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三、“十四五”科技创新重点任务
(一)建设多元化创新载体
积极培育引进创新主体,着力构建多元化创新载体,发挥比较优势,推动产业向创新驱动和高端发展转型,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统筹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支持深地科学实验室等“一室一中心”创建,建设多学科、多领域、多主体交叉融合的国际前沿综合性研究实验平台。高标准建设安徽理工大学科技园,力争用3—5年建设时间达到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标准。强化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孵化载体培育和升级升格工作。加强与大院大所大学的科技合作,创新合作模式,支持市外、境外高校、院所在我市设立研发机构或分支机构开展研发活动。采取“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市场运作”方式,建设一批创新联合体和新型研发机构。
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大力推进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和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健全企业参与制定创新政策、规划和标准的机制,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实施中小微企业梯度培育计划,鼓励企业充分利用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科创专板培育孵化功能,创新科技金融服务。
(二)推进科技产业融合发展
加强与长三角重点城市、合肥市开展创新合作,积极参与G60科创走廊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探索共建创新合作试点、示范区,走出一条以重视夯实基础、彰显特色优势、突出开放创新为主要特色的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融合发展之路。
提升关键领域原始创新能力。从淮南转型发展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明确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坚方向,强化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坚平台建设,创新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坚机制。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现代煤化工、互联网大数据、光通信重点领域,瞄准“四基”瓶颈制约,加快实施科技专项计划。
推动产业与创新资源融合发展。建立淮南市科技资源数据库,健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促进科技信息互联互通,实现科技人才、科技成果与创新需求互动对接。鼓励煤电化气、信息技术等产业前瞻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鼓励科研人员面向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推动高校院所与企业组建创新联盟、工程技术中心、在淮成立技术转移中心(研究院),共同承接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任务。
建立科创资源跨区域利益共享机制。积极参与共创长三角科创一体化区域共享研究专家组和长三角产业技术共享联盟,积极促进科技创新券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通用通兑。建立科技创新人员柔性流动制度,深化区域科技交流与创新。深化与长三角区域技术交易市场联盟合作,协同推进跨区域技术转移和成果落地。探索金融一体化合作机制,吸引长三角科创发展大基金对淮南科创企业投资,引导长三角、合肥都市圈等科创企业科技成果在淮转化。
积极参与区域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共建长三角国家科技创新中心、长三角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积极参与“五个一”创新主平台、“一室一中心”分平台建设,谋划布局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淮南辐射区。支持高校院所参与安徽能源实验室建设,加快推进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炭安全精准开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和安徽省光纤传感实验室等建设,推动环境智能监测装备研发测试平台在淮实施。主动对接合肥、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合淮产业走廊为支撑,深度参与G60科创走廊建设。探索与合肥市及相关产业集聚区共建创新合作示范区,打造协同分工的伙伴园区。依托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省际合作示范园区等建设,引入各类研发载体落户。争取布局一批“创新微中心”、“创新产业园”,加快形成“长三角研发、淮南转化”,“长三角孵化、淮南产业化”的协同创新格局。
(三)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坚定不移地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科技工作首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新阶段淮南人才政策,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围绕产业链、创新链打造人才链,推进产创才融合。加强人才创新载体建设,打造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立淮南籍人才数据库和人才服务保障体系,高标准建设一批高端人才集中生活服务区,支持企业建设技能人才公寓,在职业资格认定认可、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提供便利。
强化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坚持人才引进和培养两手抓的方针,瞄准我市产业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前瞻性地设置学科和专业。加大战略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基础研究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强化产业领军人才培养,采取多种方式,培养一批懂经营、善管理、敢干事、能干事,具有战略眼光、善于驾驭市场的优秀企业家和产业领军人才。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支持方式,建立统一的人才工程项目信息管理平台。
激励人才更好发挥作用。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建立符合不同人才成长规律和实际特点的评价机制,形成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完善编制周转池、首席科学家、股权期权激励等制度。支持申报安徽省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计划,对入选团队,市、县(区)、园区给予资金支持。
加速集聚高层次人才。拓展引才引智渠道,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团队创新创业扶持计划作用,紧扣产业发展需求和用人主体需求“靶向”引才。落实“新阶段江淮人才政策”和“江淮英才计划”,创新人才管理模式,健全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强化人才培养培育,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实施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四)完善创新全要素生态圈
推动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完善配套政策体系,积极营造有利于区域协同创新的生态环境。
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营造包容失败、激发创新的文化氛围。尝试建立“只要负面清单上没有就可尝试”的巨大试错空间,让创新主体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中,迸发智慧并展现出巨大的创新活力。探索建立创业失败者的援助机制,鼓励和激励持续创业,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大力宣传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政策,扩大政策知晓度和影响力,提升企业家创新意识。
加大创新资金投入。鼓励多元化资金投入,扶持和引导创新企业发展。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和基础研究投入。谋划建立科技创新基金,建立科技金融服务中心,鼓励银行类金融机构开发专业化金融工具,为创新主体提供精准金融支持。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整合市级科技创新资源,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健全以信任为前提的科技管理机制,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试点推行科研管理“绿色通道”、科研经费使用“包干制”、财务报销责任告之和信用承诺制。加快推进科研院所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一步扩大编制管理、人员聘任、职称评定、绩效激励等方面的创新自主权。
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构建重大科研成果技术熟化、产业孵化、企业对接、成果落地全链条转化机制。加强科技成果源头管理,完善科技成果登记统计制度和信息发布机制。参与建设“江淮知识产权对接交易平台”,建设淮南市科技成果交易市场,培养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培育高质量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大力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共用。
四、“十四五”科技创新重点工程
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合肥都市圈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24条”政策等区域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围绕构建淮南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新发展格局,做好“平台聚能、人才固本、创新强基、企业领航”四大工程,构建功能性创新平台体系,汇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为做精做优千亿规模煤电气化全产业链条,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百亿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生物和大健康产业提供科技支撑。
(一)产业技术转化创新平台及国家大学科技园创建工程
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界联动,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创建工业互联网、大学(科研院所)技术转移中心(研究院)等产业转化创新平台,加快创新成果源头释放与供给。通过与上海闵行区结对互助和上海离岸科创中心建设,进一步促进优质科技成果在淮落地转化。
聚焦服务师生、校友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市校联动推动高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的融合,构建环绕大学、师生乐业、辐射周边、协同发展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创建,推进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成果产业化。
专栏1产业转化创新平台及国家大学科技园创建
1.闵行·淮南科创产业园
2.安徽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3.高校(中科院院所)产业技术转移中心(研究院)
4.中国软件与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淮南网信产业园
5.深地科学实验室
6.淮南市工业互联网产业园(研究院)
7.安徽省关闭/废弃矿井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研究中心
8.药用辅料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9.中科院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
10.国家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地
(二)创新人才及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育工程
实施创新人才及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育工程,建设引才引智基地、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机构,探索“人才飞地”跨区域合作模式,支持企业设立“离岸智库”研发机构,为引进培养人才搭建好平台。建立健全常态化引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机制,将人才引进与特色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重大科技攻关、招商引资相结合。
创新人才服务机制,积极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加强“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建设工程的成效总结、考核,发挥人才种子基金培育与示范效应。柔性引进产业升级和学科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支持创新人才及团队与企业联合申报科技重大专项、揭榜挂帅、安徽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项目等,充分发挥创新人才及团队在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地引领作用。
(三)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与新能源产业发展工程
推进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能源产业与新能源产业并进发展,选择能源产业关键共性瓶颈技术进行产学研联合攻关,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循环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和发展。
煤炭现代采掘技术。推动5G+智慧矿山建设,推进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和智能化高效综采示范线建设,推进小断面盾构机工程实践,提高巷修机械化水平和辅助运输水平。加快提高洗煤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提升原煤入洗率,推动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绿色转型发展。
热电绿色发展技术。大力推进电力生产绿色化,推进各发电厂的降碳行动,有效控制碳排放。积极推进碳捕捉、利用与封存(CCUS)研发与示范。鼓励煤电企业开展碳交易排放,推广应用碳金融政策工具。推进智慧电厂建设,加快建设超临界火电机组、背压式热电机组等先进机组装置。全面提高电网智能化水平,提升电网接入和消纳能力。
现代煤化工技术。突出煤化联动纵深发展,延伸拓展煤化工产业链,建设中安联合二期180万吨/年煤制甲醇项目;开展茂金属PE、超高分子量PE等高性能聚烯烃及费托法煤制合成蜡(PAO、高熔点特种微晶蜡)等前期工作。以烯烃和聚烯烃为原料,发展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现代高分子材料、聚苯乙烯、MBS等化工新材料及其深加工,建成年产1万吨特种聚合物。积极发展高端显示材料等高端精细化工产品,建成年产100吨高端显示材料生产及配套装置。
煤气联产技术。突出煤气联产一体化发展,实施煤层气增产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推进淮南矿区煤层气勘探及抽采综合利用等工程建设,支持规模化煤层气抽采井群建设,加快推进煤层气增储上产,建设非常规天然气基地,提升煤层气原料和燃料价值,培育壮大煤层气产业。严格遵循“四成熟”原则,综合煤种资源、水资源、环境容量和土地资源条件,注重煤制天然气项目园区规划、循环化建设、低碳化发展,加快推进煤制天然气技术研究。
新能源产业发展技术。优化电力能源布局,充分利用淮南煤矿沉陷区水域,加快推进采煤沉陷区及屋顶光伏发电、深部煤炭地下导控气化开采、提氢及燃气掺烧发电工程。鼓励煤电企业加大对风力发电的研发与投入,进一步提升风电发电量以及风力发电的并网能力。积极引入风电技术,做好相关项目研发和攻关。
专栏2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与新能源产业
1.新能源汽车及电池研制技术
2.石墨烯电池研制技术
3.高性能低成本燃料电池材料、电池堆、关键部件和综合集成技术研发
4.智慧矿山建设技术
5.深部强突煤层开采井上下立体防控瓦斯综合治理技术
6.燃煤发电的高效灵活运行技术
7.低浓度瓦斯掺烧利用技术
8.废弃矿井瓦斯(煤层气)抽采
9.煤层气深加工技术
10.深部煤炭地下导控气化开采、提氢及燃气掺烧发电技术
11.水面漂浮光伏电站设计及装置制造技术
12.发电汽轮机通流一体化技术
13.180万吨/年煤制甲醇技术
14.10万吨/年聚乙醇酸(PGA)、25万吨/年MOE、10万吨/年HUMWPE制备技术
15.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MBS)、聚苯乙烯、碳五碳九合成树脂制备技术
16.37万吨/年碳四转化制煤制乙苯、100万吨/年煤制芳烃、丁苯透明抗冲树脂(K—树脂)、聚碳酸酯制备技术
17.茂金属PE、超高分子量PE等高性能聚烯烃及费托法煤制合成蜡制备技术
(四)新一代信息技术工程
数据存贮与应用技术。以江淮大数据中心淮南市子平台、中移动(长三角)数据中心二期、云谷大数据产业园、安徽(淮南)大数据交易中心等工程技术为依托,充分利用能源、存储、计算等资源优势,承接数据中心服务业务,引导长三角地区存储和计算需求向淮南集聚,以数据存储交易为突破口,带动数据采集加工、软件开发应用、硬件设备生产等关联产业发展,打造国内领先的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长三角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重要节点城市。
高端电子信息制造技术。依托电子信息制造骨干企业,重点发展高速光模块、光电耦合器、光电交换器件、智能光缆、光纤预制棒制造技术。大力推动5G核心元器件、模组及终端发展。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大引进力度,做大做强煤矿电子安全设备,培育芯片制造与封测产业,大力支持集成电路上下游产业发展。
数字化产业发展技术。推进政务、经济、社会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应用、保护,推进“区域数据信息枢纽港”建设,积极参与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安徽数据应用中心建设,打造合淮数字示范区。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合作,探索布局量子计算、数字孪生、6G、增强现实云、后经典计算和通信等未来数字产业技术。
专栏3新一代信息技术
1.江淮大数据中心淮南市子平台
2.中移动(长三角)数据中心二期
3.云谷大数据产业园
4.安徽(淮南)大数据交易中心
5.淮南能源数据中心系统
6.区域数据信息枢纽港
7.5G核心元器件、模组及终端
8.高速光模块、光电耦合器、光电交换器件研制技术
9.智慧能源平台建设技术
10.瓦斯灾害防控大数据平台
11.煤层气智慧气田管理系统
12.智能高端显示研制技术
13.低成本光纤光缆、光纤预制棒研制技术
14.新型片式元器件、敏感元器件研制技术
15.河湖风险评估及灾害防御信息指挥系统
16.灾害防治综合管理系统
(五)新材料产业扩规提质工程
新型储能材料技术。大力发展高容量长寿命三元正极材料、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和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等新型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电解液及固体电解质材料、燃料电池电解质与电极材料,高效电解制氢离子交换膜、储氢材料,超薄晶硅薄膜、高性能超级电容材料、车载金属支撑燃料电池等新型储能材料低成本、规模化制备技术。
煤基化工材料技术。基于煤化工基础材料进行延伸,发展高性能合成橡胶及弹性体、工程塑料及特种工程塑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等精细化工材料。积极发展高固体分子涂料、丙烯酸防水涂料等环保涂料。支持新型锚固材料、不饱和聚酯树脂等工程用材料研发,打造“中国锚固剂之乡”。
煤系固废材料技术。大力发展以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等煤系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为核心的煤基建材技术,积极发展高端复合板材、高性能玻璃等装修装饰材料,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等新型防水材料,节能保温材料、热反射材料等新型绝热材料制备技术。
特种金属材料技术。着力攻关绿色、可循环钢铁制造流程技术,高精度、高效轧制及热处理技术,面向全流程质量稳定控制等关键技术,促进特钢行业转型升级。高品质不锈钢零部件、特殊品种高级无缝管制造技术。支持高温合金钢、钛合金,以及高性能汽车用、高速铁路用等特殊钢技术研发。
纺织纤维新材料技术。突破高性能纺织纤维新材料在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等领域产品的应用,研究利用石墨烯等前沿性新材料制备改性纺织纤维和材料。重点发展高性能纤维、差别化纤维、绿色环保纤维等新型纤维以及高档精梳纱线、海藻纤维纱线、棉混纺纱、功能性化纤混纺等高端纱线产品制备技术。
专栏4 新材料产业
1.高性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
2.碳/碳复合材料
3.高强玻璃纤维、连续玄武岩纤维、陶瓷纤维、石墨纤维及其复合材料
4.高纯石英砂、硅微粉、方石英粉、球形硅微粉原材料
5.钛合金、高温合金等高性能合金材料
6.新型树脂锚固材料
7.高端特种合金材料
8.高端显示材料
9.新型防水材料
10.S—(-)—3—氨基奎宁盐酸盐生产关键技术
11.高分子抗震、抗渗、防漏新型加固材料
12.煤化工新材料
13.工程塑料、特种橡胶、功能膜材料、电子化工新材料
(六)高端装备制造工程
煤矿装备关键技术。重点突破煤炭采掘、矿山安全等设备生产制造和维护关键技术,完善以采煤、掘进、输煤、井下基础配件为一体的煤机装备产业链条。着力研发悬臂式掘进机、矿用带式输送机、管状带式输送机以及煤炭综采支护设备等非开挖装备制造技术。推进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相关科研成果转化,做好物联网、视频管理系统、矿用监控系统、煤矿瓦斯智能抽采系统、井下避险系统等智能装备技术开发与应用。
先进机械制造技术。推进高端工程机械、农业机械、食品机械、石化冶金机械、涂装设备、石材装备、印刷机械、称重装备和立体停车等专用工程装备研发。做好高参数、高精密和高可靠性轴承制备技术研发,以及液压、气动、密封元件、齿轮传动研发工作,发展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和智能仪器仪表,促进轨道交通装备和卫星通信、导航、遥感应用以及通讯服务等技术研究。
智能制造技术。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系统集成、设计、制造、试验检测等核心技术研究,加大对防爆消防灭火机器人等特种机器人研发投入。积极扩大与长三角工业互联网的共建共用,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高柔性制造、精密制造、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水平。
专栏5 高端装备制造
1.大型及煤矿小型盾构机制造技术及装备
2.智能化矿用带式输送机、管状带式输送机
3.新型悬臂式掘进机
4.煤矿安全控制数字化防爆电气设备
5.矿用监控、煤矿瓦斯智能抽采、井下避险装备
6.煤炭非开挖装备制造技术
7.工程、农业、食品、石化冶金、涂装、印刷等机械装备
8.高参数、高精密和高可靠性传动装置
9.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和智能仪器仪表研制
10.工业机器人及职能装备系统集成技术
11.减速器、伺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12.高档数控机床及成型装备关键技术
13.高端、大型、重型数控成型装备及其系统集成技术
14.柔性制造、精密制造、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
15.层流等离子处理技术
(七)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工程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启动基于大数据系统的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发展智能化汽车。推进电子信息在汽车产业上的应用发展,促进移动平台出行与汽车企业合作研究汽网联化技术,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
关键零部件技术配套。支持汽车制造企业整体发展,重点突破变速箱、车桥、制动系统等一批关键技术,拓展汽车零部件产业链,提高关键零部件配套率。推进高比能动力电池新材料、新体系及新结构、新工艺研究,鼓励高性能低成本燃料电池材料、电池堆、关键部件和综合集成技术研发。加强高功率密度、转矩密度和高性能车用电机、专用机电耦合装置研发。
专用汽车技术。重点做好商用车、专用车和新能源车的整车系统集成,开发冷藏保温车、化工液体、低温液体特种运输车及罐车等技术研发,加快发展电气系统集成、动力系统匹配、结构轻量化和整车安全性技术,提升整车性能,降低制造成本。
专栏6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1.新能源整车系统集成
2.纯电动、混合动力整车系统集成
3.智能重卡整车系统集成
4.轻量化自卸车及特种车辆整车系统集成
5.新型绿色半固态、固态高安全高比能动力电池
6.大功率燃料电池及系统
7.车规级芯片、车载操作系统、新型电子电器架构、高密度驱动电机系统
8.智能网联电动乘用车或商用车关键技术
9.汽车充换电设备
10.立体停车等专用工程装备研发
11.汽车电气系统集成、动力系统匹配、结构轻量化设备及系统
12.高参数、高精密和高可靠性传动装置
(八)生物与健康惠民工程
现代生物医药技术。积极对接长三角,瞄准纳米生物技术、脑机接口等前沿方向,超前谋划疫苗、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领域前沿技术。支持抗感染药、肿瘤治疗药、呼吸系统药品、冻干产品、特色化小容量注射产品研发;支持生物制药、血液制品以及其它生物药品研发;支持药用辅料新品研发;支持中成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
现代医疗器械技术。加强高端医疗器械研制,支持医疗器械企业在诊断、治疗、检验、剖析、康复、理疗、保健领域的技术研发,加快研究生产家庭理疗保健器械、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支持高端注射、输液耗材,以及手术器械等高端医用一次性用品研究,鼓励企业在关节、创伤系列骨科等植入器材和各类支架等产品研发。
为健康服务业提供技术支撑。在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医、护、养”一体化等方面推动信息技术与医疗健康服务的融合创新,做好智慧健康养护的技术支持工作。加大新型养生保健品开发研究,为“旅游+康养”、“医疗+康养”提供技术支撑。
专栏7 生物与健康惠民
1.生物制药及人血液制品
2.新型抗病毒、银黄口服液
3.新型药用辅料、关键医药原料、中间体
4.新药制剂冻干
5.中成药高效提纯关键技术
6.中药复方、中药组分或单体新药研发
7.家庭理疗保健器械、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
8.手术器械等高端医用一次性用品
9.新型养生保健品
10.智慧医疗系统
11.“医、护、养”一体化管理系统
(九)乡村振兴及农业提质增效工程
乡村振兴重点工程。实施乡村产业发展、人才培育、环境整治、文明提升、乡村治理等重点工程,推进乡村人才、文化振兴,强化农民科技文化、技能培养,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巩固完善坚持科技特派员制度,大力实施“两强一增”行动计划,做好乡村垃圾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工作,结合乡村特点,发展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其它产业。实施数字乡村行动计划,为公共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资源、社会保障、养老设施提供先进技术支持。
现代高效农业技术。实施农业提质增效工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高效技术,为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提供技术支撑。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技农艺融合,推动生物种业、重型农机、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等领域自主创新。支持淮南牛肉汤产业技术研发与推广,用高新技术提升牛肉汤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健康养殖,提升传统养殖品种和养殖技术,探索防疫和病虫害防治新方法、新技术。推进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新技术实施,加强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名牌农产品、天敌蓄放防控、智慧农技装备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专栏8 乡村振兴及农业提质增效
1.水稻、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优质抗逆高产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示范
2.草莓、酥瓜、食用菌菌种等特色农作物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示范
3.麻黄鸡等优质畜禽品种选育、高效繁殖、健康养殖等关键技术
4.豆制品、牛肉汤现代加工与储运保鲜技术
5.特色水产品选育、高效繁殖、健康养殖等关键技术
6.农林生物质绿色转化技术与设备
7.田间农机装备
8.特色农产品采摘、干燥、清洗、分选、包装技术与装备
9.农产品质量、品质的检测设备
10.农业传感器或智能检测装置
11.农业信息智慧系统、遥感、气象、资源、环境、病虫害等大数据系统
12.化肥、农药、重金属等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
13.农产品电子商务智能信息处理系统
(十)社会发展及民生保障工程
智慧环保技术。构建网格化生态环境管控体系,提升对生态环境数据的归集、整合、管理、共享和开发利用水平。围绕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居民生活等领域,聚焦科技支撑生态环境治理需求,进一步加强水、大气污染防治,土壤与地区水防治,生态环境治理、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等科技创新,加快成果转化与应用,加大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的技术研发,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和能力建设。
民生保障工程。加大对重大疫情防控、救治技术研究,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联合攻关,加大全科医学人才和医疗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加快智慧教育、智慧能源平台、智慧水利、智慧交通等民生工程的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快发展应急救援技术应用与装备的研究与开发,推广消防技术应用与设备,加快防灾减灾技术装备产业化。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网络体系,支持淮南市城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提高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管理能力。支持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第二轮淮河流域气象科学试验、生态环境气象监测评估、协同观测技术等气象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和成果转化;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应用技术研究,建设寿县人工增雨试验示范基地。加快重要食品、药品、农副产品中有害物质关键识别技术研究,提高食品、药品检测水平。围绕公安机关工作需求,支持社会公共安全、防范犯罪、恐怖袭击,未成年人保护、缉毒等关键技术研究。
专栏9 社会发展及民生保障
1.深部矿井智能开采及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2.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与利用
3.淮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
4.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灾害风险辨识、预测预警与综合防治技术
5.社会安全事件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救助处置和智慧应急服务技术与装备
6.高层建筑等城市复杂建筑物的安全感知、评估、防控与应急救助技术装备
7.郯庐断裂带、城市活断层探测、地震监测预警预报与应急处理
8.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淮河流域气象科学试验、生态环境气象监测评估
9.新型微生物检测鉴定、病原体传播预警溯源技术
10.应急群体性免疫技术与产品
11.重大及新发传染病智慧化预测和多点触发预警关键技术
(十一)文化与现代服务业培育工程
推进历史文化传承发展。加大对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发掘和保护工作的技术支持,推进文化资源数据库和信息平台的建设。整合名山、名城、名人、名著文化资源,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构建覆盖广泛、功能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运用电子信息、大数据、网络传输等现代技术,引导数字文化消费,鼓励开发“云”文化产品,助推文化产业的轮次效应、乘数效应。加快淮南科技创新馆建设,促进文化与旅游、科技、信息、建筑、园林、体育、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
支持科技服务业发展。落实科技服务业支持政策,鼓励科技服务业提升服务水平,支持企业采用技术服务外包等多种形式创新发展。支持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技术服务。建立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发展多层次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升知识产权创造与应用能力,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水平,优化标准化研究服务。
五、保障措施
坚持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组织保障,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各地、各部门协同推进规划实施机制,落实重点任务,加大科技投入,优化资源配置,突出目标评估监测,共同推进规划顺利实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根本遵循,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科技创新工作部署,完善科技创新工作推进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形成上下联动、协同创新合力。加强县(区)科技管理队伍建设,大力弘扬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优良作风,打造忠诚、担当、专业、务实、守正的高素质专业化科技管理队伍。
(二)完善实施机制
强化规划实施与财政预算衔接协调机制,建立完善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科技投入体系。建立市、县(区)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综合运用政策激励、财政引导、绩效考核等手段,推动地方、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科技投入。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强化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战略性和公益性研究的稳定支持。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尊重科学、崇尚创新、追求卓越的浓厚氛围,营造规划实施的良好环境。
(三)强化考核评估
落实各级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提升科技领域风险防范化解能力,优化考核指标和督查内容,把科技创新规划主要目标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年度和任期目标考核指标体系、重大督查任务事项。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和第三方评估,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市内外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规划指标、目标和重点任务进行及时、动态调整优化。完善科技创新规划实施重点工作监测评价机制,完善科技报告和创新调查制度,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督促检查,确保规划落实到位。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解液行业概述电解液是化学电池、电解电容等使用的介质,用于不同行业其代表的内容相差较大。有生物体内的电解液(也称电解质),也有应用于电池行业的电解液,以及电解电容器、超级电容器等行业的电解液。不同的行业应用的电解液,其成分相差巨大,甚至完全不相同。具体的电解液成分和配方可能因不同
外媒消息,美国负极材料生产商联盟(AAAMP)近期向美国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提交了一份请愿书,呼吁对违反中国天然和人造石墨负极反倾销法的行为进行贸易调查,并对进口产品征收高达920%的关税。此次请愿书的核心指控是,中国通过大规模补贴以极低价格向美国倾销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造成产能
随着固态电池技术的加速发展,国内企业在专利布局上的创新思路逐步显现。从材料特性优化到工艺革新,再到结构设计,不同维度的技术探索正推动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产业化。在过去一个月内,多家企业的核心专利获得授权,这些成果不仅呈现出技术创新的多样性,更揭示了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攻关的趋势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2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四部门近日联合印发《标准提升引领原材料工业优化升级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重点开展电池膜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等关键战略材料标准制修订,重点开展固态电池材料等前沿新材料标准制修订。以下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近日,宜春瑞富特新能源材料技术有限公司(简称:瑞富特新能源)年产5万吨高性能负极材料项目一期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部完成,生产设备已全部到场,正进行有序安装中。据了解,瑞富特新能源年产5万吨高性能负极材料项目总投资20亿元,占地面积202亩。建设内容包括生产车间、办公楼及宿
固态电解质膜能否独立成为锂电新环节?产业化面临哪些关键挑战?11月以来,隔膜企业星源材质接连宣布两项在“固态电解质膜”领域的重要合作;同一月份,电池企业太蓝新能源推出“无隔膜”固态电池技术。如何理解这两个概念,以及两家企业代表的产业链不同环节之间的微妙关系,要厘清这些问题,首先需要
2021年开始,由于碳酸锂等原材料的价格大幅度上涨,锂电池的平均价格上涨到最高的2022年的1.2元/Wh,2023年以来,随着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的下滑,锂电池的平均价格又跌至目前的大约0.4元/Wh左右。近日,高盛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在电池组层面,2023年,全球电池均价已从2022年的153美元/kWh降至149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2月4日,江西省赣州市行政审批局发布《一创新材信丰年产8000吨电池级碳酸锂正极材料改扩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拟批准公示》。据了解,项目属于改扩建,位于江西信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项目总投资20000万元,其中环保投资200万元。项目拟对厂区进行改扩建,将5个生产车间改建为电池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2月6日,四川内江发布《2024年新型储能产业新赛道项目资金拟支持项目名单》,对三个2024年新型储能产业新赛道项目资金拟支持项目名单予以公示,分别是:四川发展兴欣钒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年产6万立方米钒电解液生产基地项目、内江智慧新能源电力有限公司的100MW/400MWh全钒液流储能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2月3日,商务部发布关于加强相关两用物项对美国出口管制的公告。规定原则上不予许可镓、锗、锑、超硬材料相关两用物项对美国出口;对石墨两用物项对美国出口,实施更严格的最终用户和最终用途审查。原文如下:关于加强相关两用物项对美国出口管制的公告商务部公告2024年第46号根据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1月27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金陵分公司、中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石化炼油销售有限公司与凯金新能源在江苏南京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标志着各方开启深度合作。面向未来新能源发展趋势,立足新能源材料创新,凯金新能源此次牵手中石化成员,为新能源材料
12月4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等9部门联合印发《开展锂电产业项目评价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是全国首个针对锂电产业项目评价的专项政策方案,旨在有效应对锂电产业结构性、周期性产能过剩风险,统筹发展和安全,首创开展锂电产业项目评价,优化
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不完全统计,2024年1~10月,国内共有48个锂电材料(含四大主材及铜箔)规划项目(含签约、公告、开工),规划投资总额约1359亿元,较2023年下降75%。2024年1~10月中国四大主材及铜箔规划投资金额及项目数量占比数据来源: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2024年11月尽管处于行业调整
从2023年到2024年,锂电材料企业经历了近两年的周期性洗礼。过去两年,可以看到,产能退坡,上下游产业链重构带动利润重新分配成为行业的主要变化。在此期间,锂电材料企业利润大退坡。根据主要锂电材料上市公司财报数据,从2022年到2023年利润下降了60%,从2023年前三季度到2024年前三季度利润下降70%
10月14日,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与华友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武汉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技术、研发、产品、销售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持续深化供应链体系的多维创新发展。楚能新能源董事长代德明、总裁黄锋、副总裁朱小平,华友控股集团董事长陈雪华、华友控股集团副董事长兼友山科技总裁陈晓琳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9月10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公布四川省先进制造业集群(第一批)培育名单。其中名单包括四川宜宾动力电池产业集群、成德眉遂锂电材料产业集群、攀西钒钛新材料先进制造业集群。原文如下:关于公布四川省先进制造业集群(第一批)培育名单的通知川经信规划函〔2024〕539号各市(州
北极星电池网获悉,9月6日晚间,诺德股份发布公告,公司及公司董事长陈立志、副董事长许松青、董事会秘书王寒朵于9月6日收到中国证监会送达的《立案告知书》,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中国证监会决定立案。今年4月,诺德股份曾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8月28日,甘肃金开锂能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磷酸铁及2万吨磷酸铁锂项目开工。据悉,甘肃金开锂能科技有限公司计划在玉门市投资建设总规模年产1.5万吨热法磷酸+10万吨磷酸铁+10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10万吨双氧水项目,项目总用地约350亩,总投资41亿元。此次开工的为一期工程,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8月29日,贵州毕节磷煤化工一体化项目(以下简称一体化项目)启动仪式在织金县举行,标志着项目正式落地建设,730亿的大手笔也让它成为了贵州历史上投资最大的产业项目。据悉,该项目由青山集团携手华友控股、华峰集团共同打造,拟建设年产150万吨磷酸铁和80万吨磷酸铁锂项目,建设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贝特瑞7月31日晚间公告称,公司第六届董事会第二十次会议于2024年7月29日审议并通过了《关于选举任建国为公司副董事长的议案》、《关于免去任建国总经理职务的议案》、《关于任命黄友元为公司总经理的议案》。公告称,选举任建国先生为公司副董事长,任职期限至第六届董事会任期届满
受全球电动汽车市场需求增速放缓的影响,动力电池装机量增长速度也大幅回落。2023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约为705.5GWh,同比增长38.6%。韩国市场调研机构SNEResearch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5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总量达285.4GWh,同比增长仅23%。在下游需求低于预期、供给大幅增加等因素叠加下,作为锂电关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近日,多家锂电材料上市企业陆续发布2024年半年度业绩预告。北极星储能网梳理了以下十家上市公司2024年半年度业绩报告显示,天齐锂业、赣锋锂业、盛新锂能、江特电机、华友钴业、盐湖股份、融捷股份、雅化集团、永兴材料等企业(排名顺序不分先后)业绩同比呈现不同程度下滑,而西藏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2月18日,自贡高新区板仓工业园区内,珈钠能源万吨钠电正极材料聚阴离子产线举行投产仪式。一期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产量2万吨、产值7亿元;项目全面建成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约35亿元。一期工程整体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建设规模1万吨/年、第二阶段建设规模1万吨/年,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2月16日消息,特斯拉北美X账号宣布,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大型锂精炼厂正式进入运营,距离其破土动工仅一年半时间。据了解,2023年5月,特斯拉在官网宣布锂精炼厂破土动工,并透露公司将向该厂投资超10亿美元。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2月16日,江西赣锋锂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赣锋锂业”)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GFLInternationalCo.,Ltd(以下简称“赣锋国际”)旗下非洲马里Goulamina锂辉石项目一期于2024年12月15日在当地举办了投产仪式,标志着Goulamina锂辉石项目一期正式投产。赣锋锂业表示,Goulam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2月15日晚间,万润新能发布公告,为优化资产配置,聚焦主营业务,公司拟将全资子公司万润矿业100%的股权,以3.15亿元转让给深圳市中渚矿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深圳中渚”)。截至目前,万润新能持有万润矿业100%股权,万润矿业注册资本为3.98亿元,实收资本为3.1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欣旺达12月12日晚间公告,子公司欣旺达动力与厦钨新能签署《固态电池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围绕各自发展战略,就固态电池用系列新能源电池材料研发、量产、市场开发等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合作内容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固态电池用正极材料的开发、固态电池用
为推进落实公司的战略规划,进一步提升公司关键原料供应保障能力,增强公司综合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12月10日,五矿新能公告,公司拟使用自有资金通过甘交所集团以公开摘牌方式参与金川集团镍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川镍钴)的增资扩股项目,此次投资价格不低于8.89元/股,认购金额不超过5亿元。据了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2月4日,江西省赣州市行政审批局发布《一创新材信丰年产8000吨电池级碳酸锂正极材料改扩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拟批准公示》。据了解,项目属于改扩建,位于江西信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项目总投资20000万元,其中环保投资200万元。项目拟对厂区进行改扩建,将5个生产车间改建为电池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2月9日,杉杉股份发布《关于资产处置的公告》称,拟出售位于浙江宁波海曙区部分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地上的全部资产,交易价格约8.76亿元。据悉,杉杉股份此次出售的资产,位于宁波市海曙区古林镇云林中路238、杉海路80、云林中路218号的面积为208467.82㎡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地上的全部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根据Mysteel的调查,中国11月碳酸锂产量总计为66,750吨,环比增长13.2%,本次调研新增4家工厂样本。而旧调查样本报告显示,总产量为62,800吨,环比增长6.4%。这一增长主要是由于需求增加,提高了生产热情。在华北工厂分包订单的支持下,整体开工率相对较高。Mysteel预计,12月中国碳
北极星电池网获悉,近日,中伟股份与振华新材联合斩获1000吨钠电材料订单,这是中伟股份首个千吨级钠电材料订单,也是行业内为数不多的千吨级钠电材料订单之一。据悉,中伟股份2021年成立钠电研发部开始从事钠电材料研发,2023年3月首期年产8000吨钠电项目正式投产,直到今年8月,中伟股份完成了首批钠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2月5日晚间发布公告称,江西赣锋锂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2024年12月5日召开的第五届董事会第八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与马里政府签署股权转让协议的议案》,同意全资子公司赣锋国际有限公司、LithiumduMaliSA与马里共和国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公司将LMSA35%的股权转让给马里政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