命,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无论是偏远地区、临时活动还是紧急情况,移动储能车都能迅速响应,即时提供储
北极星储能网讯:9月10日,海南省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发布关于接受台风“摩羯”救灾捐赠的公告,其中提出,目前,灾区紧缺发电机、水泵、可移动储能设备、长续航LED照明灯等物资。捐赠物资由海南省红十字会、海南省慈善总会接收。原文如下:海南省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关于接受台风“摩羯”救灾捐赠的公告
广铁集团11日介绍,首批移动储能电站11日在海南铁路跨海列车上线使用,这在全国尚属首例。该移动储能电站的使用,相当于为跨海列车安装一个“大型充电宝”,将解决列车在跨海渡轮停电作业时车厢内温度过高的难题,让旅客乘车体验更舒适。跨海列车最大的特点是列车需要乘船过海。当列车乘船过海时,旅客
近年来,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能源转型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和一致行动。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能源转型的重要抓手,可再生能源呈现出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高质量发展新特征。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受天气、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发电的波动性较大,给电网的稳定性带来了一定挑战。储能系统能够灵活调
6月13日,第十七届(2024)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SNECPV+)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盛大开幕。欣旺达能源科技于展会首日重磅发布10米级一体式移动储能车“欣纪元”。这是截至目前行业内首款液冷、10米级全球最大容量的移动储能车。发布会现场10米级全球最大容量移动储能车采用自研314Ah电芯2MWh容量行
随着储能的蓬勃发展,如今储能的功能性需求已经为各类场景所广泛应用。然而当下储能大都为“固定式储能”,如果储能可以“跑起来”,主动来到需求者身边,便会发挥更大作用,满足更大细分场景,形成新的细分市场,在这种情况下,移动储能应运而生。10米级全球最大容量,业内首款液冷移动储能车面世!一
近年来,广州环投集团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途径,通过利用潜热进行储热和放热,并以移动储能供热车的形式实现对用户的供热,不断拓展“发电+”绿色发展新模式,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移动储能供热车打破传统,提升热能利用效率移动供热系统主要由热源、充热、蓄热运输和放热等
近年来,广州环投集团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途径,通过利用潜热进行储热和放热,并以移动储能供热车的形式实现对用户的供热,不断拓展“发电+”绿色发展新模式,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移动储能供热车打破传统,提升热能利用效率移动供热系统主要由热源、充热、蓄热运输和放热等
继2024年3月15日合资设立江西米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后,5月27日江西亚华旗下泰全资本又独家领头江西米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天使轮投资,增资股份比例为10%,投资金额为1000万元人民币。增资金额全部用于移动储能产品的市场开发及渠道招商。江西米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国内专注于移动储能赛道的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