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泛在电力智能配电网政策正文

重庆市南川区:快110kV及以下城乡配电网建设改造

2022-11-22 13:07来源:重庆市南川区人民政府关键词:配电网农村电网绿色低碳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11月21日,重庆市南川区人民政府发布加快推进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

意见指出,推动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坚持节能优先,严格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不断优化能源结构,推进凉风垭等风电项目建成投用,推动其他具备条件的地区建设分散式风机,鼓励在荒山荒坡开展集中式光伏发电及工业园区屋顶光伏,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区新增新能源装机43万千瓦以上。有限、有序、有偿开发利用凤嘴江等中小河流水能资源,推进老旧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加大页岩气就地利用转化,积极推动LNG加工厂等项目建设,实现页岩气综合利用。增加农村清洁能源供给,推动农村分布式光伏、生物质能源发展。持续推进燃煤消费替代,加快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序推动燃煤机组“以气代煤”。加快110kV及以下城乡配电网建设改造,持续实施农网巩固提升工程。加快建立完善供气输送管道干线,扩大区内管输范围,优化地方能源结构。

详情如下:

重庆市南川区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推进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发〔2021〕4号)及《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渝府发〔2021〕31号)精神,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助力南川建设中新(重庆)国际绿色发展示范基地,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重点突破、创新引领、稳中求进、市场导向,依托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平台优势,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打造绿色发展升级版,建设中新(重庆)国际绿色发展示范基地。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完成市级下达的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目标任务,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法规政策体系更加有效,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初步形成,山清水秀旅游名城、大健康产业集聚区、先进制造业基地、景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主城都市区后花园初步建成。到2035年,我区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绿色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重点行业、重点产品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成功打造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绿色发展示范基地——中新(重庆)国际绿色发展示范基地。

二、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一)做强做优绿色制造业。按照“双碳”目标要求,借力重庆制造业重镇优势,结合我区产业基础和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做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壮大新能源产业、深耕材料产业、突出发展绿色建造。

1.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依托超群工业、铝器时代等38家汽摩配套企业基础和优势,瞄准高端配套、总成配套,重点培育壮大汽车轻量化零部件配套业,提高为重庆汽车摩托车产业发展提供配套基础件的能力。抢抓全国及全市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的机遇,加快拓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重点引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电驱、电控等项目,争取创建成功市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特色产业园。

2.清洁能源。发挥我区的资源优势和领先的常压页岩气开采技术优势,加大页岩气勘探开发力度,协同建设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促进企业攻关页岩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在压裂工艺、配套施工开采设备上实现创新,发展开采设施设备的零部件加工及维修维护服务业,带动页岩气产能规模持续提升。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有序推进风光水电,大力开发生物质发电,探索开发利用地热能,引进培育发展储能、氢燃料、锂电池等清洁能源,建设多能互补的分布式清洁供能体系。

3.先进材料。依托氧化铝基础优势,加速特种氧化铝研发生产,提档升级耐用电子设备、器械及装备、容器及包装等铝加工业,构建基础产品新优势。推动大镁新材料高性能镁基合金一体化项目,大力发展高性能镁合金及变形镁合金、镁合金短剑、耐蚀镁合金等高附加值产品。依托页岩气和鸿庆达电石下游乙炔资源,推动发展聚烯烃产业链,开发可降解塑料产品。加快拓宇等涂料项目建设,打造环保涂料产业集群,开发质感艺术涂料、保温隔热涂料等高附加值产品。顺应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发展趋势,积极引进培育二氧化碳吸附溶剂、固态吸附物料、分离膜等领域企业。

4.绿色建造。抢抓南川纳入重庆市首批建筑产业化试点区机遇,依托鸿路钢构等龙头企业和装配式建筑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推进建筑工业化与绿色化融合发展,通过工业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推动实施绿色建造。积极开展工程项目数字化建造试点,加强智能建造应用场景建设,加快打造现代建筑产业体系。

(二)点燃绿色服务新引擎。

5.医药康养产业。发挥作为中国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百强区的优势,依托重庆市唯一的中医药产业科技园区和上药、国药、华润等多家优质医药企业,加快培育具有区域带动力的康养产业体系,构建完善“两地一心”(国家重要中医药产业基地、全国知名四季康养胜地、渝南黔北区域医疗中心)康养产业格局。重点围绕“种、加、销、医、养、研”下功夫,提速壮大中药材种植业,提质增效中医药制造业,提级扩容中医药服务业,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推动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打造国家重要中医药产业基地。重点打造“世遗净土·康养胜地”品牌下功夫,做靓健康旅游品牌,做强健康旅居产品,做优健康养老产业,做大健康绿色食品,推动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全国知名四季康养胜地。重点围绕建设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下功夫,加快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康养为中心转变,打造渝南黔北区域医疗中心。

6.文旅融合产业。充分发挥世界自然遗产品牌优势,围绕提高“含金量”、打造“升级版”,突出体制改革、产品开发、品牌营销“三个抓手”,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三链齐升”。以金佛山、东街、大观原点为引领,统筹推进景城乡融合发展,构建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品质优良、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不断满足大众旅游特色化、多层次需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东街文旅精品典范,推进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提升旅游项目文化内涵,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一批主题文化景观和大型文旅综合体,开发一批特色主题文创产品,积极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重庆市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示范城市。

(三)增强绿色农业发展新优势。

7.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抢抓入选首批100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区机遇,推动中药材、古树茶、方竹笋和南川米、蓝莓“3+2”特色优势产业提标扩面。立足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高海拔优势,重点发展中药材、古树茶、高山蔬菜、等特色产业,实现农业生产、生态、旅游的有机结合,打造集特色产业、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纳凉避暑于一体的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8.休闲旅游农业。以“大观原点”为牵引,持续提升拓展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农业景观、农耕文化、农事活动、乡村文化为基础,发展集观光旅游、娱乐购物、学习教育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

9.生态循环农业。以单位面积用量高的地区、作物和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因地制宜推广配方施肥、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秸秆还田、培植绿肥等化肥减量技术,以及低用量高效低毒农药、杀虫灯、生物农药、减量助剂、无人机飞防等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技术。推广循环高效、立体综合种养等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因地制宜推广多级沉淀池、多级人工湿地、资源化利用、池塘底排污、生态沟渠净水等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模式。

10.智慧农业。实施生产智能化工程,建设智慧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大力实施“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打造网销农产品集中产区和产业带。开展以中药材、茶叶、笋竹为重点的单品种全产业链大数据综合应用试点,探索可复制的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模式。积极推进益农信息社建设,推动信息进村入户,推进服务在线化以及手机“新农具”应用。

三、健全绿色发展支撑体系

(一)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流通体系。

11.打造绿色物流。推动多式联运发展,加快推进昌达智慧物流园、大方向智慧物流园、水江物流集散中心等项目建设,争取将涪柳铁路、渝桂高铁纳入国家规划,加快建成主城区东向、南向出渝大通道门户枢纽。推广绿色运输,推动LNG加气站、充电桩布局和建设,推进城市客运、城市物流配送车辆电动化、新能源化和清洁化。推广绿色仓储,规划建设集采购、仓储、加工、包装、交易、配送等功能为一体的城乡物流配送中心,推动企业对旧仓储设施实现绿色化升级改造。推广绿色包装,推动物流电商企业、商场超市逐步停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包装袋、编织袋。

12.加强资源循环利用。发挥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优势,推动煤矸石、赤泥、磷石膏、建筑垃圾、农作物秸秆等大宗固废大掺量、规模化、高值化利用。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循环利用体系,加强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金属、废玻璃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推动产业协同处置城市废弃物,推进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园林废弃物、城市污泥、农业农村废弃物等统筹处置利用,推进垃圾分类处理网点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点“两网融合”。探索“互联网+”资源回收新模式新业态。

13.建立绿色贸易体系。积极参与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积极争取开通西部陆海新通道铁路货运班列,加快建设中新(重庆)国际绿色示范基地,打造开放平台,鼓励中药材、古树茶、方竹笋、南川米、蓝莓和中药制品、轻量化汽车轮毂等高新技术产品等绿色产品“走出去”。支持企业开展绿色认证,加强国际互认。鼓励引导企业积极对接多双边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领域技术装备和服务合作。

14.构建绿色供应链。发挥龙头企业在稳定供应链中的作用,推进制造业中新兴优势绿色供应链建设,推动上下游企业融入绿色供应链。巩固提升中医药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供应链优势,积极引进制药、康养旅游等产业链下游企业。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协作,依托超群工业、方略精控、恒亚铝业、中石化重庆页岩气等重点企业,积极对接新能源电池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等市内外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配套,加快建成协同建设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培育形成页岩气等新能源全产业链和规模化产业集群。

(二)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消费体系。

15.促进绿色产品消费。严格执行政府绿色产品优先采购和强制采购,引导国有企业开展绿色采购,逐步扩大绿色产品采购范围。加大节能节水产品、资源再生产品、新能源产品等消费品生产力度,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加大绿色消费宣传力度,倡导设立绿色产品销售专区,引导企业和居民选购绿色产品。引导企业开展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等高端品质认证。严厉打击虚标绿色产品行为,按照“谁生产、谁提供、谁负责”的原则,将有关行政处罚等信息纳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重庆)。

16.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引导各类主体积极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深入推进“光盘行动”,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持续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强化市场监管,建立健全塑料制品长效管理机制。严格执行限制商品过度包装强制性标准,强化过度包装计量检查和治理,督促寄递企业采购绿色快递包装产品。倡导低碳绿色出行方式,持续延伸、优化公交线路,提升公共交通服务品质。深化爱国卫生运动,持续推进卫生创建工作全面深入开展,巩固和发展国家卫生城镇创建成果。

(三)构建绿色低碳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17.提升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水平。全力创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提升产业园区发展能级。以水江组团为重点,试点发展循环经济,整合煤电、铝业、建材、页岩气、废旧汽车拆解、磷石膏等产业,延伸产业链,探索打造特色循环经济园区,开展绿色工厂、绿色园区试点示范。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推进节能装备、技术改造,推动水资源循环利用,加强能源有效管理,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加强污染物集中治理设施建设及升级改造。创新循环化改造管理体制机制,制定循环经济激励政策和监管制度,建立循环化改造的统计评价和考核制度,搭建循环经济信息共享平台及综合应急管理平台。

18.推动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坚持节能优先,严格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不断优化能源结构,推进凉风垭等风电项目建成投用,推动其他具备条件的地区建设分散式风机,鼓励在荒山荒坡开展集中式光伏发电及工业园区屋顶光伏,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区新增新能源装机43万千瓦以上。有限、有序、有偿开发利用凤嘴江等中小河流水能资源,推进老旧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加大页岩气就地利用转化,积极推动LNG加工厂等项目建设,实现页岩气综合利用。增加农村清洁能源供给,推动农村分布式光伏、生物质能源发展。持续推进燃煤消费替代,加快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序推动燃煤机组“以气代煤”。加快110kV及以下城乡配电网建设改造,持续实施农网巩固提升工程。加快建立完善供气输送管道干线,扩大区内管输范围,优化地方能源结构。

19.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持续推动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完善再生水、集蓄雨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系统,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完善城镇生活垃圾清运系统,统筹布局城镇垃圾收集点,进一步完善“智慧环卫”系统,提高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管理效能,到2025年,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完善餐厨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提高餐厨垃圾的收运率、无害化处置率、资源化率。严格危废执行经营许可管理制度,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转移、排放、倾倒和处理处置等违法犯罪行为。提升全区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能力。

20.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发展水平。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结合交通强国示范区建设,持续推动建设“绿色公路”,力争将万盛至正安高速、大有至合溪高速纳入绿色公路示范。继续推广纯电动车在交通运输装备中的应用,2023年起,纯电动出租车更新率100%;加快区内充电桩的布局规划建设,“十四五”期间建设公交车辆充电桩100套,在15个普通公路服务区建设充电桩100套;鼓励开展一批燃料电池货车示范运营。积极推广应用温拌沥青、智能通风、辅助动力替代和节能灯具、隔声屏障等节能环保先进技术和产品。推动道路施工材料、废旧材料再生和综合利用。

21.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在国土空间规划、城乡建设等各环节落实绿色低碳要求,统筹城市发展和安全,优化空间布局,合理确定开发强度,鼓励城市留白增绿。持续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品质,实施城市品质提升工程和城市美化工程。加强生态绿地建设,强化海绵城市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全力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实施一批既有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绿色节能改造,推动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向全域拓展,进一步擦亮“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招牌。到2025年,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行政村占比达到5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0%以上,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8%以上。

(四)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22.鼓励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以创建市级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契机,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引领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突破。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龙头企业采取自主建设、联合共建等方式,在绿色技术领域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市级创新平台,开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环境保护治理、智能制造等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应用。大力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财政资金支持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页岩气、装配式建筑、环境友好型材料等研发项目。推动高能耗、高排放领域节能减排技术攻关,开展工艺流程创新和清洁生产技术创新。

23.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利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政策支持绿色技术应用。充分发挥南川产业基金作用,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以市场需要求为导向,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成果对接交流,支持引入孵化绿色技术创新项目,催生一批低污染、低能耗、高性能的新技术、新产品,推动低碳技术创新示范和大规模应用,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科技企业孵化载体的孵化服务能力,丰富全区低碳产业层次及产业链布局。加强与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对接,鼓励引导我区企业、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国家绿色技术交易。

(五)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服务体系。

24.强化政策支撑。深化生态环境领域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严惩污染环境,破坏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渔业资源等违法犯罪活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污染防治、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信息公开等方面的法规规章。全面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环境、能源资源等领域执法监督,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健全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信息共享、案情通报、联合调查、案件移送等制度,形成行政司法合力。

25.执行绿色收费价格政策。严格执行市级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完善生活垃圾处置收费机制,逐步建立分类计价、计量收费、便于收缴的收费制度。全面落实节能环保电价政策,对能源消耗超限额标准的用能单位严格执行阶梯电价,对主要耗能行业的用能单位实行差别电价。持续推进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落实居民阶梯电价、气价、水价制度。

26.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加大绿色项目包装力度,围绕节能环保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环境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等方面,积极涉足有市场前景的优质项目,主动对接境内外金融机构,争取绿色金融产品方面的支持。落实碳减排贷款审批绿色通道,充分发挥“长江绿融通”系统的作用,及时高效发放碳减排贷款,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鼓励引导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挂牌、上市融资。利用中新对接合作契机,积极促进中新项目绿色跨境贷款落地。协助推进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推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试点,逐步开展零碳示范园或零碳示范项目建设。

27.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加大财政资金和预算内投资支持环境基础设施补短板、绿色环保产业发展、能源高效利用、资源循环利用、碳达峰碳中和重点工程建设等力度。落实节能、节水、环保、资源综合利用以及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方面税收优惠政策。建立资源税征管协作、信息共享等机制。落实生态环保和资源能源等相关领域税收优惠政策,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管理制度。

28.完善绿色标准和提升统计监测能力。鼓励南川区重点企业、社会团体、科研机构参与国家、全市和行业标准制(修)订,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地方标准。落实国家认证制度,引导企业开展节能、节水、再制造等认证工作,引导本地认证机构申请绿色建材等绿色认证资质。严格执行国家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领域统计调查制度和标准,做好统计监测,强化统计信息共享。

29.健全绿色交易市场机制。配合重庆市做好排污权交易改革,促进排污单位主动减排,严格按照修订后的《重庆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配合做好碳市场扩容相关工作。探索建立“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参与全国用能权、用水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配合重庆市进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做好碳排放配额分配和清缴、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

四、全力推动中新绿色发展合作

30.加强文旅康养合作。加强与新加坡在康养、旅游方面的交流,共同打造康养度假区、医养医美机构、国际酒店等产品和业态;引进国际旅行社、研学团队等,助力南川发展跨境旅游;引进新加坡职业教育及培训资源,重点在康养、医养、旅游等方面开展人才培养、管理机制合作,共同建设旅游康养职业学校或者定期开展师生互动交流学习。

31.加强绿色农业合作。引进新加坡“无废生产”技术,助推建设产地绿色、产品优质、产出高效的低碳共生农场,推广低碳共生农业技术,培育低碳共生农业市场主体,生产绿色生态农产品。通过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促进特色农产品出口。

32.加强绿色建筑合作。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建立合作平台,共享可持续绿色生态城市建设领域的经验,进一步在智慧城市、绿色建筑与建造、零能耗与低能耗建筑、装配式建筑等领域开展合作。

33.加强绿色金融合作。在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合作框架下,加强绿色金融领域合作,支持绿色债券、绿色贷款、绿色资产跨境转让等业务,更好发挥绿色金融在南川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引领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34.加强绿色平台合作。支持新加坡企业在绿色技术领域与南川区开展联合研究、平台建设、数据中心建设等合作,促进中新国际数据通道向南川拓展延伸,探索创新运用数字技术,为制造业、交通物流、康养文旅等重点领域等提供信息基础设施及信息技术服务支撑。联合开展技术创新和资源整合,完善智能制造支撑体系,探索推进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做好“十四五”时期阶段性目标任务和各年度重点工作计划安排,强化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相关部门、各乡镇街道加强协同配合、横向纵向衔接,形成工作合力。

(二)抓好贯彻落实。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标对表全市及南川区重点任务清单,主动加强与市级相关部门的汇报衔接,及时跟踪相关法规、标准、政策的制定进展情况,做好全区贯彻落实工作,加快建立健全南川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投入更大精力抓好贯彻落实,确保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三)强化宣传引导。大力宣传推广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及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工作成效,积极宣扬先进典型,适时曝光破坏生态、污染环境、严重浪费资源和违规乱上高污染、高耗能项目等方面的负面典型,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四)强化政策支撑。依托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和南川生态优势,聚焦政策、信息、项目、人才等领域,加快研究出台人才交流、平台建设等系列政策,充分利用重庆对外开放的窗口、桥梁优势,建立与新加坡的定期会商、日常联络、人才交流机制,参与面向东盟的南川专场推介会,开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能源开发、碳排放权交易等领域合作。

附件:南川区加快建立绿色发展目标体系

重庆市南川区人民政府

2022年10月26日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

南川区加快建立绿色发展目标体系

截图_20221122130041.png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配电网查看更多>农村电网查看更多>绿色低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