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池电池技术钠离子电池政策正文

江苏常州发文:聚焦动力储能电池等新能源产业 打造万亿新能源之都

2023-02-17 13:34来源:北极星电池网关键词:动力储能电池新能源产业常州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近日,常州近日制定出台了“科技创新助力新能源之都建设”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旨在全面贯彻常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新能源之都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的决策部署,助力常州打造引领长三角、辐射全国、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常州新能源领域产业规模超万亿元,资本市场新能源常州板块市值超万亿元。

在此背景下,《行动计划》聚焦新能源产业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重点瞄准太阳能光伏、动力储能电池、新型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和未来氢能产业技术创新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大力建设创新平台、着力培育创新主体、加速集聚创新人才、全面优化创新生态等五个方面的“行动计划”,还专门成立了推进工作专班。

如在实施关键技术攻关计划上,常州将围绕动力储能电池等产业前瞻技术领域。聚焦高比能正负极材料技术、耐高温隔膜技术、耐高压阻燃电解液等关键材料技术、固态电池技术、钠离子电池技术、无钴电池等新一代电池技术、动力电池梯级回收利用技术。

全文如下:

常州市科技局“科技创新助力新能源之都建设”

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新能源之都建设的实施意见》的决策部署,围绕“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促进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能级进一步提升,助力打造引领长三角、辐射全国、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现制定如下专项行动计划。

一、总体思路

围绕“发、储、送、用”环节,瞄准太阳能光伏、动力储能电池、新型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和未来氢能产业技术创新需求,通过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大力建设创新平台、着力培育创新主体、加速集聚创新人才、全面优化创新生态,聚焦新能源产业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围绕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人才为支撑、产学研用协同的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完成四大目标:

——“促研发”:组织实施相关技术领域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超30项,实施国内外揭榜挂帅项目30项以上,争取省级以上项目支持超15项。

——“建平台”:力争创建国家级创新平台2-3家,建设省级以上高水平企业研发机构10家。

——“强主体”:培育新能源领域(潜在)独角兽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2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0家。

——“育人才”:落实“龙城英才计划”新能源专项,招引战略科学家、领军型创新人才、青年科学家等高端创新人才100名以上,集聚新能源产业研发人员超25000人。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核心技术攻关

1. 实施关键技术攻关计划。围绕太阳能光伏、动力储能电池、氢能技术和智能电网等产业前瞻技术领域,聚焦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高效能量转换的大容量储能系统、高比能正负极材料开发、车规级芯片研制、特高压换流变压器制造、动力电池梯级回收等关键共性技术,组织实施一批市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开展基础研究、攻关研发、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广应用示范。(责任处室:发展规划与资源配置处、科技服务业处、高新技术处、农村与社会发展科技处)

专栏:新能源产业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及产业化

1. 太阳能光伏产业:高效光伏电池技术、新型高效大尺寸电池组件技术、高效光伏逆变器技术、高效导电银浆(银粉)技术、智能运维系统及跟踪支架技术、风光储充系统技术。

2. 动力储能电池产业:高比能正负极材料技术、耐高温隔膜技术、耐高压阻燃电解液等关键材料技术、固态电池技术、钠离子电池技术、无钴电池等新一代电池技术、动力电池梯级回收利用技术。

3. 新型电力装备产业:特高压设备制造技术、智能安全电网设备制造技术、绿色高效新能源装备制造技术、特种电缆制造技术、柔性输电专用装备制造技术、分布式能源系统技术。

4. 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高端传感器制造技术、毫米波雷达制造技术、高端摄像头和智能车灯制造技术、车规级芯片技术、新一代驱动电机技术、智能座舱系统技术、充换电网络部署与系统技术、新一代智能路网基础设施开发技术。

5. 氢能产业:可再生能源高效低成本制氢、固体氧化物电解水制氢、含氢化合物制氢、生物质规模化制氢与同步捕碳等氢能制取技术;高压氢气运输、低温液氢运输、掺氢天然气运输等长距离大规模氢能运输关键技术;固体材料储氢、有机载体储氢、地下储氢等安全致密储氢技术;氢冶炼、氢能热机、氢燃料电池等氢能高效利用技术。

2. 探索新型研发组织形式。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联合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科技型企业,瞄准产业前沿、细分领域和市场需求,开展攻关研发。聚焦行业“卡脖子”问题,整合多方创新要素和资源,深化“揭榜挂帅”科技攻关,组织实施国内外“揭榜挂帅”项目30项以上,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发挥自身优势,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责任处室:产学研合作处)

(二)大力建设创新平台

1. 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围绕新能源领域专用加工装备与智能制造监测系统、半导体晶圆先进加工装备、功率器件制造装备等方向,力争产出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原创科技成果,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的探索方面取得新突破;支持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重点面向晶硅高效电池技术、晶硅叠层高效电池技术、多结高效电池技术等方向开展研究;围绕能源获取与转化、能源存储、能源高效利用等方向,推进清洁能源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争创清洁能源材料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2-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责任处室:产学研合作处)

2. 引建新型研发机构。支持由中央直属企业、国内行业龙头企业、知名高校院所等与地方政府共建,以诺奖获得者、院士等知名专家及其团队为核心的新能源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加快提升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中创新航技术研究院、江苏集萃安泰创明先进能源材料研究院、江苏中科智能科学技术应用研究院、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江苏分院、中汽研(常州)汽车工程研究院等新能源领域重点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水平,增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有重点、有培育、有潜力的梯队体系。(责任处室:产学研合作处)

3. 提升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常州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建设研发设计、加工试制、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筹建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健全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功能。围绕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动力电池、储能系统、光伏材料、充电桩设施等方向,推进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常州)有限公司、南德新能源汽车检测(江苏)有限公司、国创未来检测技术(江苏)有限公司、国家氢能装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一批新能源产业领域的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服务支撑水平,加强检验检测与认证体系建设。(责任处室:产学研合作处)

4. 培育企业研发机构。推进新能源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加强动态管理,促进高质量发展。推动企业加强研发体系建设,服务新能源企业建立研发组织规范、资源配置合理、持续有效运行的企业研发管理体系,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水平。摸排新能源领域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技术需求,积极对接省产研院全球创新资源,共建联合创新中心。支持由院士等知名专家领衔的研发机构建设,重点支持新能源领域企业建设院士工作站。支持理想汽车、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龙头骨干企业建设省级以上企业科创研发载体平台,集聚高端人才,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推进成果转化。(责任处室:产学研合作处)

(三)着力培育创新主体

1. 持续扩大创新主体规模。瞄准新能源产业重点技术领域与潜在发展方向,争取承办国家、省级双创大赛行业赛、专项赛,推动新能源产业领域的优质人才团队、创业项目、科技企业加速集聚。鼓励各辖市区继续完善相关激励政策与支持措施,面向新能源产业领域大力实施“双招双引”,进一步做大科创项目“蓄水池”,广泛引导初创企业参加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建立高企培育工作挂钩联系制度,高质量推进高企培育和服务,加速壮大以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企业集群。(责任处室:高新技术处)

2. 加速导入创新资源要素。持续开展“科技长征”,积极参与“名城名校合作行、创新创业赢未来”等活动,组织专题对接,挖掘一批新能源领域重大创新合作需求,推动产教融合。发挥创投机构的资本引领作用,引导各类资本向新能源产业领域“投早投小投硬科技”。鼓励头部创业投资机构、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园区、孵化器等发起或参股设立新能源产业领域创业投资基金,加大对高成长性科技企业的扶持。(责任处室:创新发展处、产学研合作处、对外合作与人才处、高新技术处)

3. 加快培育创新企业标杆。依托新能源产业优势,实施(潜在)独角兽倍增计划,精心培育一批集成创新能力强、核心竞争优势明显的(潜在)独角兽企业。组织市级瞪羚企业认定,挖掘、发现、锁定一批新能源领域的潜力科技企业,为扩大(潜在)独角兽企业梯队储备力量。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延伸产业链,延展创新链,助力打造具备较强技术集成能力、国际竞争实力的企业集团。(责任处室:创新发展处、高新技术处、科技评估与诚信建设处、对外合作与人才处、发展规划与资源配置处)

(四)加速集聚创新人才

1. 以国际创新合作引进人才。实施海外智力引进计划,瞄准重大原创性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吸引一批新能源领域的科技人才来常创新创业。组织“科技外交官”常州行、双边及多边项目推介会等线上线下国际科技交流活动,面向海内外创新人才展现创新高度、推介政策力度、传导环境热度,拓展海外引才渠道。(责任处室:对外合作与人才处)

2. 以科创平台建设集聚人才。发挥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引领作用,集聚一批新能源领域的战略科学家、青年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鼓励我市新能源领域企业以并购或新建等方式设立离岸孵化器、离岸创新中心,助力企业引才聚才用才。(责任处室:对外合作与人才处)

3. 以重大科创任务培养人才。采用组建人才攻关联合体等方式,积极探索项目经理等机制创新,围绕新能源产业关键技术领域组织项目攻关,推动培育一批行业领军科技人才。增设青年博士开放创新课题专项,每年立项支持30名以上青年博士开展基础研究工作。鼓励在常高校院所通过多方合作与跨学科融合,开展前瞻性应用基础项目研发。(责任处室:对外合作与人才处、农村和社会发展科技处、发展规划与资源配置处)

4. 以科创“优+”计划服务人才。深化科创服务“优+”计划,聚焦新能源产业,联动重大创新平台,组织“创新常州”公开课、科创训练营,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创业大咖公开授课,为青年人才分析新能源新赛道、分享创业经验、传授创业方法,导入科创导师和专业服务资源,构建青年创客在常创新创业的朋友圈、生态圈。(责任处室:创新发展处)

(五)全面优化创新生态

1. 加强对外国际科技合作。以“一区一名片”建设为契机,拓展新能源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渠道。依托中以常州创新园、中德创新产业园、中日(常州)智能制造产业园等国际合作园区,促进创新国际化与产业国际化的协同发展。鼓励我市新能源企业赴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直接吸纳世界一流研发人才和技术,促进国际技术转移。重点面向以色列、德国、日本等创新型国家和地区,围绕新能源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实施一批重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助力核心技术攻关。(责任处室:对外合作与人才处)

2. 提升科创载体建设水平。引导各辖市区按照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以特色彰显、优势互补为工作导向,围绕“六度创新空间”要求打造专业化科创综合体、人才综合体,重点支持常州清洁能源材料科创综合体等提升建设水平,形成品牌示范效应,高效衔接“双招双引”工作,带动区域双创生态品质提升。加快建设一批新能源与节能领域的专业化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与众创空间,紧扣提档升级与绩效评价,加速优化科创载体布局,完善区域创业服务体系,提升项目孵育能力与企业孵化效率。(责任处室:高新技术处)

3. 推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鼓励企业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机制,瞄准新能源产业技术前沿领域,加大研发创新投入,持续推进高质量专利布局,加速专利转化运用。充分发挥常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在新能源产业领域专利预审服务的作用,不断提升工作水平,更好地服务产业、支撑产业发展。(责任处室:高新技术处)

4. 强化创新政策支撑效能。落实《常州市新能源之都建设政策措施》、“创新政策20条”,对新能源领域建立的新型研发机构、院士工作站给予奖励,对首次认定为独角兽、潜在独角兽的企业给予奖励并在创新政策中给予叠加支持,根据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情况给予分档奖励。积极推动创新政策“快享直达”,提升资金使用效率,高效便捷解决企业创新顾虑,持续激发企业创新热情。(责任处室:创新发展处)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常州市科技局“科技创新助力新能源之都建设”工作专班,由局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专班具体工作由高新技术处牵头,创新发展处、产学研合作处、对外合作与人才处等处室配合。其他处室结合各自处室职责分工积极配合完成工作专班各项任务。

(二)强化政策保障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相关政策资金,进一步强化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对相关技术领域的支持力度,实施应用基础研究、核心技术攻关和技术成果转化计划。在新能源领域创新主体培育、人才队伍打造、创新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打造良好服务生态。加快推进《常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立法,鼓励科技企业加强基础研究、攻克关键技术、设置特殊股权结构、激发科研人员活力,依法维护企业创新发展权益。

(三)抓好跟踪落实

各辖市、区科技主管部门要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在规划引导、资金投入、要素配置等方面统筹推进产业培育。要及时跟进行动进度,加强协调配合,创新工作方法,加快工作推进,确保各项工作举措落细、任务落实。

附件1

科技创新助力新能源之都建设”工作专班

成员名单

为聚焦“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落实“532”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新能源之都建设的决策部署,经研究,决定成立“科技创新助力新能源之都建设”工作专班,专班成员名单如下:

组 长:李 磊 党组书记、局长

副组长:张朝晖 党组成员、副局长

赵 新 党组成员、副局长

费 晔 党组成员、副局长

白冰天 副局长

陆 伟 党组成员、副局长

成 员:许红梅 办公室主任

姜 辉 发展规划与资源配置处处长

周 欣 创新发展处处长

陈 亮 科技评估与诚信建设处副处长

钟林钧 产学研合作处处长

唐兆有 科技服务业处处长

赵 暖 高新技术处处长

薛 晔 农村与社会发展科技处处长

陆 华 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处处长

杨 杰 对外合作与人才处副处长

王定一 组织人事处二级主任科员(主持工作)

专班具体工作由高新技术处牵头,创新发展处、产学研合作处、对外合作与人才处等处室配合。高新技术处负责制定“科技创新助力新能源之都建设”专项行动计划,以及创新主体培育与科创载体建设等工作;产学研合作处负责创新平台的建设及国内产学研合作资源导入等工作;对外合作与人才处、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处负责人才队伍建设及国际创新资源导入等工作;创新发展处负责产业创新政策支撑推动工作。其他处室结合各自处室职责分工积极配合完成“科技创新助力新能源之都建设”工作专班各项任务。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动力储能电池查看更多>新能源产业查看更多>常州查看更多>