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电网建设评论正文

数说我国电气化发展及未来

2023-01-19 14:18来源:中国电力企业管理作者:郑海峰关键词:电气化岸电电力系统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终端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

近10年来,我国电力供应和保障能力迅速提高,电气化水平大幅提升。2012~2020年我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由19.3%上升至25.5%,提升6.2个百分点,呈现加速增长态势。从国际口径看,我国2020年终端电气化水平约为28.2%,在主要发达国家中仅次于日本(28.7%)。

分部门看,各行业电气化水平均明显提升。2020年,农业、工业、交通、商业、居民领域电气化水平分别为25.8%、25.5%、5.7%、51.1%、31.5%,分别比2012年上升4.6、5.7、2.0、20.5、6.4个百分点。商业电气化水平提升最快,位居第一,而交通电气化水平提升较慢,居于末位,工业电气化水平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从国际口径看,2020年我国工业电气化水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与英国、日本、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我国交通电气化水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仅次于俄罗斯;我国居民电气化水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但与日本、美国等国家存在一定差距;我国商业电气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

分区域来看,终端电气化水平差异明显。各区域电气化水平逐年提升,其中东部区域电气化水平最高,西部提升速度最快,东北区域电气化水平最低,提升较慢。2020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终端用电占比分别为27.1%、22.7%、25.5%、14.5%,较2012年分别提升6.0、5.3、7.3、2.4个百分点。分省(区)来看,新疆、山东终端电气化水平增速最高,分别上升13.1、10.6个百分点;14个省份上升5~10个百分点。

政策落地和

技术创新稳步推进

政策支持

政策出台是推动电气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十年期间出台了各类政策,建立发展规划、环保约束、补贴价格引导“三位一体”的政策支撑体系。通过环保约束、政策激励、资金引导和技术引领,在全社会形成清洁能源利用的良好氛围,在推动电气化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全国层面,2016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八部委联合印发电能替代指导意见,将电能替代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我国推广;《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中将电能替代纳入国家整体规划;2017年国家能源局出台了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推动煤改电清洁取暖工作;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2022年国家发改委等十部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电能替代的指导意见》;交通运输部等部委出台了船舶与港口污染防治专项行动等政策要求;财政部在现行财政和税收框架下安排了一系列有利于能源消费侧电气化的政策,通过将成品油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调节交通运输领域能源消耗,通过节能减排补助资金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这些政策有利于提升全社会电气化水平,使广大人民享受更加舒适、便捷、智能的电能服务。

地方层面,各省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配套支持政策,为推进电气化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如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广港口岸电系统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15〕60号),为岸电尽快落地实施提供了明确支持。河南发改委出台了《关于做好电能替代电价工作的通知》(豫发改价管〔2016〕1085号),在价格政策上给予了支持。

技术创新和突破

产学研多方协同,坚持标准先行,不断开展新材料、新装备等电气化技术研究。电气化技术从创新突破到成熟、普及、再拓展,替代规模从小到大,推进方式从最初的试点示范到现在的多领域、全覆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高温蒸汽热泵、动力电池等电能替代关键技术、核心装备上取得突破。经过多年发展,电气化技术已由最初的5个技术拓展到现在的5大类、15小类、39个细分技术,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21年底,累计推广实施电能替代项目39万余个、替代电量10209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亿吨以上,为促进社会节能减排、优化终端能源消费结构、降低油气对外依存度作出积极贡献,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我国电能替代项目主要分布在工业、建筑、交通、农业等重点领域。在工业领域主要推广使用工业电锅(窑)炉,推动钢铁行业应用电炉钢、建材行业应用电窑炉、冶炼行业应用冶金电炉、轻工行业应用蓄热电锅炉、勘探领域应用油田钻机油改电等,服务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助力绿色制造。在建筑供暖领域主要推广使用电采暖,面向商业综合体、企事业机关建筑推广集中电采暖项目,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做出积极贡献。在交通运输领域主要推广电动汽车和港口岸电,因地制宜推进充换电服务网络建设,建成高速公路快速充电网络;推动长江经济带港口岸电建设,攻克远距离供电、船舶移动储能利用等技术难题,实现长江干线主要港口岸电全覆盖。在农业农村领域主要推进农产品种植加工电气化,推广现代化种植大棚、电制茶、电烤烟和电排灌等技术;在农产品加工方面推广电烘干、冷链物流等技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电气化促进了能源发展的清洁化、低碳化。受资源禀赋等因素影响,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居于主导地位。我国近年来,大力推进能源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在能源供应侧,利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发电,促进更多的清洁能源转化为电力,在推动低碳发展的同时,显著降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在能源消费侧,建立以清洁电力为中心的能源消费电气化新格局,在工业、交通、建筑、农业等用能领域全面实施电能替代,有效减少散烧煤、直燃油消耗,减少化石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量。

电气化促进了经济发展的高效化、智能化。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向纵深演进,社会生产从劳动密集型、能源密集型逐渐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电力不仅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而且提升了社会生产效率。电气化与数字化深度融合,促进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实现了生产环境的实时监测、精准控制,降低次品率,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同时,柔性生产、无人驾驶、智能物流成为发展趋势,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电气化促进人民生活绿色化、便利化。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的能源需求已经由“用上电”向“用好电”转变。十年来,我国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由2012年的458千瓦时/人提升到2021年的831千瓦时/人,更多家用电器进入平常百姓家中,居民平均每百户空调、洗衣机、电冰箱(柜)拥有量由2012年的65台、81台、82台,上升到2021年的131台、94台、99台,助力居民生活更加便捷化、品质化。

未来我国电气化水平

仍将保持上升趋势

在“双碳”目标推动下,未来我国电力需求仍存在较大增长空间。预计2030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11.8万亿千瓦时,2060年达到15.7万亿千瓦时左右。随着用电结构调整、电能替代技术推广和市场机制的完善,终端电气化水平将显著提升,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主体地位持续巩固。据测算,2025年、2030年、2060年我国终端电气化水平将分别达到30%、35%、67%左右。

分领域看,在工业领域,随着电熔炉、电驱动、电冶金等技术效率提升和部署应用,2030年工业电气化水平将达到38%左右;后续随着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工业智能化水平将大幅提升,电气化逐渐向工业各行业渗透,2060年电气化水平将达到70%左右。在交通领域,随着电气化铁路、电动汽车、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港口岸电和机场廊桥用电全覆盖,“公转铁”“公转水”运输结构的调整,2030年电气化水平将达到12%左右;之后,汽车产业将全面实现电动化转型,电气化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输量在铁路和城市客运中占比将达到90%以上,电动飞机和电动轮船将在短距离运输中投入使用,预计2060年电气化水平将达到40%左右。在建筑领域,受建筑终端用电设备的增加、充电桩普及、清洁取暖推进、电能替代等影响,建筑能源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预计2030年电气化水平将达到53%左右;后续,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各种新技术的融合发展,电气化将为第四代“智慧绿色建筑”提供高效、安全、清洁的居住用能保障,电能将成为未来建筑最主要的能源类型,2060年电气化水平将达83%左右。


原标题:【纵横】数说我国电气化发展及未来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气化查看更多>岸电查看更多>电力系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