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为实现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的迭代发展,近年来,一系列不同类型的新体系液流电池储能技术不断涌现。根据活性电对种类的不同,液流电池新体系可以分为无机体系液流电池和有机体系液流电池。无机体系液流电池的正、负极氧化还原电对均为无机物,而有机体系液流电池的正、负极氧化还原电对至少有一个是有机物。与有机液流电池体系相比,无机体系液流电池具有更好的稳定性,但可选择的无机电对种类有限且电位、溶解度等性质较难调控。与无机氧化还原电对不同,有机体系液流电池使用的有机氧化还原电对可以通过分子结构工程设计等方法对分子性质如氧化还原电位、电化学可逆性、稳定性及溶解度等进行调节,从而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和循环性能,且有机氧化还原电对多是由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组成,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但有机氧化还原电对的稳定性相对较差,在反应过程中容易出现氧化、聚合、分解等不可逆副反应,导致电池容量不可逆衰减。目前,大部分液流电池新体系还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在实际应用上仍面临诸多挑战。
1 铁铬液流电池研究进展
早在1949年,Kangro提出了最早的液流电池雏形,通过电化学反应将电能存储于电解液中,采用Cr2(SO4)3作为正负极活性物质,2 mol/L硫酸溶液作为支持电解质,电池电压可达到1.75 V。1974年,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Thaller等提出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液流电池体系:铁铬液流电池体系,采用Fe3+/Fe2+//Cr3+/Cr2+作为正、负极氧化还原电对,硫酸作为支持电解质,电池电压为1.18 V。研究者对铁铬液流电池技术进行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如电极优化及设计、电解液体系优化、催化剂筛选、电池结构设计及优化等,为铁铬液流电池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9年,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自主研发的首个31.25 kW铁铬液流电池电堆“容和一号”成功下线并通过了检漏测试,成为目前全球最大功率的铁铬液流电池电堆;由8台31.25 kW铁铬液流电池电堆构成的国内首个250 kW铁铬液流电池储能示范项目于2020年在沽源战石沟光伏电站投入应用,该系统具备6 h储能时长(1.5 MWh),可有效提高光伏电站能源利用效率,标志着国家电投自主研发的储能技术正式投入应用。尽管如此,长期研究表明,Cr3+/Cr2+负极电对反应动力学慢、析氢副反应严重的两大弱点难以完全克服,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由于正、负极电解质溶液中铁离子和铬离子的微量互串,容易引起正、负极电解质溶液中活性离子交叉污染,造成储能容量的衰减问题;另一方面,由于Cr3+/Cr2+负极反应动力学慢,铁铬液流电池通常需在较高温度下才能获得较好的性能,然而,铁铬液流电池特别是铁铬液流电池电堆在高、低温交错环境下容易发生热胀冷缩,导致电池或电堆容易出现漏液的问题。上述问题的存在限制了铁铬液流电池的实际应用。
2 全钒液流电池研究进展
全钒液流电池技术最早由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Skyllas-Kazacos提出,该体系最大的优点是正负极氧化还原电对使用同种元素钒,电解液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可再生,避免了交叉污染带来的电池容量难以恢复的问题。全钒液流电池正负极氧化还原电对的电化学反应动力学良好,在无外加催化剂的情况下即可达到较高的功率密度。而且该电池在运行过程中无明显析氢、析氧副反应,具有优良的可靠性。因此,全钒液流电池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进入大规模商业示范运行和市场开拓阶段。随着清洁能源发展对技术成熟度高、大规模、高安全、长时储能技术需求的急剧增加,越来越多的研究单位和企业涉足全钒液流电池产业化的开发,如日本住友电工(SEI)、美国UET公司、英国Invinity、奥地利Enerox、澳大利亚VSUN、美国Largo及澳大利亚TNG Ltd公司等。在这一大背景下,签约了大量全钒液流电池示范项目(2021年,钒生产商Bushveld Minerals宣布在南非建设年产200 MWh钒电解液生产厂;2022年3月30日,Invinity签约苏州市吴江区全钒液流电池系统生产制造项目;住友电工与北海道电力工业公司签署合同将于2022年建成17 MW/51 MWh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电站等),加速推进了全钒液流储能示范项目的应用和推广。我国对全钒液流电池的基础研究起步较早,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研究全钒液流电池技术(图2),中国地质大学及北京大学都建立了全钒液流电池的实验室模型。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制了碳塑电极并开展了全钒液流电池正极溶液的浓度及添加剂对正极反应的影响,1995年研制出500 W、1 kW的样机,拥有电解质溶液制备、导电塑料成型等专利。此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清华大学、中科院沈阳金属所、中南大学等多家机构开始从事全钒液流电池的研发工作。通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针对全钒液流电池关键材料、高性能电堆和大规模储能系统集成等关键环节,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完成了从实验室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发展过程,推进了全钒液流电池在发电侧、输电侧、配电侧及用户侧的示范应用。2016年国家能源局批复了第一个百兆瓦级全钒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规模为200 MW/800 MWh,也是全球最大规模的液流电池储能电站,该电站一期工程(100 MW/400 MWh)于今年2月份进入单体模块调试阶段。
传统全钒液流电池电堆使用的膜材料主要是商业化的全氟磺酸离子交换膜,其成本较高且离子选择性相对较差;此外,全钒液流电池电堆内部存在流体、浓度、温度等多场协同作用下的分布均匀性问题,限制了高功率密度全钒液流电池电堆的结构设计及集成;在高功率密度电堆测试过程中,电堆产热量大,对电解液温度适应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针对上述关键技术问题,研究者通过关键材料、液流电池功率密度、可靠性、高效集成等方面的创新,于2020年开发出新一代可焊接的30 kW全钒液流电池电堆,采用的可焊接多孔离子传导膜可以提升膜材料离子选择性,提高了电解液的容量保持率,此外,多孔离子传导膜的成本远低于全氟磺酸离子交换膜,可大幅度降低电堆成本。在电堆组装工艺中,新一代全钒液流电池电堆打破了传统的组装方式,首次将激光焊接技术应用于电堆集成,不仅提高了电堆的可靠性,同时提高了电堆装配的自动化程度,减少密封材料的使用,也降低了电堆的成本。同时,将人工智能引入到液流电池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全钒液流电池电堆性能和系统成本预测方法和优化策略,对全钒液流电池高功率密度电堆的研发具有指导意义。基于新一代液流电池电堆技术,2021年,我国与比利时科尔德集团完成技术许可,新一代用户侧液流电池出口欧洲。在碳达峰、碳中和大背景下,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价值也逐渐被业界重视,全钒液流电池产业化获得国内企业的高度关注。2022年4月,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综合智慧能源项目将建设全钒液流储能电站;2022年3月,中国基础电力局签约50亿元建设全钒储能清洁能源智慧电网项目、淅川金阳投资7亿元建设从冶炼到储能全钒产业链等,标志着我国全钒液流电池进入大规模商业示范和产业化推广初期阶段。
3 锌基液流电池研究进展
目前,以全钒液流电池为代表的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发展迅速,已经处于产业化推广阶段。但相比其他电池技术,全钒液流电池存在成本相对较高、能量密度偏低的问题。与全钒液流电池不同,以金属锌为负极活性组分的锌基液流电池体系具有储能活性物质来源广泛、价格便宜、能量密度高等优势,在分布式储能及用户侧储能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根据支持电解质溶液的pH值,可将锌基液流电池分为3类(图1)。(1)中性(偏弱酸性)锌基液流电池体系:主要包括锌卤素(氯、溴、碘)液流电池、锌铁液流电池、锌锰液流电池等;(2)碱性锌基液流电池体系:主要包括碱性锌镍单液流电池、碱性锌铁液流电池、碱性锌空气液流电池、碱性锌镍(空气)混合型液流电池等;(3)两性锌基液流电池体系:锌电对在不同pH下具有不同电位值,如在中性(偏弱酸性)环境下,Zn2+/Zn电对的电位为-0.763 V(vs.SHE);在碱性环境下,Zn(OH)42-/Zn电对的电位为-1.26 V(vs.SHE,pH=14),且Zn(OH)42-/Zn电对在碱性电解液中的电位随OH-浓度而变化。而中性或弱酸性体系下的Br-/Br3-(1.087 Vvs.SHE)、I-/I3-(0.536 Vvs.SHE)、Fe2+/Fe3+(0.77 Vvs.SHE,pH=0)等电对具有较高的正极电位,将具有较高正极电位的电对与碱性Zn(OH)42-/Zn电对可以得到开路电压接近2 V的两性锌基液流电池体系,如两性锌铁液流电池体系(1.99 V)、两性锌碘液流电池体系(1.796 V)等。电池较高的开路电压通常可以赋予其较高的功率特性和能量密度,但由于负极电解液呈碱性,正极电解液呈中性或酸性,电池运行过程中,载流子(OH-、H+等)会通过膜材料,使得电池负极pH逐渐降低,正极pH逐渐升高,正负极电解液pH最终达到平衡,导致电池性能的衰减。在众多种类的锌基液流电池体系中,锌溴液流电池和锌碘液流电池是为数不多的两类正、负极两侧电解液组分(溴化锌或碘化锌)完全一致的液流电池体系,不存在电解液的交叉污染,电解液再生简单。其中,锌溴液流电池电压高达1.82 V,电池活性物质浓度高,理论能量密度高达430 Wh/kg,相同容量的液流电池,锌溴液流电池所需电解液体积更少,实际应用中占地面积更小。锌溴液流电池也是目前技术成熟度最高的一类锌基液流电池体系,在国外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其中,以澳大利亚的Redflow,美国Premium Power和ZBB为代表的公司对其进行了商业化开发,并取得了较好的产业化进展(图3)。但他们所研发的锌溴液流电池工作电流密度普遍较低(10~20 mA/cm2),导致电堆功率密度偏低。
传统全钒液流电池电堆使用的膜材料主要是商业化的全氟磺酸离子交换膜,其成本较高且离子选择性相对较差;此外,全钒液流电池电堆内部存在流体、浓度、温度等多场协同作用下的分布均匀性问题,限制了高功率密度全钒液流电池电堆的结构设计及集成;在高功率密度电堆测试过程中,电堆产热量大,对电解液温度适应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针对上述关键技术问题,研究者通过关键材料、液流电池功率密度、可靠性、高效集成等方面的创新,于2020年开发出新一代可焊接的30 kW全钒液流电池电堆,采用的可焊接多孔离子传导膜可以提升膜材料离子选择性,提高了电解液的容量保持率,此外,多孔离子传导膜的成本远低于全氟磺酸离子交换膜,可大幅度降低电堆成本。在电堆组装工艺中,新一代全钒液流电池电堆打破了传统的组装方式,首次将激光焊接技术应用于电堆集成,不仅提高了电堆的可靠性,同时提高了电堆装配的自动化程度,减少密封材料的使用,也降低了电堆的成本。同时,将人工智能引入到液流电池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全钒液流电池电堆性能和系统成本预测方法和优化策略,对全钒液流电池高功率密度电堆的研发具有指导意义。基于新一代液流电池电堆技术,2021年,我国与比利时科尔德集团完成技术许可,新一代用户侧液流电池出口欧洲。在碳达峰、碳中和大背景下,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价值也逐渐被业界重视,全钒液流电池产业化获得国内企业的高度关注。2022年4月,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综合智慧能源项目将建设全钒液流储能电站;2022年3月,中国基础电力局签约50亿元建设全钒储能清洁能源智慧电网项目、淅川金阳投资7亿元建设从冶炼到储能全钒产业链等,标志着我国全钒液流电池进入大规模商业示范和产业化推广初期阶段。
3 锌基液流电池研究进展
目前,以全钒液流电池为代表的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发展迅速,已经处于产业化推广阶段。但相比其他电池技术,全钒液流电池存在成本相对较高、能量密度偏低的问题。与全钒液流电池不同,以金属锌为负极活性组分的锌基液流电池体系具有储能活性物质来源广泛、价格便宜、能量密度高等优势,在分布式储能及用户侧储能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根据支持电解质溶液的pH值,可将锌基液流电池分为3类(图1)。(1)中性(偏弱酸性)锌基液流电池体系:主要包括锌卤素(氯、溴、碘)液流电池、锌铁液流电池、锌锰液流电池等;(2)碱性锌基液流电池体系:主要包括碱性锌镍单液流电池、碱性锌铁液流电池、碱性锌空气液流电池、碱性锌镍(空气)混合型液流电池等;(3)两性锌基液流电池体系:锌电对在不同pH下具有不同电位值,如在中性(偏弱酸性)环境下,Zn2+/Zn电对的电位为-0.763 V(vs.SHE);在碱性环境下,Zn(OH)42-/Zn电对的电位为-1.26 V(vs.SHE,pH=14),且Zn(OH)42-/Zn电对在碱性电解液中的电位随OH-浓度而变化。而中性或弱酸性体系下的Br-/Br3-(1.087 Vvs.SHE)、I-/I3-(0.536 Vvs.SHE)、Fe2+/Fe3+(0.77 Vvs.SHE,pH=0)等电对具有较高的正极电位,将具有较高正极电位的电对与碱性Zn(OH)42-/Zn电对可以得到开路电压接近2 V的两性锌基液流电池体系,如两性锌铁液流电池体系(1.99 V)、两性锌碘液流电池体系(1.796 V)等。电池较高的开路电压通常可以赋予其较高的功率特性和能量密度,但由于负极电解液呈碱性,正极电解液呈中性或酸性,电池运行过程中,载流子(OH-、H+等)会通过膜材料,使得电池负极pH逐渐降低,正极pH逐渐升高,正负极电解液pH最终达到平衡,导致电池性能的衰减。在众多种类的锌基液流电池体系中,锌溴液流电池和锌碘液流电池是为数不多的两类正、负极两侧电解液组分(溴化锌或碘化锌)完全一致的液流电池体系,不存在电解液的交叉污染,电解液再生简单。其中,锌溴液流电池电压高达1.82 V,电池活性物质浓度高,理论能量密度高达430 Wh/kg,相同容量的液流电池,锌溴液流电池所需电解液体积更少,实际应用中占地面积更小。锌溴液流电池也是目前技术成熟度最高的一类锌基液流电池体系,在国外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其中,以澳大利亚的Redflow,美国Premium Power和ZBB为代表的公司对其进行了商业化开发,并取得了较好的产业化进展(图3)。但他们所研发的锌溴液流电池工作电流密度普遍较低(10~20 mA/cm2),导致电堆功率密度偏低。
传统全钒液流电池电堆使用的膜材料主要是商业化的全氟磺酸离子交换膜,其成本较高且离子选择性相对较差;此外,全钒液流电池电堆内部存在流体、浓度、温度等多场协同作用下的分布均匀性问题,限制了高功率密度全钒液流电池电堆的结构设计及集成;在高功率密度电堆测试过程中,电堆产热量大,对电解液温度适应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针对上述关键技术问题,研究者通过关键材料、液流电池功率密度、可靠性、高效集成等方面的创新,于2020年开发出新一代可焊接的30 kW全钒液流电池电堆,采用的可焊接多孔离子传导膜可以提升膜材料离子选择性,提高了电解液的容量保持率,此外,多孔离子传导膜的成本远低于全氟磺酸离子交换膜,可大幅度降低电堆成本。在电堆组装工艺中,新一代全钒液流电池电堆打破了传统的组装方式,首次将激光焊接技术应用于电堆集成,不仅提高了电堆的可靠性,同时提高了电堆装配的自动化程度,减少密封材料的使用,也降低了电堆的成本。同时,将人工智能引入到液流电池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全钒液流电池电堆性能和系统成本预测方法和优化策略,对全钒液流电池高功率密度电堆的研发具有指导意义。基于新一代液流电池电堆技术,2021年,我国与比利时科尔德集团完成技术许可,新一代用户侧液流电池出口欧洲。在碳达峰、碳中和大背景下,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价值也逐渐被业界重视,全钒液流电池产业化获得国内企业的高度关注。2022年4月,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综合智慧能源项目将建设全钒液流储能电站;2022年3月,中国基础电力局签约50亿元建设全钒储能清洁能源智慧电网项目、淅川金阳投资7亿元建设从冶炼到储能全钒产业链等,标志着我国全钒液流电池进入大规模商业示范和产业化推广初期阶段。
3 锌基液流电池研究进展
目前,以全钒液流电池为代表的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发展迅速,已经处于产业化推广阶段。但相比其他电池技术,全钒液流电池存在成本相对较高、能量密度偏低的问题。与全钒液流电池不同,以金属锌为负极活性组分的锌基液流电池体系具有储能活性物质来源广泛、价格便宜、能量密度高等优势,在分布式储能及用户侧储能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根据支持电解质溶液的pH值,可将锌基液流电池分为3类(图1)。(1)中性(偏弱酸性)锌基液流电池体系:主要包括锌卤素(氯、溴、碘)液流电池、锌铁液流电池、锌锰液流电池等;(2)碱性锌基液流电池体系:主要包括碱性锌镍单液流电池、碱性锌铁液流电池、碱性锌空气液流电池、碱性锌镍(空气)混合型液流电池等;(3)两性锌基液流电池体系:锌电对在不同pH下具有不同电位值,如在中性(偏弱酸性)环境下,Zn2+/Zn电对的电位为-0.763 V(vs.SHE);在碱性环境下,Zn(OH)42-/Zn电对的电位为-1.26 V(vs.SHE,pH=14),且Zn(OH)42-/Zn电对在碱性电解液中的电位随OH-浓度而变化。而中性或弱酸性体系下的Br-/Br3-(1.087 Vvs.SHE)、I-/I3-(0.536 Vvs.SHE)、Fe2+/Fe3+(0.77 Vvs.SHE,pH=0)等电对具有较高的正极电位,将具有较高正极电位的电对与碱性Zn(OH)42-/Zn电对可以得到开路电压接近2 V的两性锌基液流电池体系,如两性锌铁液流电池体系(1.99 V)、两性锌碘液流电池体系(1.796 V)等。电池较高的开路电压通常可以赋予其较高的功率特性和能量密度,但由于负极电解液呈碱性,正极电解液呈中性或酸性,电池运行过程中,载流子(OH-、H+等)会通过膜材料,使得电池负极pH逐渐降低,正极pH逐渐升高,正负极电解液pH最终达到平衡,导致电池性能的衰减。在众多种类的锌基液流电池体系中,锌溴液流电池和锌碘液流电池是为数不多的两类正、负极两侧电解液组分(溴化锌或碘化锌)完全一致的液流电池体系,不存在电解液的交叉污染,电解液再生简单。其中,锌溴液流电池电压高达1.82 V,电池活性物质浓度高,理论能量密度高达430 Wh/kg,相同容量的液流电池,锌溴液流电池所需电解液体积更少,实际应用中占地面积更小。锌溴液流电池也是目前技术成熟度最高的一类锌基液流电池体系,在国外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其中,以澳大利亚的Redflow,美国Premium Power和ZBB为代表的公司对其进行了商业化开发,并取得了较好的产业化进展(图3)。但他们所研发的锌溴液流电池工作电流密度普遍较低(10~20 mA/cm2),导致电堆功率密度偏低。
针对上述问题,研究者设计并合成了一种高稳定性、高溶解度、具有两电子转移特性的联苯醌基正极[3,3',5,5'-四(二甲胺基甲基)联苯二酚(TABP)]活性材料。由于联苯二酚具有较大的共轭结构,TABP分子因此具有优异的稳定性;通过在联苯二酚结构上引入四个亲水的叔胺官能团,一方面可大大提高其溶解度,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抑制迈克尔加成副反应,进一步提高分子的稳定性,将其与硅钨酸(SWO)负极组成的液流电池在空气气氛中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尽管如此,硅钨酸(SWO)氧化还原电对分子量较大,导致其能量密度偏低。
4.3吩嗪基液流电池体系
吩嗪及其衍生物作为常见的有机小分子,通过N、S等杂原子的氧化还原过程实现能量的转换,在液流电池中具有广泛应用。2016年,Lin等提出了一种新型吩嗪-铁液流电池体系,通过在吩嗪结构上引入羧酸官能团,合成了在碱性条件下水溶的吩嗪-7,8-羧酸(ACA,图5),在1 mol/L KOH溶液中溶解度可以达到2 mol/L,电位为-0.6 V(vs. SHE)。将其与Fe(CN)64-/Fe(CN)63-电对组成的电池电压为1.13 V,在100 mA/cm2的工作电流密度条件,库仑效率99.7%,平均能量效率为63%。同年,Orita等也利用黄素单核苷酸(FMN)的钠盐(FMN-Na)作为负极活性物质,构建出FMN-Na/Fe液流电池,在50~80 mA/cm2的工作电流密度条件连续稳定运行200个循环性能保持稳定,电池库仑效率为99%,容量保持率为99%。但FMN-Na在1 mol/L KOH中的溶解度仅为0.06 mol/L,引入烟酰胺助溶剂后,其溶解度提升至1.5 mol/L。为了进一步提高电池稳定性,Hollas等设计合成出一种吩嗪衍生物[7,8-二羟基吩嗪-2-磺酸(DHPS)],在非对称构型中合理引入功能基团,通过各向异性动力学相互作用引发特定位置的强化溶剂化作用使其在1.0 mol/L NaOH溶液中溶解度提高至1.8 mol/L,电位负移至 -0.86 V(vs.SHE)。将其与Fe(CN)64-/Fe(CN)63-电对组成电池(电压1.4 V),在1.4 mol/L高浓度、100 mA/cm2的工作电流密度条件下可连续稳定运行500个循环,能量效率保持在75%以上,实际容量(相对于正极电解液)可达67 Ah/L。Wang等在吩嗪骨架结构上引入一个苯基,同时引入羟基和羧酸基团,设计合成出苯并[a]羟基吩嗪-7/8-羧酸(BHPC),将其与Fe(CN)64-/Fe(CN)63-电对组成电池,在100 mA/cm2的工作电流密度条件下可稳定运行1305个循环性能保持稳定。
为了深入研究不同取代基和不同取代位置对吩嗪基电对各种性质的影响,Pang等在吩嗪骨架的不同位置分别引入了四种不同的氨基酸取代基,合成了系列氨基酸官能化的吩嗪衍生物。结果表明,由于还原态的不可逆异构化副反应,2,7和1,8取代位的吩嗪衍生物化学稳定性较差,而1,6取代位的吩嗪衍生物较为稳定,3,3'-[吩嗪-1,6二基双(氮杂二基)]二丙酸(1,6-DPAP)最稳定。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进一步通过对化学反应机理进行深入研究,设计合成出一类丙酸取代的吩嗪衍生物(PFP),将其与Fe(CN)64-/Fe(CN)63-电对组成电池,阐明了不同取代位置的丙酸对电池性能的影响,揭示了分子结构与电池性能的构效关系,实现了吩嗪基液流电池体系在宽温区(室温到45 ℃)零衰减的循环稳定性。虽然通过分子结构设计在吩嗪上引入亲水基团或添加助溶剂等方法可以提高吩嗪基电对的溶解度,但基于吩嗪氧化还原电对的液流电池体系实际能量密度依旧偏低;且大多数吩嗪氧化还原电对在空气中易被氧化,使得电池无法在空气氛围下稳定运行,对电池实际应用提出了很高的挑战。针对这一关键技术难题,研究者将吩嗪结构中的一个氮原子替换成吸电子的硫原子,提出了一种吩噻嗪衍生物的氧化还原电对[亚甲蓝(MB)],在酸性介质中,MB可进行质子参与的一步双电子氧化还原反应,电位为0.57 V(vs. SHE),在硫酸和乙酸混合溶液中,MB的溶解度高达1.8 mol/L。将其与V3+/V2+电对配对组成V-MB液流电池,在1.2 mol/L高浓度(MB)、空气氛围、80 mA/cm2的工作电流密度条件下连续稳定运行160个循环性能保持稳定,且正极活性物质利用率可以达到92%,表现出较好的实用化前景。
4.4 TEMPO类液流电池体系
TEMPO(2,2,6,6-四甲基哌啶氧化物)是一类含氮氧自由基的有机物(图5),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活性和可逆性,电位较高(0.8~1.1 Vvs. SHE)。TEMPO在水中溶解度较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通过分子修饰的方法,在TEMPO引入羟基(4-OH-TEMPO)、磺酸基、三甲基氯化铵(4-TMA-TEMPO)等亲水性基团,大幅提高了TEMPO的溶解度。为防止活性物质的交叉互串,Winsberg等将TEMPO与吩嗪结合,设计合成出可以同时作为正、负极活性物质的有机化合物,将其用在静态电池中,电池电压为1.2 V,库仑效率约98.3%,连续稳定运行超过1800个循环容量几乎保持稳定。由于该电对的反应动力学较差,导致电池能量效率偏低(<50%)。通过小分子聚合也是抑制电解液活性物质交叉互串的一种有效方法。Schubert等设计合成了一种水溶性聚合物,聚合物侧链分别连接TEMPO和联吡啶盐类物质,这种聚合物活性物质具有较大的尺寸,电池因此可以采用成本较低的透析膜,从而大幅降低电池成本。然而,这种聚合物活性物质溶解度有限,理论体积容量只有10 Ah/L,且由于聚合物溶液黏度较高、分子空间位阻较大等问题,使得聚合物活性物质在电池中的利用率偏低(约41%)。水溶性的TEMPO类分子易在充放电过程中发生不同程度的副反应,如自催化氧化、歧化和开环反应等,使得分子结构发生改变,不利于电池长期稳定运行。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者从分子结构调控的角度,设计合成了一种五元环吡咯类氮氧自由基衍生物,通过理论计算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该类分子氧化还原电位与氮氧自由基端电荷分布之间的内在关系,相比于六元环的TEMPO,五元环吡咯类氮氧自由基衍生物的氧化还原电位可以达到0.96 V(vs. SHE),与紫精电对配对构成的全电池电压为1.31 V,电池连续运行500个循环效率保持稳定。为进一步提高TEMPO类分子稳定性,研究者利用取代基双共轭设计调控策略在TEMPO分子哌啶环的四取代位上引入具有p-π电子效应的酰胺官能团和π-π电子效应的咪唑官能团,设计制备得到具有高稳定性的TEMPO衍生物。双共轭电子效应一方面可促进N—O自由基端的电子均匀分布,另一方面可有效改善溶液中亲电或亲核试剂对还原态和氧化态分子的亲电或亲核进攻。两者的协同作用可显著提高该分子在电池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的稳定性。上述研究结果提高了氮氧自由基类氧化还原电对的稳定性,同时拓宽了基于氮氧自由基衍生物氧化还原电对的选择范围。综上所述,可以通过分子结构设计,实现TEMPO及其衍生物的电位、溶解度、电化学活性及稳定性的调控。因此,TEMPO及其衍生物是一类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的正极氧化还原电对,然而,目前TEMPO类物质成本偏高,对应衍生物合成过程较为复杂,不利于大规模应用。
4.5紫精类液流电池体系
与大部分吩嗪基及醌基电对类似,紫精及其衍生物(基于联吡啶结构,图5)也是一种常见的有机负极氧化还原电对。在众多紫精及其衍生物中,甲基紫精(MV)结构简单,在水中溶解度超过3.0 mol/L。作为负极氧化还原电对,MV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MV2+先得到一个电子被还原成自由基阳离子(MV·+,-0.45 Vvs. SHE),这一过程可逆性高、反应动力学好,未成对电子在联吡啶结构上发生离域使其在溶液中具有较高的稳定性;MV·+可再次得到电子被还原成MV0(-0.76 Vvs. SHE),这一过程生成的MV0溶解度很低,反应可逆性较差。以MV分子作为负极氧化还原电对,研究者将其与TEMPO、(二茂铁基甲基)三甲基氯化铵(FcNCl)等正极氧化还原电对配对,构建出中性全有机液流电池体系。所构建的液流电池体系负极实际使用的MV浓度较低,导致电池实际能量密度偏低;且在高浓度下,MV·+之间发生电化学聚合反应,容易歧化生成MV2+和溶解度低的MV0,MV0的生成易导致电池容量的衰减。针对这一问题,Beh等设计合成了双(3-三甲基氨)丙基四氯化紫精(BTMAP-Vi)化合物,该化合物带4个正电荷,分子之间具有较强的静电斥力,可有效抑制MV·+之间的聚合副反应。以该分子作为负极氧化还原电对,与双[3-三甲基-氨基丙基]二茂铁二氯化物(BTMAP-Fc)配对构成水系全有机液流电池体系,在高浓度BTMAP-Vi条件下电池依然表现出较好的循环性能,电池稳定性得到较好地改善。尽管如此,这些体系只利用了紫精基电对的第一步反应。为实现紫精基电对的双电子转移过程,研究者在设计合成出1-甲基-1'-[3-(三甲基)氨丙基]-4,4'-联吡啶三氯化合物([(Me)(NPr)V]Cl3,亲水性季铵基团提高MV0的溶解度及可逆性)、具有共轭结构的4,4'-(噻唑并[5,4-d]噻唑-2,5-二基)双{1-[3-(三甲基)氨丙基]吡啶-1-鎓}四氯化物([(NPr)2TTz]Cl4),利用噻唑并[5,4-d]噻唑基团与吡啶基团之间的共振和电子离域作用来稳定紫精的还原产物;将其分别与FcNCl和4-TMA-TEMPO配对组成水系全有机液流电池体系均可实现紫精基电对的双电子转移过程,电池电压和能量密度得到较好的提高。除此之外,研究者提出“共轭自调控策略”对紫精分子进行结构设计,在两个吡啶盐活性中心引入可旋转的苯环,设计合成出具有可“开关”共轭结构的1,1'-二[3-(三甲基氨)丙基]-4,4'-(1,4-苯基)二吡啶盐四氯化物[(APBPy)Cl4],该物质处于氧化态时,共轭结构关闭,两个吡啶盐之间的电子相互作用较弱,电化学性质较独立,两电子转移电位一致;当该物质处于还原态时,共轭结构被打开,两个吡啶盐之间电荷离域受苯环作用而被强化,降低了该物质还原态的路易斯碱性,有助于提高电池稳定性。将(APBPy)Cl4与TEMPO衍生物[(TBABPy)Cl3]配对构成水系全有机液流电池电压可达到1.7 V以上,在80 mA/cm2的工作电流密度条件下,电池能量效率保持在80%以上。为进一步降低紫精基氧化还原电对电位、提高电池电压,研究人员通过负极氧化还原电对优化、修饰,设计合成出两电子反应的紫罗碱电对,与溴电对配对后构建出多电子反应的水系紫罗碱溴液流电池体系开路电压高达1.89 V,在40 mA/cm2的工作电流密度条件下,电池库仑效率高达99.8%,能量效率可达83.4%,电池连续稳定运行200余个循环性能保持稳定。但该体系负极活性物质在空气中不稳定,需要在惰性气氛条件下运;此外,虽然紫罗碱理论溶解度很高,但是实际测试的浓度依然较低(0.2 mol/L)。基于紫精基和吩嗪基氧化还原电对氧化还原机理,研究者提出了多电活性中心(MRC)的设计理念,通过分子结构工程设计的方法将三嗪环与吡啶盐连接在一起,设计合成出具有多电活性中心的三吡啶盐三嗪分子[(TPyTz)Cl6],该电对具有六电子可逆氧化还原反应特征。将其与FcNCl正极氧化还原电对配对构成的水系全有机液流电池体积容量可以达到33 Ah/L,峰值功率可达273 mW/cm2,单分子电子转移数、电池容量等均高于目前文献所报道的紫精类氧化还原电对,为提高水系有机液流电池容量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作者进一步从分子工程角度出发,在两个吡啶盐活性中心引入呋喃或噻吩单元,利用电子离域效应设计合成出π桥连接的紫精化合物(AFBPy)Cl4和(ATBPy)Cl4。与BTMAP-Vi分子相比,(AFBPy)Cl4和(ATBPy)Cl4分子具有更高的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能级,因而具有更高的电子亲和能和更低的还原电位;与(AFBPy)Cl4相比,(ATBPy)Cl4中间噻吩单元上的自旋密度更高,可以更好地离域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生成的自由基,从而提高该物质的化学稳定性。综上,目前紫精基氧化还原电对常被用于液流电池负极活性物质,通过分子工程设计的方法可实现紫精基氧化还原电对的两电子转移过程,并提高电对溶解度及稳定性,从而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和稳定性。尽管如此,基于紫精基氧化还原电对的液流电池体系仍存在很多挑战,如紫精基氧化还原电对的还原产物在空气中稳定性较差,通常需要在惰性气氛下运行等。
5 结论
液流电池具有本质安全、循环寿命长、效率高等优势,在储能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主要可分为全钒液流电池、锌基液流电池、铁铬液流电池以及液流电池新体系等。目前,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以其突出的安全性能和技术成熟度等优势,成为大规模固定式储能领域的领头雁。基于对液流电池领域的不断探索,我国液流电池储能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得到了国际的认可,依托液流电池的技术实力,在国际可再生能源及液流电池储能领域拥有了举足轻重的话语权,同时,领军国际液流储能电池储能技术相关标准的制定。虽然我国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特别是大规模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已经初步实现产业化,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大规模储能系统的性能、降低系统成本、开展不同应用场合的运行模式,探索出符合我国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大背景下液流电池技术电力调控运行模式。锌基液流电池储能技术以其高安全性、低成本等优势在应急备用电站、分布式能源以及用户侧储能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部分锌基液流电池体系如锌溴液流电池、锌铁液流电池等已进入了示范应用阶段,但依旧存在诸多挑战。如锌基液流电池普遍存在的面容量受限、锌枝晶问题,锌基液流电池运行工作电流密度偏低问题。此外,锌基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种类多,需要对其技术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对不同技术的优缺点、技术难点、技术突破的难易程度、应用价值和科学性做全面科学判断,提炼出各个问题最佳的解决路线,解决影响锌基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实用化进程的关键技术。此外,越来越多的新型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包括各类无机体系和有机体系的液流电池新体系等技术。有机活性电对种类繁多、资源可持续、结构性质可灵活调控,成为目前液流电池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基于有机氧化还原电对的液流电池体系在电池性能和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有机氧化还原电对稳定性较差,导致电池循环寿命短,且大部分电池需要在惰性气氛下运行;虽然有机氧化还原电对通常具有高的理论溶解度和较好的电化学活性,但目前大部分基于有机氧化还原电对的液流电池体系的实际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依旧偏低,无法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因此,如何设计并筛选具有高溶解度(实际电池测试过程中,活性物质溶解度高)、快的反应动力学和高稳定性(空气氛围)的有机氧化还原电对推进该类电池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综上,目前我国虽然在液流电池技术的基础研发、装置试制和应用示范等方面已经取得阶段性突破,但仍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受限于产业链不健全、制备技术、集成技术、规模化水平等因素,导致我国液流电池储能技术方面还存在若干关键瓶颈问题,如关键材料、核心部件及系统的自主研制水平低;核心部件限于实验室试制,导致系统应用验证困难,创新技术转移转化周期长等问题,限制了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的规模化与产业化。针对新型电力系统等对高安全、大规模固定式电化学储能技术的重大需求,未来需加大新一代液流电池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突破新技术中的关键科学与技术挑战,解决液流电池技术面临的规模化、成本、寿命等问题,实现液流电池全产业链有序健康发展,为能源革命和能源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7月4日,深圳坪山区人民政府发布《深圳市坪山区落实“双碳”战略进一步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指出,支持企业建设新型电池及储能、充电设施、光伏、氢能、智能电网和综合能源服务等领域中试生产线,对项目总投资额(不含土建)在500万元以上的,按设备投资额的1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近日,国投证券披露了大连融科储能集团上市辅导进展。本期辅导时间为2025年4月1日至2025年6月30日,达到了预期的辅导效果。据悉,融科储能是国内最早开展全钒液流电池商业应用的企业,2008年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成立。早在2022年11月,大连融科储能就与安信证券签署
7月8日,俊美储能技术(阜新)有限公司发布了彰武县65MW/260MWh全钒液流独立储能电站项目工程总承包招标公告。项目位于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本标段合同估算价78000万元,折合单价3元/Wh。
近日,河北银行承德分行成功为“天启鸿源共享储能电站项目”审批项目贷款6亿元,为项目顺利投入运营提供有效资金支持,在助力地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天启鸿源共享储能电站项目”位于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半截塔镇半截塔村,建设容量为355MW/920MWh。项目建成后能为冀北电网提供充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7月3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金属材料管液压试验方法》等278项推荐性国家标准和3项推荐性国家标准修改单。包含2项全钒液流电池相关标准,将于2026年1月1日实施:1、GB/T32509-2025全钒液流电池通用技术条件2、GB/T33339-2025全钒液流电池系统测试方
7月4日,内蒙古综能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包头百灵10万千瓦/40万千瓦时电网侧储能电站项目EPC总承包招标招标公告。项目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百灵庙镇红格塔拉村境内,总体规划建设规模为10万千瓦/40万千瓦时,其中:非步入式液冷磷酸铁锂电池9.75万千瓦/39万千瓦时、全钒液流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7月4日,深圳坪山区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深圳市坪山区落实“双碳”战略进一步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文件明确,鼓励建设资源聚合平台并接入深圳市虚拟电厂管理中心参与电网调控,开展数字能源服务衍生业务。对虚拟电厂资源聚合平台投资主体每年按响应收益的
6月18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提出,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这对处于发展初期、普遍亏损的氢能企业来说是重大利好。来源:高工氢电事实上,当前众多氢能企业
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1-6月,除已上市氢能企业增发募资外,氢能产业链共计超过20家企业获得融资,与去年同期相比数量有所减少,具体包括:考克利尔氢能、卡文新能源、云韬氢能、骊能新能源、新工绿氢、未势能源、氢合科技、科安创能、艾氢技术、锦美氢源、镁源动力、天芮科技、青鳐科技、聚智合众、协
近期,多座储能电站获最新进展,北极星储能网特将2025年6月30日-2025年7月4日期间发布的储能项目动态整理如下:内蒙古鄂尔多斯3GW/12.8GWh储能电站项目开工6月28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谷山梁3GW/12.8GWh储能电站项目开工建设。项目位于内蒙古达拉特旗恩格贝镇,总投资112亿元,占地面积约1100亩,
6月29日,由内蒙古电力集团电网储能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的鄂尔多斯万成功200兆瓦/800兆瓦时电网侧储能电站项目,完成连续运行72小时3次满充放循环,取得内蒙古电力调控公司独立新型储能整套启动试运行完成批准文件,并于6月30日进入内蒙古电力现货市场,开通交易权限,正式转商运营。该项目采用195兆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7月7日,兰州新区年产30吉瓦时(GWh)新能源电池生产基地项目签约。项目估算总投资90亿元,由安徽国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是兰州新区抢抓新能源产业风口、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的关键布局。项目计划分三期建设,每期产能10GWh,最终形成年产30GWh的新能源电池的规模化生产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6月27日,奇台县与钠美新能源科技(洛阳)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合作协议,总投资5亿元的钠离子电芯及电源系统项目落户奇台产业园区。该项目规划建设1GWh钠离子电芯生产线、2GWh电源系统集成基地,总用地约200亩。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达2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500个,带动正负极材料、隔膜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7月6日,在2025甘肃兰州市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活动上,上海经证实业集团投资21亿元的5GWh储能及动力钠离子电池项目签约落户。该项目将有力推动兰州新能源产业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7月8日,西高院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核电领域,公司大力开展研究开发,公司主导的核电领域科技成果顺利通过中机联行业鉴定,实现了核电领域的高压限流熔断器产品的技术突破。新能源领域,公司主要开展风电、光电、储能等新能源设备的检测业务,已建成7.5MW大容量光储变流器电性
7月8日,塔拉滩上捷报传来,黄河公司新能源建设分公司负责建设的铁盖储能电站正式并网,标志着黄河公司继5月30日成功建成贡玛储能电站后,再次为保障“青豫直流”特高压外送通道的新能源消纳与电力系统安全增添了一个“稳固器”。至此,黄河公司储能装机容量增加至623兆瓦/1768.23兆瓦时。铁盖储能电站
北极星储能网讯:近年来,储能行业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严峻的安全挑战——国内外储能电站火灾事故频发。根据CNESADataLink全球储能数据库不完全统计,自2011年到2024年底,全球范围内发生储能事故已达120余起。在此背景下,以中国为首的储能企业积极响应行业需求,对储能系统在极端火灾场景下的性能表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7月7日,甘肃省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投资发展推介会在兰州召开,共签约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招商引资项目175个,签约总额1298.12亿元。签约贸易合同项目1个,签约金额2.5亿美元。天水市独立共享储能项目、张掖市电网侧调峰独立共享储能电站项目、兰州新区年产30吉瓦时(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7月8日,山东高速鲁东新能源有限公司共享储能电站项目施工总承包中标候选人公示。项目位于山东威海,招标人为山东高速鲁东新能源有限公司。项目占地面积约50亩,220KV并网,与接入点距离约0.8km。储能电池选用195MW磷酸铁锂电池,搭配5MW磷酸铁钠电池。
7月1日,美国国会通过的《大而美法案》(OBBB)以微弱优势生效,标志着美国能源政策发生重大转向。其核心内容在于,提前终止IRA下的部分关键清洁能源补贴,并大幅收紧对“受关注外国实体”(ForeignEntityofConcern,简称FEOC)的限制。这种政策的快速更迭,不仅正在重塑美国本土新能源产业格局,也将对
储能标准滞后于国际标准对我国企业出海的影响封红丽1沈春雷2周喜超2(1.国网(北京)综合能源规划设计研究院2.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背景下,新型储能市场迎来高速发展期。国际能源署预测,全球储能装机容量到2026年将达270吉瓦左右。对于我国新型储能产业来说,走出国门
北极星储能网讯:7月4日,江苏扬州江都沿江片区193MW/386MWh分布式储能电站项目工程招标,项目投资总价约40833万元,约合1.058元/Wh,计划工期1年。本工程规划安装容量为193MW/386MWh,本期储能电站磷酸铁锂电池采用全预制舱布置形式,户外放置193个2MWh储能电池舱。储能电池舱采用磷酸铁锂电池1MW/2MW
日前深交所官网显示,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网数字”)创业板IPO获得受理。南网数字拟发行不低于3亿股、不超过4.77亿股,募集资金25.54亿元,若成功上市,其将成为南网体系内第四家上市公司。募集资金25.54亿元投向六大项目招股书显示,南网数字目标为“构建世界一流的电网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7月10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海南低碳岛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方案》指出,2030年前,全省实现碳达峰,经济社会发展向低碳方向快速迈进。2045年前,全面建成低碳岛,全省二氧化碳年排放量比峰值期下降70%,建成零碳、高效、智慧、韧性、安全的新型能源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7月4日,深圳坪山区人民政府发布《深圳市坪山区落实“双碳”战略进一步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指出,支持企业建设新型电池及储能、充电设施、光伏、氢能、智能电网和综合能源服务等领域中试生产线,对项目总投资额(不含土建)在500万元以上的,按设备投资额的1
7月10日,海南省发改委发布《关于海南省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方案指出,坚决纠正不当干预电力市场行为,不得向新能源不合理分摊费用,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对2025年6月1日前已并网的新能源存量项目,继续执行省配置储
7月10日-12日,金时科技亮相2025中国智慧能源大会暨电力储能技术与应用装备展览会(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3号馆E10展位),展示其核心技术成果与全场景储能解决方案,助力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与能源低碳转型。核心技术:超级电容与锂电混合储能架构金时科技自主研发的“超级电容与锂电混合储能架构”
近期,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火出圈。比赛点燃文旅消费热情,叠加高温天气,江苏省用电负荷不断攀升。5月10日联赛开赛至6月30日,全省服务业量同比增长9.7%,其中体育场地设施管理单位用电量同比增长9.9%。7月1日,常州供电公司发布“绿电助苏超”大规模车网互动(V2G)活动计划,邀请前来观赛的新能源汽
7月10日,海南省发改委发布《关于海南省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方案指出,坚决纠正不当干预电力市场行为,不得向新能源不合理分摊费用,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对2025年6月1日前已并网的新能源存量项目,继续执行省配置储
为加强调度自动化专业对新型调度体系建设支持保障能力,强化区、地调度自动化人员故障处置协同能力,提升调度自动化系统涉控功能安全运行水平,7月4日,公司调控中心联合吴忠供电公司开展2025年“迎峰度夏”调度自动化区地联合应急演练,银川供电公司、宁东供电公司等相关单位现场观摩演练。本次联合应
7月8日,广州智光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兼广州智光储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新宇,智光储能总经理付金建等领导与国宁新储(福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江博一行会面交流,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此次合作是双方在级联高压储能技术领域强强联合、互利共赢的必然选择,对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新型储能产业
我国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能源电力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能源法》提出要“加快建立主体多元、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监管有效的能源市场
7月9日上午,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三峡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刘伟平到访上海电气,与上海电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吴磊举行会谈,双方围绕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深化新能源领域合作展开深入交流。刘伟平表示,中国三峡集团当前正聚焦水利水电、清洁能源、生态环保与资源循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