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输变电工程政策正文

加快建设十堰至卧龙50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湖北十堰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印发

2022-09-30 09:58来源:十堰市人民政府关键词:输电线路智慧电网变电站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9月29日,十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关于印发《十堰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通知。

《规划》指出,建设低碳智慧能源设施。推进智慧电网建设。升级改造电网智能调控系统,加强5G技术在分布式电源接入调控、输变电环境实时监测与故障定位、配电自动化等环节的应用。加快建设十堰至卧龙50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启动十堰第二座500千伏变电站建设,全面优化原十堰东汽电网,建设城区上海路、郧阳老城、郧西上川、房县化龙、竹山麻家渡、竹溪郭家梁输变电工程及丹江大柳树变扩建工程等25个110千伏电网项目,建设郧阳梅铺、郧西黑虎、房县万峪、竹山黄栗、竹溪县河、丹江石鼓输变电工程等44个35千伏电网项目,确保全市每个乡镇至少1座35千伏及以上变(配)电站,提升城乡电网供电能力与可靠性。“十四五”末,形成以500千伏十堰变、汉水变为支撑,南、北2个220千伏环网,中部3条220千伏链路“两环三链”结构的智慧电网,保障十堰电力可靠供应与外送。

智慧能源设施提升工程。推进商用车智能换电网络及装备制造项目。加快商用车换电系统建设、“电池银行”运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充电装备制造等,加快十堰城市功能运力的绿色换电升级,促进绿色矿山、绿色港口、绿色交通建设,打造以汉十高速商用车换电模式为示范、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

加快开发利用辖区内的风、光、水资源,支持远景集团120万千瓦抽水蓄能等绿色能源项目建设。

实施百个电网提升工程,其中,新建汉水500千伏变电站1座,主变容量100万千伏安;新(改)扩建220千伏变电站9座,新增主变容量180万千伏安;新(改)扩建110千伏主变站14座,新增主变容量61.65万千伏安;新(改)扩建110千伏主变18座,新增主变容量10.93万千伏安;新增35千伏及以上线路77条,长度1435公里。

详情如下:

十政办发〔2022〕45号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十堰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事业单位:

《十堰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9月23日

十堰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

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和增进人民福祉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服务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根据《湖北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十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基础

“十三五”期间,十堰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全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信息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建设、数字创新能力、产业数字融合等领域建设全面展开,创新基础设施体系日趋完善,有力支撑了十堰市“十三五”发展目标的实现。

第一节 发展基础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十三五”末期,十堰市光缆网络总长度超过28.18万公里,互联网出口带宽达2440G,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09.64万,移动互联网用户320.56万户,全市城区与农村行政村光纤宽带和4G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平均达到100M,中心城区达500M,成功入选2020年度国家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城市。全市5G网络部署进展顺利,已建设完成5G基站1702个,超额完成预定目标13.4%。

智慧城市建设实现新突破。十堰市智慧民生领域快速发展,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旅游、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社区、智慧环保、电子商务、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等方面应用不断丰富。“十三五”末期,全市660所规模以上中小学已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416个“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工程”全部完成。建成与公安联网A类视频探头6600余个,社会单位B类探头75000个,实现重点场所、住宅小区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全覆盖。在2018-2019年度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综合影响力评估中,十堰市获评中国转型升级优秀智慧城市。

数字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十三五”时期,十堰市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业布局持续优化,以汽车产业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在数字创新领域呈现良好势头。东风汽车商用车公司技术中心(国家级)、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十堰)示范基地、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汽车动力传动与电子控制”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国家汽车零部件质检中心等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成果突出。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300家,拥有发明专利634件,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培育及专家库平台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产业数字融合应用成效明显。“十三五”时期,十堰市产业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农业信息化稳步发展,农村互联网体系建设逐步成熟,全市村级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达900余个,各县(市、区)实现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覆盖。“两化融合”水平持续增长,工业互联网应用顺利推进,东风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湖北万润“锂电池材料研发与产业化创新平台建设”项目、“东风宏云项目”入选国家重点平台及项目,2019年全市“两化融合”类试点示范企业达118家,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指数达56%,企业上云数量达930余家。智慧旅游水平持续提升,旅游云计算数据中心、十堰智慧旅游公共服务网、十堰智慧旅游电子商务网、十堰智慧旅游客户端建设升级顺利推进。

技术合作持续深入推进。“十三五”时期,十堰市数字经济领域对外合作不断推进。京东集团与十堰市人民政府签署“互联网+”新经济合作协议,共建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基地、电商产业生态中心、产业孵化创新中心、“互联网+旅游”应用示范中心等重大项目。北京中润普达集团分别与十堰市人民政府、张湾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框架协议和投资协议,在十堰市建设中文语义类脑智能系统(机器人)研发中心、应用中心和产业孵化中心,构建人工智能产业链、创新链和生态链。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十堰市快速发展,新经济产业加快建设,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兴业态成效显著,“互联网+”和“智能+”等技术创新持续突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数字城市建设步入发展快车道。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技术变革推动数字经济全面发展。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全球产业体系架构重塑,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正发生重大变化。信息技术升级迭代周期持续缩短,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层出叠见。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关键引擎。以5G、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竞争进入白热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迈入高速发展新阶段。

新需求驱动新型基础设施加速发展。国内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的攻坚期,国际环境也处于深度变革期,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带来的经济下行仍在持续。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具有提升民生消费质效和强化经济发展后劲的双重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接连作出重要部署,湖北省也陆续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加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项目,新型基础设施正迎来蓬勃发展期。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汉江生态经济带等重大战略为湖北省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十堰市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和发展基础不断向好,新型基础设施产业生态持续完善。

“东数西算”战略助推新型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随着数据逐步成为基础战略性资源和重要生产要素,国家加快实施“东数西算”战略,并明确提出构建布局合理、绿色集约、东西一体的基础设施格局,中部地区优先加强与邻近国家枢纽节点的网络连通,后续根据发展需要,适时增加国家枢纽节点。十堰市是湖北省对接西部数据中心的桥头堡,在清洁能源、气候环境、生态条件等方面具备突出优势,同时在数据信息应用领域拥有广阔市场需求,未来将积极争取国家、湖北省在十堰市布局大数据中心枢纽节点,持续提高数据中心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水平,为十堰市大数据中心、物联网等建设提供强大驱动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迎来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期。

总体看来,省内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势头良好,为十堰市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整体发展环境有利的同时,十堰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数字经济规模总体较小、高科技企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精通数字化生产制造的高端数字复合型人才匮乏、人才培养难度较大,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创新融合能力不足、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程度不够,“城市大脑”数据价值挖掘不够深入、市政智慧化建设有待优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模式需要进一步探索创新等。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十堰市区位、交通、产业、市场、科教优势,在抓好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动产业富市、科技兴市、生态立市、交通强市、文化塑市的基础性、引领性、关键性举措,加快推进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技术创新平台、大科学装置等建设,着力培育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业态和新增长点,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推进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绿色低碳发展,全面建设全省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贡献基建力量。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统筹谋划,高位推进。坚持全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一盘棋,加强多部门跨领域全区域协调,统一思想认识,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高质量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结合先进地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经验,探索符合十堰市实际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模式,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积极调动各类市场要素和主体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数智赋能,激发活力。推动数据资源高效汇聚和深度开发,构建数智赋能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找准公共数据开放共享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不断提升数据资源价值,激发经济新活力。

融合创新,建用并行。鼓励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产业各领域深度融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推广新技术应用,形成以建促用、以用助建的良性发展格局。

第三节 总体结构

1.功能架构

按照“全局构建、集约建设、长效发展”的设计思想,坚持统筹规划、统筹布局、统筹建设,自上而下打造共建共享、高效利用、功能完善的新型基础设施,构建“新基础、新支撑、新平台”。“新基础”是指以网络体系、无线城市、数据中心、区块链为主,打造高效、集成、可靠的信息基础设施;“新支撑”是指围绕产业发展和城市运行需求,全面发展工业互联网、智慧农业、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水利、智慧城建、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文旅、数字化治理、智慧环保等智慧设施,提升十堰市融合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新平台”是指支持在政务服务、城市管理、前沿创新等领域推动交互式智能化新型基础设施应用平台建设,为十堰市产业发展与便民惠民并举提供创新驱动力。

2.层级架构

向上对接湖北省信息网络设施、计算存储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和安全基础设施,向下统筹搭建市、县(市、区)两级架构。

市级层面。升级城域网、“市—县”骨干承载网,开展城区5G网络和千兆光网深度覆盖。建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区域大数据中心、城市大数据中心、本地计算设施、边缘计算节点。建设市级共性应用支撑基础设施和智慧城市运营中心等特色基础设施。根据十堰市创新能力和产业特征,建设市级创新基础设施和企业级创新基础设施。完善市级网络安全设施,推动企业级网络安全设施建设。

县级层面。建设完善“县—乡镇”接入骨干网,加快推进县(市、区)5G网络和千兆光网覆盖,有序推进行政村5G网络和千兆光网建设。县(市、区)根据实际需求建设边缘数据中心和边缘计算设施。积极参与市级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十堰市共性支撑能力,发展智慧化特色应用,结合各地特点建设开发区、产业园等创新设施载体。配合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建设网络安全防护软件和设备。

微信截图_20220930091152.png

图2-1 新型基础设施层级架构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以信息网络升级为重点任务,全市光纤宽带、无线宽带、广播电视网络实现全域深度覆盖,5G商用全面普及,重点城镇实现5G全覆盖,打造8-10个重点领域5G网络试点示范应用样板,建成广覆盖、大带宽、高移动的泛在信息网络设施,各类新型基础设施布局更加合理,投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

展望2035年,十堰市高效、稳定、完善、泛用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新型基础设施规模和质量达到全省中上游水平,建成鄂西北区域性网络枢纽、汉江流域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成为区域经济社会数字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点。信息网络、新技术基础设施实现持续演进升级,对经济社会生态发展赋能作用显著。融合基础设施全面普及,精准感知、精确分析、精细管理和精心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交互式智能化应用平台应用质效跻身全省前列,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

第三章 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打造高质量网络体系

加快部署5G网络。分步建设5G基站,加快5G规模组网,优先覆盖大型交通枢纽、重要公共场所、重点产业园区、景区景点等区域,推进室内分布系统共建共享,确保室内信号全覆盖。强化典型引领和场景建设,推动5G创新应用。实现全市城区(含县城)5G网络深度覆盖,乡镇驻地、周边主要景区、道路实现5G网络连续覆盖,“十四五”末,全市5G基站数量达到7000座。

推进信息网络升级。持续开展光纤网络扩容,布局大容量光通信传输系统,推进千兆光纤入户、万兆光纤进楼。加快部署天基互联网、物联网系统,推进典型应用的IPv6升级,推动网络、应用、终端全面支持IPv6。加快接入设施SDN、NFV改造,建成智能、敏捷、安全的新一代网络。“十四五”末,互联网出口带宽超过2Tbps,IPv6活跃用户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建设高标准数据中心。依托华为等国内顶尖的互联网企业,加快十堰武当云谷大数据中心建设,提升云计算服务、数据存储能力,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积极争取纳入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布局。重点加快十堰武当云谷大数据中心建设、十堰一体化大数据应用平台改造、十堰工业大数据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十四五”末,全市在用数据中心机柜数达到4万架,数据中心PUE值不高于1.4,建设完成40个以上边缘计算资源池节点。

打造互联网服务平台。围绕城市管理、民生保障、公共安全、医疗卫生等领域打造新型物联网,规模化部署低功耗、高精度的智能化传感器,实现大规模“物物连接”。建立对接国家标准的物联网感知设施标识和编码标准规范,加强数字标识推广应用。探索区块链技术先行先试,打造区块链交易中心、检测中心、场景体验中心等公共平台,推动区块链和物联网、数字孪生城市等前沿技术融合应用。“十四五”末,全市培育至少4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带动1500家企业上云,依托全市大数据云体系实现物联网平台各县(市、区)及各行业全覆盖。

专栏1:高质量网络体系提升工程

依托移动、联通、电信、广电、铁塔等单位的十堰分公司,围绕市区重点交通干线、武当山景区、重点商业地段推进5G网络建设,增加5G基站,同步推进光纤网络扩容、千兆光纤入户、万兆光纤入楼、高标准数据中心建设等工作。

第二节 构建汉江流域大数据中心重要节点

积极争取国家、湖北省在汉江流域布局大数据中心集群,争取将十堰市作为汉江流域大数据中心集群重要节点城市。充分发挥十堰市跨区域数据协同多、范围广的优势,构建汉江流域大数据中心,推动跨区域数据汇聚和按需使用。依托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开展跨区域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协作。建设市级大数据中心,对接县(市、区)级边缘数据中心、企业大数据中心,形成政务、交通、水利、农业、城管等主题数据库,推动数据互通共享、融合应用。

专栏2:大数据中心建设工程

重点推进十堰“武当云谷”大数据中心项目及一体化大数据应用平台和十堰市工业大数据中心,建设集云计算、数据存储及网络交换为一体的大数据中心,新建智慧城管大数据中心、智慧城管数据库、智慧城市管理综合信息平台、智慧城管综合执法系统、智慧户外广告管理系统等22个子系统。以郧西为试点建设县域综合数据平台,集政务办公自动化、平安综合治理、城市综合管理、应急管理、生态环保、工业互联网、智慧农业、智慧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组建郧西大数据中心。

第三节 探索区块链基础设施应用

对接BSN湖北主干网,推进市级节点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建设区块链通用技术平台,推动面向智能制造、农业产销、企业评级、金融贸易等领域建设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据信息和公共服务平台。推进跨链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安全稳定的区块链环境,保障跨链延伸安全性。降低用户使用门槛,实现业务快速上链,加快形成规模效应。

第四章 促进高效智能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基础设施融合赋能,促进高效智能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工业互联网建设,构建农业、交通、能源等领域大数据平台,推进水利、城建、环保等领域感知设施部署,实现传统基础设施智能感知、高效运营和数字管控,提升各领域现代化发展水平。

第一节 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

加强工业互联网网络建设。提升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十堰)签批行业服务能力,完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面向全市重点行业建成一批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支持东风、三环、小康等龙头企业搭建2-3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推进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智能网联汽车综合试验平台建设。

加快标识规模化创新应用。围绕智能制造、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形成一批可复制、可快速部署的应用模式,逐步向更多领域拓展。推动基础电信企业持续升级工业互联网企业外网,打造低时延、高带宽、广覆盖、可定制的高质量外网。鼓励十堰市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利用5G、边缘计算、时间敏感网络等新技术进行内网改造。选择全市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建设打造一批“5G+工业互联网”内外网建设改造样板工程,挖掘提炼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工业应用场景,形成“5G+工业互联网”建设改造示范引领效应。

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在汽车电子、智能汽车等重点领域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东风公司等龙头企业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助力十堰汽车产业快速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继续推动重点工业设备上云、企业上云,加速形成建平台与用平台双轮驱动的良性循环。

持续推进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建设。对接省级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与态势感知平台,面向全市重点工业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利用流量分析、主动探测等技术手段,构建集监测、预警、通报、处置为一体的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体系。推动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平台建设,提升企业自身安全防护能力。

专栏3: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工程

依托十堰工业大数据中心项目,推动林安智慧园区搭建产业链、创新链和服务链。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形成“园区大脑+园区数据中心+园区基地+园区基金+园区实验室”等多位一体的园区大数据生态体系,推动林安园区向数字化领域转型发展,打造华中地区领先的智慧园区大数据应用标杆。

以汽车产业为重点,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打通汽车全生命周期数据资源,构建出行服务生态圈,搭建新能源乘用车完好率中心,拉动定制车型开发和运营。聚焦自主新能源领域,覆盖数字化研发、智慧制造、数字化营销、数字化后市场、数字化管理等传统价值链业务及数据服务、智慧出行等创新业务,快速迭代“硬件+软件+平台+服务”,推动业务形成数字化发展合力。

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汽车动力传动与电子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为重点,加快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汽车动力传动与电子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建设湖北省首批工业设计研究院和湖北商用车及智能装备工业设计研究院、汽车零部件轻量化技术转化中试研究基地。

第二节 推广高效智慧农业设施

推进农业生产、管理、经营的智能化与网络化。扩大农业物联网和大数据应用,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动智能感知、智能识别、智能控制、遥感监测等技术和装备在大田作物、设施园艺、畜禽养殖等产业领域的集成应用,构建具有十堰特色的数字农业应用典范,实现种养殖环境智能监控、水肥药精准施用、生产智能分析决策、农机智能作业与在线调度监控等,提升全市农业生产精准化、智能化水平。以特色绿色食品为重点,推进农业物联网示范工程。完善全链条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体系,运用区块链等技术推进农产品质量全程在线监管,有序扩大农产品追溯管理范围,探索推广“合格证+追溯码”管理模式。完善农业投入品监管平台,汇集全市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及监督检查等数据,推动农业投入品在线监管。

支持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管理、流通等融合发展。推进农业“推展销”网络化发展,推动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加大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互联网+”农产品进城工程,支持和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开展网上业务,重点打通茶叶、食用菌、黄酒等特色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渠道,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鼓励采摘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经营主体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宣传展示、网络预订和在线交易,探索“农业+”业态智慧服务模式。

提升农业装备智能化水平。促进物联网、智能控制、卫星定位等信息技术在农机装备和作业中的应用,推广以无人机为重点的智慧农业装备应用。开展无人驾驶农机试验示范,推动无人机在农业病虫害预警、大田作物播种、精准施肥施药、土地确权、农业保险定损等领域的应用。大力推进智慧农机工程建设,促进北斗导航等技术在农机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对接湖北省智慧农机监管调度系统,推广部署农机智能监测终端,为农机安全生产监管、跨区域智能调度、精准作业和在线服务提供支持,有效提升农机作业效率,强化农机管理。加快推广农机作业监测、维修诊断、远程调度等信息化服务平台,提高农机作业质量与效率。

专栏4:智慧农业装备提升工程

推进5G、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以农业装备智能化为抓手,推广智能装备标准化、规模化应用示范。搭建智慧农业云平台,依托智慧农业机器人、农产品物联网等新型农业装备,推动传统农业装备的智能化改造升级。加大农业装备研发支持力度,联合中科院建设十堰市智慧农机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同时配套运营管理中心、试验室、试车场等设施,持续提升智慧农业装备应用水平。

第三节 发展便捷智慧交通设施

加快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5G、物联网、BIM、GIS、北斗等信息技术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建造、运维领域的应用,推动城市道路、高速公路和铁路智能化升级。感知网络与道路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加快城市道路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逐步实现市域内机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线港口、重要国省干线、综合交通枢纽的新一代交通通信网络连续覆盖。基于5G车联网和车路协同工程,加快十巫、十淅高速公路及郧武、城区至机场一级路、十堰市武十高铁十堰东站至武当山西站智慧公路等项目建设,提升“人、车、路、云”融合协同能力。整合行业主管部门、高速交警、经营单位等存量高速公路信息基础设施,提升高速公路智能化水平,深化高速ETC拓展应用。推进西安至十堰高速铁路主体工程实现全线2G到5G网络全覆盖。实施库区智慧水运示范工程,积极推进汉江电子航道图、电子航标建设,加快推进库区船舶AIS全覆盖,实现船舶不停航监管和航道智能检测,适时推进丹江口大坝、孤山航电枢纽智能船闸系统建设。“十四五”末,全市智慧高速公路达到1000公里。积极推进铁路设施智能升级,加快建设十堰至西安高铁、谋划推进十堰至宜昌高铁,融入“米字型、十通向”高铁枢纽网,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提升铁路建设、监测及管理等方面智能化水平。

提升民航智能化服务。推进武当山机场智能化升级,加快实现“5G+WiFi6”网络全覆盖,积极部署人脸无感登机、无纸化一证通关、行李自助托运、智能机位分配等服务设施。推进竹山、竹溪、郧西、丹江口通用机场建设,建成“一主多辅”的航空枢纽体系。“十四五”末,全市智慧机场数量达到2个。

提升交通管理和决策智慧化能力。打造十堰市“数据一中心、交通一张图、业务一平台”,全面实现交通数据集中管理、业务信息共享互通。建设交通大数据中心,汇总全市所有交通基础设施的基础信息、日常运行情况、规划建设养护等基础数据,实现交通基础信息“一本账”。构建交通网络一张图,汇集全市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建立具备实时监控、动态更新的一体化信息资源库。打造交通综合平台,分类构建交通信息分析展示、交通运行监测、应急指挥调度、交通规划建设信息管理等模块,搭建统一的应用支撑平台,以模块化、组件化的方式提供灵活度高、操作性强的平台环境。

推动公众出行智能化。积极推进铁路、民航、道路客运售票、检票、安检、登乘等服务设施设备智能化升级改造,实现市内客运枢纽服务“无纸化”,打造客运全程电子化服务体系。促进交通、旅游等各类信息共享融合,推进各种运输方式实现信息互通、运力匹配、组织衔接、时刻对接,形成“线上资源合理分配,线下高效优质运行”的新业态和新模式。搭建智慧公交云平台,建设城市公交智能港湾候车厅,实现线路站点实时查询、车辆位置实时共享、到站实时提醒等功能,积极推广手机NFC、二维码等移动支付,形成涵盖“人、车、站、线”的智慧公交出行网络。创新拓展以智能移动终端为基础的微博、微信、APP等多种交通出行服务信息发布渠道,强化与气象、公安交警、旅游、运管等相关部门信息共享,结合移动信令数据,为公众提供更加个性、及时的出行服务信息。

完善智慧物流设施建设。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实现公路、铁路、民航、市场监管、卫生防疫、商务等部门数据交换与共享。打造高效快捷的城市商品物流配送中心,推动智能仓储、集运分拨、共同配送、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等核心环节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加快货运物流数字化建设,实现货物动态跟踪与管理,提供全程可监测、可追溯的“一站式”物流服务。推广“互联网+货运物流”新模式,建立统一的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业务的在线化、数字化、标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建设多式联运信息系统,实现航空、公路、铁路等统一调度。加快研究制定全市货运物流单据电子化相关技术标准,推进货运单证电子化,构建“一单制”高效多式联运体系。

专栏5:智慧交通设施提升工程

重点推进福银高速(十堰段)、十巫高速溢水至镇坪段(十巫南段)、十巫高速郧西至鲍峡段(十巫北段)智慧高速建设,通过5G技术运用,推动智慧公路基础、车路协同、智慧云控平台等领域建设。

加快十堰市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智慧物流,打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的城市货运配送服务体系,提升农村物流融合发展水平,推动十堰市物流转型升级,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推广智慧物流园区综合管理及无人巡检系统应用,通过5G以及可视化人脸识别、车牌识别设施对物流园区内人、车、物进行实时监控管理,无人值守巡检机器人对园区火险、遗撒物、可疑人车识别、物料摆放不规则等状况进行预警。

推进十堰市交通运输应急指挥中心平台建设项目建设,汇聚整合现有视频图像信息资源,强化公路、水路视频资源的采集能力,搭建TOCC平台,实现深度AI应用。加强交通综合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实施交通运输网络改造,实现基础系统的互联互通和升级改造。完善交通综合数据中心建设,形成以数据为中心的云计算平台。提升交通服务体系建设水平,融合视频服务和数据服务,实现精准信息发布。

第四节 建设低碳智慧能源设施

推进智慧电厂建设。以京能十堰热电智慧电厂项目为抓手,综合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搭建适应电厂复杂环境的全域工业物联网和数据传输网络。率先在火电和水电领域开展基于5G通信的工业控制与检测网络升级改造,实现生产控制、安全巡检、运行维护、应急救援等重点环节智慧化应用。

推进智能油气建设。加快“5G+充电设施”建设,统一智能充电服务平台,依托加油站、停车场、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场所,建设车桩相随、智慧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探索新能源换电模式,推动智能换电站建设,发展智能换电服务网络,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能源转型。加快补齐储气能力短板,推进以县(市、区)为单位的LNG储气设施建设。“十四五”末,全市各级网络充换电设施投资达到7.34亿元,中心城区规划各类充换电设施约1.38万个,其中专用网络约1268个、公用网络约955个、基础网络约1.16万个,储气能力达到150万立方米。

推进智慧电网建设。升级改造电网智能调控系统,加强5G技术在分布式电源接入调控、输变电环境实时监测与故障定位、配电自动化等环节的应用。加快建设十堰至卧龙50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启动十堰第二座500千伏变电站建设,全面优化原十堰东汽电网,建设城区上海路、郧阳老城、郧西上川、房县化龙、竹山麻家渡、竹溪郭家梁输变电工程及丹江大柳树变扩建工程等25个110千伏电网项目,建设郧阳梅铺、郧西黑虎、房县万峪、竹山黄栗、竹溪县河、丹江石鼓输变电工程等44个35千伏电网项目,确保全市每个乡镇至少1座35千伏及以上变(配)电站,提升城乡电网供电能力与可靠性。“十四五”末,形成以500千伏十堰变、汉水变为支撑,南、北2个220千伏环网,中部3条220千伏链路“两环三链”结构的智慧电网,保障十堰电力可靠供应与外送。

专栏6:智慧能源设施提升工程

推进商用车智能换电网络及装备制造项目。加快商用车换电系统建设、“电池银行”运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充电装备制造等,加快十堰城市功能运力的绿色换电升级,促进绿色矿山、绿色港口、绿色交通建设,打造以汉十高速商用车换电模式为示范、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

加快开发利用辖区内的风、光、水资源,支持远景集团120万千瓦抽水蓄能等绿色能源项目建设。

实施百个电网提升工程,其中,新建汉水500千伏变电站1座,主变容量100万千伏安;新(改)扩建220千伏变电站9座,新增主变容量180万千伏安;新(改)扩建110千伏主变站14座,新增主变容量61.65万千伏安;新(改)扩建110千伏主变18座,新增主变容量10.93万千伏安;新增35千伏及以上线路77条,长度1435公里。

第五节 建设协同智慧水利设施

加强数字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华为与汉江水利水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框架协议,基于华为在ICT基础设施领域的领先优势,以水利信息化推动水利数字化,打造水利水务智能体。依托城市大脑防汛场景建设,升级现有通讯信息网络,形成数据汇集、交换和共享机制。进一步完善全市监测站网布设,扩大信息采集覆盖面,提升防洪排涝动态监测能力,加强全市重点防护对象的水情、雨情、墒情、工情、灾情监测。提升江河湖库水文监测、水库安全监测、水质站监测、水工程安全运行实时监测等监测能力,提高重要堤段、重点险工险段、敏感河段监测覆盖率。

专栏7:智慧水利设施提升工程

加强天空地一体感知系统建设,对全市长度5km以上的重要河流、大、中型水库、重点山洪沟、重点水土流失区以及水利管理活动等水利对象实施在线监测,补充完善水文、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土流失、工程安全、洪涝干旱灾害、水利管理活动、水行政执法等监测设备设施建设。加强卫星、雷达、无人机、视频、遥控船、机器人等多种监测手段的应用,以及5G通信技术的应用,利用传感、定位、视频、遥感等技术,实现感知范围全域覆盖。

依托城市大脑,整合优化现有的业务应用系统,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遥感解译、水利模型等平台能力,构建涵盖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水工程、水监督、水行政、水公共服务等核心业务的水利智能应用,通过多业务联动的大数据分析与计算,构建综合决策类智能应用,全面提升水利精细管理、预测预报、分析评价与决策支持能力。升级全市雨量站通信模块,对自动站进行标准化建设,提升对城乡内涝、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湖泊水库度汛等影响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推广人工影响天气平台应用,新建黄龙人工影响天气固定作业点,并对全市其它39个人影固定作业点开展标准化建设,提升十堰市抗旱增雨、消雹作业能力。充分利用现代化气象业务系统,以计算机、通信网络和其它硬件为支撑,建立集人影业务系统、人影安全监管系统、人影物联网弹药安全监管系统、人影作业空域申报系统和远程监控系统等多个子系统为一体的人影作业指挥平台。

第六节 建设先进智慧城建设施

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监测试点建设,对全市燃气、供水、排水、热力、桥梁、通信等市政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和智能化管理,加强各类市政设施衔接协调,着力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智能基础设施体系。推进智能感知设施建设,搭建智能运维基础体系,实现基于BIM、CIM平台的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管理,对管网漏损、燃气安全等及时预警和应急处置。构建包括基础地理信息、建筑物和基础设施三维模型、标准化地址库等的CIM平台基础数据库,持续更新完善,提高数据种类和模型精度,充分发挥CIM平台的基础支撑作用,在城市体检、城市安全、智能建造、智慧市政、智慧社区等领域深化应用。

第七节 打造便民智慧医疗设施

完善居民健康信息平台。整合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资源,推进跨院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共享。加快建设互联互通的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与省级平台对接,整合各类医疗机构数据,促进数据互通与共享应用,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及全市2389家医疗机构全民健康信息网络覆盖。支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性疾病防控、健康服务业发展等领域大数据开发应用,完善基于大数据的传染病多点触发监测预警和分级精准响应机制,建立健全有效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推进智慧医疗设施升级工程。加快推进智慧医院建设。依托实体医院,推动互联网医院建设。对接省级平台,推动全市人工智能医疗影像云和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平台建设。

加快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和视频云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医疗机构利用互联网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推动太和医院、人民医院、国药东风总医院等三家甲等综合型医院建设5G智慧医院,重点建设5G远程诊断、5G远程手术、5G远程急救等,到2025年,完成全市三级以上医院5G智慧医院建设。大力推广远程诊疗模式,推进智慧医疗和健康服务。推动建立医院综合运营管理系统、医疗废弃物管理系统、智能设备监控系统等,提升医院管理智慧化水平。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流程医疗服务。推动太和医院、人民医院等重点医院加快建设互联网医院,加快实现医联体资源上下贯通、信息互通共享、业务高效协同,促进医联体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实时查阅、互认共享,构建“医联体式”互联网医院格局。

发展人工智能医学影像云,提升医疗机构影像诊断能力。以太和医院、国药东风总医院、人民医院等重点医院为试点率先建设人工智能医学影像云,提供远程诊断、疾病智能筛查、治疗方案推荐等人工智能辅助服务。

第八节 完善双线融合智慧教育设施

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充分依托国家、省骨干网络,建设教育专网,畅通连接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实现网络地址、域名和用户的统一管理,深入推进IPv6等新一代网络技术的规模部署和应用。按需扩大学校出口带宽,实现全市中小学固定宽带网络千兆到校、百兆到班。推动中小学校园局域网升级,通过5G、千兆无线局域网等方式,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保障校内资源与应用的高速访问。建设校园物联网,推动安防视频终端、环境感知装置等设备联网。通过宽带网络为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输送优质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完善智慧教学设施。提升通用教室多媒体教学装备水平,支持互动反馈、高清直播录播等教学方式。部署学科专用教室、教学实验室,依托感知交互、仿真实验等装备,打造生动直观形象的新课堂。有条件的学校普及符合技术标准和学习需要的个人学习终端,支撑网络条件下个性化的教与学。建设满足教学和管理需求的视频交互系统,支撑居家学习和家校互动。推动中小学校智能实验室建设,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开展实验教学、模拟实验过程,创新实验教学模式,探索实验室安全智能监管。

完善智慧教学平台。升级面向广大师生的网络学习空间,依托空间汇聚各类终端、应用和服务产生的数据,为教育教学提供支撑,促进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建立师生数字档案,记录存储学习经历与成果。普及新技术条件下的混合式、合作式、体验式、探究式等教学,探索新型教学方式。依托国家、省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本地优质资源库建设,推动“三个课堂”等应用,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建设中小学学情分析系统,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智能诊断、资源推送和学习辅导等应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建设智慧教育平台。依托“互联网+教育”平台,促进教育数据应用,形成教师、学生、学校组织机构等权威数据源,为推动“一数一源”提供支撑。升级十堰教育发展动态监测能力,提升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强化精准趋势分析能力,完善教育科学决策服务系统。深化管理应用,推动教育行政办公数字化,支持全流程、全业务线上办理,普及线上协同办公、移动办公等新形式,利用一体化服务平台,推动政务服务全程网上受理、网上办理和网上反馈,实现一网通办。

第九节 发展创新智慧文旅设施

推进智慧文旅平台建设。整合全市旅游信息资源,实现数据实时采集分析,为旅游产品订制、应急事件处置、政府行政监管等提供决策支撑。加快建设集旅游行业管理、信息服务、市场营销于一体的全域智慧文旅综合服务平台,着力实现“掌上游十堰”。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便捷、高效、统一的智慧旅游大数据服务模式,集聚文旅资源、整合供应链服务,实现全域信息服务一体化、市场营销精准化、行业监管智能化、产业运行数据化。

推进智慧景区建设。以武当山等重点旅游景区(点)为抓手,深入推进“智慧景区”建设,建设完善景区预约服务平台、信息发布平台、安全巡查系统、电子票务系统、智慧停车系统、智能调度平台、应急管理平台等,提升旅游服务体验。加快5G网络在景区、景区道路覆盖。结合5G、大数据、人工智能、AR/VR等技术,开展网络直播、AR/VR等线上旅游。发展创新智慧景区建设,建成一批数字虚拟景区,丰富虚拟旅游内容层次,立体展现十堰自然风貌、人文历史、风土民情等特色。

推进智慧文化场馆建设。推动智慧文化(群艺)馆、智慧图书馆建设,提升公共文化设施信息化水平。完善市级图书馆电子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电子资源统一检索平台,提升电子资源的一站式检索和个性化推荐服务功能。实施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虚拟专网联通数字图书馆与数字文化馆,推动市县图书馆、文化馆与国家及省图书馆、文化馆数字资源互联共享,提供“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推广线上线下互动式服务模式应用。运用人机交互、VR/AR等技术,融合十堰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交互式特色文化体验专区,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互动性、趣味性、科普性。

推进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依托十堰市奥体中心打造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集成全民健身电子地图、场馆运营动态、国民体质监测、赛事活动发布、科学健身指导、全民健身参与度调查等功能,提供查询、预订、参赛等便捷服务,实现全民健身信息资源共享。汇总分析群众健康管理、场馆运营效率、赛事活动参与度等数据,提升全民健身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专栏8:智慧文旅设施提升工程

重点围绕鄂西北生态旅游智慧综合服务中心、武当山数字旅游、房县智慧旅游平台等项目,开展全域数字精品旅游线路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完善数据平台监控,动态掌握游客画像、关注点、迁徙情况等,实施监控客流、车流动向,对线上投放进行优化,通过关键词等相关的旅游大数据分析,进行线上精准营销,进一步引导优化产品投放和配置。整合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电子票务一卡通平台、游客满意度监测平台、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等平台资源,打造智慧化、全面监控、全面服务的集成化管理服务体系,打造山水城一体、文旅农融合、景点景区联动的精品旅游目的地。

第十节 升级数字化社会治理设施

推进“城市大脑”建设。构建多级联动的城市管理大数据中心和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全市各县(市、区)总体态势、运行管理、综合服务、分析决策、重大项目等“一屏感知”。紧抓十堰市与华为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营合作契机,顺应城市发展趋势,由城市数字化迈入城市智慧化。依托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推动“城市大脑”建设,重点围绕“优政、善治、惠民、兴业”四个方面稳步提升智慧化城市应用,加快“城市大脑”在城市治理、生态环保、公共安全、应急指挥等领域综合应用。

推进共性支撑能力建设。完善个人身份认证、机构电子印章、电子证照、网上支付等系统建设,探索建设区块链政务服务平台。完善市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构建十堰市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和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全市物联网感知设施统一管理平台。积极推进城市级BIM管理平台建设,统筹构建CIM基础平台,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

第十一节 改造先进智慧环保设施

加快智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全市水环境、大气自动监测网络、“空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构建集生活污水、固体废弃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运行和监测监管于一体的城乡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加快竹溪县、郧阳区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的智慧生态示范点建设。推进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中小企业共建共享污染治理设施。加快双碳工作数字化,以十堰远景方舟能碳数字管理平台为试点,推动能碳管理数字化,打造数字赋能双碳管理全省示范。推进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污染源监控、环境综合执法等领域应用,形成各具特色、相互补充的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新体系。

第十二节 推动建设智慧民政设施

以十堰市民政数据资源中心为基础,进一步推进全市各级民政业务数据的高效采集、有效整合,对接民政部金民工程数据交换平台、省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十堰“智慧城市”等重点项目,开发“智慧民政”综合信息系统,利用数据采集、存储、清洗、分析、可视化、安全与隐私保护等领域关键技术,深化数据关联分析与融合利用,提高顶层决策、监管和公共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推进民政大数据汇聚、治理、共享、应用、安全的全方位发展,在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福利、殡葬管理、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慈善事业、志愿服务等方面实现信息汇总、数据核查、智能纠错、业务监管、应急调度、服务应用等功能,推动民政公共服务智慧便民。

第十三节 推进建设智慧林业设施

加快推进十堰市智慧林业设施建设。构建全市林业信息化“一张网、一套数、一张图”,为全市林长制工作和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信息化、智慧化支撑。

统筹整合全市林业资源信息数据。通过推进业务系统建设,促进全市林业资源信息数据深度融合。完善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提升信息开放服务能力和大数据综合开发利用能力。逐步完善林业资源数据库,完善平台统一、数据统一的全市林业“一张图”管理,进一步形成信息共享、数据共用的全市林业“一套数”,为全市林业建设提供全面、共享、及时、准确的数字化支撑。

大力推进林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完善延伸林业专网为基础,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国有林场为重点,以省市县点四级为节点,加大林区4G/5G网络信号覆盖度。积极推动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卫星遥感、5G、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林业领域应用,建设技术先进、覆盖面广、高效协同的“天网、地网、林网、人网”一体化林业信息基础设施和林草生态感知网络体系。

加快推进林火预警监测和森林资源监管体系建设。建设推广林火卫星监测、高空云台视频监控、无人机巡护、护林员巡检于一体的“四位一体”技防体系。重点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国有林场新(扩)建视频监控系统,提高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的覆盖率。构建以省森林防火巡护站为中心,各市县区和自然保护地、国有林场为网点的全市无人机巡护系统。改进林火卫星遥感监测系统,提高准确率。优化森林防火护林员“掌上森林”巡护系统,提高使用率。运用“四位一体”(含野外远红外摄像机及远程地面监测)的多种监测手段联检联动,提升林区生物多样性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监测能力。通过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林业智能化监测监管能力水平,逐步形成全市林业“空天地人”一体化的林火预警监测和森林资源监管网络体系。

第五章 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应用平台建设

第一节 完善政务服务信息平台建设

持续深入开展数字政府建设,全面推进政务服务数字化,带动政务服务运行方式、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重塑变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快整合各部门政务信息系统,实现与湖北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对接。推动网上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充分利用线上平台拓展办事渠道,实现政务服务“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马上办”,提升全市统一网络理政服务效能。完善十堰市政务云平台建设,搭建统一的政务云服务管理系统,加快企业云、行业云与城市政务云平台融合对接,形成覆盖全市、互联互通的“1+9+N”政务云体系。建立市、县(市、区)两级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实现市、县(市、区)两级数据资源交换共享。落实湖北省统建四级纵向网络、市县乡分建横向网络体系建设,建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统一出口”的政务外网“一张网”。加速政务专网和政务外网业务整合,实现政府内部职能和外部功能数字化转型。

第二节 推广城市数字管理平台建设

升级城市治理基础设施。推动各设区市完善新一轮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有序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县城智慧化改造,实施供水、排水、燃气等市政公用设施智能化升级。完善城市物联网综合感知平台,充分利用CIM技术,推行城市大脑建设,打造智慧城市运营指挥中心。实施新一代雪亮技防工程,建设社会综合治理平台、网格化综合管理、社会治理智能化应用平台和社会治理大数据应用中心。普及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应用,全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

第三节 加强前沿高端创新平台建设

建设前沿高端的创新基础设施,推进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优化提升全市重点实验室创新研发能力,重点谋划推进国家级汽车动力传动与电子控制实验室等项目建设。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聚焦重点产业领域,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和新型研发机构,统筹建设一批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持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筹建湖北省首批工业设计研究院。重点推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重点支持建成湖北商用车及智能装备工业设计研究院、汽车零部件轻量化技术转化中试研究基地,积极参与车联网络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全力推动建成远景零碳汽车技术联合研究院,联合东风汽车集团公司等头部企业,积极开展零碳技术、新能源汽车和配套装备技术等研发,牵头制定国家商用车换电模式标准、新能源集成式底盘制造标准等国家行业标准。“十四五”末,全市力争新增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新建2个国家级、15个省级创新平台,规上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超过60%。

专栏9:新基建创新平台重点工程

积极打造十堰市产教融合现代教育与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现代智能产业学院和远程教育控制管理中心,构建企业多点网络互动教学及智慧控制平台。依托湖北医药学院武当特色中药研究重点实验室,开展生物医药领域研究;依托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汽车动力传动与电子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造商用车及智能装备工业设计研究院、汽车零部件轻量化技术转化中试研究基地;依托远景零碳汽车技术联合研究院,重点围绕新能源智能化汽车关键技术、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材料等内容,推进各类省部共建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及研究中心建设。

第六章 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安全可靠水平

第一节 构建设施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的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从基础层到应用层的网络软硬件相互交融贯通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将网络安全思想、政策、法规、技术嵌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全过程,健全网络安全系统条块结合、各司其职、协调融合的网络安全技术架构。重点围绕5G、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应用场景,建设网络安全测试验证、产品检测、实训演练等技术支撑平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网络安全保护系统,全面提升大数据环境下防攻击、防泄露、防窃取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快各行业、领域安全防护平台布局。

第二节 提升安全技术支撑能力

完善数据加解密、VPN、审计、防火墙、入侵监测等传统网络安全防护,充分利用人工智能、IoT智能感知、软件定义安全、安全虚拟化等新技术,提高主动预警和安全防御能力。支持科研机构、新型基础设施企业和安全平台企业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安全实验室建设,结合重点行业新型基础设施控制系统体系架构特征,从设备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边界安全等方面建立多维安全防护策略,完善安全防护流程。

第三节 加强行业应用安全防护

鼓励安全平台企业为数字政府、工业控制、智能交通、电子商务、智慧农业、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电网、智慧城市等应用场景提供整体安全解决方案与定制化安全功能,综合运用基础安全技术、安全防护体系与安全防护框架,持续开展安全设施提升改造,推动形成网络安全能力与行业应用深度融合的功能自适应,保障重点场景安全运行。加快推动密码技术创新和规范应用,广泛部署商业密码在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数字市政等融合基础设施领域应用,推动商业密码与金融、政务、民生、制造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提升融合基础设施稳定可靠运行水平。加快推广自主可控处理器、操作系统、数据库底座应用,构建自主可靠的政务云服务环境。

第七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机制。建立十堰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推进全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协调机制,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公安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旅局、市卫健委、市行政审批局、市通信管理局等部门加强协同,引导和鼓励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科技企业等社会资源共同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跨部门、跨领域、跨行业多要素资源协调。推动智库建设,成立跨行业、跨区域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引导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和企业广泛参与,为全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科学决策建议。

第二节 强化资源支撑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原则,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创新多元化资金投入、多元化主体参与的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模式,对公益性项目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对经营性项目强化政府引导。加强用地用能保障,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结合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和产业布局,提前做好土地储备和资金分配调剂,优先保障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强化资金保障,积极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专项基金,统筹市级相关资金,支持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建立政银企对接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项目信贷支持力度。切实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鼓励各类投资公司等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出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人才支持政策,强化人才培育,加快人才引进,做好各级干部和技术技能人员关于新型基础设施相关主题培训工作。

第三节 推动资源共享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共享复用”的原则,统一建设城乡新型基础设施感知体系,推进资源共享,助力平台共用。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统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加大传统基础设施与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建设力度。广泛汇聚信息资源,构建人联、物联、智联的数据共享开放服务体系,推动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进信息资源聚合、互通和运用。

第四节 优化发展环境

建立健全政策保障,构建从建设、应用到产业化的全价值链规划体系和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保障。加强5G网络规划编制,将各县(市、区)5G通信专项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内容,并将5G通信设施建设纳入建筑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开展联合规划、设计和验收。加大新型基础设施项目招商引资力度,降低落地门槛,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公共楼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铁、机场、高速公路等公共设施免费开放给5G设施使用,合理制定支持5G、大数据中心落户本地的用电补贴政策,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建立电力保障联系沟通机制和基站用电报装绿色通道,按照国家支持5G建设的电价政策给予优惠,支持通信基站开展直供电改造。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劳动力、资本要素市场,加快培育技术、数据等新兴要素市场。深化“放管服”改革,聚焦新型基础设施相关企业设立、经营、发展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进一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优化创新环境,加强新型基础设施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开展产业专利导航,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等工程。

第五节 保障安全生产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全市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过程中全面实行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作为本地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其他班子成员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承担领导责任。工程项目实施前建设单位充分评估安全生产风险,加强对供电、通信管线等隐蔽性设施监测监控,建立大型工程安全技术风险防控机制。围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建立市场准入、违规行为查处、诚信体系建设、施工事故处罚相结合的管理制度。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输电线路查看更多>智慧电网查看更多>变电站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