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能源石油评论正文

辉煌成就 | 海洋油气行业奋力谱写新篇章

2022-10-25 08:52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作者:鲍春莉 李伟 段绪强关键词:油气海洋油气石油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21年6月25日,“深海一号”顺利投产,这是我国海洋油气领域一次重大跨越,宣告了我国海洋石油工业进入超深水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海洋油气行业取得了非凡成就,已成为我国油气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勘探开发迎来大发展时期,奋力迈向海洋强国新征程。未来,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海洋油气行业将继续秉承增储上产贡献者的使命,持续与各类清洁能源、清洁技术深度融合,谱写“海洋油气+”能源体系的新篇章。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能传媒研究院” 作者: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 鲍春莉 李伟 段绪强)

一、海洋油气是油气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石油、天然气消费占比持续增长,十年内分别累计增长1.5和5.1个百分点。一方面,2019年起,国内石油公司积极贯彻落实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为我国油气行业增产注入了强劲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石油、天然气领域共发现了23个亿吨级大油田和28个千亿方级大气田,至2021年,国内原油产量连续3年回升、增产至1.99亿吨。另一方面,清洁低碳与安全高效成为能源发展须兼顾实现的两个重要目标。2018年国务院发布《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天然气大规模利用成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有力武器。自2016年起,我国天然气消费量、产量连续5年分别超200亿立方米和100亿方立方米。

海洋油气在我国石油工业领域尽管起步较晚,但依靠巨大的储量潜力和不断进步的开采技术,已成为我国油气产量稳定增长的支柱力量。2021年,我国海洋原油产量同比增长320万吨至5484万吨,占国内原油产量比重达到27%,产量及占比创近十年来新高;海洋天然气产量同比增长13亿立方米至199亿立方米(折合约1584万吨油当量),同样创近十年来新高。“十三五”期间,海洋原油对国内原油增产贡献大幅提升,从2016年的17%攀升至2021年的80%左右,渤海油田2021年原油上产超3000万吨,成为我国第一大原油生产基地。海洋天然气产量同样稳步提升,在完成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的保供任务基础上主动增供,为高质量推进冬季保供工作发挥了关键作用。

微信图片_20221025084841.png

图 2012—2021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

二、科技创新推动海洋油气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我国海洋油气行业积极对接、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聚焦油气安全保障能力,强化科技引领,围绕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数字化、装备国产化和能源转型五大领域开展科技攻关,以创新驱动推进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全面提升油气保供能力。(一)科技服务油气生产,提升能源保供能力随着常规稠油、中高渗油藏的日益减少,国内油气勘探开发难度不断加大,增储上产需要直面超稠或特超稠油、低渗或特低渗、潜山或边际油气藏等世界级勘探开发难题,油气稳产增产愈加需要科技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海洋油气行业不断向关键核心技术发起攻关,紧密围绕稠油超稠油、深层深水、低渗、高温高压等重大领域世界级、前瞻性难题开展研究,从合作引进到吸收集成再到自主创新实现逐步跨越,通过掌控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推动油气全产业链升级。2020年11月25日,东方13-2气田成功投产,我国成为全球少数系统掌控高温高压气田勘探开发技术的国家之一。东方13-2气田高峰年产气量将超30亿方,可供1500万人使用,将通过海底管线为海南自贸区、粤港澳大湾区注入发展的强劲动能。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9年实施油气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以来,我国最大海上油田——渤海油田连续勘探发现4个亿吨级油气田,3年累产8500多万吨原油和近百亿方天然气。渤海油田油藏分散且粘度极大,44亿吨探明储量中稠油过半,开发面临海上稠油热采这一世界级难题。中国海油自2008年开始发起高温井下参数监测和安全控制技术攻坚,研发海上双水源(海水和地层水)锅炉水处理系统,提出“原油掺热水洗砂+生产水旋流除砂”工艺流程,研发原油静电聚结脱水技术、射流泵注采一体管柱技术、热采套管柱设计方法和预应力固井工艺等。2020年9月14日,“稠油热采”技术全面落地我国首座海上大型稠油热采开发平台——旅大21-1平台,稠油热采规模化终成现实;2022年4月23日,全球首个海上大规模超稠油热采油田——旅大5-2北油田成功投产,原油生产峰值达40万吨/年,预计可累产超650万吨原油。(二)突破设计制造能力,真正立足深水领域海洋蕴藏全球超过70%的油气资源,近5年来全球70%的重大油气发现来自深水,挺进深蓝已是全球共识、大势所趋。越往深水探索,海上极端天气和海底地质灾害对油气生产的影响因素越复杂,深水勘探开发技术及装备被欧美油气巨头们竞相角逐和垄断,深水浅层钻井技术成为世界级难题。2014年8月18日,中国海油钻获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陵水17-2,该项目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超千亿立方米,最大水深超过1500米,最大井深达4000米以上。陵水17-2的投产实现了3项世界级创新,使用13项国内首创技术,攻克12项装备国产化难题,标志着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能力大步迈进超深水时代。2018年,我国建造了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该平台搭载近200套关键油气处理设备,在全球首创半潜平台立柱储油,最大储油量近2万立方米,可实现凝析油产储和外输一体化。“深海一号”能源站设计疲劳寿命达150年,可实现“30年不回坞检修”,可抵御超强台风,是名副其实的大国重器。随之而来的还有系列超级工程: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一号”的建造安装,自主设计的亚洲首艘圆筒形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的开工建造及我国首个深远海浮式风电工程的成功打造。导管架式海洋平台是全球油气巨头们广泛应用的海上油田开发设施,世界上已建成2000余座大、中型导管架式海洋生产平台,但其中工作水深超300米的仅9座。作为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和建造的亚洲首例300米级深水导管架,“海基一号”将油气生产系统从水下搬到平台上,实现了钻井、采油、处理功能的一体化,多项海洋装备技术获得突破,从而大幅降低油气钻完井、海洋工程及作业期的操作成本。2022年4月20日,我国首条自主研发的旋转导向钻井与随钻测井“璇玑”系统正式建成投产,我国成为美国之外唯一拥有该技术的国家。2022年5月11日,首套自主研发的500米级国产化深水水下采油树完成海底安装,标志着我国深水油气开发关键技术装备国产化又前行了一大步。(三)拥抱数字转型浪潮,开启智造产业引擎传统海洋油气产业链属劳动密集型产业,装备的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都需要人工切割、焊接、打磨、检验。数字化、智能化和传统工程项目有机融合,带给传统生产模式和整个产业链无限可能。“璇玑”系统智能化生产线将一次入井成功率大幅提升至92%,成功突破了深水油气开发钻完井常规技术瓶颈。首个海上大型智能油田——秦皇岛32-6油田项目综合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和北斗等信息技术,实现传统组织方式的变革,将油田生产效率提升30%并降低10%的操作成本,大幅解放人力,每年产生上千万元直接收益。恩平油田群集多项自主可控的海洋装备于一身,可实现台风期的远程无人化操控生产。白云气田通过自控系统建设的配套,可实现生产无人化值守、自动化操作,释放80%以上产能。从勘探开发到炼化销售,从生产前沿到管理系统,我国海洋油气行业实现全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运作。2021年7月22日,中国海油勘探开发数据资源中心挂牌成立,我国海上数千口勘探开发井采集的超60万亿字节数据资源全部集中管理,涉及钻井、测井、工程、生产等17个专业,海上油气勘探开发数据正式走向统一的全生命周期管理。2022年6月26日,我国海洋油气生产装备制造领域的首个“智能工厂”——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化制造基地正式投产,基地通过自主研发服务器,应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从“人力车间”到“智能工厂”的蜕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海洋油气行业加快前瞻性、基础性研究,以用促创,始终坚持将科技创新作为油气主业发展的最强驱动力,不断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全面激发科技创新动力,形成了日渐丰硕的科研攻关成果。

三、谱写“海洋油气+”行业发展新篇章

(一)继往开来,勘探开发水平持续提升回顾我国海洋油气历史,从钻探发现储量、合作区块招标,到油气田开发、天然气保供,再到海洋工程建造,无不凝结着一代代海洋石油人的开拓与进取精神,未来,海洋石油人将在更广阔的蓝色国土上“加油争气”。1967年,在歧口17-2构造带上开钻的海1井,这是渤海第一口发现井,也是我国海上第一口工业油流井,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22年,我国海上首口页岩油探井——涠页-1井压裂测试成功并获商业油流,标志着我国海上页岩油勘探取得重大突破,这对提高我国能源自给率、保障能源安全将作出重大贡献。未来,国内海域将以大中型勘探发现为目标,持续加大风险勘探和甩开勘探,攻关渤海岩性、超深层和潜山,南海珠江口盆地中深层、北部湾盆地页岩油等新区新领域,确保规模储量有效增长;对垦利10-2、旅大10-6、宝岛21-1、渤中26-6、渤中19-2等含油气构造进一步深化油藏研究,提高储量认识,为国内海上原油增产提供有序接替。1983年,签署我国海上对外合作第一轮招标的第一批合同。2022年,中国海油与12家海外企业签署13项涉及勘探开发、油气贸易、炼油化工、技术服务等多个领域的合同及战略合作协议,总金额超130亿美元。未来,我国将与道达尔能源、康菲、智慧石油以及洛克石油公司依据签署的石油勘探开发协议继续为开发海上油气资源、为我国石油增储上产贡献资金和技术力量。1984年起,我国渤海油气钻探多点开花,辽东湾钻探锦州20-2-1井成功,渤海油田绥中36-1-1井测试时发现了迄今为止我国最大的地质储量超亿吨的海上自营油田——绥中36-1油田。2022年,我国第一个按照国际标准自行设计、建造并自营开发管理的海上凝析气田锦州20-2气田,累计产气量已超过88亿立方米。相继开发了绥中36-1、锦州25-1南等多个亿吨级油田的辽东作业公司已成为我国最大采油厂,连续12年稳产1000万吨/年。未来,陵水、崖城、东方、乐东等环琼海上气田将通过一段段长输管线串联起来,形成一组环海南岛并辐射粤港澳的海上天然气大型管网,为开发南海万亿方大气区贡献力量。1996年,崖城13-1气田投产并正式向香港供气。2022年,自产海上天然气已累计供应天然气近490亿立方米,为香港经济繁荣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资源保障。未来,深海一号能源站将以每年30亿立方米天然气,源源不断地向粤港琼地区供应,支撑当地经济社会蓬勃发展。1988年,深圳赤湾导管架场地建成。2022年,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一号”建设完工。未来,全球在建的最大FPSO——P79的上部模块正在青岛场地建造,将服役于巴西国油Buzios油田,开发世界上最大的深水盐下石油资源,这将成为我国高端制造“走出去”的响亮品牌。(二)聚焦油气主业,驱动清洁发展随着油气清洁降碳趋势越来越明确,海洋油气作为国内油气增储上产的主战场,更需要积极推进传统及新型能源融合,打造海洋油气+清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体系。2021年9月,秦皇岛32-6油田成为我国海洋油气首个接入岸电的海上油田,此后,岸电入海的脚步加快,规模更大的渤中-垦利油田群岸电应用工程项目已投产在即,大规模电能替代和智慧油田工程建设将大范围实施。引入了大量创新型环保设备实现减排增效的绿色油田——曹妃甸6-4如期投产。未来,海洋油气正在积极探索传统油气勘探开发与岸电、绿电等多种低碳能源融合创新发展,积极落实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2021年8月,国内首个海上碳捕获和储存项目启动,每年可捕获和封存30万吨二氧化碳,2022年6月,我国首个海上规模化碳捕集与封存集群项目启动,将合作建设广东大亚湾区海上规模化碳捕集与封存(CCS/CCUS)集群研究项目。未来,预计每年将在海底封存1000万吨二氧化碳,形成规模化“碳减排”示范效应,探索海上油气产业净零排放的实现路径。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