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输变电工程政策正文

甘肃酒泉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建设玉门、金塔两座750千伏变电站等电网工程

2022-08-30 11:17来源:酒泉市人民政府关键词:电网建设变电站电网工程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伏一、二通道工程和河西750千伏第三通道工程建成投运。至“十三五”末,全市累计建成750千伏变电站4座,330千伏变电(升压)站27座,110千伏变电(升压)站137座,35千伏变电(升压)站98座。省际间电网联络不断强化,酒泉750千伏电网形成南北两条主干道,西联新疆电网,东联甘肃主网,南联青海电网,南北两条主干道通过敦煌-沙洲两回线路互联;330千伏电网以敦煌、沙洲、莫高、酒泉750千伏变电站为枢纽点形成分片合理、相互联络、运行灵活的坚强电网格局,全市电力外送能力达900万千瓦以上,有力支撑了新能源的大规模发展。全市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力度进一步加大,“十三五”时期,累计完成投资1.4亿元,农村供电安全性、可靠性及供电质量明显提高。

就近消纳能力稳步提升。积极组织企业参与大用户直购电交易、现货交易,企业由2017年7户增加至2020年205户,合同交易电量由2017年0.28亿千瓦时增加至2020年22亿千瓦时,增长近79倍。清洁能源供暖示范项目成效显著,2019-2020年供暖期,全市实现清洁取暖面积3672万平方米,占总取暖面积的63%。肃州区清洁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建成并网,是全省首个国家级清洁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敦煌高比例新能源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取得实效,已改造替换183座燃煤锅炉,推广新能源汽车340辆,配套建成266个直流充电终端设备的充电中心一个,城市公交全部采用了新能源汽车。通过有效措施,全市弃风弃光问题得到了很好解决,风电满负荷发电小时数由2016年的1013小时增加至2020年的2017小时,光伏满负荷发电小时数由2016年1086小时增加至2020年的1511小时,为酒泉新能源基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调峰能力进一步增强。甘肃电投瓜州常乐电厂一期2×100万千瓦调峰火电项目建成投运,二期2×100万千瓦调峰火电项目开工建设,系统调峰能力显著增强;酒泉—湖南±800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输送能力达到650万千瓦,为风电二期项目正常上网提供了坚强保障。玉门昌马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全力推进,可研编制工作正在加紧开展。中能智慧720兆瓦时网域大规模储能电站项目,其中瓜州60兆瓦/240兆瓦时储能项目已建成投运,进一步提升了电网系统调峰能力。

国家能源通道更加稳固。酒泉是“疆煤东运”、“蒙煤南下”的桥头堡与集散地,是西北能源外运大通道,是中亚国家、新疆地区向内陆地区输送油气资源和电力过境的重要节点城市,具有保障国家能源大动脉安全的职责。国家石油天然气大干线西一线、西二线、西三线、乌兰成品油管道干线、鄯兰原油管道等横贯全境,油气管道长度达2508公里,西气东输三线工程全面建成,四线工程社会风险评估及前期工作有序开展;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变电工程贯穿全境。酒泉市积极做好能源通道的风险管控,建设安全畅通的能源输送大通道,形成长期可靠、安全稳定的能源供应渠道,为构建多元化稳固的能源供应格局做出巨大贡献。

装备制造产业全面复苏。“十三五”期间,紧紧围绕“富民兴陇走前列”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目标,全力破解新能源发展瓶颈,实现了“发电、用电、送电”全面增长的局面,酒湖直流配套工程全面启动建设,带动了装备制造产业全面复苏,外迁的风光电装备制造企业逐步回迁,产能企稳回升。以开发区为平台,内联外引、补链强链、固本开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和培育了一批带动性强的高新技术项目。风光发电装备制造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倍,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6%。

能源扶贫成效显著。持续推进能源民生工程助力扶贫攻坚,多措并举开展精准扶贫。新争取瓜州县4兆瓦村级光伏扶贫电站项目,累计建成光伏扶贫电站29.6兆瓦,实现贫困村动力电畅通,通过能源项目总计带动贫困户2935户,为每户贫困户每年带来经济收益3000元。

能源助力生态安全。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批示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全面完成能源行业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为全力打造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打下坚实基础。

表1-1 酒泉“十三五”能源产业发展成就

注:[ ]内为五年累计值。

“十三五”期间,酒泉市能源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十三五”初期弃风弃光率偏高,影响了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煤炭开采规模小,产量低;电能就地消纳和利用占比低;电源企业受各种因素限制,收益未达到预期水平;能源行业协调发展一体化程度不高,调峰能力与新能源快速发展需求不匹配,各类能源互补不足;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层次较低,延链补链不足,同质化、低水平项目较多。

(二)发展环境

从国际能源发展环境看:“十四五”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际局势变化快速且复杂,呈现高度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能源领域首当其冲。新冠疫情重创了原本脆弱的世界经济,也使油气市场陷入一段较长的低迷时期。随着多个国家宣布碳中和目标,世界各国将围绕“减碳、低碳、封碳以及碳循环利用”而展开一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及商业创新大赛。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将在以传统油气为主的化石能源基础上,将把更多投资转向节能减碳和清洁能源技术领域。

从国内能源发展形势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行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消费国,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我国能源发展指明了方向,开辟了中国特色能源发展新道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应对碳排放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持续推进碳减排,引领全球化治理行动,这对能源的清洁化和低碳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四五”时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国家将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等行动,全面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

从省内能源发展环境看: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始终保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打好三大攻坚战,重点推进十大生态产业迅速增长,主动抢占“一带一路”五个制高点,经济增长保持在平稳运行区间,实现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文明不断进步。甘肃省出台《甘肃省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把加快发展生态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与关键。甘肃省“十四五”期间将新能源、化工和军民融合等产业作为发展重点,支持酒泉地区在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基础上向特大型风光电基地迈进,积极推进太阳能热发电无补贴发展,形成风、光、储等融合发展新格局,这为酒泉市“十四五”能源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三)发展条件

能源资源富集。酒泉地区属于国家风能资源Ⅱ类资源区,太阳能资源Ⅰ类资源区,也是甘肃省风能资源最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地区,境内瓜州、玉门素有“世界风库”和“世界风口”之称。风能资源理论储量2亿千瓦,可开发量约1亿千瓦。太阳能资源理论储量20亿千瓦,可开发量约10亿千瓦,年平均日照时数约3300小时,全年太阳辐射总量约6300兆焦/平方米。煤炭已探明储量6.5亿吨,占甘肃省已探明储量的2.23%;石油已探明储量2.2亿吨,占甘肃省已探明储量的10.29%;水能理论蕴藏量140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120万千瓦,占甘肃省的9.86%;各类农业废弃物及秸秆资源量131万吨,林业废弃物资源总量60万吨。富集的能源资源是酒泉能源产业在新发展格局下,大规模、大基地、集约式发展的重要优势。

区位优势明显。酒泉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重要节点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是甘肃连接蒙古国西部、内蒙西部、新疆东部及青海西北部向西开放的战略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西接新疆、东北连接蒙古国、北与内蒙西部接壤,东南与青海连通,运输网络辐射贯通西北五省。西气东输、西油东送、西煤东输通道横贯全境,是国家布局的陆港型物流枢纽载体城市,地理区位条件和空间承载能力在全省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座拥国家卫星发射基地和首个国家级核技术产业园,国家确定的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国家地缘政治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发展条件优越。酒泉能源项目规划区域均属国有未利用戈壁荒漠,不占耕地,无需移民搬迁,建设中矛盾少、社会风险小。县(市、区)风、光电产业园已建成,道路、通讯、电网、供水、园区绿化等配套设施日臻完善。在投资环境、土地供应、基础设施建设等非技术因素方面优势突出。

品牌效应显著。酒泉是核工业的发祥地,孕育了伟大的“铁人精神”“航天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在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和世界首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示范基地,东风航天城、中核四O四、核技术产业园等多个国之重器坐落境内。受到国家、甘肃省新能源项目特许、税收等多种优惠政策,依托风光资源优势,形成了以酒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玉门经济技术开发区、瓜州工业集中区为辅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特色鲜明、产业体系完备,成为能源梯度转移、集群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四)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面临的机遇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酒泉能源指明新方向。实现碳达蜂、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为实现双碳目标,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国家推行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国家规划建设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光电基地,为酒泉新能源产业发展道路点亮了新的路标、指明了新的方向。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为发展带来新机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优化西部地区能源结构,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培育一批清洁能源基地。加快风电、光伏就地消纳,支持符合环保、能效等标准要求的高载能行业向西部清洁能源优势地区集中。继续加大西电东送等跨省区重点输电通道建设,提升清洁电力输送能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2035年远景目标,对新能源发展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有利于酒泉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积极参与融入“一带一路”开发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立足新发展阶段,建设河西走廊经济带,探索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新模式,发挥经济廊道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为酒泉市能源产业加快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区域中心城市定位为建设赋予新动能。省委赋予酒泉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要求担负起河西经济腾飞龙头的重任,是对酒泉发展确立的新坐标。市委、市政府为落实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目标,提出了“立足一个定位,坚持两极联动,实施四大战略,创建六大示范区,全方位推动酒泉高质量发展”总体思路,为酒泉倾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多点支撑、多极驱动、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为酒泉大力发展新能源,持续推进河西地区特大型新能源基地建设赋予新的动能。

平价时代为清洁能源发展创造新优势。“十四五”期间风电光伏发电将进入平价阶段,摆脱对财政补贴的依赖,实现市场化发展、竞争化发展。酒泉市风光资源富集,具备大规模开发、大基地建设的条件,可实现光伏发电项目大规模、低成本、市场化发展新格局,在平价时代开发建设更具有竞争优势。

高效利用为传统能源发展注入新活力。推进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发展,加大煤炭油气勘探、综合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力度。吐鲁矿区整体规划稳步推进,红沙梁煤矿440万吨/年大型煤炭生产项目开启了酒泉煤炭产业大型化、规模化、高效化发展的新篇章。玉门建化、瓜州柳沟、金塔北河湾等工业园区快速发展,煤化工项目陆续入驻,提升了煤炭产业附加值和利用率。“十四五”期间中石油集团着力打造中国西部新能源示范企业和清洁能源基地,将坚持效益发展勘探开发业务、高效发展炼油化工业务、稳妥发展新能源业务、努力实现从传统油气能源向清洁综合能源融合转型发展,为酒泉传统能源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生态安全要求为能源建设提供新保障。酒泉生态环境脆弱,地广人稀,境内的祁连山、黑河、疏勒河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河西走廊干旱区绿色生态产业经济带,促进能源资源配置绿色转型升级,以祁连山生态环境修复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能源生态保护工程,保护好酒泉生态环境和推动酒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助于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提升和增强黄河流域上游地区水源涵养能力,为祁连山生态环境修复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在新发展格局中,随着国内大循环活动日益强劲,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围绕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布局,积极融入国内大市场,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提升集聚发展要素,有利于酒泉新能源和基础原材料产业国内市场再造,以高质量供给和多样化需求助推电力消纳发展。国内大循环的要求和东南部电力供应趋紧的现实,为酒泉清洁能源外送基地的电力消纳市场带来更多机遇。

2.面临的挑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国际政治经济复杂严峻形势,“十四五”时期我国及酒泉能源发展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能源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能源建设与市场消纳的矛盾仍将在一段时期内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外送能力和就地消纳水平依旧制约着本地新能源项目的建设,跨省跨区电力消纳机制、电力市场交易机制、清洁能源消纳机制还需健全。在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技术上依然存在差距,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当中高端核心产业在酒泉市落地较少,新能源在规模提升的基础上还应补全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产链。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酒泉能源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能源发展机遇叠加和较快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酒泉能源产业发展必须立足本地实际和发展阶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强化规划统筹,健全体制机制,促进高效利用,完善政策扶持,加大科技创新,提升技术水平,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巩固酒泉在全国重要新能源基地地位,打造西部地区新能源发展领军城市。

(五)能源需求预测

我国能源需求将持续增长。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将不断提高,刚性需求将长期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对可再生能源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对可再生能源发展提出了明确任务。总体来看,“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边界条件、发展逻辑以及发展机制都将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可再生能源发展将进入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高质量的新阶段,能源消费结构将向清洁低碳加快转变,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会大幅下降。目前,我国水电、核电、风电、光电等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15.3%,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

“十四五”期间,酒泉市将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通过微电网、清洁取暖、电能替代等措施,不断提升本地电能消纳水平和非火电调峰能力、发展新型电力消纳模式,预计全社会用电量由2020年底的76.5亿千瓦时增长到2025年的150亿千瓦时。加快常乐电厂二期项目建设,发挥酒湖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最大输电能力,外送电量达400亿千瓦时;挖掘青豫直流、陇东直流外送潜力,力争搭车外送电量200亿千瓦时;争取750千伏西北环网和省内电网消纳250亿千瓦时,外送电量总量达到850亿千瓦时。预计“十四五”时期酒泉市发电总量达到1000亿千瓦时。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积极抢抓碳达峰碳中和机遇,遵循“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围绕酒泉市第五次党代会确定的立足一个定位,坚持两极联动,实施四大战略,创建六大示范区,全方位推动酒泉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打造国家重要的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业基地”总体要求,以能源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统筹能源与生态和谐发展,坚持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并重,风、光、水、火、氢、核、煤、油、气并举,统筹推进新能源跨区域外送和就地转化与消纳,全面促进源、网、荷、储协调发展,全力推进能源科技创新,着力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坚强可靠的能源保障。

(二)基本原则

——科技引领、创新发展。积极吸纳国家科技发展成果,利用清洁能源规模发展优势,强化规划科技引领作用,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创新能源发展新模式、新业态。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统筹考虑能源资源禀赋和分布特点,发展需要与可能,国土空间规划布局,实现“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一体化”和“源网荷储一体化”协调发展。

——清洁低碳、绿色发展。坚持加强生态保护和发展生态经济有机衔接,形成多元化生态建设投入机制,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崛起。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打造绿电产业园,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

——合作共赢、开放发展。依托“一带一路”政策,完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以企业为主体,实行市场化运作,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推进国际国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打造内外联动、东西开放的全面开放格局。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网建设查看更多>变电站查看更多>电网工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