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2月6日,河南省驻马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关于《驻马店市制造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规划(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意见中提出,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行动,开展低碳零碳负碳和储能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攻关;绿色产业引培行动。紧抓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机遇,积极培育引进风电、光电、氢能、储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新型材料等产业项目,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测绘地理信息、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
加快开辟氢能与储能等产业发展新赛道,大力发展高压氢气存储材料与核心设备,研发液氢存储、运输技术和装备,以及液态有机化合物化学储氢技术,探索推进高效、智能氢气输送管网建设和运营。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加速发展电堆、空气压缩机、双极板、膜电极、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碳纸等技术和装备,促进氢能燃料电池技术链、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发展。鼓励中国平煤神马集团蓝天化工先行先试,积极发展安全有效的储能技术,坚持储能技术多元化,加快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化,布局一批储能设施,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
原文如下:
驻马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关于《驻马店市制造业“十四五”
高质量发展规划(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为加强制造强市建设,突出规划引领,推动驻马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驻马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起草了《驻马店市制造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规划(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在前期征求市直有关部门、各县区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现将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再次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如有意见或建议,请于2022年2月20日前以传真或电子邮件方式反馈。
电子邮箱:zmdgxjghk@163.com
附件:1.《驻马店市制造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规划(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
2022年1月20日
驻马店市制造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规划草案(2021-2025年)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市制造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更是决胜建设制造业强市的五年。“十四五”期间,我市制造业发展面临着新形势,对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我市制造业发展判断新方位,发展新方向,制定新举措。本规划是“十四五”时期驻马店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部署,是我市未来五年制造业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驻马店市制造业稳中有进
第一节“十三五”发展回顾
1.规模效益稳步提升。近年来,我市坚持发展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不断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作为传统农业大市,我市正在逐步向制造业强市转变,截止到2020年底,全市拥有31个制造业行业大类中的29类,形成了食品加工、化工、医药、服装制鞋和建材五大主导产业,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效果明显,新材料、电子信息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增长4.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6位;工业增值税完成28.5亿元,同比增长7.2%,增幅位居全省第3位。
2.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十三五”期间,实施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小升高”和“双提升”培训培育行动,认定院士工作站达到12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29家;认定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家;申报省国际联合实验室2家,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个,认定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个;认定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8家;批准组建市级重点实验室19家,认定市级星创天地4家;认定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认定市级众创空间3家;在市政府主导下,依托黄淮学院,成立了驻马店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驻马店电子商务学院等6个学院;市经开区与清华大学联合成立了“驻马店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引进创新引领型人才团队,引进9名院士在我市建立院士工作站,全市已有40家高新技术企业与清华大学、中科院、浙江大学、江南大学、郑州大学等6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
3.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制造业技术改造全面实施,大数据、5G等新兴产业加快集聚,高新技术企业由2015年的26家发展到2020年的149家,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提高到17.9%。实施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机器换人、标志性重大技术装备等支持政策,实施机器人“十百千”示范应用倍增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从10%提高到24.3%,成为全国最大的半挂车、调味品、芝麻油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原料药生产基地,河南省最大的电动摩托车、醋酸和三聚氰胺生产基地。
4.智能制造加快融合。持续深入推进智能化改造,紧紧围绕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发展三年任务目标,倾力打造工业发展高地,截至202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光纤入户率达到100%,处于两化融合单项覆盖阶段的企业达到85%以上,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0%左右。成功培育71家市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其中26家企业被评为省级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滚动培育智能化改造项目254个,总投资542.84亿元;实施两化融合对标的企业566家,启动贯标企业40家,其中28家企业已通过工信部两化融合贯标机构认证;为300家企业提供专业化、常态化的智能化改造诊断服务,出具100份专业诊断报告;全市累计上云企业3037家,实现了规模以上企业“上云”全覆盖。
5.绿色发展成效明显。“十三五”期间,中多铝镁、天方药业、豫龙同力等9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豫邮金大地的复合肥料(产品型号:45%(15-15-15)高氯)被评为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花花牛、广大鸿远、恒久机械等7家企业被评为省级绿色工厂;中集华骏车辆被评为省级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骏化发展被评为国家级能效领跑者、白云纸业被评为国家级水效领跑者。
6.产业集群优势彰显。驻马店市制造业载体平台进一步完善,“十三五”期间,11个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135.2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892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745家。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鹏辉电源、昊华骏化、中集华骏、天方药业等骨干企业不断壮大,培育了农产品加工千亿级产业集群和装备制造、轻纺等百亿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
第二节 “十四五”面临形势
从制造业发展态势来看,高质量发展成为共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入加速突破期,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加快融合,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速发展,人才、资本、数据、环境成为新动能发展的新要素,使制造业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价值构成、商业模式等发生了显著变化,新基建正在成为新兴产业倍增发展、传统产业智能升级的重大支撑,数字赋能、跨界融合不断催生新的增长模式。融合发展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推动制造业加快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平台化、集群化方向深入迈进。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十四五”期间,我市制造业发展面临着更加复杂严峻的形势。从国际来看,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国际贸易摩擦加剧、逆全球化升温。制造业受发达国家高端挤压和其他国家中低端抢占的态势有增无减,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本地化加速调整,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速重构,我市制造业获取先进技术与推动产业升级的难度加大。从国内来看,东部地区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方面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已经远远走在我们前面,新兴产业的发展竞争激烈。我市处于中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其它地市在产业结构、增长阶段、发展方式等方面基本一致,承接产业转移、新旧动能转换与其他地市处于同等竞争的态势。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资源丰富、用能用工等要素成本远远低于我们,对我市传统产业的发展造成挤压。
机遇与条件。从制造业“十四五”发展前景来看,我市制造业发展有一系列发展机遇。一是国家战略叠加的机遇。近年来,河南省特别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为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二是新基建发展的机遇。新基建涉及面广,带动性强,能够促进新兴产业的培育,带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和融合发展。我市制造业有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不仅能直接带动新基建产业链中我市具有一定优势的装备制造、电子制造、新材料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而且能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的培育壮大,推动我市制造业高能级产业体系的完善。三是双循环的机遇。我市处在连接东西贯穿南北的战略枢纽,可以发挥我市产业门类齐全、市场需求大、要素成本低,产业链完整的优势,立足国内大循环,融入国内大市场。
冲击与挑战。一是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更加重视制造业发展,纷纷出台政策加快制造业企业回流,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外部环境和风险隐患急剧上升的严峻形势。驻马店市作为制造业起步较晚的农业大市,面临一系列风险和挑战。二是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在多国疫情出现反复和反弹的风险之下,消费需求锐减,贸易和投资明显下滑,全球经济下行。受大环境制约,对我市制造业发展形成一定压制。三是产业链安全问题凸显。我市产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协作配套不够,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发展不够紧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状短时间难以改变。多数企业对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偏少,对产业链掌控力偏弱。四是城市间竞争加剧。国内城市对发展制造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各地加速“抢人才、抢项目”,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综合研判,“十四五”期间我市制造业处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关键期,数字赋能、智能提升、绿色低碳的加速期,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攻坚期,加快承接产业转移、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黄金机遇期。
第二章 开启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新征程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工作时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提质发展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发挥数字经济引领作用,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培育高能级创新生态、高品质发展载体、高层次开放平台、高成长企业梯队、高素质企业家群体,加快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绿色化、融合化,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3522”现代产业体系,加强六个保障,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市。
第二节 战略任务与发展导向
战略任务。以支柱产业做大做强、传统产业提质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谋篇布局为总基调,壮大食品加工、装备制造、服装制鞋等3大支柱产业;培育壮大生物医药、节能环保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5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化工、建材2个传统产业;做精提琴、户外休闲用品2个特色产业;力争在氢能与储能、量子信息、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生命健康、前沿材料等领域重点突破,推动未来产业在我市前瞻布局。
发展导向。为实现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的战略任务,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坚持以下发展导向:
——实行固基强链。强化制造业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做好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加强弱项攻关,做优做强企业,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锻造集群长板,补齐集群短板,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
——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产业链引导创新链,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主引擎。
——突出优势再造。通过再造整合重组巩固提升已有优势,加快培育新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推动交通优势向枢纽优势转变,产业基础优势向产业链供应链优势转变,内需规模优势向供需协同优势转变。
——推动数字化转型。发挥数字经济引领作用,聚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数字核心产业,全面提升数智赋能水平,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
——加快换道领跑。坚持“优中培新”“有中育新”“无中生有”,聚焦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在未来产业上前瞻布局,在新兴产业上抢滩占先,在传统产业上高位嫁接,培土奠基生态圈层,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注重绿色低碳。把握政策导向,突出“双控”倒逼,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节点,严控“两高一危”项目,发展绿色能源,壮大绿色产业,推动重点行业有序达峰,实现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强化“项目为王”。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鲜明导向,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把项目建设作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抓手,围绕“三个一批”,从项目切入、以项目推动、用项目支撑,不断催生调结构突破点、新动能生长点、稳增长关键点。
第三节 产业布局
“一核一轴两带”空间布局。立足“十四五”战略定位,本着产业集聚、功能集合、协同发展的原则,重点打造“ 一核一轴两带”的市域产业空间,形成“核轴带+产业园区”的总体布局,推动驻马店市产业高效、有序发展。
1.打造中心城区-遂-汝-确核心增长极。以现有产业集聚区为空间载体,以国际农产品加工园为引擎,以“中国药谷”建设为依托,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制造、生物医药、现代商贸物流、绿色建材、装备制造等产业;强化遂平、汝南、确山三县与驻马店中心城区的协同能力,合理分工、优化布局,共同打造驻马店产业发展核心增长极。
2.畅通南北产业协同和商贸物流发展轴。在加速形成“驻-遂-汝-确”核心增长极、构建南北两大产业带的同时,兼顾市域南北向的产业联合与协同,以驻遂一体化为引擎点,借势拓展南北向产业发展,依托淮阳高速、京港澳高速、许广高速、G107,构建串联正阳县、汝南县、驿城区、遂平县、西平县的南北向产业协同和商贸物流发展轴。
3.构建南北两大产业发展带。北部产业发展带:以联动发展为出发点,建立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依托骨架交通 S331,打造串联西平县、上蔡县的北部产业发展带。南部产业发展带:依托骨架交通 S38(新阳高速)串联的泌阳县、确山县、汝南县、平舆县、新蔡县的南部产业发展带。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制造业比重保持稳中有升,传统产业转型基本实现高位嫁接,新兴产业培育取得重大进展,未来产业布局实现重点突破,“五链”深度耦合格局全面形成,高质量发展态势更趋巩固,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建成链群完整、生态完备、特色明显、发展质量效益显著的先进制造业强市。
——规模效益明显提升。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左右,制造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6%左右。每年认定3—5家市级头雁企业、2-3家省级头雁企业,形成10亿、30亿、50亿、百亿级优质企业雁阵。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新支柱,支柱产业增加值、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20%,30%。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达1%以上,重点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
——集群效应明显提升。“一核两带多点”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力争到2025年,建成食品加工千亿级、装备制造、生物医药2个500亿级产业集群和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
——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全产业链管控能力的“链主”企业,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企业品牌,营业收入超100亿元企业达到2-3家。
——制造模式明显转型。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等新制造模式加快融合,创建省级以上各类示范项目和平台10个以上。
“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主要指标
到2035年,全市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融通发展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基本建成,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
第三章 施行存量挖潜,稳固制造业基本盘
以提升产业能级、创新能力、链条水平和优化生态为目标,通过不断补链、强链、延链,提高产业垂直整合程度,着力锻长板、补短板,推动支柱产业做大做强。
第一节 食品加工
以中国(驻马店)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为指引,按照“安全化、品牌化、营养化、绿色化”方向,巩固提升肉制品、面制品、调味品等行业优势,提高酒业品牌影响力,重点发展冷链食品和休闲食品,推动食品加工由“原字号”向“国人厨房”跨越,建成全省重要的现代食品加工基地,到2025年,建成1000亿级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冷链食品。重点发展速冻面米、速冻畜禽肉类、速冻果蔬类、速冻调理食品等。强化个性化精准营养产品研发,推动传统特色速冻食品现代化,丰富新型速冻食品种类,加快速冻食品加工数字化、智能化,逐步提高分割食品和熟食制品等精深加工量,提高食品安全及农副产品附加值。发展冷链物流,充分发挥驻马店市畜禽养殖优势,加快引进现代化屠宰加工龙头企业,建设覆盖全冷链流程的速冻食品自动跟踪智能化监控中心数据平台,着力构建从原料供应、生产加工、产品贮藏、运输、配送销售到消费的完整产业链条,建成全省重要的冷链食品生产加工基地。
休闲食品。重点发展功能类休闲食品,研发以菌类、谷物、豆类、杂粮、果蔬等为原料的即食休闲产品,推动食用菌、板栗、花生、玉米、芝麻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开发功能性食品和药食同源产品,拓展旅游、航空、高铁休闲食品种类。依托“互联网+”,打造新兴休闲食品品牌。建设休闲食品产业公共研发平台,完善原料基地、质量安全等关键环节,努力建设全省重要的休闲食品产业基地。
第二节 装备制造
巩固提升电气装备、农机装备、专用车及汽车零部件等领域优势,推动大型化、智能化、服务化、国际化转型,到2025年,建成500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电气装备。围绕“新基建”特高压建设,重点发展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装备、智能变电站成套装备、智能配电网成套装备、智能化新能源装备、智能电网用户端设备及基于新型材料的大容量储能装置,大力发展高端重型同步电机、大型异步电机、大容量超高速永磁电机、大型节能电机及驱动控制系统,持续提升电气装备产业核心竞争力。
农机装备。发挥驻马店粮食生产与加工大市的综合优势,重点发展智能大马力拖拉机、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作业装备、设施农业装备、适合丘陵山区使用的模块与智能化农机装备、低碳保质粮油产品干燥装备和现代畜牧养殖的智能化装备。推进5G、北斗导航、无人驾驶等在农机上的应用,建设现代农机装备生产基地。
专用车及汽车零部件。以集群发展为方向,以行业骨干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高性能半挂车、冷藏保温车、道路施工和维护管理专用车、油田装备专用车、重型自卸车、环卫特种车、物流及特殊应急专用车等。加快研发推出一批轻量化、安全性高、附加值高的新车型,做优专用车品牌,建成重要的专用汽车研发制造基地。坚持零部件产业升级与整车发展并举,突破性发展关键汽车零部件,形成涵盖整车制造、专用车及零部件等为一体的较为完备的全产业链条,致力打造驻马店专用车基地。
第三节 服装制鞋
重点发展现代纺织服装、制鞋产业,到2025年,建成300亿级纺织服装及制鞋产业集群。
现代纺织服装。大力发展绿色纤维、时尚服装,积极发展医疗、汽车、建筑、包装等领域产业用纺织品,打造一批专注女装、童装、针织服装、职业装等区域品牌,加快培育直播、新零售等新型销售模式,努力建成全省知名的品牌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强化专用产品研发,积极培育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示范企业,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制鞋。以品牌化、时尚化、个性化为主攻方向,加快形成品质标准化、设计新颖化、生产智能化、营销网络化的提升模式。重点发展舒适、功能鞋类,强化专用功能鞋类研发,注重鞋类舒适性设计,加大新型环保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形成皮鞋、休闲鞋、童鞋、劳保鞋等生产和供应链。
第四章 激发新动能加快培育新兴产业
以生物医药及医用卫材、节能环保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产业为重点,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推动创新突破和融合应用,加快细分领域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着力打造具有战略性的新兴产业生态体系。
第一节 生物医药
主动融入健康中国战略布局,加强“中国药谷”建设,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现代中药、原料药、农药兽药、康复器具等产业,提升我市医药医疗健康养老产业层次;加快落地一批中高端原料药生产项目,打造国家级原料药生产基地。到2025年,建成500亿级生物医药研发与生产,医疗器械、康养器械制造产业集群。
生物医药。聚焦血液制品、新型疫苗等领域,积极引进培育基于免疫抗体技术、蛋白重组等基因工程技术的生物制品和新型疫苗项目,积极发展造血干细胞等细胞生物制品和动物用疫苗产品。围绕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领域用药需求,重点发展基于新靶点和新作用机制的创新药。推进基因测序、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癌病变前期分子干预、肿瘤细胞免疫治疗,人源化细胞构建等前沿技术研究和应用。
现代中药。围绕心脑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妇儿科疾病等领域,加强基于经典名方的中药新药开发,加快名优大品种中成药二次开发。支持新型制剂、中药饮片、配方颗粒和中药鲜药饮片研发,加快超微粉碎、临界萃取、高压固相萃取、大孔树脂吸附等先进技术产业化。引导中药生产企业向中药材种植延伸,推行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生栽培,建设优质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
原料药。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好、高附加值的特色原料药及中间体,围绕晶型选择、药物耐受、药代动力学等方向探索新技术应用,推进先进结晶技术、粒体控制技术、连续流生产技术、手性合成等工艺升级,推动原料药产业绿色发展。
农药兽药。支持生物农药、生物兽药、新型动物疫苗等重大产品开发,研制可替代抗生素的生物兽药、生物饲料添加剂,促进产业化、规模化生产与应用。
康复辅助器具。积极布局健康辅助器具、医疗机器人、心血管系统状态监测设备等高端医疗设备及关键零部件等产业。培育智能假肢、眼脑健康、残疾患者康复训练等产品与服务。
医疗设备。重点发展智能医疗辅助产品,推动彩超、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医疗机器人、心血管系统状态监测设备等高端医疗设备及关键零部件发展,加快可穿戴医疗设备、康养器械、远程医疗等智能医疗器械研发和产业化。
第二节 节能环保装备
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到2025年,建成200亿级节能环保产业集群。
节能产业。重点发展锅炉窑炉、电机及拖动设备、余热余压利用装备、节能监测技术和装备等高效节能技术和装备,支持龙头企业建设远程运维智慧平台,形成“装备+平台+服务”发展模式。加快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等节能服务产业发展,鼓励节能服务公司整合上下游资源,为用户提供“一站式”节能服务,推动服务内容由单一设备、单一项目改造向能量系统优化、区域能效提升拓展。
环保产业。围绕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及城市垃圾处理,开展污水、污泥、垃圾处理,脱硫脱硝,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土壤修复,重点发展高效节能通用设备、工业循环冷却水协同处理、先进环境保护专用设备、环保药剂及材料、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城镇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节能环保服务业为主要方向,完善LED节能灯具、输配电设备、余能利用设备、伺服电机、空压机、泵、膜处理设备、汽车尾气净化器、环境监测产品等重点技术及产品产业链,建成特色明显、创新能力强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搭建环保大数据平台,推动产业集聚区大气污染物监测系统应用,加强环境物联网与大数据建设,实现环境监测数据模型化、精细化、准确化。
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重点发展共伴生矿产资源、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产品再制造、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热能综合利用、餐厨废弃物、建筑废弃物、道路沥青和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动静脉产业园建设。开展村镇低成本小型垃圾处理成套设备开发示范。支持企业建立再生资源交易平台,推广“互联网+回收”新模式。推进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
第三节 新材料
以先进金属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化工新材料等为主要方向,推动传统材料领域迭代升级,积极发展电子信息功能材料、高端金属材料、新能源材料,超前布局石墨稀材料、生物基材料、纳米材料等前沿功能新材料。到2025年,建成100亿级新型材料产业集群。。
先进金属材料。加快发展先进铝合金材料,强化研发航空航天用、汽车用、电子信息材料用等高端铝合金产品。努力突破镁合金结构性材料关键技术,推动镁产业与汽车、军工、电子信息和轨道交通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新型功能材料。围绕新能源、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发展需求,重点发展电子级多晶硅、电子级玻璃纤维、电子级化学品、高端盖板玻璃、等关键材料。巩固人造金刚石优势,大力发展宝石级金刚石、高导热高透光率多晶金刚石等,加快金刚石聚晶、高端刀具等高端制品研发制造,拉长人造金刚石产业链条。
高性能化工材料。推进尼龙新材料产业链与煤化工、盐化工“三化一体”协同发展。建设平煤神马尼龙新材料产业园,打造产品高端尼龙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发展氟化聚合物、绿色纤维等化工新材料,推动生物基材料、生物基化学品等规模化生产与应用。
第四节 新一代信息技术
聚焦“补芯”“引屏”“固网”“强端”,加快打造“芯屏网端用”产业生态圈,重点发展5G、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光通信、智能穿戴等特色产业。到2025年,建成全省新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
5G产业。做强5G智能终端产业,提升5G设备生产制造配套能力,加快发展基于5G应用的软件产业,开展“5G+智能制造”、“5G+现代农业”、“5G+现代服务业”、“5G+智慧城市”等应用场景试点示范,推进5G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智能传感、机器通信等技术融合,突破一批“5G+集成应用”技术。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巩固我市5G网络枢纽地位,建设全省5G产业发展高地和场景应用示范区。
集成电路零部件。推进5G智能终端配套协作区建设,做大做强5G领域关键元器件、智能终端、精密机构件、关键光学元组件等配套产业和外围设备制造业。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专用芯片制造封装、专用材料等领域。积极引进集成电路设计、大尺寸硅片、功率器件、射频芯片、显示驱动芯片、传感芯片等项目。大力发展电源管理芯片、半导体材料、电子化学品等细分领域。
新型显示。重点引进10.5代及以上液晶、6代柔性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8.5代及以上OLED、中小尺寸OLED柔性面板、LED灯珠、控制器、系统软件开发等项目,加快5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生产项目建设。
光通信。依托各类电子产业园区加快研发高端光纤连接器、新型超低衰减光纤、特种光纤、光收发模块等高端产品。深耕光纤光缆、连接器件等细分领域,积极培育激光器芯片、光探测器芯片、配套集成电路芯片、5G阵列波导光栅(AWG)芯片、DFB激光器有源芯片等,积极引进和培育光纤预制棒、磁性元器件、光通信变压器元件等上下游相关企业,完善光通信产业链条。
智能穿戴设备。大力引进5G射频模组、国产5G终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设备、智能穿戴设备领域的龙头企业或重点项目。加速智能穿戴设备与生命健康、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围绕信息娱乐、运动健身、医疗健康等应用领域,培育一批智能穿戴设备知名品牌和行业领军企业,初步形成完备的智能穿戴设备产业链。建设和完善智能穿戴设备创新载体,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提升智能穿戴设备低功耗设计和研发水平。
第五节 新能源
发展锂电池、氢燃料电池等,建设智能电网,打造光伏、风电装备应用高地。
动力电池。强化电池材料优势,大力发展高能量密度、低成本、高安全性和长循环寿命动力电池。加快氢燃料电池、全固态锂电池、石墨烯电池等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开展先进模块化动力电池技术攻关。加大正负极、电解液、电池管理系统、电池回收与再利用等领域优势企业引培力度,促进动力电池与材料、零部件、整车、回收再利用等产业协同发展。
光伏产业。强化与国内外光伏装备企业合作,积极布局30GW超级工厂及电子级高纯度试剂、光伏组件等配套项目,引进光伏玻璃产能,打造“材料-组件-电场-应用”全产业链。构建智能光伏产业生态体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与光伏产业深度融合,鼓励特色行业智能光伏应用。
第五章 推进新型化,提质发展传统产业
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方向,以化工、建材为重点,推进科技赋能增效,加快制造模式新变革,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到2025年,建成全国重要的300亿级现代化工产业集群。
第一节 化工
煤化工。加快煤化工多元化、高端化和精细化发展,以煤基醇醚及深加工为重点,以聚酯、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工程塑料、医药中间体、副产品精深加工等为突破口,打造“一头多尾”、产品多元的省内先进的现代煤化工产业链。
盐化工。巩固纯碱优势,拓宽氢气下游应用,延伸发展环氧树脂、环氧氯丙烷等产品,加快化工产业向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转型,建设全省特色盐化工产业基地。
第二节 建材
改造提升水泥、防水等产业,发展新型建材和装配式建筑,开展绿色建材应用示范工程,着力建成一批绿色建材基地。到2025年,建成全省重要的300亿级绿色建材产业集群。
水泥。化解水泥过剩产能,采用新型水泥干法工艺技术,支持发展42.5及以上水泥、纯硅酸盐水泥,重点发展基建(海洋、水利、能源、道路)工程专用高端水泥、新型低碳排放水泥品种;加快突破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燃料替代技术、水泥窑炉烟气分离技术等等。
高性能混凝土。加快突破高性能混凝土组成配方、新型混凝土外加剂技术,推广绿色混凝土搅拌站改造;加快推广机制砂等再生资源利用,提高机制砂在预拌砂浆中的使用率,最大限度节约自然资源。
装配式建筑构件及墙材。推行装配式构件、PC复合结构设计和工艺优化技术,加快推动叠合楼板、内外墙板、楼梯阳台、厨卫装饰等工厂化生产,重点发展轻质高强、保温、装饰等功能复合预制构件,标准化预制构件、PC及钢结构构件、蒸汽加压砌块及板材、高强自保温砌块等新型建材。
防水。发展建筑防水产业,立足中国建设工程防水之乡优势,重点打造科技创新、材料生产、施工总部、技能培训等四大基地,提升建筑防水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值,推动建筑防水产业迈上产业化、高端化发展之路。
第六章 激发行业潜力做精特色产业
第一节 提琴制造
积极引进、培育有影响力、有知名度的制琴大师,着力提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政府部门和提琴行业协会积极整合上下游产业链,推动产业由分散变集聚,由单体变集合,实现生产、经营、销售集约化、规模化。坚持高标准规划,加快推进竹沟提琴产业园区建设,将制琴技艺传承好、发扬好,打造精品、高端、品牌提琴。积极引导和组织企业参加提琴展销会、演奏会等,多角度、多形式,立体化、全方位宣传提琴产业,推动提琴产业走出老区、走向全国和世界。到2025年,将我市打造成乐器旅游的集结地、乐器人才的集汇地、乐器生产的集聚地。
第二节 户外休闲用品
充分利用户外休闲用品产业集群优势,加强与国内知名户外企业、科研院校合作,构建以户外产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产业体系;建设跨境电商海外仓,搭建以海外仓为支点、辐射目的国的配送网络,提供面向全球的供应链服务平台,促进更多企业和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打造规模最大、产业体系最完善、创新能力最强、最具品牌影响力的户外休闲产业集群。到2025年,建成200亿级户外休闲用品产业集群。
第七章 聚焦新领域,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以“现有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为重点,围绕“优中培精、有中育新、无中生有”三大路径,加强跨周期战略谋划,加快开辟氢能与储能、量子信息、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生命健康、前沿新材料等产业发展新赛道,形成“研发+产业+应用”全链条推进格局。
第一节 氢能与储能
发挥我煤化工产业基础优势,提高工业副产氢利用率,推动生物质制氢及风光发电制氢多元化制氢模式联动发展。大力发展高压氢气存储材料与核心设备,研发液氢存储、运输技术和装备,以及液态有机化合物化学储氢技术,探索推进高效、智能氢气输送管网建设和运营。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加速发展电堆、空气压缩机、双极板、膜电极、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碳纸等技术和装备,促进氢能燃料电池技术链、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发展。鼓励中国平煤神马集团蓝天化工先行先试,积极发展安全有效的储能技术,坚持储能技术多元化,加快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化,布局一批储能设施,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
第二节 量子信息
依托黄淮学院等本地院校,加强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落实国际、国内量子信息领域标准,加快推进量子芯片、量子编程、量子精密测量、量子计算机以及相关材料和装置制备关键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建立以量子计算和量子传输为基础的量子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筹建驻马店市量子信息技术创新中心和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研究测试平台,争创省级量子信息技术创新中心,打造以量子技术应用为导向,涵盖多方要素的开放共享协同创新平台。建设行业一流的新一代量子制备中心、量子精准测量控制中心、量子通信器件检测平台、量子技术应用探索平台等基础科研设施。探索量子安全政务、量子安全移动办公、量子安全财政支付等场景应用,推动形成量子信息产业链。
第三节 类脑智能
紧密围绕类脑智能领域的国际前沿问题和国家发展需求,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三个层面的研究,并结合我市数据资源优势,建设行业大数据训练库和标准测试数据集,为类脑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理论和创新技术支持。推动本地院校、科研机构与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类脑智能研究中心、河南省脑科学与脑机接口技术重点实验室等进行战略合作,加强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智能、自主智能、人机混合增强智能、群体智能等前沿理论研究和感知识别、神经计算、认知推理、深度学习、优化决策、脑机交互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致力于在类脑智能算法、类脑智能芯片、脑疾病智能诊疗、新药智能研发等领域产生重大原创突破,推动类脑智能的持续发展与深度应用。加速推动类脑智能技术在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深度应用,持续推动类脑技术在工业、医疗、交通、农业、金融、物流等领域集成应用。
第四节 未来网络
与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研究机构开展对接合作,超前谋划发展6G(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卫星互联网、区块链、空天信息、虚拟(增强)现实等重点领域,聚焦加密算法、共识机制和大安全审计、防御部署等前沿领域,推动太赫兹通信、通信感知一体化、通信与人工智能融合、安全隐私计算、链上链下高效协同、跨链互联互通、智能合约审计、漏洞检测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研究区块链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在金融科技、商品溯源、智能制造、版权保护、司法存证等领域的深度交叉融合、集成创新和突破。谋划建设感知互联网、空天智联网、全息通信等未来网络应用场景。
第五节 生命健康
围绕“中国药谷”建设,对接引进药物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精准医疗与医疗大数据等生命健康领域的优势企业,促进生命健康产业精准化、高效化、智能化、预防化发展。支持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机构,建设一批健康领域新型研发机构,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推动形成一批引领性、突破性、颠覆性生物医药创新成果。加快建设专业化孵化加速平台,支持生物技术成果离岸孵化,推动现代生物与生命健康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聚焦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疫苗、高性能影像设备、精准医疗和新型生物医用材料、新发突发传染病、精准快诊试剂及临床治疗新技术研发等细分领域,加快开发应用自主可控、填补空白的重大成果和产品。
第六节 前沿新材料
依托我市资源禀赋及煤化工产业基础,重点发展碳基材料和半导体材料。依托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布局发展电容超薄基膜、电子玻璃、环球树脂、高性能绝缘材料等关键原材料制造业。深入开展动力电池基础研究,突破发展固体电解质、多元轻金属正极、纳米硅负极、石墨烯负极等电池关键材料,重点发展全固态锂电池、锂硫电池等新型电池。以多品种、高附加值为方向,重点发展醋酸合成乙醇、新型生物有机肥料等深加工新型化工材料;以节能、低辐射、超薄屏显等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节能玻璃、超薄超白玻璃、涂膜玻璃、高代频显基板玻璃、电子级玻璃纤维等高性能产品;以轻量化、高强度、耐腐蚀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铝合金、镁铝合金、高性能钢等新型合金材料。
第八章 建设高能级创新体系
坚持创新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强化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战略支撑,着力突破一批支撑未来产业的新技术,攻克一批壮大新兴产业的新技术,转化一批升级改造传统产业的新技术,推动一批河南产品进入国内大循环关键环、中高端,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打造高能级创新生态体系。
第一节 培育创新主体和平台
开展高能级创新生态培育行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加大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培育力度,选择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研发基础好、技术创新能力强、具有行业带动性的典型企业,争创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力争五年新增10家以上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新建10家以上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支持本地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建设10个以上产学研合作平台,支持各地设立创业园、孵化园、加速器等10个左右。围绕优势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开展“四化千项”新一轮技术改造行动,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5年滚动实施1000项技术改造项目。针对我市重点打造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建设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开展产业前沿及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促进技术转移扩散,为制造业创新提供公共服务。
第二节 集聚创新人才
加大科技型人才培养力度,形成多梯次人才培养体系。深入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聚工程,灵活运用“揭榜挂帅”、乡情引才、以才引才等方式吸引集聚“高精尖缺”科技人才和团队。实施“新工科”建设计划,优化学科设置,推进产教融合,开发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大力培育制造业技能人才,帮助企业引进培育紧缺技能人才,建立制造业人才校企联合培育机制,全面推行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推动高级技能传承,培育“现代工匠”。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弘扬企业家精神,提升企业家素质,建设一支引领创新创业、具有全球眼光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队伍。
第三节 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施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突破工程,聚焦“卡脖子”技术、应用型关键共性技术,完善“企业出题、政府立题”的科研攻关模式和“揭榜挂帅”、首席科学家制等方式,力争取得重大创新成果和群体性技术突破。落实政府采购支持创新产品政策,推动自主创新产品应用和“迭代”升级,探索保险补偿机制试点,促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重点新材料、首版次软件以及绿色低碳等领域重大创新产品应用。
第四节 推动产业基础再造
深入实施基础领域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计划,支持重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组建联合体,围绕技术研发、标准制定、批量生产、示范推广等环节开展协同攻关,推进产品应用迭代升级。加快新一轮企业大规模技术改造,推动企业关键生产设备、生产线等多层次技术升级,推广服务型制造和智能制造示范应用,全面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第十章 提速数字化转型,建设高赋能智能制造体系
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坚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分步开展数字化制造普及、网络化制造示范和智能化制造探索,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第一节 加快数字化转型
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分行业制定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支持企业开展“哑设备”改造,提升核心装备和关键工序的数字化水平,实现设备间实时数据交互与协同生产,打通生产线数据链。引导龙头企业构建产品、设备和产线的数字孪生模型,全面采集和汇聚工艺参数、设备运行、质量检测、物料配送、进度管理等现场数据,实现产品设计和制造环节的虚实交互、动态优化。引导制造业企业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电子商务平台以及消费互联网平台合作,利用平台上的行业领域知识库、工具库、模型库以及微服务组件,加快数字化转型。依托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推进制造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带动产业链整体数字化升级。
第二节 深化智能化改造
分行业、分区域推进智能化改造,围绕细分行业和产业集群,选树智能化改造标杆企业,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探索链式改造模式,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和产业集群实现智能化升级,打造智能化改造的产业链标杆和产业集群标杆。开展智能制造成熟度贯标,研究制定智能制造分级评价指标体系,面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探索开展分级评价评估,深入开展智能化改造诊断服务,指导企业制定智能化改造提升方案,推动企业向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梯次推进、提档进阶。引进培育智能化改造解决方案供应商和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解决方案供应商、工业互联网平台联合标杆企业探索模块化、低成本、易部署的智能化改造解决方案,鼓励开发轻量应用和微服务,降低企业智能化改造成本。开展工业互联网新模式应用宣传与培训,制定发布新模式应用实施指南,加强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新业态探索与推广,面向龙头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组织新模式应用标杆遴选。引导中小企业开展精益管理提升活动,支持中小企业持续开展针对车间内工序、单元或模块的智能化微改造、微创新。
第三节 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
深入实施“企业上云上平台”提升行动,聚焦企业发展核心和痛点问题,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同时发力,实现企业保质、增收、降本、提效。开展上云上平台单项应用,打造制造能力共享平台、产品撮合交易、原辅料集中采购、轻量云化应用、经营管理外包和托管、创业服务平台、龙头企业开放供应链等应用场景,帮助企业拓展商机、配套资源,提升企业效率和效益。打通企业生产制造上下游信息链,推广个性化定制生产、设备联网监控、远程诊断监控和维保管理协同、节能降耗数字化应用等场景,推动企业内部互联互通和企业间资源协同。提升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管理水平,扩大机器视觉质量检测、柔性化工厂运营、智能化供应链管理、云制造产业集群等场景应用,帮助企业实现智能化生产。构建云化产品和服务生态,培育解决方案供应商,强化云服务与云安全保障,建立多元支撑体系,为企业上云上平台提供全方位支持。
第四节 布局数字新基建
支持制造企业联合电信运营商开展内外网升级改造,支撑生产装备、信息采集设备、生产管理系统等生产要素广泛互联,面向重点行业、重点产业园区打造一批企业内网升级改造标杆和5G全连接工厂,加速构建以通信网络为基础、以数据和计算设施为核心、以融合基础设施为突破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完善5G产业生态体系,建设一批5G实验室和创新中心,突破一批“5G+集成应用”关键技术。
第十一章 培育跨界新业态,建设高耦合“两业”融合体系
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服务型制造,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平台赋能,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
第一节 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围绕深化“两业”融合,积极培育总集成总承包、综合解决方案、个性化定制、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共享制造、远程运维等新模式。支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企业建设产品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平台,拓展售后支持、在线监测、数据融合分析处理和产品升级服务。支持纺织服装、家居建材等领域企业建立数字化设计与虚拟仿真系统,推动零件标准化、部件模块化和产品个性化重组,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服务。引导食品工业企业发展中央厨房、私人定制、健康管理等新业态。支持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企业建设“硬件+软件+平台+服务”集成系统,为客户提供总集成总承包服务,鼓励企业开展EPC+M(管理)、EPC+F(金融)等新模式。推动原材料企业向产品和专业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深化早期研发介入合作,提供定向开发服务。建设面向服务型制造的专业服务平台、综合服务平台和共性技术平台,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培育发展一批服务型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和咨询服务机构。
第二节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发展创新研发、工业设计、数据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检验检测、工业软件、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以创意设计、数据分析、服务流量等要素嵌入引领制造新模式。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水平。支持有条件的科技服务、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企业延伸价值链,搭建工业设计、共享制造、供应链管理等专业服务平台,构建若干以平台型企业为主导的生态圈,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专业化、定制化、平台化服务。实施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行动,创建一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工业设计研究院等。支持有条件的工业遗产和企业、园区、基地等,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园,吸引工业设计、研发创意、信息服务、软件等业态集聚,打造高能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第十二章 打造成长型雁阵,建设高融通企业发展体系
发挥“头雁”企业引领作用,提高中小企业专业化水平,培育一批单项冠军企业,提升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水平,持续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企业雁阵。
第一节 做强做优“头雁”企业
培育百亿、50亿、30亿级“头雁”企业。实施“头雁”企业培育行动,围绕全市重点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培育一批创新水平高、质量效益优、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头雁”企业,打造一批国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创建一批国家级质量标杆企业、中国质量奖获奖企业。以“头雁”企业为引领,带动一批成长性高、体量大的新兴产业领域企业和深耕细分领域的中小企业形成一批千百亿级产业集群、现代化产业链,群链主导力显著提升。
发挥“头雁”企业引领作用。引导“头雁”培育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研发投入,主导或参与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成为行业创新领导者。主动对接省级“头雁”培育企业重点产品目录,加大重大工程采购目录内产品力度,扩大其市场规模。推动“头雁”培育企业平台化发展,增强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掌控能力。引导“头雁”培育企业打造开放式双创平台,向中小企业开放创新资源、提供资金人才支持等,形成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注入活力的融通发展格局。鼓励入库企业加大对省内中小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力度,促进企业间配套协作发展,带动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瞪羚”企业等。支持“头雁”企业创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模式,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第二节 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深入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完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引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支持“专精特新”企业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积极对接“头雁”、单项冠军等企业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体系,提升细分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核心竞争力。实施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提升工程,引导创新型中小企业成为创新重要策源地。支持各开发区深入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
第三节 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实施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行动,围绕供应链整合、创新能力共享、工业互联网平台等产业发展关键环节,打造一批融通发展新模式,推进中小企业产业链对接、价值链衔接、供应链连接。支持各开发区搭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平台,分行业探索建立大中小微企业协作配套产业联盟,引导大中小企业围绕优势产业链集聚发展。鼓励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组建联合体参加政府在基础设施、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建设中的招标采购,引导大企业加大中小企业产品采购力度。
第四节 大力发展优质制造
深入实施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支持制造业“头雁”企业、单项冠军企业整合国内外优质品牌资源,加快打造国家级知名品牌,鼓励单项冠军培育企业、“准独角兽”企业提升产品竞争力,加快向国内一流品牌迈进,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建区域高知名度品牌。实施制造业标准引领行动,鼓励企业牵头或参与国际、国内与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重点支持未来产业、新兴产业领域企业制定相关行业标准,推动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团体标准,提升行业发展引领力,掌握行业发展主动权。支持制造业企业参评中国质量奖、河南省长质量奖。支持具备条件的地方与开发区建设商标品牌示范基地,培育品牌产业集群。支持企业与知名消费互联网平台、工业品电商平台等加强战略合作,拓展线上市场,培育新兴品牌。
第十三章 做强开发区载体,建设高水平产业平台体系
突出开发区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作用,加快形成“一县一省级开发区”发展格局,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载体支撑。
第一节 做强开发区制造业主导产业
结合新一轮开发区设立、调整与扩容,进一步明确各开发区主导产业定位。原则上,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开发区,每个开发区重点发展1—2个制造业主导产业,重点培育1个新兴产业或未来产业。围绕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筹建布局一批未来产业专业园。引导各开发区结合主导产业定位,有序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强化延链补链强链。支持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开发区加快产业高端化转型,推动重点研发机构建设,提升主导产业创新能力。支持开发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主动融入全省市点新兴产业链条布局体系。鼓励资源型主导产业开发区加快向新兴产业链拓展、延伸,发展高附加值终端产品,打造绿色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实现优势再造,建成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第二节 完善开发区基础设施功能
聚焦产业发展需求,按照统一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原则,盘活一批、改造一批、新建一批标准化厂房,实现入区企业“拎包入驻”。完善道路、能源、信息、供排水等基础配套设施,推动开发区与周边城区联动建设交通物流网络,打造区域流通中心节点。加快开发区布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场景应用等新型基础设施,在开发区试点建设一批应用场景示范工程,全方位构建高水平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推进开发区智能综合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加快传统设施数字化改造,打造高效运转的智能化园区。
第三节 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
理顺开发区管理体制,调整优化开发区属地政府与开发区管委会的关系,强化开发区管委会产业培育、人才引进、招商引资等经济发展主业主责,依托属地政府开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形成职能边界清晰、相互协调共享的合作机制。深化开发区薪酬制度和放权赋能改革,进一步激发开发区发展活力。加快推进开发区公司化、市场化改革,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管委会+公司”等改革路径,实行管理机构与开发运营企业合理分离。创新开发区投融资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开发区运营主体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融资。支持龙头企业组建企业联盟,以“区中园”等形式实行整体性开发运营。支持发展水平较高的开发区以市场化方式,输出先进管理模式,整合或托管其他开发区。
第十四章 深化制度型开放,建设高层次开放合作体系
融入与服务新发展格局,实施“制度型开放”战略,大力承接国内外制造业产业转移,以高质量发展、加速转型为目标,增强制造业发展内生动力。
第一节 大力承接产业转移
实施承接产业转移行动,充分发挥我市人力资源、内需市场、交通区位等优势,创新市场化、专业化、精细化招商引资机制,推行市场化招商、专业化招商、点对点招商、产业链招商,高端科研平台、先进科研成果、领军科研团队招商等新模式,瞄准技术前沿和产业前沿,重点引进一批头部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持续招大引强、招新引精,不断提升招商引资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动态完善重点产业链图谱和招商路线图,建立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储备库,实施产业链招商。深入推动跨区域协作,继续加强和巩固周边合作,持续推进与京、沪、苏、浙、粤港澳等地战略合作,与主要增长极牵手互动、借势发展。
第二节 引导优势产业“走出去”
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和地区合作,鼓励我市优势企业国际化发展,重点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设生产基地,支持龙头企业发起“一带一路”出海联盟,引导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结伴出海”建设境外工业园区,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积极参与全球资源整合配置,集聚国际要素资源助推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第三节 打造开放载体平台
积极运用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平台作用,积极组织企业参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中部贸易投资博览会、厦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借助域外高端开放平台深化产业合作。支持各县区与省、市外合作共建“飞地经济”园区,引导省、市外优势产业园、高新区、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在我市建设“飞地园区”。
第十五章 聚焦低碳化发展,建设高覆盖绿色制造体系
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发展绿色制造,以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为重点,以促进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为目的,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第一节 发展绿色制造
持续开展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创建,引导企业建设绿色设计平台、应用绿色工艺与材料、开发绿色产品。推动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建设一批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绿色工厂。打造绿色供应链,加快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打造一批覆盖完整产业链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探索基于工业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的绿色供应链发展模式。培育绿色园区,推行园区综合资源能源一体化解决方案,实现园区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升园区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构建绿色制造服务体系,培育壮大第三方服务机构,打造一批咨询、检测、评估、认定、审计等专业化绿色服务平台,搭建绿色制造供需平台,为企业提供绿色发展系统解决方案。深入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对标达标活动,培育一批全国能效、水效标杆企业。
第二节 推进重点领域绿色化改造
开展重点产业链绿色化改造,以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为重点领域,完善节能降耗的市场化机制,重点开展锅炉窑炉、电气电机等高耗能设备系统节能改造,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水资源利用高效化和基础制造工艺绿色化。实施清洁生产提升计划,加强节能、节水、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鼓励企业使用清洁能源,发展绿色技术、绿色设计、绿色工艺、绿色产品,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推动原料药集中生产、污染物集中处理与监管。实施工业低碳行动,落实能耗“双控”,率先在水泥、建材等重点行业推动碳达峰,在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领域支持建设碳中和园区(工厂)试点示范项目。
第三节 提高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完善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拓展工业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途径,推动尾矿、煤矸石、工业复产石膏、赤泥等高值化利用。推进废旧电子电器产品、动力蓄电池、废轮胎等资源化利用,深入开展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加强开发区余热余压废热资源回收利用和水资源循环利用,建设资源共享、废物处理公共平台,支持各县区建设静脉产业园,完善再制造旧件回收体系,实施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在役再制造,推动再制造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第四节 强化工业污染治理
建立市场化、法治化、常态化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严控“两高一危”项目,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化解严重过剩产能,把淘汰落后产能和做优做强、提高市场占有率统一起来,加快退出低端低效产能。加快化工、煤电超低排放改造,以危险废物为重点开展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行动,推动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
第十六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 强化组织实施
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实施,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和事项。探索实施链长制,聚焦重点产业设立产业链专班,完善领导分包、部门联动、县(区)联动工作机制,各有关部门、各县(区)人民政府要建立相应工作机制,明确任务目标,主动作为、上下联动、协同作战,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第二节 完善政策体系
强化政策合力,统筹产业、贸易、科技、财政、土地、金融、能源、环保等政策,建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揽子政策包”,完善制造业领域的产业扶持、企业培育、创新创业等配套措施。调整设立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加快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示范应用,发展新基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着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鼓励先行先试新型产业用地政策,提升产业层级和用地效率,进一步增强配套服务能力。
第三节 强化项目支撑
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鲜明导向,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主抓手,把产业项目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中之重,把投产达效作为衡量工作的一把标尺,坚持集中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形成签约项目加快落地、落地项目加快开工、开工项目加快建设、在建项目加快投产、投产项目加快达效、达效项目长效推进机制,分期、分批谋划和滚动实施重大制造业项目、新技改工程项目,把项目建设、产业培育、科技研发摆在突出位置,“十四五”期间重点谋划投资超1亿元的制造业重点项目100个以上,带动全市工业投资超过1000亿元。坚持服务跟着项目走,加强重大项目库建设,建立重大项目台账,提高项目建设在年度绩效考核中的权重,保障重大项目顺利实施。
第四节 强化要素保障
重构资源要素配置机制,提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所需各类要素供给配置效能。实施全链条服务、全流程提速的用地保障机制,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全面推行“承诺制+标准地”改革,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努力做到熟地等项目、拿地既开工。推动政府财政资金与金融机构、社会资本有机配合,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制造业投入体系,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加大重点项目融资和综合金融服务支持力度;简化授信审批,健全贷款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对重点企业实行主办银行制度和“白名单”制度;搭建政银企项目合作平台,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政银企对接活动。
第五节 优化营商环境
落实“万人助万企”活动,深化企业服务,进一步落实惠企政策,建立领导包联、专班服务、督促督办、考评奖惩等机制,增强企业内生动力、发展活力和整体实力。扩大“多证合一”改革覆盖面,实施政务服务标准化,以更大力度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持续打通各类办事堵点,优化办理流程,切实方便企业和群众的生产生活。强化企业权益保护,促进公平竞争、充分竞争。健全政府守信践诺机制,持续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严格保护市场主体经营自主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制度,建立企业环保监管正面清单制度,实施差异化管控,不搞“一刀切”。
第六节 强化监测考核
加强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监测评估,建立信息监测和分析平台,完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实行第三方监督评估制度,定期发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估报告,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强化督导考核,将制造业发展相关指标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提高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效在县域发展综合考评中的比重。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11月20日,国网天津电科院完成2024年度新能源消纳能力测算集中工作。据了解,本次集中工作历时近一个月,电科院支撑公司调控中心主要开展新能源消纳能力测算、新型储能利用分析及配置测算、分布式电源承载力评估等三个专题工作,同时配合华北网调完成新能源预测误差分析及日前平衡风险评估专题工作。本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1月20日,安徽省光储办关于征集安徽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应用示范案例的通知,其中明确新型储能征集方向,聚焦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备电侧等储能领域,围绕发电站+储能、电网+储能、工业园区+储能、信息通信+储能、交通+储能、共享储能等场景,征集独立储能电站、共享储能电站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1月18日,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制定出台《推动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措施》,从加快储能产业引育、壮大锂电储能产业规模等8个方面推出20条具体举措,加快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措施》提出,开发区将加快储能产业引育,立足“一区四园”产业发
2024年1-10月,湖南新型储能在湖南调峰辅助服务市场中获得收益1.3亿元,提供调峰电量5.69亿千瓦时,调峰度电收益0.228元/千瓦时,等效提升新湖南能源利用率1.8个百分点。随着湖南新能源装机、电量规模不断扩大,湖南调峰压力逐步凸显。2021年,湖南调峰辅助服务市场正式运行,赋予新型储能市场主体地位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1月21日,广东中山市人民政府印发《中山市推动分布式光伏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30年)》(以下简称《计划》)的通知。《计划》指出,拓展综合利用场景。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城市商业体、综合体、居民区及其他具备条件的场所,依托光伏发电、储能和充电基础设施等推广光储充一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1月21日,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答复关于《支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问题。文件显示,咨询问题关于文发布的内容中:17.优化新型储能项目调用结算方式。在独立新型储能市场化机制建立前,独立新型储能项目按照电网调度指令进行充放电,放电电量上网价格
11月19日,西藏山南市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强清洁能源项目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送审稿),其中指出,支持输配电网建设、电网老旧设备更新,加大投资建设改造力度,提高电网智能化水平,着力提升电网接入新能源的能力。完善新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制度,建立完善新能源电力消纳责任考评指标体系和奖惩机制。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1月2日,江苏盐城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支持盐南高新区加快打造全市创新之核意见和专项政策的通知。文件提出,构建未来产业完整链条。围绕全市“3+X”未来产业培育体系,重点布局氢能、新型储能、智能计算等未来产业。氢能,加快低温液态、高压气态等氢气储运核心装备、氢燃料电池及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1月14日,山西省阳泉市举行新型储能项目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中交路桥华北工程有限公司、华驰动能(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签约新型储能项目。这次签约的300MW/315MWh城区新型储能项目,飞轮储能系统规模为150MW/15MWh、磷酸铁锂储能系统规模为150MW/300MWh,项目总投资约20亿元
深入推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离不开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持。11月2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新乡市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关注的问题。新乡市政府秘书长、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王洪伟表示,碳达峰碳中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1月20日,以“投资航空港携手赢未来”为主题的河南郑州航空港推介优质项目促进民间投资系列新闻发布会举行。发布会上,郑州航空港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辛建卉作了郑州航空港优质土地资源推介,首批10宗优质地块面向社会资本进行招商。推介地块四、五、六位于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美国东部时间2024年11月6日,雅保公司(NYSE:ALB)于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市公布了其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第三季度业绩。财务表现2024第三季度亮点摘要如下:净销售额14亿美元,其中储能和特种化学品业务的销量分别增长16%和4%净亏损11亿美元,摊薄后每股亏损9.45美元,其中包括8.61亿美元的税前费用,主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1月18日,旭化成株式会社宣布推出用于锂离子电池的湿式隔膜业务的全资子公司旭化成电池隔膜有限公司,于当地时间11月14日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科尔本港举行了成膜和涂布一体化工厂的奠基仪式。新工厂将在获得有关当局的许可和批准后,由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和本田汽车有限公司的合资企业运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1月20日,广东芳源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披露关于签订日常经营重大合同及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公告。显示全资子公司江门市芳源循环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共计2.5万吨电池级碳酸锂的订单。据了解,全资子公司芳源循环与中拓新能源签订了《碳酸锂年度供货合同》,约定由芳源循环向中拓新能
作为新能源时代的重要资源,锂盐一直是新能源产业等众多领域关注的焦点。而在昨日,一则锂矿停产的消息再度将锂盐市场推向高潮。锂矿项目裁员停产日前,澳大利亚矿产资源有限公司(MRL)表示,旗下位于西澳洲的锂矿项目BaldHill自上周开始便停止了开采活动,矿井会进入“保养和维护”关闭状态。同时,
11月17日,国城矿业全资子公司国城锂业在四川绵竹新材料化工园区举行了20万吨/年锂盐项目一期工程开工仪式。根据国城集团就与绵竹市人民政府于2022年签订的协议,项目计划分三期建设,涉及锂精矿库、硫酸锂装置、碳酸锂装置、压缩空气站、总变电站等设施,建成后将形成年产20万吨基础锂盐生产能力。消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0月30日,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对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0009号提案的答复。文件提出,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4×4”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要求,加快推动全省稀有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其中,着力推进有色产业结构调整。一是依托湖南在钨、铋、锑、锡等稀有金属领域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1月11日,星源材质旗下全资子公司欧洲星源与德国大众集团旗下动力电池子公司签订《定点协议》,约定自2025年至2032年期间由欧洲星源向客户供应湿法涂覆锂离子电池隔膜材料。如协议顺利履行,2025-2032年期间预计将累计供货约20.9亿平方米湿法涂覆锂离子电池隔膜材料。11月12日,星
11月13日,永杉锂业公告称,宁波炬泰持有的公司1.02亿股股票,占公司总股本19.79%,被永荣致胜投资有限公司以约8.04亿元人民币成功竞得。此次拍卖后,宁波炬泰持股比例从33.73%降至13.94%,而永荣致胜持股比例从0%增至19.79%,公司控股股东将由宁波炬泰变更为永荣致胜,实际控制人将由郑永刚变更为吴华
11月6日晚间,深圳新星发布关于全资子公司资产转让签署《补充协议》的公告。根据公司战略发展需要,旨在优化产业结构并剥离不良资产,公司全资子公司松岩新能源材料将六氟磷酸锂项目的相关设备和劳动力转移至赣州市松岩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转让价款为1.6亿元。截至公告披露日,松岩新能源已收到汇凯化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磷酸及磷酸盐企业碳排放核算国家标准:《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第45部分:磷酸及磷酸盐企业》。该标准由邦普循环牵头制定,由宜昌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宜昌邦普宜化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宜昌企业参与起草。这是我国首个磷
曾经钟情三元电池的韩国厂商,正在进一步加码磷酸铁锂电池。现代汽车集团近日宣布,将联合合作伙伴实施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技术开发项目。该项目是现代汽车、起亚汽车与现代制铁、正极材料企业EcoProBM合作推进,目的是在不制造前驱体的情况下直接合成材料,生产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该项目已经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1月21日,金鑫新能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公司控股子公司中钠储能新能源科技(甘肃)有限公司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拟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的提案。据了解,新公司名称为中誉宸新能源科技(甘肃)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00万元,法定代表人为张晓红。主要经营范围包括:储能技术服务、电池制造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近日,电建电投临潭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成立,公司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法定代表人为杨东曜,注经营范围包含:新兴能源技术研发;风力发电技术服务;太阳能发电技术服务;合同能源管理;发电技术服务;储能技术服务等。据天眼查股权穿透显示,该公司由中国电建间接全资持股。
近日,晟运能源在江西省吉安市第二批“双优”项目暨优强重点产业项目招商推进会中,成功获得近亿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建设储能设备生产工厂、PCS设备深度研发以及大储、工商储多型号研发,全力推动晟运能源在储能领域的战略规划与技术升级,进一步加速市场拓展步伐,同时也为公司在南方市场的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溯联股份11月20日晚间公告,为夯实和完善公司战略布局,拓展业务领域,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公司拟以自有资金投资1,600万元设立全资子公司溯联(重庆)智控技术有限公司(暂定名,最终以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核准登记为准,以下简称“溯联智控”
11月12日,国际标准化组织机械储能技术委员会(ISO/TC346)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和IEC国际标准促进中心(南京)联合主办。ISO/TC346主席许树楷博士出席会议,ISO/TC346委员会经理胡浩博士主持会议,ISO技术项目经理KirsiSilander女士及来自新加坡、芬兰、以色列等多国专
北极星储能网在企查查APP获悉,11月12日,国资控股北京京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秦皇岛亘山京祺新能源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为刘青松,注册资本为500万元人民币。据了解,该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新兴能源技术研发、储能技术服务、风力发电技术服务、太阳能发电技术服务等。股东信息显示,北京京能电力股份有
随着新能源渗透率的不断提升,火电、水电、抽蓄等调节资源容量占比下降,一方面带来了长时间尺度下的源荷两侧供需矛盾问题,另一方面存在频率失衡、电压失稳、惯量失缺的供电安全问题,亟需新型长时储能技术规模化发展,提升新能源消纳水平,补齐电网调节能力缺口。根据新型电力系统构建需求,长时储能
日前,华北电网首台飞轮储能调频智控系统在河北廊坊三河电厂2号机组上通过为期三个月的考核运行,达到预期目标,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该系统研发单位华北电科院在飞轮储能辅助火电机组调频控制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区域电网频率波动幅值不断加大,波动间隔不断缩小。同时,随着全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新疆立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于2024年11月15日召开第二届董事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两项议案。为促进公司业务发展,公司分别与全资子公司木垒新风风力发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木垒新风”)、乌鲁木齐新风风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乌鲁木齐新风”)拟以“直租”模式与国新融资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1月18日,北京科锐发布关于投资设立全资二级子公司的公告。公告显示,其全资子公司北京科锐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于2024年11月18日召开董事会,决定以自有资金800万元新设八家全资二级子公司,每家注册资本均为100万元,主要涉及新能源项目的预可研和相关政府部门协调等前期工作。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天眼查显示,近日鄂尔多斯中车时代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谷小辉,注册资本2000万人民币,经营范围含发电机及发电机组制造、机械电气设备制造、风力发电机组及零部件销售、风力发电技术服务、储能技术服务、电池制造、智能输配电及控制设备销售等。股权全景穿透图显示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