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日前,河南许昌发布《许昌市加快材料产业换道领跑行动方案(2022-2025年)》。
方案提出,重点培育壮大新型动力及储能电池材料产业。加快电池材料生产线项目建设进度,加大研发力度,突破电解液、正负极材料、隔膜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转换效率的技术瓶颈,实现新型动力及储能电池制造行业集成化、规模化发展,推进产品在高容量、长循环、低膨胀、高压实等方面提升技术水准,加大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和成果转化。正极材料方面,瞄准钠离子电池、固态锂电池、钒液流电池等新型电池材料体系,,加快研发及产业化;负极材料方面,提升石墨负极材料产品品质,积极研发硅基、锡基、纳米碳管、石墨烯导电浆料等新型负极材料;电池隔膜方面,研究开发电解质亲和度高、成本低、制作工艺简单、孔径尺寸适当、空隙率高、机械强度能满足要求的微孔聚合物隔膜;电解液方面,积极探索新型聚合物电解质的研发及产业化技术,抢占技术制高点。紧紧围绕上下游开展延链、补链、强链,形成全链条发展模式,带动产业跨越发展,构建完善新型动力及储能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测试、应用、资源回收一体化产业生态体系。
许昌市加快材料产业换道领跑行动方案(2022-2025年)
为贯彻省委、省政府换道领跑战略部署,落实《河南省加快材料产业优势再造换道领跑行动计划(2022—2025年)》,推动我市材料产业迈向价值链高端,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结合许昌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许昌市委八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633”工业发展体系,提质发展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谋篇布局未来产业,着力稳住基本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质发展先进基础材料、培育壮大关键战略材料、前瞻布局前沿新材料为攻坚重点,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工艺和装备攻关,加快提升补链、强链、延链能力,扩大基础材料和特色材料核心优势,塑造战略材料和前沿材料竞争新优势,优化提升我市现代材料产业体系,推动材料产业供给高端化、结构合理化、发展绿色化、体系安全化。
(二)发展目标。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先进再生金属材料、硅碳新材料、超硬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坚持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树立材料先行、产用结合、技术突破、创新发展的目标,积极培育产业集聚,合理布局发展空间,建立结构合理、功能配套、竞争力强的材料产业体系,形成许昌市材料产业新优势。
1.打造先进材料产业集群。到2025年,材料产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规模以上材料企业达到600家,“专精特新”企业超过50家,百亿级领军企业超过5家。
2.培育11条先进材料重点产业链。到2025年,形成新型不锈钢、硅基新材料2条千亿级支柱产业链,碳基新材料、超硬材料、新型动力及储能电池材料3条百亿级优势产业链,先进铜合金、高性能铝镁合金2条50亿级特色产业链,新型建材、新型高温材料、量子材料、增材制造材料4条10亿级特色产业链。
3.建设全国重要的材料创新高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建设一批高水平研发创新平台,依托省级产业研究院攻克一批材料产业关键技术,储备和掌握一批未来产业核心技术。到2025年,11条先进材料重点产业链实现省级重点创新平台全覆盖,每年突破5项左右关键核心技术与先进工艺,到2025年取得20项以上关键核心创新成果。
二、重点材料产业及发展方向
重点转型提升新型不锈钢、高性能铝镁合金、先进铜合金、超硬材料、新型高温材料、新型建材6个先进基础材料产业、重点培育壮大碳基新材料、硅基新材料、新型动力及储能电池材料3个关键战略材料产业,重点前瞻布局量子材料、增材制造材料2个前沿新材料产业,着力构建“632”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
(一)新型不锈钢。加快提升长葛循环经济产业园不锈钢产业提质增效能力,增强龙头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实力,改造升级不锈钢制品工艺,不断提高不锈钢耐高温、耐腐蚀、抗菌性能,研发一批高镍、高铬、高钼特种合金不锈钢产品,增加高端化新型不锈钢制品种类,拓展我市新型不锈钢产业在现代海洋、新型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的竞争力;引进转化一批新型抗菌不锈钢核心生产工艺,增加特种化新型不锈钢产品种类,加快增强食品医药卫生领域高端不锈钢供给能力。持续引导企业由传统的不锈钢初级加工产品向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精品、特种、优质不锈钢制品的转变,进一步提高我市新型不锈钢制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高性能铝镁合金。依托产业园区,专精特新企业引领,强化企业研发生产平台和院所成果深度合作,充分发挥铝镁合金的高耐碱蚀性、高回收率、轻质低密高性能特性,实现传统铝镁合金“回收、拆解分拣、熔炼、铸锭”低附加值产业链向“回收、分拣拆解、设计配比、再熔炼、再铸锭、特色加工成型、高性能铝镁合金制品、回收”高附加值绿色完整产业链变革,加快实现一类高性能铝镁合金零部件产业化生产,进一步支撑现代装备制造业和前沿智能化产品轻量化、低碳化发展。
(三)先进铜合金。瞄准先进铜合金支撑国家安全、重大工程和经济建设基础核心地位,壮大发展铜合金产业集群,将先进铜合金产业培育成再生金属产业集群的重要发展支点,谋划引进一批严重依赖进口的高性能铜合金材料生产技术,突破新型高强高导铜合金带材、超细丝材、超薄带材的技术瓶颈,力争实现现代高速轨道交通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用新型Cu-Cr-Zr系合金产业化,实现初级再生铜产业链向中高端先进铜合金制品产业链的升级,将许昌打造成长江以北特色鲜明、产品竞争力领先的先进铜合金产业基地。
(四)超硬材料。依托超硬材料产业研究院和超硬材料产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加快超硬材料产业关键、前沿技术突破,打造全球超硬材料、培育钻石产业基地。瞄准行业技术最前沿,围绕超硬材料及制品领域龙头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合作,深耕金刚石高温高压合成技术,加快金刚石CVD制造技术的开发及应用,探索和储备金刚石新型功能应用技术,培育壮大全市金刚石产业。推进超硬材料产业园建设,引入超硬材料上下游产业图谱细分领域特精尖企业入驻,通过合作生产交易共同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集工业用金刚石、线锯与培育钻石、钻石打磨、首饰加工等上下游于一体的超硬材料产业园区。到2025年,实现我市金刚石单晶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均占同行业首位,单晶合成工艺及生产技术的研发能力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五)新型高温材料。依托现有禹州市耐火材料产业发展基础,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推动耐火材料主导产品向新型耐材高端迈进;重点推动功能新材料、节能环保新材料发展,培育建设许昌市新型耐火材料技术创新中心,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用结合,研发共性关键技术,支撑行业发展;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通过做强主业提升产业链整合能力。围绕铝土矿、高档镁质原料、节能复合材料、功能新材料及装备提升等,谋划实施重大项目,发挥项目对投资的关键拉动作用。积极推进铝土矿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形成铝土矿深加工基地;依托研发平台,积极培育行业紧缺顶尖和实用人才;鼓励企业、科研与军工单位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开发新材料;统筹好耐材制造业发展和环保治理的关系,以耐材制造工艺装备提升、高质量发展减轻环保治理压力,以环保治理倒逼耐材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装备工艺提升,实现高质量发展。
(六)新型建材。加快传统建材升级换代,积极采用先进工艺、智能化控制技术、节能环保装备,重点发展高强度水泥、干粉砂浆、精品骨料、超细微粉、钢结构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等产品。加快发展以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防水密封材料、装饰装修材料等为主的新型建材,以高强防火功能的保温节能建筑装饰新型墙体材料为重点,发展外墙保温一体板、聚氨酯复合板等产品。以阻燃型及难燃防火型绿色节能保温建筑用装饰板和泡沫混凝土自保温砌块为导向,加快节能环保材料的研发力度,掌握无毒无害阻燃装饰用板材的关键工艺,大力提高阻燃剂的阻燃效率,实现泡沫混凝土自保温砌块的微观孔径尺寸、形貌、重量等关键参数的突破,提升重量、力学和保温性能的协同能力。推动卫浴洁具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五金配套(花洒、龙头、铝晾衣架、不锈钢盆等)、整体卫浴空间发展,配套引入智能厨卫、健康厨卫产品,如智能马桶、智能浴室柜、定制厨卫等,延伸产品线、延伸产业链,抢先推进工厂智能化、产业数字化布局,打造产业大脑+共享备料中心+共享喷涂中心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推动卫浴洁具产业加速向“大家居”融合,针对不同消费群体,供应一站式解决,为用户提供新价值,抢占市场先机,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区域家居产业集群品牌。
(七)碳基新材料。围绕煤焦油加工副产品沥青焦、针状焦做深加工利用,进一步开展针状焦、大规格超高功率石墨电极、锂电池负极材料等高端产品研发和规模化生产,打造炭素产业集群。不断深化与相关能源化工企业的合作关系,与尼龙6/尼龙66产业配套发展、错位发展,推动煤化工产业与尼龙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建设煤焦化深加工全流程实验室、碳基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持续加强上下游产业链协作配套,促进碳材料在高端装备制造中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广应用,全力打造石墨电极、特种石墨、储能电池材料、碳纤维、石墨烯、碳/碳复合材料等6大碳基新材料板块,推动碳材料向石墨烯、超级电容、碳纤维、碳/碳复合材料方向发展,延伸高端煤基碳材料产业链条;加大金刚石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方面的研发力度,积极推动大单晶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的规模化应用,着力打造全国一流的精细化、高端碳材料产业基地。
(八)硅基新材料。围绕硅材料产业链做大做强,谋划实施万吨级产业化工程,稳步提升高纯硅烷产能,尽快实现区熔级多晶硅产业化,力争高纯硅烷气、电子级多晶硅年产能均突破万吨级,晶圆片年产能突破1亿片,形成从“氢气→高纯硅烷→电子级多晶硅→区熔级多晶硅→单晶硅→晶圆片→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的产业链布局。依托龙头企业,深化与清华大学化工系合作,推动气凝胶材料联合研发中心基地落地,打通“二氧化硅气凝胶→保温新材料、纺织品、疏水材料、建材”产业链条,推动先进功能材料的深层次科技研发及产品应用,引进产业链关联项目,打造全国首个气凝胶技术转化和产业应用一体化平台。积极推进电子级(区熔级)多晶硅、纳米硅粉、颗粒硅等下游项目,逐步打造光伏硅、有机硅新型材料等产业,重点谋划建设区熔级多晶硅、高纯电子化学品、纳米硅粉、颗粒硅、空心硅、硅碳负极、二氧化硅应用等一大批关键节点项目,补齐光伏硅材料、硅基负极材料等板块,逐步形成有机硅、光伏硅、电子硅材料等完整的硅材料产业链。
(九)新型动力及储能电池材料。加快电池材料生产线项目建设进度,加大研发力度,突破电解液、正负极材料、隔膜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转换效率的技术瓶颈,实现新型动力及储能电池制造行业集成化、规模化发展,推进产品在高容量、长循环、低膨胀、高压实等方面提升技术水准,加大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和成果转化。正极材料方面,瞄准钠离子电池、固态锂电池、钒液流电池等新型电池材料体系,加快研发及产业化;负极材料方面,提升石墨负极材料产品品质,积极研发硅基、锡基、纳米碳管、石墨烯导电浆料等新型负极材料;电池隔膜方面,研究开发电解质亲和度高、成本低、制作工艺简单、孔径尺寸适当、空隙率高、机械强度能满足要求的微孔聚合物隔膜;电解液方面,积极探索新型聚合物电解质的研发及产业化技术,抢占技术制高点。紧紧围绕上下游开展延链、补链、强链,形成全链条发展模式,带动产业跨越发展,构建完善新型动力及储能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测试、应用、资源回收一体化产业生态体系。
(十)量子材料。前瞻谋划以纳米半导体材料为基础的量子材料产业,以国际学科前沿、国家战略需求、国家经济建设为引领,依托国内外科研院所和许昌学院表面微纳米材料研究所、河南省微纳米能量储存与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等省重点平台,政府引导支持,进一步深入强化量子材料的新特性、新效应、新原理和新器件基础研究。瞄准新能源领域的能量转换效率关键技术,以企业产品产业化为目的,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政产学研用各方深度融合积极性,开展纳米新能源材料应用基础研究,力争突破锂离子电池新型正负极材料、新型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的技术瓶颈。围绕量子材料重点应用领域重大共性需求,以企业为主导,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研发,组建一批国家级或省级量子材料创新研究中心和纳米半导体材料产业联盟。
(十一)增材制造材料。重点发展3D打印专用铝合金、钛合金、高温合金等金属粉末,研发更高性能、更强稳定性的光敏树脂、粘结剂、催化剂、工程塑料与弹性体,碳化硅、氮化硅等陶瓷粉末、片材;力争突破金属及合金球形粉末成形与制备关键工艺技术,加紧实现空心粉率低,形状规则,粒度分布窄的高品质铝合金、钛合金等金属增材制造材料的产业化,增添一批新的材料产业增长极。重点围绕增材制造上下游产业链的竞争需求,强化重大装备发展的顶层设计,以原始新材料、关键技术、核心器件、工业软件、高端装备、创新应用为抓手,强化增材制造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增材制造在原材料、关键零部件配套、装备研制、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应用服务商以及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大型高性能复杂构件、空间增材制造等应用领域发展,抓住前沿新兴制造的关键机遇,抢占增材制造领域的制高点,早日实现我市材料产业换道领跑目标任务。
三、实施八大攻坚行动
(一)实施创新提升攻坚。坚持创新驱动,完善创新链条,贯通产学研用,实现“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技术应用—成果产业化”全过程无缝衔接,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1.提升创新平台建设水平。鼓励优势企业参与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创建国家、省制造业创新中心、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基地等。推动现有创新平台加快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围绕重点产业链新布局一批重点实验室、产业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推动创新平台增量提质。(牵头单位:市科学技术局,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加快规模以上材料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到2025年,研发投入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6%以上。(牵头单位:市科学技术局,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3.提升创新成果转化效率。深化科技成果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增强共性技术扩散能力。积极承接技术转移,畅通供需对接通道,强化技术交易“撮合”服务。完善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加大材料首批次应用财政金融支持力度。(牵头单位:市科学技术局,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许昌银保监分局)
(二)实施核心技术攻坚。坚持材料先行和需求牵引并重,聚焦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聚力突破材料重点行业“卡脖子”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前瞻布局前沿引领技术。
1.开展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发展需求,制定实施材料产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清单,并通过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择优支持,力争到2025年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与工艺5项以上。(牵头单位:市科学技术局,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加强材料基础研究。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以基础研究支撑应用研究,以应用研究带动基础研究取得原创性成果。推动“头雁”材料企业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牵头单位:市科学技术局,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三)实施补链延链攻坚。制定材料细分行业重点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清单,找准重点产业链断层和关键短板加快补链,填补核心环节;立足重点产业链比较优势加快强链,增强关键技术、工艺、产品竞争力;瞄准重点产业链下游和价值链高端加快延链,推动价值链重塑。
1.加快先进基础材料高端化延伸。以“特、精、高、尖、新”为方向,提升我市基础材料领域竞争优势。推动先进钢铁材料、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延伸高端产品链条,实现从材料到器件、装备跃升。推动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向绿色化、功能化、高性能化材料提升,丰富产品功能品类,实现从耐材、建材等传统领域到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新兴领域拓展。(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突破关键战略材料核心环节。紧紧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瞄准关键战略材料核心环节短板和弱项,加快关键原辅料、核心部件材料、工艺用材料攻关和规模化应用,形成“材料—装备—材料”互相促进、互相提升的良性循环,增强材料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综合保障能力,提升价值链分工地位。(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3.构筑前沿新材料先发优势。把握新材料发展趋势,推动迭代性、颠覆性、原创性技术创新,扩大产业化应用,引领前沿新材料“优中培精、有中育新、无中生有”。开展量子信息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等前瞻性研究。(牵头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责任单位:市科学技术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四)实施项目建设攻坚。充分发挥重点项目牵引性作用,坚持外引内育,聚焦材料重点发展领域,谋划、建设、储备一批重大项目,滚动实施材料项目“三个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
1.深入实施技术改造。加大政策支持和推进力度,加快材料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改造,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推动传统材料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财政局)
2.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抢抓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进新一轮制造业转移等重大政策机遇,深化区域分工协作,以补链强链延链为重点,强化材料重点产业链精准招商。推动产业链招商与创新链招商、供应链招商协同,引资引技引智并举,拓展多元化供应链渠道。(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3.谋划实施重大产业项目。围绕硅碳新材料、超硬材料和新型再生金属材料的重点产业链条,谋划一批千亿级、百亿级的特色产业园和50亿级、10亿级重大项目,持续推动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聚链成群,着力打造材料产业高地,使之成为我省打造材料强省的重要战略支点。(牵头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
(五)实施企业培育攻坚。做大做强材料产业市场主体,提高领军企业行业整合力,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融合发展格局。
1.加快培育领军企业。深入实施“头雁”企业培育行动,聚焦先进金属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电子功能材料等重点领域,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领军企业。到2025年,全市百亿级材料领军企业达到5家以上。(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围绕材料细分行业打造一批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企业。到2025年,材料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0家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家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5家以上,单项冠军企业(产品)达到3家(个)以上。(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科学技术局)3.加快推进企业“小升规”。完善中小微企业孵化体系,实施梯度培育计划,加大材料重点领域“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推进力度。到2025年,规模以上材料企业新增150家以上。(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六)实施绿色低碳攻坚。深入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推动节能降碳、超低排放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材料产业绿色发展。
1.严格落实产业准入。严格执行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行业产能置换政策,落实“两高”项目会商联审机制,推进产能整合和减量替代,加大违法违规新增产能查处力度。建立完善运用碳排放、污染物排放、能耗“双控”等手段倒逼落后产能退出约束机制。(牵头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深入推进绿色制造。制定实施绿色制造体系管理办法,大力培育材料产业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绿色工业园区。实施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行动,深入开展重点企业节能诊断服务和能效水效对标达标活动,支持碳捕集、碳封存、碳利用研究,加快新型集碳负碳技术攻关。(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生态环境局)3.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提升关键工艺和过程管理水平,提高一次资源利用效率,从源头上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加快发展再生金属回收利用产业,加强对城市矿山资源的回收利用。加强废旧动力电池、废纸、废轮胎等综合利用行业规范管理。构建资源循环型材料产业体系,建设材料产业耦合发展园区,实现能源资源梯级利用和产业循环衔接。(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商务局、市生态环境局)
(七)实施质量品牌攻坚。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创新标准化体制机制,加快建立新型标准体系,提升材料检验检测能力,推动材料质量技术创新和品牌塑造。
1.开展标准领航行动。深入落实“标准河南”建设,加强新材料领域标准有效供给,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主导和参与制定(修订)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支持各类创新联合体制定实施具有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团体标准,提升材料领域标准水平。依托龙头企业、重点材料产业园区、高校等,建设新材料领域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一体化推进科技、标准和产业发展。(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许昌学院)
2.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加大国家级、省级新材料检验检测机构引进力度,提升我市检验检测技术能力和水平。依托重点材料研发机构、生产企业和计量测试机构,建设我市新材料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服务保障体系,推动新材料测试仪器和设备、测试需求和服务、测试人才和资质等共享,满足新材料检验检测公共需求,提升新材料测试服务业整体水平,建成一批国家级的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3.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对接国家级、省级材料测试评价平台,优化材料制备技术和工艺,提高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支持材料重点企业对标国际标杆,树立一批质量标杆,引领企业品牌高端化。推动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产品认证。(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八)实施融合创新攻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材料产业深度融合,强化数字化赋能、工业互联网赋能,发展服务型制造,催生材料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
1.加快数字化转型。推进材料制造过程智能化,提升材料生产现场实时感知和数据采集、工艺流程控制等能力,鼓励劳动强度大、安全风险高、精度要求高的岗位应用机器人,建设集生产执行、过程控制、经营管理和客户服务等于一体的材料智能化生产管理与经营决策系统。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推动材料企业提升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水平,加快材料企业管理体系变革。(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推动工业互联网赋能。鼓励材料企业打造企业间网络化协作平台,实现多生产基地资源共享与协同制造。支持产业链“链主”企业面向行业建设专业化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通企业端与用户端数据,重构产品结构和制造流程。加快材料产业与“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打造典型应用场景,推动材料企业提质降本增效。(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3.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先进材料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鼓励材料企业发展工业设计、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共享制造、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总集成总承包和生产性金融等服务,由单一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加快业态和模式创新。(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统筹推进工作机制。依托市制造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材料产业培育工作的统筹力度,强化战略规划、要素配置、政策支持,指导和协调解决材料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研究制定材料产业发展的重大政策。结合市先进制造业集群双长制有关工作部署,发挥群链长、盟会长单位引领和桥梁纽带作用,形成部门联动、条块联动、政企联动工作合力。加强与省先进材料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及前沿新材料产业集群衔接,明确目标任务,加强督促考核,确保材料产业集群实现预期目标。
(二)加快人才培养引进步伐。加强新材料人才培养,构建和完善以政府引导,新材料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基础的开放式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体系。引进省内外高层次人才与团队,推动人才制度化发展,建立人才引进、评价和服务保障机制,加强人才链和教育链对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支撑。
(三)加强各项要素保障能力。深入推进项目建设“三个一批”,多措并举做好重点材料企业用能、用地、用工、运输等生产要素保障工作。推动金融服务向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领域创新应用和中小企业倾斜,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缓解融资难问题。鼓励资源型材料企业“走出去”,提高材料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必需矿产品、原材料保障水平。
(四)加大财政金融政策支持。统筹安排资金支持新材料产业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带动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新材料项目投资。鼓励金融机构针对新材料产业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新材料企业通过融资租赁、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保融资等方式加快发展。进一步加强对新材料企业上市辅导服务,支持重点骨干企业上市融资。
(五)营造产业良好发展环境。建立健全财税政策支持体系,加大对制造业的奖励和补助力度。充分发挥国家、省级各类资金的引导作用,重点支持材料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建立健全“万人助企”常态化机制,着力解决企业各类深层次难题,落实“13710”工作机制,确保问题解决时效。加强政策供给和研究储备,加大政策宣传贯彻力度,促进惠企政策落地。深化要素能源领域市场化改革,运用更灵活的价格机制,降低企业用电、用水、用气等成本,营造支持材料产业发展的有利环境。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从10月投资项目来看,电池项目占比依旧过半,但投资总额及项目平均投资额均大幅下降,且以初创企业及二三线企业为主,国内产业链企业投资热情已大幅消退,对待扩产态度愈发谨慎。中汽协数据显示,进入十月,国家以旧换新政策对汽车消费拉动效应明显,多地车展与促销活动如火如荼,企业新车型密集投放,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1月21日,金鑫新能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公司控股子公司中钠储能新能源科技(甘肃)有限公司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拟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的提案。据了解,新公司名称为中誉宸新能源科技(甘肃)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00万元,法定代表人为张晓红。主要经营范围包括:储能技术服务、电池制造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1月21日亿纬锂能发布公告,计划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50亿元。此次募集资金主要用于“23吉瓦时圆柱磷酸铁锂储能动力电池项目”和“21吉瓦时大圆柱乘用车动力电池项目”。完成后,预计新增的圆柱磷酸铁锂电池年产能将达到23吉瓦时,46系列大圆柱电池年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1月18日,旭化成株式会社宣布推出用于锂离子电池的湿式隔膜业务的全资子公司旭化成电池隔膜有限公司,于当地时间11月14日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科尔本港举行了成膜和涂布一体化工厂的奠基仪式。新工厂将在获得有关当局的许可和批准后,由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和本田汽车有限公司的合资企业运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1月2日,江苏盐城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支持盐南高新区加快打造全市创新之核意见和专项政策的通知。文件提出,构建未来产业完整链条。围绕全市“3+X”未来产业培育体系,重点布局氢能、新型储能、智能计算等未来产业。氢能,加快低温液态、高压气态等氢气储运核心装备、氢燃料电池及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据商务部11月20日报道,南非电力和能源部长拉莫豪帕签署两项重要的项目协议,宣布其在首个电池储能独立发电厂采购计划(BESIPPPP)第一期招标窗口项下被指定为优先投标人。南非电力和能源部表示,两个项目在南非首个电网规模招标窗口中共获得360兆瓦/1440兆瓦时储能容量。预计两个项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1月20日,中国能建发布5MWh储能电池舱配套液冷机组2025-2026年度框架招标招标公告。公告显示,本次采购的液冷机组,主要用于5MWh液冷储能预制舱。本招标采购包含常规和自然冷却两个机型的5MWh储能电池舱配套液冷机组。原文如下:5MWh储能电池舱配套液冷机组2025-2026年度框架招标招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近日,有投资者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提问道氏技术:贵公司有如此丰富的电池制造经验,同时有充沛的现金,广大的合作伙伴,强大的技术团队,是否考虑设立固态电池生产研发部门或子公司,进军未来固态电池行业技术龙头。道氏技术回应称,公司成立了固态电池研究院,聚焦固态电池领域,通过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1月19日,河南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管理委员会印发《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关于促进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若干措施(试行)》(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措施》指出,支持重大项目建设。针对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芯模组、储能变流器、电池管理系统、系统集成等环
新国标《预制舱式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技术规范》(GB/T44026-2024)将于2024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储能系统层面首个国家标准,适用于额定功率不小于100kW且额定能量不小于200kWh的预制舱式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涵盖设计、制造、试验、检验、运行、维护和检修等内容,特别提出集成设备型式试验的相关要
传统旺季“金九银十”已过,而锂电产业的高景气度得以延续,并且出现结构性好转的迹象。上周,碳酸锂期货价格多次上行,主力合约2501一度冲高至87600元,带动其他月份合约集体升高至8万元区间。部分机构的碳酸锂现货报价亦同步回弹,由雅保举办的最新一批碳酸锂现货拍卖,以83400元/吨的价格成交。按照
北极星电池网获悉,11月19日,龙蟠科技在业绩说明会表示,现阶段磷酸铁锂行业高供需矛盾以及同质化竞争仍在持续,使得整体行业还处在恢复期。不过随着去库化逐渐进入尾声,磷酸铁锂行业的景气度有望进一步向暖,中长期磷酸铁锂在动力电池的渗透率会进一步提升,此外欧洲碳排放法案也会推升储能需求,进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1月15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印发《上海市加快培育材料智能引擎发展专项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方案》指出,定位更轻的合金、更高效的太阳能电池、更安全的锂电池材料、更快的晶体管等前景方向,谋划“研试产用”全链条应用场景,推进“人工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1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四部门印发《国家锂电池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文件指出,锂电池产业是推动新型智能终端、电动交通工具、新能源储能等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推广新型储能、发展未来产业的重点领域。储能型锂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盟固利11月18日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LATP型固态电解质已在固态电池头部企业处完成材料认证,正在进行供应商导入工作。据了解,盟固利主要从事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钴酸锂、三元正极材料及前瞻材料。其中在前瞻材料方面,盟固利主要推进包括富锂锰基、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1月11日,陕西商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关于对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第163号建议的答复函。关于促进钒产业延链强链的建议,文件明确下一步工作举措:一是推动资源整合。提升经济效益。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加快全市钒矿资源集中化管理和集约化开发。同时统筹谋划涵盖山阳、丹凤、商南整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1月11日,光华科技发布关于调整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拟投入募集资金金额的公告。公司于2024年11月11日召开董事会和监事会,审议通过了相关议案,决定根据实际募资情况和项目进展调整各项目的募集资金投入金额。本次募集资金总额为7亿元,扣除不含税发行费用,募集资金净额为6.89亿元。
中伟股份宣布,中伟新材料计划在印尼建造一座价值100亿美元(约人民币715亿元)的电池材料工厂。印尼政府将为电池材料工厂项目的推进提供相关优惠政策。中伟股份的印尼负责人Veronika表示,这项投资将在10至15年内完成,该公司正在为工厂设立寻找合适的地点。值得一提的是,中伟股份或将就这项投资与客
以美国为起点辐射开来的关税加征、欧盟新电池法细则落地、11月美国大选将引发的政策风向变动,是今年来紧紧压在国内新能源产业胸口的三块大石。今日,欧盟正式确认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为期五年的反补贴关税,面向上汽集团、吉利汽车和比亚迪三家企业的产品,分别加征35.3%、18.8%和17%的关税;
虽然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动力电池技术取得长足进步,但是充电时间过长的问题一直广受消费者诟病。而超级快充技术的迅速发展,则能够有效缓解这种补能焦虑。今年以来,众多电池企业都在争相发布新的快充电池技术应用产品,5C、6C电池已经成为快充技术竞争的新高地。今年9月,上汽通用汽车与宁
近日,江阴高新区年产20万吨低能耗高性能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二期)完成了开工验线手续,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12.6亿元,由江苏华盛锂电与苏州华赢新能源共同投资建设,今年2月该项目一期工程已经开工建设。据了解,该项目主要生产低能耗高性能锂电池负极材料,包括人造石墨负极、硅氧负极、
北极星电池网获悉,外媒10月7日消息称,美国和印度签署了谅解备忘录(MOU),双方将合作扩大电池材料关键矿产供应链并推进多样化应用。合作目的是建立相互电池储能的资源共享,尤其是为两国的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需求寻求采购电池的替代方案。在美印商业对话第6届部长级会议上,美国商务部长吉娜GinaR
11月5日,许昌安彩新能科技有限公司2MW/7.63MWh铅碳电池储能项目总承包公开招标公告发布,招标人为许昌安彩新能科技有限公司,项目位于河南省许昌市,项目拟在许昌安彩新能科技有限公司厂区现有35kV变电站周围空地建设2MW/7.63MWh铅碳电池储能项目,接入厂区内35kV变电站10kV开关柜内10kV备用间隔。投
8月28日,许昌智能发布2024年半年报。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2.1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4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253,311.21元,比去年同期减少41.26%。许昌智能主营业务智能配用电产品、新能源产品和系统的研发、设计、组装、销售和服务,以及电力工程总承包业务;产品或服务包括高低压成套
8月20日,河南许昌供电公司员工依托配电自动化系统自愈模块的验证功能,对刚刚改造投运的10千伏董8岗孙线发出短路故障模拟信号,系统自动诊断出故障位置后迅速隔离故障,并恢复非故障区域供电,实现120秒内完成故障隔离和非故障区域负荷转供。10千伏董8岗孙线是许昌供电公司在董村镇建设的第8条自愈配
从河南省许昌市住建局了解到,作为今年省、市重点民生实事,2024年,许昌市将建设公共领域充电桩(枪)1000个。截至7月底,许昌市已建设完成87个充电站,687个充电桩,1181个充电枪,完成率达年度任务的118.1%。明确目标细化任务。按照“分工合作、协同推进”原则,许昌市成立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领导
8月12日,河南许昌供电公司输电监控中心工作人员徐婉莹通过输电线路图像(视频)在线监测装置,发现220千伏汉花线8号铁塔附近的线路通道内有吊装钢构厂棚作业,随即安排网格工作人员快速到位,及时消除可能影响输电线路稳定运行的安全隐患。近年来,许昌市输电线路总长度不断增加。为进一步提升线路智
8月13日,河南许昌发布《许昌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方案》。《方案》要求到2025年,细颗粒物(PM2.5)浓度低于41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73.5%,重污染天数比例低于1.6%,完成生态环境部下达的阶段性空气质量控制目标和省下达的“十四五”氮氧化物和VOCs总量减排任务。《方案》提出,推进重点
2024年,河南许昌市将建设公共领域充电桩(枪)1000个,截至7月底已建设完成87座充电站和687个充电桩、1181个充电枪,完成率达年度任务的118.1%。
7月29日,国网河南许昌供电公司调控中心工作人员在刚刚并网的220千伏掣升储能电站,查看电站并网运行情况。220千伏掣升储能电站是许昌地区首座独立储能电站,可为许昌电网提供持续近2小时、10万千瓦的电力支撑,将进一步提升许昌电网调峰能力和新能源消纳能力。220千伏掣升储能电站位于许昌市鄢陵县,整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7月27日,河南许昌地区220千伏掣升储能电站顺利并网,该项目为许昌地区第一个独立储能项目。220千伏掣升储能电站位于河南许昌市鄢陵县,整站采用磷酸铁锂电池技术,规划总规模450MW/600MWh,本期规模100MW/200MWh,单舱容量为3.35MW/6.709MWh,配备有45套电池舱,且每套电池配备两个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7月12日,河南许昌襄城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共享储能电站项目EPC招标公告。公告显示,总建设规模为30MW/120MWh。项目采用磷酸铁锂电池组作为储能介质,电池集成于标准集装箱内,储能集装箱采用模块化设计,内部集成储能电池、BMS、温控、配电、消防和照明等子系统,共计22套电池预制舱
2024年6月14日,由中国电能所属企业国家电投许昌综合智慧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许昌公司”)投资建设的许昌市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项目“玉兰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成功并网送电,该项目是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批复的第二批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在许昌市发改委、许昌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国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